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中国私募基金研究

[复制链接] 27
回复
533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5-18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私募基金的规模远远超过3000亿-5000亿元,有关专家估计大约在8000亿-9000亿元左右。无论是哪一个时期,私募基金的存在都是在阳光与黑暗之间游走。各界对于私募基金的这种生存状态一直持沉默的态度,直到近期《投资基金法》草案中将其合法化与规范化,私募基金的问题才迎来了各界的正视。作为证券市场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我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供家人研究。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全文之一:京、沪、深"私募基金"调查  

财经   夏斌  
  
  中国近期金融市场中常说的“私募基金”或“地下基金”,是相对于受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向不特定投资人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的集合投资。其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基于签订委托投资合同的契约型集合投资基金,二是基于共同出资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的公司型集合投资基金。

  第一部分 京、沪、深“私募基金”调查

  除了前不久全国人大公布的《信托法》就有关信托关系的重大原则事项予以法律明确外,中国现有的任何一部国家法律,均未对上述非公募集合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的“私募基金”予以制度明确并加以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5月前公布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明确了信托投资公司可以进行资金信托,但由于信托公司的重新登记工作尚未开始,规范的操作实际上尚未进行,因而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而一些证券公司在从事证券委托投资,中国证监会也未做正式统计。因此,要了解中国目前“私募基金”的真实现状非常困难。 本报告的调查范围,排除了全国众多的可能实际上在进行“私募基金”业务活动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有关组织,只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的几十万个工商企业中,从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城市工商部门注册企业中选择企业名称含有“投资咨询”、“投资顾问”、“投资管理”、“财务管理”和“财务顾问”字样的五类企业为样本。调查时间截至2001年4至6月间。调查采用抽样、电话访谈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后汇总资料如下:

  1.上述“五类公司”总数

  在北京市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五类公司中,财务顾问和财务管理类公司为数很少。中国《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咨询类公司注册资本金的最低限为人民币10万元,对投资管理公司注册资本金的最低限为人民币1000万元,且财务顾问和财务管理公司在工商登记注册时,须经财政部门的前置审批,因此,登记注册难度较大。 调查表明,上述五类公司,北京有3626家,上海有2687家(未含财务管理公司和财务顾问公司),深圳市有640家,三市共有6953家。以北京市上述五类公司的结构比例推算上海的情况,上海市若包括财务顾问公司和财务管理公司,共有2713家,则三城市五类公司共有6979家。

  2.公司注册资本情况

  进一步对北京市3626家公司进行调查,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公司(含100万元)占72%,注册资本在100万~1000万元(含1000万元)的公司占19.8%,注册资本在1000万~5000万元(含5000万元)的公司占7.3%,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公司占0.008%。以相同的注册资本量划分标准分析,深圳市五类公司的比例分别为52.2%、35.2%、9.2%、3.4%。京、深两市比较,深圳的公司数量远比北京少,但注册资本金大的公司却远比北京多。比如,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公司,深圳有10家,北京只有6家。

  3从事证券委托投资业务的公司数量

  从北京市3626家公司中随机抽样50家公司作进一步调查。尽管上述五类公司在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业务范围中都没有“代客理财”、“受托代理证券投资业务”等内容,但调查结果是,其中52%的公司(26家)坦然承认在从事代客理财业务,38%的公司(19家)未从事代客理财业务,10%的公司(5家)未找到被调查人。

  4.公司代客理财的客户数

  在从事代客理财、委托证券投资的公司中,50%的公司“不愿具体说”客户数,15.5%的公司称客户数为5家以下,19.2%的公司称客户数为5~10家,3.8%的公司称客户数为10~20家,11.5%的公司称客户数为20~50家。进一步分析调查资料可发现,公司的客户数量与公司的注册资本呈正相关关系,即注册资本大的公司,客户数量多;注册资本少的公司,客户数量少。

  5.公司代客理财的规模

  在从事委托投资业务的公司中,近77%的公司“不愿具体说”代客理财的规模,近15.4%的公司承认理财规模在1亿元至2亿元之间,近7.7%的公司承认理财规模在2亿元以上。其中被调查公司中注册资本为100万~500万元的公司中,80%的公司理财规模在1亿元以上,20%的公司“不愿具体说”。但不能排除上述选择“不愿具体说”的77%的公司中有实际上在从事代客理财业务的。以此典型调查情况推算,京、沪、深三市“五类公司”共有6979家,如按上述其中只有52%的公司在从事代客理财业务的比例推算,则应有3629家公司;每家公司的代客理财规模按平均1.5亿元计,三市代客理财的规模则达5443.5亿元。

  另据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调查推测,仅南方证券公司一家,代客理财规模就达近100亿元,估计全国几十家证券公司都在做此类业务,规模不少于2000亿元。在此,本报告保守计算证监会有关人士的估计数,打50%折扣为1000亿元。再加上全国除京、沪、深三市外其他省市从事代客理财的公司及信托公司的因素,可以毫不夸张地估计,中国目前代客理财的规模约在7000亿元左右。

  6.委托投资的方向

  被调查公司中,除去23.1%的公司称所募资金投资于国债二级市场外,其余均投资于股票市场,其中50%多的公司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1000万元的公司,受托的资金均100%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

  7.客户的平均收益率

  被调查公司中50%选择“不愿说”,选择平均收益率在10%~15%的占38.5%,选择平均收益率在15%~30%的占7.7%,选择平均收益率在50%以上的占3.8%。

  8.代客理财的利益分配方式

  被调查公司称,保底分红的占15.4%,固定比例的占11.5%,收取佣金的占3.8%,上述三种方案均可的占11.5%,选择“不愿说”的公司占58%。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1000万元的公司中,50%采取固定比例的利益分配方式。

  9.代客理财的具体运作方式

  被调查公司称,把委托资金打入受托方账户的占46.2%,委托方自行开户,受托方操作的占42.3%,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进行运作的占3.8%,选择“不愿说”的占8%。

  10.投资者最低委托投资金额的要求

  被调查公司称,对企业投资者最低要求为1000万元以上的公司占23.1%,500万元以上的公司占15.4%,300万元以上的公司占26.9%,100万元以上的公司占3.8%,没有最低要求的公司占3.8%。对自然人投资者,最低要求为100万元以上的公司占38.5%,不接受自然人委托的公司占11.5%,没有最低要求的公司占23.1%,其他情况的占26.9%。

  11.客户群的情况

  被调查公司称,投资客户以企业为主的公司占69.3%,以个人为主的公司占3.8%,企业和个人均有的公司占15.4%,客户为其他情况的公司占11.5%。进一步分析调查数据,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受托公司,其客户群均为企业。

  12.委托方的风险控制

  被调查公司称,采取保证金制度的占30.8%,采取其它方式的占69.2%。

  13.受托方要求的最低投资期限

  委托合同期限为6个月的公司占19.2%,委托合同期限为一年的公司占11.5%,委托合同期限为一年以上的公司占57.7%,委托合同期限具体商定的公司占11.6%。

  14.资金运作的信息披露

  被调查公司称,做到定期披露的公司占38.5%,运作到一定阶段才披露的公司占26.9%,不披露的公司占35%。调查数据又表明,在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受托公司中,85.7%的公司是做到定期披露信息,14.3%的公司是资金运作到一定阶段才披露信息。

  第二部分 对“私募基金”的现实态度

  面对中国已经存在的估计在7000亿元左右的“私募基金”,是一律取缔,还是因势利导?这是摆在决策者面前必须正视的一个严重问题。

  继续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是危险的。一是容易为非法集资者钻空子。有的投资咨询公司工商执照业务范围中根本没有代人理财业务,却向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知识经验缺乏的中小投资者筹资,秘密运作并承诺固定利益回报,如果炒作失败,则纠纷难断;如果进一步为不法分子恶意利用,将委托资金携款潜逃,发生群体性事件,威胁将更为严重。二是助长证券市场事端不断,对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不少“私募基金”公司身份不明,缺乏监督,也没有一定的内控机制,其操作手法往往以“做庄”为主,如果不予以正确引导,难免会出现“中科创业”第二的事件。三是已经出现“私募基金”与证券公司联手,以股票做抵押,二倍或三倍于委托资金的方式从银行套取贷款炒股票的现象。一遇股市下跌,银行措手不及,造成的严重损失不能低估。类似“吕梁事件”的苦果在全国银行体系中不会太少,只是未有真实统计而已。

