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转贴|五说曹操

[复制链接] 0
回复
120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5-22 00:3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论是读史书《三国志》,还是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曹操都是个焦点式人物。正因为是焦点,才引得千百年来人言纷纭,众口不一。

  学者们说,曹操是个奸臣。曹操年轻时借以扬名的许学将却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到底如何?我看,还是曹操自己说得痛快:"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话说得何等畅达,何等骄负,又何等自信自知。轻轻一句话,泼辣辣显示出一个笑傲天地的大雄豪,描画出一个经宇纬宙的大手笔。

  曹操自幼胸怀安定天下的大志向。二十岁举了孝廉,接着当了洛阳北部一个管治安的小官。他执法严厉,不避豪强,连皇帝极为亲信的小黄门蹇硕的叔父犯禁,他也棒杀不贷。为此一时令名大振。曹操的志高胆大并非与生俱来的,他是个从小便认认真真做事的人。他是先孝廉之名缮治之行,而后有横行天下廓清宇内之实的。古人去,清风起于青萍之末。曹操的成功足以证明,人世上的英雄豪杰一定是从平凡中磨练成长起来的。只有平时耐得寂寞扎实积累,才能有重大关头的镇定威武挥洒自如。唯如此,才是本色十足的大英雄。

  记得一则传说,曹操受封魏王后一次接待匈奴使者,他专们选了一个品貌端庄的士兵当替身,自己却假扮一个武士立在旁边。接见完毕,他派人去探听使者对魏王的印象。那使者说魏王人长得不错,只是气魄还不比他身边立着的那个武士。这个笑话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一个人内在的修养犹如三尺冻冰,绝非一日可成的。

  只有认真做人,认真做事的人,才能算是英雄二字的完美的解释。

  二

  英雄二字,《汉语字典》解释为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曹操是英雄,当然在才智和胆量上有超人之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中说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说明曹操从小便才智过人,曹操的才智到底奇在什么地方呢?

  从有关史料看,曹操的成功是靠七分智力三分勇武得来的,七分智力中最突出的是他的预见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超前思维。

  司马彪《九州春秋》载,东汉末年,一个叫陈逸大臣欲联结冀州刺史王芬等十几个人铲除阉患以靖朝廷。他们请曹操加入遭到拒绝。实际上曹操另有主见。他对王芬的回话中列举了伊尹、霍光两个古人的例子,指出他们两个朝廷中人能够成功地进行废立大事,是因为"有权成攻,计轻重而行"。不象陈、王等势单力薄,志大少谋,一旦草率张忙从事,必将落个"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的"熊的服务"。结局当然又逃不脱曹操的预言,陈王等人一败涂地。

  曹操思维的超前性贯穿他辉煌的一生。每当国政出现重大转折的前后,他都有高明的论断和潇洒的表演。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大将军何进受骗入宫被十常侍杀头抛出宫门的一段戏。这之前曹操曾经极力劝阻过何进和袁绍。曹操说,要除宦官只需杀掉首恶便可,而杀首恶只需一小小狱吏便成,没必要斩尽杀绝,更没必要召外将入京。凄凄慌慌,过大张扬,身首将立现异处。但何、袁二人根本听不进去。结局又果如曹操所言,堂堂的大将军何进竟被几个下巴无毛的阉人剁了脑袋,而肥大虫董卓入辅又招来了京畿大乱,百姓横死,天下从此汹汹,真正的可悲可叹。

  曹操的预见力终于结出了大果子。从建安三年春正月起,半年之内,曹操一心只求尽快靠拢京师,面迎天子。几经波折,同年秋九月,曹操所部终于胜利入洛阳,并很快使车驾出轩辕而东,迁皇都于许昌。自己受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这一步是曹操一生超前思维最精彩的体现。从此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讨征八方无人敢逆!曹氏集团数十年基业从此笃定。

  当时,自称英雄的袁绍也有这样一个机会,但他不仅预见不到入京都的深远意义,还不能虚心以纳谋士郭图的高见,到了曹操进京声威陡震时才痛悔不已。可惜世上是从无后悔药的。何谓英雄?何谓"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仅此一件事便可分别伯仲了。

  可见,凡英雄者,或坎坷一生而不发,或羸弱残孤而早夭。但超人的才智当是其自身必有的重要条件之一。英雄当不以成败而论,他们百炼成钢,玉汝以成之风是共同的。曹操就是这样的人,他无论在江湖草莽,在军旅战场,在帷幄庙堂,都能够注重不断学习、积累、总结、修正以付诸实用,所以他才能荡尽群寇,三分天下。所以他也才能即便不自称英雄,也稳稳当当名副其实地赢得了古今豪雄的美名。

  三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孟德献刀一节,足见曹操作为一位英雄除了智慧超人之外,还具备了非常人可比的勇武。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为国除奸,曹操精擅暗杀之术。这一次是在谋刺董卓之前,而且极其危险,闹了个翻墙出逃。但毕竟还是显示了一位英雄艺高胆大,武略不凡的剽悍形象。

  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在电视剧中,曹操的勇武均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遇事审慎,临危不乱,且多有决绝之举。

