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一些兄弟纷纷跳槽IBM、nVIDIA、Intel等公司,实是羡煞人也。人家的工程师比俺们的经理们工资还高,心痒痒:谁让当初没好好学英语呢?
一次在同一家民企的老板交流公司现状的时候,不小心(说不小心是无意识的)吐出一句连自己都惊讶(嘿嘿,说完才惊讶,已经晚了)的话,“在我们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已经超高了。”着实把对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在不久之前自己都还是如此这般“职业经理人”中的一员,啥时候变得开始为“老板们”说话了。
其实稍微留意一下,并不难发现,
一、 其实IBM、nVIDIA、DELL、HP等的雇员同国内企业(后面就叫民企吧,一来个人对民企接触得要多些,二来面在对除了民企之外的其它性质的企业确实没有什么兴趣)的雇员所做的工作大都相似甚至相同,但为什么他们的工资要比我们高上几个档次?
二、 民企的雇员经常会抱怨,MD,每天都忙得要虚脱了,才拿这几个钱(跟同行业的某些兄弟比,是有点少了)。有些人索性就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
三、 老板心里有杆秤:养了这一大帮傻鸟,每月付他们一大笔钱,工作还差强人意(一者从整体支出看是比较多,二者是说这批人的工作绩效没有达到他的期望);
古话说,“二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无非都是讲组织上下应该齐心协力,创造“协同”效应。“二人齐心,其利断金”,既如此,况二十人、二百人、二千人甚乎更多?
着眼点:“共振效应”--从个体走向团队
不难看出,经营优秀的大公司核心班底都整体相对稳定,工作的延续性较强,团体的战斗力不因某某人的离开而受到大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一个整体的目标,在这一点上,着重体现在价值观和成就感上,HP的雇员很容易受公司“信任和尊重个人、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以及靠团队精神达成共同目标”的价值观所熏陶,而IBM真正吸引人才的也是其多年以来给公众的良好形象。
大凡优秀企业都是在依靠自己多年的发展所聚集起来的人气(品牌、服务、社会责任、管理、经营绩效、价值观…)汇聚人心,成为其中的一员,似乎自己也就变得如其一般优秀。
公司是成就个人的一个平台,个人是成就公司的一支力量。唯有上下齐心,方能创造更大更广阔的舞台。两者之间亦是一个囚徒理论的翻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所欠缺的是,在这一点上的沟通和资源的投入。最关键的东西往往是“无形”的,过于注重“有形”的收益而忽视“有形”收益后面的支撑力量,往往是导致组织昙花一现的关键原因。
公司的定位如何?公司需要雇员做什么?公司的发展将给雇员将带来什么样的结果?雇员来这里与公司的发展相协同吗?…类似的心结如果无法打开,貌合神离,终无法创造双方所期望的协同效应。而这方面的投入,正是我们目前所欠缺的。
解决之道:比价值,不比价格
现有人力资源成本,主要是薪酬方面的评估,大都以与市场中同类公司的同类职位相比较,但这并不能做为评估的唯一或是主要衡量标准,因为相互的平台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要评估一项投资的时候,都会用其收益/成本比来计算是否可行,但是很少去计算说,拿市场上同类项目的投资评估方式来进行评估是否要投入这一项目,以自己的事实来做决策是最适宜的的决策方式。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运营成本中的一项,也应该是以其收益/成本的评估来衡量,做为调查所得的同类市场薪资水准,可以做为适当的参考,但不能做为评估的主要依据,我认为,企业应当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职位薪酬的评估及核算体系。评估及核算方面应包括,
a. 职位所产生的利润;
b. 市场中同类职位的薪酬系数(同类市场,同行业,同职业…水平的平均收益/平均薪酬);
c. 同该行业中的专业化服务公司的薪酬系数;
d. 结合企业发展实际规模――销售额、年利润等;
两者(雇员、企业主)的审视角度都应有所调整,不能单从某一数字去比较而脱离数字后面所支撑的内涵。而沟通这一点将会是解决此一问题的较佳方法。
想起了小学时候学过的一篇“小马过河”,我们的薪酬原来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低(先看看我们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收益,跟同类的专业服务公司比我们的性价比如何,),也不像老板所想的那么高(是不是我们忽略了用到他们的智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4 15:10:3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