  但是,“私募基金”的存在也是我国市场机制成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与美国股市市值一半左右由几十万个专业投资者经营相反,目前我国股市16000亿元的流通市值,除去33家公募基金管理约800亿元外,剩下15000多亿元由在深、沪交易所开户的99.6%的散户投资者和隐蔽的“地下基金”及一些证券公司以资产管理业务名义经营着。而《证券法》又没有赋予证券公司开展代客理财、委托投资业务。《证券法》第142条指出“证券公司办理经纪业务,不得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而决定证券买卖,选择证券种类,决定买卖数量或者买卖价格”。第194条指出“证券公司经办经纪业务,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买卖证券的,或者对客户买卖证券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的,责令改正,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第199条指出“证券公司违反本法规定,超出业务许可范围经营证券业务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关闭”。

  另外,目前我国公募基金的最大问题不仅是总体规模小,而是基金的各个利益主体存在严重缺位,特别是对基金经理人的利益约束软化,激励机制欠缺,其投资行为与切身利益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出现了令投资者大失所望的“基金黑幕”。“私募基金”的最大特点则是投资者(委托人)与管理人(受托人)之间形成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如果这样一支力量得到法律的认可,那么我国证券市场将形成一种有新的力量充实其间的庞大的机构投资者格局。

  此外,由于“私募基金”产权关系明晰,利益约束硬化,激励机制透明,可以有效解决投资者和经理人的利益机制问题,故能为最优秀的人才创造发挥最大潜能的制度条件。目前,这支队伍中,确有些操作人员行为不规范,但不少人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还曾服务于证券交易所、中外证券公司,其操作风格已与欧美、香港一些基金经理相似。只要法规制度清晰,监管有力,“私募基金”中应能够培育、锻炼出一批成熟的理性的基金经理队伍。

  目前,“私募基金”由于缺乏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和保障而隐蔽于地下,逃避监管者的监管,躲开市场的注视,成为证券市场潜伏的危机源和不稳定因素。如果让这些群体公开化,“浮出水面”,对他们的监管将变得容易和可以控制,这对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并且,让暗处的“私募基金”浮出水面,成为市场中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对手,对于市场上的其他投资力量,包括公募型的证券投资基金、中小投资者,都非常有利,有助于形成证券市场有序竞争的环境。

  应对入世要求,我国应尽快做大私募型投资理财业务。中国入世后,外资参股成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比例可达33%,三年后比例可达49%。而现在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内资最大持股比例为30%,如果外资的持股比例达到33%或者更高,外资将会对国内基金管理公司中的中资股东提出挑战。届时国内机构如果没有过硬的实力和投资管理水平,将难以与外资抗衡。

  从目前美林证券、高盛证券的利润构成看,购并、证券融资以及基金管理已是境外券商的两大竞争强项,两项业务创造的利润占利润总额半数以上。而现在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基本还处于政府发牌、垄断经营的局面,管理公司数量少,持股比例有限制,业内缺乏激烈竞争,加之管理人的竞争意识差,市场压力不大,所以市场化步伐不快,管理水平的提升相对比较慢。因此有必要在更大范围内发展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私募基金”。应该说,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不应仅仅局限在公募型证券投资基金上,“私募基金”的需求更为殷切。对此,我们不能忽视市场自身发展的力量。“十五计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内资均可进入”,同样,在“私募基金”领域,在对外资不得不开放之前,应想方设法率先向国内开放。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全文之二:关于"私募基金"的八条政策建议  
  
  鉴于对中国“私募基金”的考察和研究,有必要对中国的“私募基金”以及由“私募基金”引起的有关基金立法方面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我国人大《投资基金法》起草小组在业已分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投资基金法》中,首先对“基金”是什么给予严格的法律定义,从而避免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因对“基金”理解存在歧义,而对信托、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有关法规制定以及部门间业务管理产生许许多多意见冲突。

  目前的《投资基金法》(征求意见稿)第3条指出,基金“是指根据特定投资目的,以发售基金份额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或者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并形成独立的基金财产,基金财产交由基金管理人按照资产组合方式管理、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份额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额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集体投资活动的组织形式”。同时,第4条又指出,“基金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契约型、公司型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形式”。上述两条所指的“组织形式”,明显有不易理解之处。在国务院已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第2条又称“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一种……金融工具投资”。两个法规比较,更使人不易理解“基金”到底是什么?难怪一位多年从事基金业工作的总经理告诉笔者,曾为一官司面对法院询问:基金不是法人,不是自然人,是什么?他哑口无言。

  2.既然《投资基金法》(征求意见稿)已明确了投资基金可以有公司型和契约型两种基本形态,而基金本身是一种专家理财的集合投资制度或计划,它需要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载体,因此应同时明确,从事公司型集合投资除应遵守《投资基金法》之外,还应遵守《公司法》的相应条款;从事契约型的集合投资除应遵守《投资基金法》外,还应遵守《信托法》的相应条款。或者在《投资基金法》中对此不予明确,但应对什么是契约型基金、公司型基金予以明确法律含义。

  3.从法律上明确了什么是契约型基金后,则国务院在人大《信托法》颁布前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条例》主要规范的是契约型基金,即契约型基金本质是基于信托关系而设立的一种集合投资制度。因此应对照《信托法》修订《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按照《信托法》规定的信托设立条件,进一步明确基金契约设立时书面文件应载明的事项。目前该办法的某些内容已经不起法律的推敲。

  4.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集合投资的复杂性,《投资基金法》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应不是仅针对证券投资基金,还可以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应内容。

  从基金的本质上说,不管是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还是产业投资基金,都是集合投资制度,涉及的法律规范在许多方面大同小异,而且,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深入,作为集合投资行为,今后市场上会产生许多新的品种。比如集合投资于非证券、非风险投资、非产业投资的货币市场基金等也属情理之中。因此现在没有必要单就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起草法律和法规。如果国家需对风险投资给予税收优惠等扶植政策和对产业投资予以产业政策引导,完全可以根据《投资基金法》的一定授权,由相应的部门规章予以明确。法规众多复杂,执行上又政出多门,易出现不应有的弊端。在此方面,应参考海外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5.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考虑中国国情和东方文化特征,建议在《投资基金法》中进一步明确,以公募形式从事证券投资基金活动的,必须采取契约型;以私募形式从事证券投资基金活动的,可以是契约型,也可以是公司型。

  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具有高风险特征,采取私募公司型为宜。产业投资基金所募资金投资于什么?尚属业界讨论中的问题。以市场观点论,若拟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份为主(等同于可分割、量化的证券),可从属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考虑,采取公募或私募两种形式。具体的法律释义框架建议如下:

  6.进一步建议,在《投资基金法》中对公募型基金的契约提出明确的法律要求。

  尽管目前《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公募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契约内容和格式作出了一般性要求,但考虑到私募型投资基金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投资种类也将日益拓展,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非常有必要根据《信托法》对各种投资基金的信托契约作出统一的规范。这些重大法律原则,不宜由有关部门以部门规章形式出现。建议在《投资基金法》中明确,从事契约型的基金,信托契约除须符合《信托法》有关信托设立的有关条件外,应载明以下若干重大原则事项:(1)委托财产独立性原则,单独记账,单独核算。当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因某种原因中止其职责时,委托财产不属于清算财产;(2)基金管理人与投资人签订委托投资契约时,应事先保证一定时间供投资人充分审阅信托契约全部内容。且基金管理人与投资人只能个别签订信托契约,不能共同签约;(3)投资人也应与基金托管人个别签订信托契约,不能共同签约;(4)为控制风险,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契约型基金投资,其受托投资金额不得超过该公司资本净值的一定倍数;(5)禁止信托契约中约定固定收益率;(6)对基金投资方向,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诉讼事件处理以及投资风险警示等,都应在信托契约中揭示,等等。

  7.目前《投资基金法》(征求意见稿)中,对“私募基金”“特定基金”作了有关的法律规定,如投资人数的限制(50人以下)、最低出资额限制(不得低于100万元)、一定的信息披露要求等。参照海外有关法律要义和精神,建议在《投资基金法》中进一步明确:(1)禁止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或开座谈会、研讨会,向社会发布有关招募广告;(2)设立私募型、公司型的基金公司必须是独立法人,在工商局登记注册,单独建账,这将有利于与发起人公司之间建立防火墙制度;(3)对于私募型、公司型基金发起人的公司,要有一定的资质和资本金要求(如500万元以上);(4)发起人公司要有(包括聘请)国家投资基金管理部门考核承认的一定数量的基金经理;(5)发起人公司投资设立公司型基金,必须有一定的发起人股份比例;(6)建立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投资者报告基金投资情况及基金公司资产状况;(7)要求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监管指导,制定内部风险控制机制;(8)鉴于今后私募型基金公司数量较多,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的力量有限,《投资基金法》可以明确授予全国基金业协会等自律组织以一定的权限,要求各私募型基金公司向基金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登记备案,并定时报告有关基金运作财务资料,并接受其检查、监督;(9)以法律形式明确,非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备案而从事的委托投资属于违法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以教育中小投资者;(10)对于契约型“私募基金”按上述第6点有关契约内容予以规范。

