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forwind - 

[职场健康] 管理里面的矛盾论!

[复制链接] 24
回复
324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05-7-14 08:39:42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forwind在2005-7-13 21:23:50的发言:

唯物和唯心并没有对错,大家跳出思想框框,我认为唯物思想和唯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正确的,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在这个时代看问题的眼睛和心。我们没有必要说对错,这也就是矛盾论的所在。

是就是,非就非,两者怎能混淆?[em05]
12
发表于 2005-7-14 09:08:58 | 只看该作者
不能那样,非也是是,是也是是,这之后,会有答案的,没答案的时候,先做着再说,活着的人会想到答案的
13
发表于 2005-7-14 09:15:08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huandaola在2005-7-14 9:08:58的发言: 不能那样,非也是是,是也是是,这之后,会有答案的,没答案的时候,先做着再说,活着的人会想到答案的
如果你光荣了,我们活着的人想到答案对你来说,有什么用呢?
14
发表于 2005-7-14 09:27:57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说我会活着,因为我想尽办法活下去,哈哈,这个,你体会不到的啦

哪天洋葱不想活了,来咨询我,一准你就想活下去了

15
发表于 2005-7-14 09:36:4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你本来不想活的心,又增强了几分活下去的勇气,唉,人活着可真难啦!
16
发表于 2005-7-14 10:05:37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崇拜安东尼,可我老觉得中国的环境不适用它的理论

17
发表于 2005-7-14 10:08:18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huandaola在2005-7-14 10:05:37的发言:

我很崇拜安东尼,可我老觉得中国的环境不适用它的理论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就是这个道理!西方人要研究中国还差很远那

18
发表于 2005-7-14 10:13:37 | 只看该作者
神州在皇帝之下,治国之道是讲伦理(不是法理),论风俗(不是前案例)。我们试行孔夫子的理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我们论孝,也高举儒家学说。不要低贬这些事。以论理、风俗治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费用低廉。昔日包公审案或郑板桥的判案故事,比之今日香港的律师、法庭,其费用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不要忘记,郑板桥是个诗人,精于书画;只因为读过书,就可以大判其案了。   伦理治国费用低廉,在一个不变、安定或缓进的社会中,大有可取。但说到日新月异,风起云涌,伦理治国在三方面要付出大代价。   第一方面,在伦理治国的制度下,以读书识字来考什么进士的,求的是一官半职。历史上,从陶渊明到苏东坡到郑板桥,我们不容易找到一个算是有学之士是没有做过官的。那是说,求学是求官,求生计及一点“治”权。伦理学问可治,科学学问不可治也。读书识字的,或多或少要向伦理那方面下功夫,论什么君子、小人,科学的兴趣也就不容易培养出来。要是我们昔日有司法,法治由律师专业处理,懂得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苏东坡,可能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是的,我们历来科学人材的缺少,不是没有天分,而是有天分的都讲伦理,谈诗论词去也。   第二方面的代价,是伦理治国会造成一个文盲众多的社会。历史上,我们从商的可能富有,为官的学者生活挺不错。余下来务农或工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用不读书识字。以学问治国就有这样的一个困难:没有一个纯以学问生产而谋生的空间。   第三方面的代价,是伦理治国没有弹性。伦理、风俗、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事,不可以像欧西法律那样要改就改。三十多年前在芝加哥与戴维德(A.Director)论法律,他的高见是英国始创的普遍法的费用,比欧洲大陆的成文法为高,但较有弹性。相比之下,我们的伦理治国费用最低,但弹性最少。   弹性不足的伦理,遇到日新月异的发展,风起云涌的演变,就应付不了。我们要搞一个革命才能把辫子割下来!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革命的国家。要是伦理治国有足够的弹性,好些革命是可以避免的。   惊回首,俱往矣!我要再说一次:二百年来,我们最有希望的日子,还是今天。事生于世而备适于事,北京的领导人要放弃成见,大胆地引进老外可取的法门,用之于炎黄子孙的天才上。这样,昔日的光芒指日可再也。

张五常

19
发表于 2005-7-14 13:29:16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huandaola在2005-7-14 10:05:37的发言:

我很崇拜安东尼,可我老觉得中国的环境不适用它的理论

不是说呢!这外国洋快餐文化又咋能和俺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相比呢?之所以在中国不适用,原因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

20
发表于 2005-7-14 13:40:07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huandaola在2005-7-14 10:13:37的发言: 神州在皇帝之下,治国之道是讲伦理(不是法理),论风俗(不是前案例)。我们试行孔夫子的理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我们论孝,也高举儒家学说。不要低贬这些事。以论理、风俗治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费用低廉。昔日包公审案或郑板桥的判案故事,比之今日香港的律师、法庭,其费用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不要忘记,郑板桥是个诗人,精于书画;只因为读过书,就可以大判其案了。   伦理治国费用低廉,在一个不变、安定或缓进的社会中,大有可取。但说到日新月异,风起云涌,伦理治国在三方面要付出大代价。   第一方面,在伦理治国的制度下,以读书识字来考什么进士的,求的是一官半职。历史上,从陶渊明到苏东坡到郑板桥,我们不容易找到一个算是有学之士是没有做过官的。那是说,求学是求官,求生计及一点“治”权。伦理学问可治,科学学问不可治也。读书识字的,或多或少要向伦理那方面下功夫,论什么君子、小人,科学的兴趣也就不容易培养出来。要是我们昔日有司法,法治由律师专业处理,懂得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苏东坡,可能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是的,我们历来科学人材的缺少,不是没有天分,而是有天分的都讲伦理,谈诗论词去也。   第二方面的代价,是伦理治国会造成一个文盲众多的社会。历史上,我们从商的可能富有,为官的学者生活挺不错。余下来务农或工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用不读书识字。以学问治国就有这样的一个困难:没有一个纯以学问生产而谋生的空间。   第三方面的代价,是伦理治国没有弹性。伦理、风俗、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事,不可以像欧西法律那样要改就改。三十多年前在芝加哥与戴维德(A.Director)论法律,他的高见是英国始创的普遍法的费用,比欧洲大陆的成文法为高,但较有弹性。相比之下,我们的伦理治国费用最低,但弹性最少。   弹性不足的伦理,遇到日新月异的发展,风起云涌的演变,就应付不了。我们要搞一个革命才能把辫子割下来!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革命的国家。要是伦理治国有足够的弹性,好些革命是可以避免的。   惊回首,俱往矣!我要再说一次:二百年来,我们最有希望的日子,还是今天。事生于世而备适于事,北京的领导人要放弃成见,大胆地引进老外可取的法门,用之于炎黄子孙的天才上。这样,昔日的光芒指日可再也。

张五常

说白了,功利社会而已,这个社会的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过是走回头路而已,又有何高兴可言?[em05]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