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将战略管理视为管理科学的范畴,对于跟经济学的渊源也只是涉及到产业经济学方面的范畴。但是这不符合战略逻辑。企业的战略逻辑应该以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为根本才有利于拓展我们的战略视野。
一、 企业的基本战略逻辑
(一) 在市场经济假设下保持利润最大化而不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途径是通过在供求平衡中寻找最有利于自身盈利目的的供求结构:垄断或者竞争优势的获得;
(三) 无论是一体化经营、多元化经营、国际化经营、收购兼并等经营或增长方式都要以盈利性为前提;
(四) 实现盈利的根本要考虑最低效率或效益规模,也就是在此规模下的企业是无法盈利的。企业要考虑是否可以达到这个规模;
(五) 要考虑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关系以及时间的持续性,如果进入一个行业开始盈利但是很快竞争对手可以复制该战略,那么该市场不是最佳选择;
(六) 决定公司盈利的不是整体活动而是个体活动,也就是说可以在行业或者整个市场活动中找出一个点,该点满足:
1、 市场没有提供,也就是开始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以上的收益。可以用客户偏好理论加以阐述;
2、 存在进入壁垒而且可以在较长时间保持该市场结构,竞争对手无法复制或者自身已经取得了规模效应、网络效应或领先者品牌效应;
3、 在网络化和战略联盟思想下,发展能力要素而不是企业是新的企业发展方向。
二、 企业的目标是盈利不是增长
很多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五百强或者成为行业第一,这些目标是错误的。我们在一体化、多元化、国际化等战略中目标是增长而不是盈利性最终害了自己:无论是多元化、一体化还是国际化都应该考虑市场结构是否符合基本战略逻辑,获利是否可以弥补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其它成本(成本收益分析),是否存在自身能量的饱和问题,也就是规模不经济问题。
三、 战略管理的本质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间平衡
任何市场结构,只要存在超额利润,必然吸引更多的竞争者,无论如何,进入壁垒总会被突破。即使政府垄断性的行业也如此。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行业利润的平均化甚至亏损。战略管理的本质就是如何在保证进入壁垒的长期性的同时保证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平衡,这是一种艺术,行业处于寡头垄断时候最需要注意这两点,既要不引起别的竞争者进入,有要保证合理的价值分配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平衡。
四、 经济学主导战略管理才符合企业的假设
人们往往将企业的成长视为管理的结果,我们发现,现在企业的发展最基本的逻辑应该是市场而不是管理,也就是市场供求结构在决定企业的生死。即使再好的管理者,在一个处于同质化的市场或者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其功劳也是零,因为最终的价格战会拖死任何企业。因此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战略管理思维是否走火入魔:以管理科学角度而不是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战略逻辑。
欢迎登陆:www.erichles.com 个人网站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