  8.各国对集合投资制度进行规范,一般出于三个理由:保护投资者(protect investors);确保市场的完整性(to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markets);提高市场的稳定性(to promote stability)。特别是加强对“私募基金”的监管,原因在于“私募基金”可能对中小投资者造成损害,破坏市场的完整性,导致市场的不稳定。由于“私募基金”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控制其资金规模和采用杠杆手段,有些国外的对冲基金是以其高杠杆性著称,它们通过银行贷款、券商信用交易、衍生工具的使用取得杠杆。一旦经营失败,产生的扩散效应巨大。LTCM的失败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所以政府在对其监管上,除了以一定的法律、法规规范其自身经营行为外,同时应加强对其交易对手的监管。参考此经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在通过规范手段扶植“私募基金”浮出水面的同时,现阶段可采取以下措施:(1)禁止私募型基金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2)禁止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给其提供信用支持;(3)建立私募型投资公司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向基金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和国家投资基金管理部门报告。通过间接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私募型投资基金经营的失败给整体经济和证券市场的稳定带来的冲击。
4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全文之三:部分国家和地区"私募基金"监管  

  
  美国:三重限制   

  美国的投资基金基本上都是公司型、开放型,又称共同基金,但类似于中国的“私募基金”,在美国有关法律中没有直接、明确的定义。而根据《1940年投资公司法》,有两类较为接近:一类是指“某发行人,其已出售证券(不含短期票据)的受益人少于100人,他们没有也不准备将这些证券出售”;二类是指“1私募发行;2现有证券完全由在购买证券时满足‘有资格买家’条件的‘有资格买家’拥有”。据此以及美国其他相关法律,美国有关私募型基金的法律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投资人数的限制。一类的有关条款将投资者人数限制在100人以内。但对基金的管理人员或参与管理的雇员,其购买证券,不受100人的限制。同时,100人限制只在投资者购买基金证券时才发挥作用。如果是由于“夫妻分离、死亡或其他非自愿事件”而使基金的人数发生变化等,从而使投资者人数超过100人,可不视为违法;二类的条款对“有资格买家”进行了界定,但没有直接限制其投资人数,根据美国有关私募发行的法律,其实际上是把人数限制在500人以内。

  2.投资者资格限制。规定的“有资格买家”为:(1)任何拥有不少于500万美元投资的自然人;(2)任何拥有不少于500万美元投资的家族企业;(3)某些信托机构;(4)其他(如机构投资者)拥有不少于2500万美元具有自由支配权投资的组织。

  3. 私募发行方法和广告的限制。以上两类的有关条款都规定必须私募发行。1933年《证券法》4(2)节规定“不涉及公开发行的发行人的交易”可免予登记。1982年的《D条例》506条规定,如果向“合格投资者”和35名以下非“合格投资者”发行证券就可以免予登记。《D条例》502条规定私募发行禁止以下且不限于以下形式的广告:(1)在任何报纸、杂志及类似媒体和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的传播进行任何形式的一般性广告宣传;(2)通过一般性召集而召开的研讨会或其他会议。

  英国:传播方式限制

  英国的“私募基金”主要指“未受监管的集合投资计划(Unregulated 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是指不向英国普通公众发行的、除受监管的集合投资计划之外的其他所有集合投资计划,也指不受《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238(1)条款约束的投资计划。

  英国对“私募基金”的监管原则主要也体现在“有资格买家”和“传播、广告”方式上。在英国的《2001年集合投资发起(豁免)条例》中,从传播信息的角度,对“未受监管的集合投资计划”进行限制。首先,将“传播”理解为“被授权人在业务过程中邀请或请求加入某‘不受监管计划’”,并将“传播”划分为“对某人的传播”和“指向某人的传播”;“实时传播”和“非实时传播”;其中“实时传播”又分为“受请求的实时传播”和“不受请求的实时传播”。

  其次,根据传播的对象和传播的方式,对可以免于受《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238(1)条款约束的不受监管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采取“非实时传播”或“受请求的实时传播”的,以下对象可以免受238(1)条款的约束:1海外人士;2以前的海外顾客(邀请加入的必须是一个海外投资计划);3曾经(12个月之内)加入不受监管计划者;4投资专家;5不受监管计划的现有参与者;6富有的个人;7拥有高额资产的公司、非法人公司组织;8熟练投资者;9富有的投资者或熟练投资者的联合会;10信托的发起人、受托人或其他代表;11信托、遗嘱等的受益人;12其他由于工作关系而能阅读此传播内容的人。

  在传播过程,一般要求提供:1投资者的资格证明;2投资者本人的声明;3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发出警告及有必要的防止其他非目标人员参与的机制。

  对“实时传播”则仅限于:1由海外人士向海外人士传播关于海外投资的计划;2投资专家;3拥有高额资产的公司、非法人公司组织;4熟练投资者;5信托的发起人、受托人、其他代表;6信托、遗嘱的受益人。

  日本:网开一面

  日本的基金除少数境外基金(Offshore Fund)和地域基金(Country Fund)外,6000多个基金都是契约型基金,统一受《证券投资信托法》及由此产生的证券投资信托协会的监管。同时,日本的《证券投资信托法》第三条明确规定“除证券投资基金外,任何人均不能签订以将信托财产主要投资于有价证券运用为目的之信托契约,但是不以分割收益权,使不特定的多数人取得为目的之行为,不在此限”。由此可见,日本明确禁止上述意义上的投资于证券的“私募基金”。但是对于不是主要投资于有价证券的集合投资基金,主要是一些风险投资基金,日本法律并未予以禁止。

  香港:不得向社会招募

  香港在《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守则》中指出:“在香港刊登广告或邀请公众投资于未经认可的集合投资计划,可构成违反《保障投资者条例》第4条的规定的违法行为。”即香港只要是向社会公开招募或宣传的基金,都必须经证券监管机关认可。未认可基金一般是指以私募方式进行、集合投资人数不超过50人的互惠基金公司或单位信托公司。这种私下合作形成的投资基金尽管不得向社会招募或宣传,但仍受其他法规约束。

  台湾:“契约型”合法存在

  在2000年前,台湾“私募基金”主要是“创业投资基金”,且该基金凭证不能上市流通。去年7月,为发挥专业投资机构作用,引导散户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台湾颁布实施了《证券投资顾问事业证券投资信托事业经营全权委托投资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从事客户全权委托投资业务的证券投资顾问和证券投资信托公司须具备一定条件并经证监会核准;委托方式为契约型,要与委托人签订委托投资契约并附委托投资说明书;委托财产要与受托机构和保管机构财产独立;委托资金要交由保管机构保管;委托人的最低委托金额由证监会另行规定;受托机构接受委托的资金不得超过其净值的一定倍数,具体倍数由证监会制定,但若实收资本达新台币3亿元以上者,不受此限;受托机构根据其实收资本额要提存相应的营业保证金;受托人要每月定期向委托人送达资产交易记录及相关报告,并不得拒绝委托人查询有关业务资料。根据以上介绍,可见从2000年7月开始,台湾地区已允许契约型的“私募基金”存在。

  通过对以上具有一般代表性、有东西文化背景情况的介绍与分析,结论是:1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场经济结构的提升,“私募基金”是难以阻止的,是一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后必然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领域。2从保护投资者角度出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结合不同的情况、文化特征,要么禁止私募型证券投资基金,要么通过一定的法规明确予以约束。3鉴于“私募基金”投资具有的风险性,监管的重点,一是对于投资者本身的一定资金实力的要求,二是对私募方式的信息传播要有一定的限制。
5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私募基金经理的成长历程:2000万就敢坐庄!  

