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 战 篇
这一篇不是谈实际的作战,而是谈作战工具和作战物资的准备。
在古文中,“作”有“始”的意思。“作战篇”也可称为“始战篇”。另外,在许多古代《孙子兵法》的注本中,这一篇称为“战篇”,没有“作”字。这里的“战”字指的是“战具”,谈的是作战工具和作战物资的准备。如李筌注释《孙子兵法》所说:“先定计,然后修战具,是以《战》次《计》之篇也。”这一篇所要说的是,在思考完战争计划之后,战争实际准备第一步要考虑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要做些什么事情。在孙子看来,第一步要考虑的是支撑战争的资源,要从这一基础入手来展开战争的实际运作。战争是力量与力量的对抗,从力量的物质基础着眼,从支撑战争力量的各种现实或潜在的资源入手,符合战争认识和实施的规律,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不仅表现在军事领域,也同时表现在其他领域。有一位经济领域的战略学家说过:企业竞争必须时刻关注你所掌握的资源,对于竞争者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
在这一篇中,孙子具体阐述了战争巨大消耗与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提示将领们必须从支撑战争的物质基础以及国家承受能力上来思考战争问题。如何减轻国家的压力?孙子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一是从时间上考虑,速战速决;二是从空间上考虑,因粮于敌。孙子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中,揭示了战争力量聚能与转换的一些规律和方式。同时,孙子阐明了战争利害的辩证关系,强调了掌握这种利害关系的将领对国家安危的重要性。在这一篇的论述中,贯穿整体的核心战略思想是:在战争准备上,避战争之害而求战争之利,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战前准备的场面。他说:凡用兵作战,需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使节、游士的用度,作战器材的费用,车辆兵甲的维修开支,每天都要耗资巨万,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孙子兵法与经理人统帅之道二、作 战 篇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孙子首先考虑的是战争物资经费准备的问题。他一开始就指明了,用兵作战,需要物资经费,并且需要的数量非常大。对此,他用“驰车千驷”、“带甲十万”、“日费千金”来加以形容。他还指出这些物资经费种类繁多,包括车辆、人员、粮食以及用于各个方面的物资及费用。他提醒战争的决策者,战争对一个国家的物力、财力来说,有着非常巨大的消耗性,考虑战争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能否承受这种巨大的消耗性。正是由于这种消耗性,孙子主张慎战,极力反对轻率地用兵,这在他以后的论述中有充分展开的说明。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如果没有强力的物资经费保障,军队就不可能出动,这是考虑用兵的第一个基本的条件。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任何一场战争的消耗都以天文数字来计算。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支撑,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拿近期发生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来说,战争耗费了数千亿美元。现代战争的一发导弹,就需要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除了武器装备之外,在现代战争中,孙子所说的各种外交来往、维修保障、饮食供给等所用的资金,一项也不会少,甚至还增加了很多。
因此,如何应对战争的消耗,如何减少战争的消耗,使国家尽可能减轻战争的负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证战争的胜利,是战争决策者要认真考虑的一个核心战略问题。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说:用兵作战,如果时间拖得太久了,就会使军事行动受阻,使军队的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耗损,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事行动受阻,军队士气受挫,军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一些诸侯列国就会乘机作乱,那时候即使有再高明的统帅,也无力回天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用笨拙的办法求取速胜,没有见过用精巧的办法将战争拖向持久。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段话中,“胜久则钝兵挫锐”中的“胜”字放在语句中有些不通,文意失应,很是费解。古今的研究专家们有很多种理解。有人认为应当与前句相连,读“其用战也胜”;有人认为多余,属于误加,可以去掉;也有人认为在“胜”字前面加上“贵”字,成“贵胜”,与后面呼应。我认为,这个“胜”字是“胜过”、“超出”的意思,所谓“胜久”就是指“太久”。
在这段话中,孙子将战争资源的消耗与战争时间紧密地联系起来观察,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战争拖得时间越久,战争的消耗就越大,国家就越难以支撑,国家的形势也就会随之而恶化。战事久拖不决,是兵家之大忌。由此,孙子提出他的“速胜”思想。他主张用兵作战,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代价,乘锐出击,一举制胜。理解孙子的“速胜”思想,不能机械地局限于进攻或防御、力量大或力量少等方面来理解,而要将其视为一种有条件的普遍指导原则,即只要有能力,就一定要速战速决,不管你是进攻的还是防御的;只要有可能,就一定速战速决,不管你是力量大或是力量小。在历史上,处于防御的一方或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为了达成战略目标,抓住有利时机,采取速战速决的实例有很多。但是,当你没有能力或不可能速战速决的时候,你就应当设法避免对方速战速决,设法将对方拖入持久的对抗之中,采取一切办法消耗它,使其“兵钝挫锐”、“屈力殚货”,最后迫使对方放弃原有的战略企图,退出战争。即使如此,这种持久的战略性的消耗战,也还需要通过许许多多速战速决的战斗行动来实现。
用兵作战,最强调快节奏,最讨厌拖泥带水、婆婆妈妈。在战争中,既有“快”,也有“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辩证关系,但是,我们要明确,“快”是第一位的,“慢”是第二位的。“快”应是积极寻求的,“慢”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快”是目的,“慢”是手段,现在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次要方向的“慢”是为了主要方向的“快”,“慢”是为“快”服务的,为“快”创造条件的。当然,这种“快”,不是盲目的,不是蛮干,不是一味的“快”。只有当“快”与“慢”灵活地结合起来,“快中有慢”或“慢中有快”,这时的“快”才会产生战略艺术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