  《魏书》载,初平元春正月,袁绍等官员连兵讨伐董卓。曹操在丹阳招幕兵丁四千余参战。走到龙亢发生兵变,叛卒火烧曹操帐篷。仓促之间,操沉毅冷静,敏锐决断,手持利刀奋杀数十人,镇定了局势。故事虽小,以至于《三国演义》不取,但要说明曹操的孔武勇敢已经足够。官渡之战是曹袁之争的关键之战,而操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奔袭乌巢。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挡。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由于主帅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不前则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众,全军死心拼战,以一当十,终将乌巢攻破,杀死主将酒鬼淳于琼,为最后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倘曹操一见敌人援兵掩至,悚然无主而分兵以对,那战斗结局当然十二分明白。而自称英雄之言不过是不自量力的可笑癔语罢了。

  二是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

  电视剧上的曹操多有大笑的场景,征战拼杀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正是玉成一世英雄的根基。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之志。至于濮阳之战吕布以戟击操盔而厉问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再后来被马超紧追中弃袍割髯的举止均是一般人临危而不能的。死在眼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乱想出办法脱险而去,这其中也不仅仅只是乐观宏达,而是很有些幽默,很些诙谐的道行了。

  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

  四

  正值大破袁绍,讨平乌桓,晋封汉相,春风得意之时,曹操才有东山月上皎如白日、乌鹊绕树诗酒起舞的一幕。

  孟德俯仰星月,长啸慢吟,横槊上下,豪壮高歌,唱出了遗响绝世的《短歌行》。这当然不是曹操多悉善感,儿女情长,更不是把酒临风,宠辱皆忘,以物喜己悲为喜悲的庸人作态,这是一位乱世豪雄叱咤天下情恸河山的一腔激越之情在特定环境下的自然挥洒,赤诚坦露。铁血之魂的曹孟德不乏一腔谦谦儒雅文气才情。

  曹操在马上平天下,倥惚之中他留给后世的文字并不多。但仅就那有数的诗歌来说,他那切近时代的笔触,入木十分的感悟,浓烈真诚的忧世之情,已牢牢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诗坛上开一代先河的地位。史有"三曹",操居首,他的确不愧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带路人。如今,世人多知他《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名句,孰不知,真正能代表曹诗风格的还是他的《蒿里行》、《苦寒行》等篇。《蒿》诗写尽了战乱中黎庶的苦难,《苦》诗写透了连年战争的苦痛,真实地描述和深沉的主题是当时现实的生动写照。正是这样痛切时弊坦然挞伐的诗作一扫汉代数百年诗坛的沉闷和颓废,掀起了一股清新诚实之风,就连那诗的格调和形式也被大大推进了一步,五言诗七言诗的产生和发展在此时划上了圆满成熟的句号。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没蔽之,思无邪。毛主席说,诗言志。曹操戎马一生,能在易色河山,横陈血肉之余成功地自塑为一代诗坛巨子,仅仅只有长风破浪的天地之志而缺少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必将如东方朔之言,曰:谈何容易。

  可见,正如天空与大地,万物与阳光一样,凡真英雄者,他超人的武略之后一定有着异乎寻常的民族文化的根基。

  五

  要想尽说曹操,极难。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魏书·武帝纪》篇末评说曹操:"……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固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以上这段文字还算比较精当地描述了曹操一生的行事为人,曹操其实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是一个乱世豪雄,能够运筹帷演谋,鞭挞宇内,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业。他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或世袭或禅让两种抉择夹缝中的乱世奸人。一代伟人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融合。

  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小心奕奕保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

  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伸出去力图改革的大棒打在了自己的脑袋上,田野里只有多些白骨,多些流民,多些啼饥号寒的哭声而已。

  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报复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但他对网罗来的人才首先一条要求是他们必须无条件地为曹氏集团服务,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一个人,任由他私欲野心的驱使。否则,稍有不苟,必遭惩罚。这种手段和心胸又极大地摧残了天才们才华的发扬光大。孔融、杨修、

  荀彧、华佗这些世上少有的奇才惨死于他的手中,就彻底撕毁了他伪善的面皮。

  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志。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他写诗注重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头兵,他应该有一个辉煌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充实的圆满的。但他矛盾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决断的底气不足。《魏氏春秋》中记夏侯惇曾极力劝操应天顺民立魏去汉。曹操却答说:"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他用小小的自我满足打了个回旋,狠狠地拉了历史老人的后腿。

  当时的天下大势,的确需要曹操来作一个果决地亮像,倘若果真如此,后来的历史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了。但曹操却没有这一点真勇敢,他是牢牢立足于旧基础上的花朵,徒有灿烂之色,根子却是腐朽的。

  所以,曹操的鞭挞宇内只不过是清扫历史殿堂的必然行为,他本人充其量不过是个尽责的佣人,一个新旧时期转换过程中接力长跑持第二棒的中间先手而已。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翻翻看看,秦汉之后千百年间,与曹操的功用略同的人也还有不少。如项羽、王莽、李密、后周世宗、蒙哥大帝、陈友谅、李自成,等等,这些人称之为英雄不错,但称之为轰轰烈烈的过客也未尚不可。

  说到这里,言尤未尽,但不知把曹操这个矛盾的人物说了个大概没有。惭愧,到此为止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