《智囊》    
  
  1998年,陈默上南华寺礼佛,结识了一名游方僧人。他抱着求神问卜的心理问那僧人:“有一笔可拿可不拿的钱,数目不小,有近二百万吧,你凭直觉告诉我,这钱我拿还是不拿?”僧人回答:“可舍可得之事,以舍为上,舍至无可舍之处,便是你的本来面目。”

  陈默说这话很有嚼头,让我有空了也好好想想。

  七年前,在证券部人堆里挤得臭汗淋漓的陈默,做梦也想不到他会以证券投资为职业。七年后的今天,在深圳格兰云天大酒店咖啡馆里,当记者称他为“私募基金经理人”时,他把目光伸向七年前,觉得人生真是如梦般不可把握。

  一

  “我那时是以炒股逃避社会的。”

  七年前陈默的生活乱如团麻,他觉得整个世界都背叛了他,失恋、辞职、与朋友反目、与家人失去联系,住在自己租的小房间里,每天以看电视和睡觉耗时间,只是在星期天去菜场买菜买米,与社会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联系。“当时我的语言功能已退化了不少,在菜场说话时都有些结巴了。”直到有一天,一位以宅心仁厚在圈中享有良好声誉的朋友说:“你这是在自闭。如果你实在不想和人打交道,去炒股票吧。”

  以他当时的心境,炒股是绝佳的选择。小城的证券部绝没有现在这样方便舒适,大量的只有万把块资金的散户拥挤在大厅里,下单撤单都得通过柜台。如果是排队倒还好,要命的是这里全是凭力气挤,除了在大学食堂抢排骨,陈默这是第二次如此真诚玩命地在人堆里挤进挤出。行情突变时,望着大屏幕上闪烁变幻的红绿数字,夹在人堆里进退两难的陈默真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那时的陈默对进出于大户室的人有一种因妒生恨的心理,以致于直至今日,他都不习惯穿过散户大厅进出自己的工作室。

  陈默现在还记得自己买的第一只股票是深桑达。选择这只股票,一是因为他守的这个角落容易看到这只股票的报价,二是因为他的资金刚好可以买1000股,好算帐。

  入市不久,便是大跌。1994年的三大救市措施对于当时的陈默来说只是一次上钩的诱饵,就像记得深桑达般,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最后是套在“白云山”上了。这一次浪漫的炒股经历结束了他的自闭生活。他一直都很感激把自己指向股市的那个朋友:“挣钱倒是其次,以这种方式体验人生、历炼心性,真是痛快淋漓。”

  二

  凭着经济系的学历和三脚猫的编程水平,陈默进了一家投资公司的信息部,负责那些莫名其妙的信息资讯的管理工作,从炒地皮到建墓园,从整容术到多媒体,从发明创造到巫术测字,陈默把自己的那段经历称为“废品收购站”。

  那家投资公司的利润大头儿来自其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表现在信息部就是证券投资信息的比例越来越重,与证券投资部的人打交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先是帮他们整资料写报告,证投部的人发现他写东西和敲字都很快,就鼓捣着让老板安排他专职为证投部工作。等1995年底证投部迁到深圳时,他也随迁,正式成了证投部的人。陈默觉得像抖擞完羽毛的公鸡一样重新充满了生机与斗志,他告诉自己“权当再活一回吧”,加之1995年“5.18”井喷行情让他从白云山上稳稳地下来了,还小赚了一笔,他对这个职业充满了激情与信心。查资料、编报表、写报告,忙了个昏天黑地,他自称那时的文字量都够办一份股市周报了。因为时不时地在报上发表股市分析文章,让他在深圳股评界有了一点小名气。

  1996年春节过后,机遇朝陈默笑了。公司老板有一个铁哥儿们在西安接了家证券营业部,有一笔自营资金无人打理,向老板求援。老板说:“就让那个陈默去吧,他还是有点名气的,北方人认这个。”1996年春夏之交,在西安端履门内的一家证券营业部,陈默开始了他的操盘手生涯。

  区区2000多万资金就敢提“坐庄”二字,“真是无知者无畏啊!”陈默这句话不知是在嘲笑那个西安老板还是在自嘲。如果不是他这只初生牛犊,怕是没有操盘手敢接这个庄的。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花一千万在底部吸筹,剩下的钱一边拉股价一边对敲做大成交量,吸引市场跟风盘,有个20%的价差就开始出货,做短庄。吸筹阶段的操作是成功的,一千万元的筹码到手了,股价还没有什么波动。当时,陈默一天4个小时,盯紧了盘口,常常是10手、20手地下单,混迹于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很难引起市场的注意。尽管如此,还是出了一点小纰漏,电脑部将他这“超级大户室”的成交回报显示在了散户厅的回报屏上。接连几天,那屏幕上满都是600XXX的成交回报,令散户们愕然惊叹。

  问题出在拉升阶段。可能是在底部伏得太久了吧,股价一抬头,就不知从哪里冒出那么多抛盘,本来还想着一边拉升一边出货呢,谁知道跟风盘太少,自己损兵折将,K线图却仍是一幅蔫样儿。股价上了10%时,已是弹尽粮绝了。那时的他天天祈祷大盘风平浪静,能让他在这10%的价差上将手中的筹码悄悄地出完,二、三个月的功夫赚两百多万,两边老板的面上都能交待过去。

  一个已经忘了是什么的政策利空打乱了陈默的如意算盘。股价重新回到了底部,而陈默手中的筹码仅仅逃出了五百万,K线图上那个10%的波动就像一个丑陋的小脓包似的永远留在了那里。陈默从他那精美的皮包里掏出一张过了塑的卡片给我看:“就是这一段儿,不堪回首啊。”那是一张用电脑美工修饰过的股价K线图,在我们眼里枯燥乏味,对于陈默来说,那却有如初恋般刻骨铭心。

  三

  那张K线图卡片现在贴在陈默的写字台上方,已画过不少股价K线图的陈默将这次不成功的“做庄”经历用这种方式记录下来时时提醒自己,他说这是卧薪尝胆中的那个“苦胆”。

  借助1996年的那一波大行情,被陈默相中的那只600XXX入了一个有实力的庄家,做庄变成了跟庄,而且还是提前打埋伏的方式。庄家一路吸筹拉升,这边一路放货。半年以后,手中的筹码出清。一算帐,收益超过了30%,西安的老板乐得整天呲着牙。

  天助陈默,他成了老板眼中的红人,一号种子选手的位置让给了他。

  1997年,公司的证券投资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也渐渐具备了基金的雏形:非本公司资金超过了90%。在吸收资金方面,陈默讲他们向来都是嫌贫爱富的,“穷人钱少事多”。有一个员工介绍他的亲戚拿了十万块钱来—那个数额是他们吸收资金的最低额度—说好了有一年的封闭期,但没过两个月就来要钱。按照合同是不能提前撤资的,那家来了个有点“三八”的女人,搞得大家都有些尴尬。最后还是陈默掏腰包把那十万元的份额转到了自己名下了事。陈默坦然地说:“我们最喜欢国有资金。相对来说,国有资金比较好说话,约定的回报率一般都不高,有时比银行同期利率高一些,让出资人能交代过去就行了。当然私下里对经办人要意思意思的。”

  今年低迷的市场氛围使来自客户的压力减少了很多。陈默说:“一旦市场再疯起来,我这种经理人就会被抛弃的。对于这个年轻的市场来说,我已经显得有些老了。”据陈默说,他现在已开始把自己的一些铁杆客户的资金投向香港股市了,毕竟那里的市场行为规范些,输赢都在明处。

  如果说接二连三抖搂出的上市公司黑幕使投资者信心倍受打击的话,那么陈默这种了解黑幕甚至制造黑幕的人就对市场更没有信心了。1999年开始,深圳某投资公司以收购法人股的形式成为西部一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陈默参与并策划了全过程。

  这家上市公司在上市前还算是一家安分企业,老总姓龚,是一个六十年代支边的老革命。第一次见面是在那家深圳公司的豪华写字楼里。陈默对老龚的第一印象是:暴发户+农村基层干部,跟在他身边的老婆比他小十多岁,谱儿摆得比老龚还大。“都是让上市给闹的。”陈默想。这家公司从市场上募得了两个多亿的资金,对于他们那投入周期颇长的主业来说,这笔钱真不知道该做什么好。深圳的大股东理所当然地劝他们拿那笔钱来做股票,从市场上赚一笔填补收购法人股的贷款资金。而要让老龚相信稳赚不赔,就得推个托儿出来,陈默就是他们借来的“托儿”。

  陈默是以这家深圳公司的副总身份出现的。在新的股东大会后,他还入了监事会。他明白这一切都是在做戏。他出场的目的就在于他想把这笔为数不小的资金拉到自己的盘子里做。老龚装模做样地与陈默谈了几次,他老婆则在暗地里和代表大股东的深圳公司赵老板谈条件。事后陈默才知道,这帮人在转让法人股时就已经做足了手脚,老龚、赵老板各有逾五百万的数额入了自家口袋。

  做庄的事情肯定是能谈成的,陈默拿了一个详细的方案给赵老板,但赵老板推说老龚有一个指定的证券部操作这笔资金,就这样把陈默给涮了。陈默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不过就是一个思路嘛,市场怎么变化还说不定呢。接下来的日子,他眼见着这只股票顺着自己的设计波动,努力克制着自己跟一把的冲动。

  这个庄做得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直到赵老板将手中的法人股给了别人。陈默想,在中国股市做坏人的风险系数真是太小了。半年后,他从公告上看到了老龚离职的消息,他还以为是老龚退休了。

  2000年冬天,朋友告诉陈默:老龚进监狱了,有人把他在转让法人股时做假帐中饱私囊的事情捅上去了。她还说,老龚入狱前不久,他那小十多岁的老婆和他离了婚,一种说法是她借离婚转移赃款,一种说法是老龚有钱后老不正经,老婆和他闹翻了。

  老龚入狱,赵老板只好出逃。陈默说:报应总是要来的。

  当我屡屡把话题引向“私募基金”时,陈默却似乎在刻意地回避着这四个字。他说他从来没有试图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他说混这碗饭凭的就是心和脑,心指的是诚信,脑指的是专业知识。

  现在的陈默算得上一个成功人士了,在深圳有房有车,业界口碑不错。他自信以他的个人信用,融个几百万资金还是不成问题的。玩钱的人更容易把钱看透,资助几个失学少年、印些佛经送人,钱就这样出去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修修来世吧”。

  陈默的工作室在深圳福田区的一个靠海的花园小区里,远离繁华的商业区,使这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氛围。他的工作间更像是一个老式读书人的书斋,有许多藤编的器具和亚麻织的坐垫,电脑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似乎很少用。陈默不相信技术分析,他认为技术分析只能总结过去,不能预测未来。以他现在的地位,也无须下单操盘,所以电脑便显得可有可无了。功夫在诗外,股市是一个修心的地方,最后的赢家总是那些心态平和、眼光长远的人。陈默有一间收拾得雅致清静的小房间,一方几、一毡垫,墙上挂一条幅,上书“一心不乱”。“这是我闭关的地方,因定发慧嘛。”—由于常年掌控的资金在1个亿以上,现在的陈默有足够的理由“虚荣、狂妄、自私、偏激”,虽然他在言谈间不时地流露出些许自得之意,但在这扰攘浮躁的滚滚红尘中,能守住一方静室修心的人还是难能可贵的。

  告别时正逢几日连阴雨的结束,陈默说他喜欢这种雨后初晴的感觉,说这话时,他正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一脸幸福的表情。
6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一位私募资金的知情人:钱从哪里来?  

  
  一个月前,中国私募基金报告曾经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力,之后人们开始对私募基金这个名词和资本市场中的种种现象之间的关联议论纷纷,与此同时人们也在不约而同的寻找着更多的有关私募基金的信息,盼望更多有关私募资金的消息,本栏目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一位私募资金的知情人,并且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我们将和您一起发觉有关私募基金的秘密,今天要谈的是钱从哪里来。

  概念中私募基金的定义应该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私募基金是现在市场上一直关注,一直担心的。私募基金指游离于目前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独立运作于各个市场或者证券市场这样一些资金的结合体。

  谈到私募基金的来源,现在市场当中有很多对私募基金的调查报告,认为私募资金的规模有可能达到3000到7000个亿,那么私募基金既然有可能达到这么大的规模,它的主要来源都来自什么地方?

  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一些少数的特定对象,应该叫做相当于高息贷款形式进行一种运作的,他们的资金来源主要一个是特大型的个人投资者,比如说像一些大中城市有一些少数的个人投资者,他们的资金是在几千万,甚至1、2个亿之间;第二种就是企业,这企业包括三类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还有包括诸如此类的一些民营企业,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他们有这样的一些需求,从银行进行一些融资,融来的资金然后经过多次的转换成为以企业自有资金的名义进入了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

  从您刚才的话里面,我们分析出来私募基金有两方面的途径,一部分是合法的,另一部分是灰色的,那么私募基金的管理者如何来解决灰色资金的这部分问题呢?

  对私募基金来说,第一他不会去考虑灰色这个概念。私募基金跟客户之间的一些契约性的协议中都会提到,保证你甲方应该要有一个资金来源的合法性的问题,至于他说你是不是合法,第一他有没有足够的工具去判断是不是合法,这个时候客户要告诉我你是合法的,那么我就帮你做了,只要告知就可以了,就是说用告知就可以来进行市场运作规模的运作,它的资金来源你是不是从银行里面贷出来的,他可能心知肚明,但是你也不要告我,我在我的协议里面我也看不到,而且完全是协议里面条款写的是以企业自有资金来出现的。

  那么这种对于风险的控制,也就是说投资收益和风险之间这种正比的控制,在签约的时候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定要有个风险保证金制度,就是说你一定要提供一定风险保证金,第二个要有一个非常安全的资金返回通道,就是说你要保证我资金到期要怎么返回。一般这一条基本上受第三方执行,因为他不可能说你又是资金的拆借方,最后又是对我资金的保证方,他是不相信的,一般还有一个第三方叫监管方,监管方有的是更大信誉主体的保证,有的就是市场的一些投资主体。

  也就是说如果我是一个投资者,我把这个钱交给了你,那么我如何来信任你,如何来解决咱们俩之间的这种信任危机?

  作为投资者他就担心两点,第一你要赚钱,第二赚到钱你要回得来,对这个资金拆借方就这么一个要求,那么对融资方,私募基金方他只要求你的资金来源要合法,合法就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就是你的资金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就是说你不能在协议期内资金流动性太大,你运作了2、3个月你又说资金要拉回去,这个对它来说可能是一个最致命的。因此,资金的不稳定性对他来说是最致命的。

  第三个就是双方对一个投资业务品种的界定,基本上现在大家都界定为投资于中国国内合法,能够有流通的证券投资品种,就是股票,国债,基金这三个。一般能够成为一个较大规模私募基金,并且能够进行正常运作的话,他们基本上都有就是说他们在业内,在他客户群体中间,可能有非常好的资信度,就是口碑。第二个他们有一些工作室,或者说一些个人集中理财的方式,他有一个相对较为规范的运作,而且他们这些真正最后能成为私募基金运作的客户都是它的核心客户,就是说有一些客户可能一开始也是很信的,但是经过一次,两次的合作期以后,他们逐渐就被淘汰出去,是一种双方淘汰机制。

  在签约的时候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基本上是签署两份协议,一份是应付检查用的协议,还有一些私下的补充协议,基本上就是业内大家都知道,都这么做。

  私募基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充满了悬念,协议签了,赚钱就成了双方不能回避的主题,许多赚钱的办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揭密:我是如何管理1.4亿私募基金的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私募基金近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它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对市场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二级市场上运作的私募基金没有人愿意浮出水面。日前,记者在南方某地约见了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这位年约30岁的陈先生目前管理着约1.4亿元的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进入扩张期

  私募基金的规模有多大?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司司长夏斌在其“私募基金”报告中认为有7000亿元左右,如果真有这么多,大多数都是在1999年5·19行情之后发展起来的。

  陈自称是第一个被网络股打爆的大户。1998年,当许多人还不知道网络是怎么回事时,陈就在一只沾上网络的股票上栽了跟头,当他透支2000万元跟进这只网络庄股时,股价却从40多元跌到33元,陈事后只好跑到北方某地避难。在北方认识了很多圈内朋友后,陈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证券市场上不利用资金杠杆效应很难玩大。几个月后他走上委托理财这条路。

  资金私募合约多样化

  私募基金订立的合约通常会有多种方式,远比公募基金复杂多样,以满足客户不同的投资风格。常见的方式有保底合约、分成和保底加分成。陈的基金多采用保底合约的方式。即在出资人账户资金基础上,管理人必须再打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作为风险基金,当委托账户资金亏损时,管理人必须从自己的保证金中划资金弥补亏损;当资金总值亏损时,管理人必须补充资金到原值。收益率的分成一般是各50%。分成合约是没有保底收益率的,风险全部由出资人自担,这种方式主要是在朋友圈内操作,陈通常视出资金额的多少从中抽取利润,1000万元通常抽15%的利润,500万元抽20%的利润,100万元以下则不接。保底加分成是将固定收益和风险分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合约等。

  保底合约基金管理人有绝对控制权,在资金管理上,仓位一般在40———60%之间波动,只在有绝对把握时才到70%。并且只对1000万元以上的出资人才交待操作方案。另外,私募基金管理严密,资金、财务、市场和监控分立,内部很少有空子可钻,也是让出资人安心之处。但陈透露,不少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他一样喜欢抬杠杆,即用手上的一笔资金抬来另一笔,然后再去抬第三笔,不断滚动,由于他这种跟庄性质的基金并不想像其它私募基金一样介入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因此不愿意将资金额滚动得太大,但只要想做大,三个月同样可以利用杠杆效应扩大到三几个亿。吃过爆仓之苦的陈承认,这种方式风险极大,一旦市场出现大波动,资金链条断裂,后果不堪设想。

  灰色资金想在这里合法化

  陈的基金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私人资金,其中大户的资金占一半;另一部分资金实际上是“灰色”的,灰色资金进入市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比较顺利地说明来源。和这部分灰色资金合作,风险极低,利润也非常可观,比如说出资人有500万,只要管理人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这笔资金增值到1000万,出资人达到了说明合法来源的目的,也就不在乎获利的那500万了,甚至有的出资人只要拿回自己那500万就了事。虽然这种性质的资金在合作方式上往往不太完善,甚至有很多空子可以让管理人钻,但出资人并不担心,因为如果有单方面违规的情况出现,出资人也有相应的办法来治你。大家都是明白人。再有一小部分是国企的闲置资金,相对来说,国企资金比较好说话,约定的回报率一般都不高,有时比银行同期利率高一点,让出资人能交代过去就行了,当然暗箱里出资人要有其个人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如有风吹草动,最先跑出来的肯定是私人资金,实在没办法时只能留下企业资金在市场上站岗。从公布的资料来看,就算是券商,委托理财虽然资金量大,但总体收益也都是偏低的。在去年的牛市中,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平均收益仅在10%左右,远低于同期大盘涨幅,甚至还有巨额亏损的,当然我不是说他们有什么猫腻。

  小基金要看大庄脸色

  陈说他不属于决定市场行为的人,只是市场上的一条小鱼。有的基金已经开始介入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但陈由于资本金较小,在某种形式上更像是证券投资基金,在操作上比较规范,可以见到一点阳光。

  陈承认,当介入某只股票后,随着介入力度的加大,他往往会变相地会成为对方操盘环节中的一个小环节。如在一些小盘重组股上,由于搞重组的主力一般对筹码非常敏感,有时哪怕跟庄的基金拥有百分之二三的筹码都受不了,因为在重组的过程中重组方没有利润可言,拿到的都是垃圾,装进去的都是说得过去的资产,他的重组成本主要是在二级市场上拿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会找上门来,大家商量一个解决办法。由于对方重组的场外成本、维护盘面的成本很高,对方会要求把一些成本摊到跟庄的头上,让跟庄的提供空仓资金,也就是让跟庄的提供一些席位、账号,然后注入资金,由对方来操作,把一些操作盘面必须要耗费的资金由这些户头完成,这样跟庄的成本也就提高了。还有的用场外的方法,也就是干脆向跟庄的要钱,如每股5元买进,他就向跟庄的要2元,垫高跟庄成本。具体数目双方协商。一般要付20%。还有一种就是接力棒的方法,对方让跟庄的出来,再找另一个跟庄的进去接手。对此,陈坦然地说,如果主力要你出来你当然要出来,不然砸你两个跌停,看你出不出来,大家都在这个圈子混,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僵。
8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职业操盘手自建私募基金发迹史  

四川金融投资报   关键  
  
  中等个头,四方脸,粗眉毛,言谈中夹杂着很浓的川北口音,坐在长江证券成都营业部大户室里的张世银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有在讲述其股市传奇经历时,他那不容置辩的语气和咄咄逼人的眼神,才多少显露出一位职业操盘手的霸气。经过他的介绍和展示的成交记录,我们看到一位职业操盘手曲折的成长经历,也终于揭开了蓉城首位敢于公开曝光的职业操盘手的神秘面纱。

  职业操盘手艰难起步

  张世银1965年出生于四川安岳县,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曾回努力乡小学代课。好学的张世银每年要订20份各类报纸,从报上获取了很多信息,提取胆红素、蜂毒等都为张带来小财。尝到知识甜头的张世银于1989年参加了武汉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大专函授学习,他对其中股份制的课程特别感兴趣。1996年,内江市刚刚出现证券公司,张世银就意识到过去所学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但由于缺乏对公司的研究和盘面的分析,买进卖出都非常盲目,10万元本钱三个月输掉6万多,他被迫割肉出局。1997年底他应聘到成都青白江区瑞特股份公司证券部,从事一级市场股票的发行。张世银由此接触了高手陈勇(华西证券高级分析师)、何锋(道博咨询投资分析师),通过和他们的切磋、交流以及自己不断的总结和实践,张世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很有用的实战理论,张萌发了代客理财的想法。

  1998年10月,张世银辞掉月薪4500元的证券部主任职务。正式步入职业操盘手生涯。他与成都科技一条街上的电脑公司老板王秋林达成口头协议,由张世银给王秋林介绍股票,张世银则在王的电脑公司以100元每天领取工资。张世银自称,他给王秋林介绍的80%的股票涨幅都很好。他推荐王秋林以7.8元每股买进深锦兴(现在的亿安科技)很快涨到9元多。后由于公司发了亏损公告,连打了3个跌停板,第四天涨停板就卖出了,这只股票后来一路高涨到126元多,成为中国第一只百元大股,让王后来很是后悔。

  1999年1月,张世银在报上登出广告,寻求资金合作。开始为客户直接操盘。广告刊出后,找上门来咨询的不少,可是真正放心拿钱出来操作的却不多。为了取得人们的信任,他开始在成都槐树街申银万国证券营业部免费给股民推荐股票,希望与股民们彼此取得信任后再正式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2000年4月,张世银与一位开私人诊所的裴医生合作,商定赚了钱后三七分成,一年内将裴医生的82万元经营到200万元,达不到200万元张世银不能分成。时逢股市动荡,涨跌极大。约定后,张世银将裴医生的82万元以9.65元买入深南玻,16个交易日后,涨到16.8元。张世银预测第一波要涨到25元左右。由于裴医生觉得每涨一次张世银的分成在不断增加,反正要涨,自己操作不也一样吗?就匆忙坚持要与张世银结清帐目,张世银分到76000多元。周末分帐后,星期一、二就连遭两个跌停板,裴医生看到每天亏损10多万元,气得心脏病复发,进入医院打了一星期吊针。该股一直跌到13.01元,回升到14元时,裴医生担心把赚进来的亏掉,就全部卖掉了,裴医生每股仍赚了4元多。该股回升到16元多时,张世银主动让裴医生以全仓重新买入,但裴没有听,两个星期后,该股涨到25元多,事实又一次证明张世银的判断是正确的。

  2000年8月,在槐树街申银万国证券部五楼大户室一位姓陈的职业女股民,让张世银代她炒股,约定赚钱后三七分成。张世银为陈推荐了苏威孚,陈拿出70多万,张世银让她以12.6元买入,涨到15元多时,张世银让陈卖出,陈没卖。反而诉苦说以前亏得很惨,要弥补以前的亏空。这样,张世银没法拿到应得的佣金。其实,以前的亏空与张世银啥关系也没有。或许是天意,该股很快一路下跌,陈不仅没赚反而倒亏了,不讲信用的人意外地遭到了惩罚。

  小露锋芒自建私募基金

  这样与客户零散的合作形式前后经过了一年时间,当时一般都有10个左右的合作者,由张世银支配的资金维持在300万上下。张世银逐渐走过了与股民零散合作的过程,他再也不需要通过在报纸上打广告的方式主动联系客户了。“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私募基金,只说是代客理财,大家一般都不对外声张。”张坦率地说。

  2000年9月,成都某公司财务主管李录明找到张世银,以前总是自己操作的李由于看盘的时间很少,总是亏损。他认为找专业理财行家是未来投资的发展方向。两人很快交上了朋友,李对张世银很是信任,开了个户,从不干涉张世银的交易,亏了后还安慰他,张世银因此也放开手脚进行了最为成功的短线运作。从2001年3月7日开始后的42个交易日中,他共对19只股票进行了短线狙击。其中成功15次,失败也有6次,赢利率高达117%。毫无疑问,张世银有着他特别的一面。

  为了清楚自己在成都众多股林高手的水平究竟怎样,张世银拿着厚厚的一叠、铺开接近三米的交易结算单报名参加了由申万龙投资咨询公司举办的成都市首届股林高手大赛,并荣获第一名,这是他在职业操盘手生涯中操作走向成功的重要标志,他的客户和追随者日益增多,他的手机简直就成了热线。

  7月13日,申奥表决将在当晚揭晓,对北京申奥成功极具信心的张世银高度关注与申奥密切相关的股票路桥建设,下午大盘回落,而路桥异军突起,张果断介入,至收市时全仓打进约50万股,均价为16.50元。他买入该股并非碰运气,他的依据是该股庄家成本就在15元附近,近期已突破所有均线的压制拉升在即,既然庄家敢在奥运申办表决前赌一把,说明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大户跟庄赢面极大。他的观点和操作均提前一天在有关媒体和网上公布,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北京申奥成功,张并未捞一把就跑,他冷静的认为,路桥作为领头羊,应该有30%的上升空间,只要不破5日线,就坚决守仓。他挺住了暴涨、回档的考验,坚定持仓一周,在20元左右才清仓,一周赚了20%多,而且是在媒体上提前公布操作计划,让人不得不信;其后,张空仓一周,成功躲过此次暴跌;7月31日,在暴跌尾声,他再次买入路桥,当天该股逆市反弹2%以上,次日继续大涨冲高时,张果断出局,在众人惊魂未定之时再赚5%!

  张世银的操作手法可以称为是超级短线投机。这类投资手法一直以来并不为传统投资理论所认同,也在很多分析家眼中是“自杀”的操作手法。但张世银用这种手法赚取了惊人的回报,他的客户和资金也得到迅速增加。在7月13日以前,他经营着11个客户共计1000多万元的资金,其私幕基金已见雏形。随着他在此轮行情中的出色表现,他的客户和资金量再度大幅上升,说到具体的数字,张卖了个关子,“还是下次再说吧。”

  张世银对操盘手的未来非常乐观。他说,在国外,股民往往委托经纪人公司来运作。新的《证券法》将会承认操盘手所拥有的私募基金的合法性。张世银正雄心勃勃筹备“世银投资发展顾问有限公司”,他认为大业务大生意必须以公司的名义来运作,而在世界股市上纵横驰骋的索罗斯则是他的榜样。
9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我一定会东山再起"--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沉浮故事  
21世纪经济报道   邹华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东山再起!因为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六月的北京依然像去年那样火热,可王烨已经失去了一年前的辉煌,这个曾经是掌管着近5000万资本的“私募基金“的管理者,如今又回到了起点,重新开始了梦想。

  与两年前的照片相比,如今的王烨看起来已经成熟了很多。谈起往事,王烨想说的话不少,他曾经在股市上辉煌过,也曾经在股市失落过。

  “为了我的事业、为了我的理想,我必须重新站起来。”王烨望着窗外的夕阳,这样对记者说。

  理想成为现实

  1993年,王烨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一家国有企业,可事隔不到半年时间,王烨便从单位辞职出来,从辞职的那一天开始,他的目标就是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

  1994年7月,王烨选择了职业股民生涯,那时候的他仅仅是个拥有不到10万元资本的散户,而且那些钱还是他找同学、朋友借的。

  他每天早早地来到证券公司的营业大厅,听别人讲怎样做股票,怎么看K线图,怎样分析上市公司。王烨的悟性很高,很快开始学会看技术指标,不久又学会了自己做投资分析。

  到1996年,王烨已经由一个散户变成了一个大户,资金也由当初的不到10万发展到了近200万。随着自身资本的累积,他在所在的证券营业部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他的亲戚、朋友纷纷将自己的资金交由王烨进行管理,而更多的大户也将资金委托给王烨。王烨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庞大,到1997年初的时候,他的个人资本已经达到近360万。此时当地一家投资公司找到了他,希望他可以代为操盘。王烨再次从大户成为一个机构投资者的一员。到公司后他亲自为公司策划了一个操作项目,并获得了不菲的战绩。到1999年春节的时候,他的资本已经突破500万。

  1999年2月,一个在北京的同学告诉王烨,他那边有一笔1000万的资金希望找王烨来合作,并许诺提出利润的20%作为回报,但被王烨拒绝了。王烨并不满足1000万的资本,他希望做得更大。

  1999年4月,王烨来到北京。他知道北京的资本很多,而且信息资源也比较丰富。他希望在北京成立一家投资管理公司,专门从事二级市场的炒作,他相信自己有资格成为中国的巴菲特。

  5月初的一天,王烨约了几个业内的朋友,在王府井饭店的咖啡厅里谈了谈筹建投资公司的事情。根据他的设想,他会自己组建一家投资管理公司。事情似乎也正像他预想的那样顺利,几个朋友也赞同其想法,并表示将出资成立投资管理公司。

  一个月以后,王烨注册的投资管理公司正式成立了,注册资本1000万,他本人占有其中50%的股权。

  王烨给公司取名时,他曾希望这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可以在他的领导下很好的发展,因此选择了“瑞烨发展”做为自己公司的名称。王烨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也就是那一天开始他正式成为了一个投资公司的管理者。

  股海纵横信心渐胀

  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几个大户,通过一段时间的沟通,王烨和他们达成了共识。大户有较多的资金,王烨有丰富的操盘经验,在王烨朋友的撮合下,大户们同意和瑞烨发展投资公司签定一份增产代管协议。根据协议,几位大户将其手中拥有的3000万现金交由投资管理公司代为管理,但前提条件是公司必须拿出20%的资金做为风险金,也就是说王烨的公司需要准备600万的现金投入到他们共同组建的基金中,然后由证券公司代为监管,如果基金亏损10%券商将冻结帐户,如果基金亏损15%后就由券商进行强行平仓,而出现赢利则不管赢利多少均保底为年息10%,超过部分由双方平分,但同时公司将收取3%的管理费。

  几天后,在位于北京某高档写字楼里,王烨根据当初和大户们谈判的结果,正式和他们签定了一份代理协议,时间从1999年6月到2000年6月,代理期限为1年。如果出现亏损15%的情况,协议将自动终止,于是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瑞烨发展”就这样成立了。为了能做出比较理想的成绩,王烨和几个公司的股东商量以后,决定整个“基金”交由王烨亲自掌管。

  在签定协议的几天后,大户的资金打入了王烨的账户,王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他选择了彩虹股份做为他买入的第一只股票,按照王烨一直的思路,不管资金的大小,一律只买一只股票。他相信这才是他在股市上一直不败的主要原因,但也就是这种风格为他今后的失误埋下了伏笔。

  一个月以后,彩虹股份如预料中上涨到13元以上,王烨开始把他在10· 50元附近所购买的彩虹股份如数抛出,公司第一个月的战绩相当不错,获利近700万,因此他的操盘手法备受那几个大户的青睐。

  渐渐地,主动来公司找王烨的人开始增多,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的“基金”规模由3600万发展到了近5000万,可由于公司的资本金实际只有700万,于是他便将3600万中的部分资金挪用出来,作为他和客户签定协议的保证金。从那时起,王烨似乎忘记了他主要的职责,而是希望找到更多的资金来扩充他的“基金”规模,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9月初的一天,部下将8月的“战报”递交了上来,“基金”的增产并没有像7月那样继续增长,而是出现了近3%的亏损。此刻的王烨似乎心态开始有所浮燥,他知道现在股市的调整期已经到来,但他又必须将自己管理的增产快速增值,才可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将他们的资金交由他来管理。这样公司才可能创出更好的业绩,毕竟他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做大!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在9月底,王烨和几个股东在位于北京亚运村的星巴克咖啡厅开了一次董事会,这时一个股东提出,目前行情不好,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打成交量来获利。王烨以前听说过券商在交易佣金方面可以给交易量大的客户一定比例的返还。于是第二天,王烨亲自来到了他所开户的营业部,营业部老总很热情地接待了王烨(毕竟王烨在他的营业部也算超级客户)。通过王烨和营业部的协商,营业部答应王烨今后按成交量的50%给予反还。

  于是王烨开始要求下属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在不亏损的时候多做成交量。时间不长,他的数十个账户的成交量开始放大,成交金额在短短的数周里就超过了3亿,公司从营业部得到的佣金方面的收入达100余万。似乎王烨从中尝到了甜头。不过,时隔不久,公司账户上的利润渐渐因为做成交量而逝去。在王烨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大叠当初的交易记录,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王烨的交易记录已经突破10亿,公司因此从券商处拿到的交易佣金近350万。

  而此刻,几个月前赢利的700万已经亏损得差不多了!更要命的是,10月28日的一次失误将他的“基金”完全带入了不可挽回的深渊。

  王烨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天早上他早早来到办公室里,开始研究当天上市的一家基金。根据他的判断当天上市的这家基金流通盘在2亿左右,净增产才1块多点,应该没有什么戏的。可交易开始以后,他发现仅仅一个小时以后成交换手已经超过50%,根据他以往的经验,可知已经有大机构介入。于是他便通知他的部下,将手头的近2500万现金全部在30分钟内在2·50元以下全部买入,他的心理目标是该股可以达3元以上。

  也许真的是他判断正确,截止中午收盘,他买入的基金已经达到2·80元附近,下午一开盘,该基金受到主力的大幅拉抬,在2点左右创出10元的天价。此刻,王烨的“基金”账面市值已经突破1亿,但也就在此刻王烨有一种莫明的紧张,他意识到出了问题,虽然截止当天收盘,王烨买入的1000多万已经给他带来了近4000万的利润,而此刻“瑞烨发展”账面市值为9944万。王烨当时自己也说不清楚,总感觉心里很不踏实,于是便通过消息渠道到处打听炒做该股的消息。

  果然,没有多长时间,他一位在报社工作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报社刚刚接到一份中国证监会的公告文本,该基金将在下周进行1:6·5的大比例配股。王烨一下就蒙了,他为此需要近6500万的现金进行配股。王烨整个晚上都在办公室里彻夜未眠。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今天会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

  星期二他告诉部下,一大早就在跌停的位置挂出卖单,他现在想的是能卖出多少就卖出多少。可第一天整天该基金都没有成交,第二天该基金依然没有成交,第三天也就股权登记的当天,虽然有了比较大的成交,但他挂出的依然没有卖出一股。看来亏损已经不可避免了。该股除权以后,他在1·61元附近将全部1000万股卖出,由此他的“瑞烨发展”将为之付出近900多万的代价。但他还是庆幸,当初他没有全仓买入,否则亏损就不是这个数了。一个月以后他将所有的资金按配股价买入5000万股,最后算下来他的亏损为400万。

  而就在此时,瑞烨发展公司的账户被营业部给冻结,原因就是在配股时A公司的帐户保证金曾出现过10%的亏损,营业部为了客户的资金安全,通知了A瑞烨发展公司的客户。而此刻王烨望着办公桌上的计算机发呆,他已经没有办法向他的客户、向他的股东交代。

  2000年1月,他结束了他的“基金”管理者生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王烨已经消瘦了很多。虽然他最终没有完成他的梦想,但王烨依然相信,他还会搞一家“私募基金”,因为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他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我相信我还会站起来,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据了解目前王烨已经和部分资金达成相关协议,看来王烨还会在资本这条路上走很长的时间!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深圳操盘手掀开私募基金一角  

深圳商报    
  
  私募基金运作在股市上的资金据说已有7000亿元之多,是些什么人在操纵这些大大小小私募基金呢?其中的运作“规则”是怎样的呢?张育生是一位职业操盘手,据他说,他正在与另外一位朋友运作几千万的资金炒股。记者最近通过关系找到并采访了他,得以窥见私募基金的一些内幕。

  100万以下别问

  记者:委托你们运作资金的人有哪些呢?

  张:有企业,有个人,个人居多。有些老板赚了钱却不知往哪投资,就让我们给炒股。

  记者:最低资金量要多少呢?

  张:一般要100万以上。在深圳,炒股资金达到100万的人很多。但现在很多人发现自己炒股赚不了钱,于是找我们帮炒股。太小的资金比较麻烦,这些人钱不多,却很计较,没法合作,而且还容易走漏消息。所以,低于100万元的客户我们都不谈。

  记者:凭什么人家要委托你们炒股呢?你们凭什么一定赚钱呢?

  张:首先,我们的资金量大,比较容易炒作成功。第二,我们有一些特殊关系,能得到内部消息。这些消息等散户知道时,股价已经提前反映,涨到天上了。再有,我们比一般人更熟悉股市的情况。

  记者:你们运作的资金有多少呢?

  张:这个你就不要问了。如果你一定要知道,我可以告诉你,大约有几千万。

  记者:你不要夸张啊。

  张:这个用不着夸张。我1996年就开始进入股市,按我的社会关系,现在能运作这样的资金量是很正常的。

  收益按二八分成

  记者:你们怎么分成呢?

  张:根据资金面大小,资金面大的,提成比较少。一般是二八分成。我们要二,客户得八。如果设定了最低赢利率,比如30%,那超过赢利率的部分分成对我们更高,可以做到对半分成。比如有人委托我操作500万元资金,设定目标是30%,就是150万元。赢利150万以内,算我白干。如果赢利400万,剩下这100万我就可以拿50万元。就这么简单。

  记者:有没有保底?亏损了由谁承担?

  张:我们一般不保底。亏损了我们不负责,由客户自己负责。这是合同规定好的。

  记者:这不对称啊。

  张:没有办法。客户为什么相信你,有一个考察期,他认为你有本事为他赢利,他才会把资金交给你运作。他们当然也有风险的考虑。

  记者:你们是怎么运作资金的呢?

  张:对资金量大的客户,我们一般要求他多开几个账户,不然我们一旦大量买入或者卖出同一只股票,成交量前100名的账户都可以通过证券交易所查到。这样,别人对我们的举动就产生警惕,下面的炒作就很难了。

  记者:普通股民也可以查到吗?

  张:不可以。我们通过上市公司查。上市公司可以查所有的股东名称,交一点费用就行了。
  记者:如果客户拿不到这么多身份证开户呢?

  张:那好办,有人专门找我们做这种生意。他们提供身份证,我们只要付一些钱就可以拿去开户。把资金分到各个账户上,别人就查不出来了。

  怎样选股?

  记者:你们是怎样选股的?

  张:从基本面、技术面看。股票未来要有成长空间,股价不能太高,未来有送配题材,有送配的股票必定成为大黑马。或者是有重组题材的。

  记者:但送配也好,重组也好,这些消息散户不是事先能知道的。

  张:我们有办法事先获得消息。

  记者:是上市公司告诉你们吗?获得这样的消息要付费吗?

  张:你最好不要问得这么详细。怎样保障资金安全?

  记者:你们凭什么吸引社会上的游资?

  张:我们有成功的业绩。我们向他们出示交割单,在什么时候买什么股票,在什么时候卖,赚多少,都一清二楚。这是假造不出来的。像东方电子,一个多月我翻了一倍多。天龙集团、景谷林业在一周内赚了20%至30%。

  记者:你们操作一年回报有多少呢?

  张:这要看大市好不好。最差的一年也有50%,最好的有一两倍。

  记者:你们压力大吗?

  张:压力当然大。我买什么股票一定希望它涨。它一涨一落,对我们心理是有很大影响的。

  记者:客户怎样信任你们呢?或者说,怎样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

  张:客户这种担心是很自然的。只有我相信你,你相信我,才能合作。一般是客户自己掌握银行存折和密码。如果在证券部取钱,要用本人身份证,股东代码,有的证券部要求本人亲自取钱。客户只把股票账户和密码告诉我,由我运作。在约定的时期内,客户不得提取账户里的资金,也不得强令我买卖什么股票。怎样炒股,由我作主。

  到合同期满,我把账户还给他,他把我应该得到的钱打到我的账户上,双方就了结了。客户的钱我们是动不了的,因为存折账户和密码都在他自己手里。我们的权利只是买卖。有一种合作是这样的:资金和股票账户都在客户手里,我告诉他什么时候买什么股票,什么时候抛,他赚了钱,把20%的收益打到我的银行账户上。合作的方式是很灵活的,根据不同的客户而定。

  记者:你怎么知道客户赚了多少,他不履约怎么办?

  张:在谈的时候,我是知道他有多少资金的,而且在买卖什么股票的同时,我也建议买卖数量,所以能算出赢利。至于他赚钱后给不给我报酬,我认为这完全是个人品行问题,不信任的人,我不会做这种交易。我干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谁不给我付钱的。因为客户也知道,将来想继续赚钱,必须遵守诺言。不诚实,会失去更多的机会。

  记者:这类客户,会把你提供的信息告诉他的亲友,实际上他的收益是放大了的。这会不会影响你自己的炒作?

  张:有这种可能。我希望他们不要多买,因为买得多,就会引起别的机构注意,可能最后这个股都做不成了。这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

  机构操盘手与散户:既是友又为敌

  记者:你们是庄家吗?

  张:最好不要说我们是庄家,我们是跟着主力炒作罢了。我们还没有大到可以操纵股价的地步,只不过比别人获得更多关于高送配题材或者重组题材的消息。我们要到上市公司调研,通过一些深层的关系获得信息。

  记者:他们接不接待你?

  张:他们愿意接待我,关键看怎么商谈,怎样处理关系了。具体的东西你不要问,我也不会说明。一般来说,小盘股比较愿意扩股,增发或者高送配。

  记者:你们机构操盘手与散户是什么关系?是伙伴还是敌人?

  张:在不同阶段,关系的性质不同。一开始是“敌人”。在吸货阶段,操盘手要通过各种手段,折磨散户,让他们失掉信心,抛盘走人。在主升段和末升段,我们与散户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没有散户跟进,我们不可能抬起股价。到了最后要出货阶段,又变成了敌人。我们通过各种技术图形,比如KDJ黄金交叉、W底、早晨之星,前期高位突破等等,让散户更多跟进,或者紧握股票不动,我们则在悄悄出货。散户不小心,就会从小亏变为大亏。这种情况总是发生在股价高位。为什么有人在120元价位买进亿安科技?就是因为庄家的引诱,加上一些媒体的报道。

  记者:作为操盘手,你的最大的经验是什么?

  张:不管大势怎样,你要有比较长远的眼光,知道现在适合做短线还是长线。你要对股市看得很透彻,敏锐地捕捉到大黑马。你还能衡量买入一只股票的风险有多大。尽量减少风险,增加收益。主要还是眼光问题。所有杰出的操盘手都只做自己能赚的那些股票,对没有把握的股票谨慎对待。

  高送配题材,是最有号召力的题材。那些基本面不好的股票,要看有没有重组题材。可以到上市公司了解,见到他们的老总,看看有没有被收购的可能。这两类股票,是我最感兴趣的。在大盘下跌时,我们要看自己关注的股票会跌到什么地方,有多少上升空间。我们对公司的研究是很下功夫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这方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