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转帖]情人节,与爱情无关,是一个营销方案(欢迎情人拍砖)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0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2-14 21:1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情人节,与爱情无关,是一个营销方案

一个舶来品的情人节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生根发芽,在暧昧的语境中生长。本来它不过是一个集体发春的求偶仪式,我们在这一天表错了情却不自知。

情人节其实是一个营销方案。

西方情人节引入东方的渊源,最早的前沿阵地是日本。当初在日本引入情人节,贡献最大的其实是巧克力生产商。为了推销巧克力,生产商想到了西方情人节互赠巧克力的风俗,先把情人节推广出去,作为表达心意的巧克力就不乏购买者了。

问谁制造了情人节?在商业社会,自然是商业契机发挥着最大影响力。

从一个情人节能制造出多少商业效益,就猜想贸鏊?在情人节制造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一项新的社会风俗总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的,是媒体,它制造了情人节的舆论烟雾。除了从日常的商品都穿起情人节的包装上,人们更直接的是从媒体得到信息——上班路上的交通台,每日看的报纸、电视、网络。情人节提供了话题配上商业广告,分不清媒体和商业,是谁帮着谁在起劲鼓动着情人节?

虽然有人制造了情人节,但情人节作为舶来品,毕竟是其他民族的民俗空降到我们头上,从文化角度自然谈不上什么根基。没人用心解释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人节,2月14日顶着爱情的名义,其实是在暧昧的语境中。说2月14日制造了中国人的浪漫语境,不如更实际一点,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它关系还更息息相关。

物质相近,爱情相远

在一般人的情人节观念中,情人节代表着什么?直觉反应,恐怕先冒出头来的是鲜花、巧克力和烛光晚餐。你说这是浪漫必要的物化条件,不过为什么在情人节里,浪漫是走在爱情前头的。

其实简单,商业可以为人们制造浪漫,却无法制造爱情。作为情人节的制造者,商业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情人节模式,使得人们认为情人节必要的属性与这些物化因素紧密相连。

若是女人患了情人节强迫症,男人往往成了背负物质提供身份的受难者。依着男人的主意,也许他更愿意和爱人回到家里吃一顿家常饭,但在爱人观念中如此重大的一个情人节,又怎舍得让女人洗手做羹汤。所以只好挤着和别人坐在所谓的浪漫餐厅里,吃一顿所谓爱情味道的晚餐。若是没有经验的男人,以为赶上情人节没有预定也可以吃上真正的烛光晚餐,那就更要变成一种磨难了,带着拉长了脸的女人满城市找烛光晚餐算不上一件浪漫的事。

从情人节晚餐上,这事就透出了奇怪。情人节,为什么大家都赶着出去?因为情人节的这天,外面成了一个生活方式的秀场,过情人节是一种时尚的标签,但不把标签露在外面,又有谁能看到?

还有女人还总以为,情人节是爱人向自己表达心意的最佳时机。爱,平日不常说出口,此时再不说又更待何时。表达心意,总有一些方式吧,这意味着鲜花或钻戒。也许女人嘴上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但听到每人都谈论着昂贵的蓝色妖姬,身为女人的你却从没收到过一朵蓝色的玫瑰,说严重了,简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

在物质化的社会,你没办法逃脱物质诱惑的圈套,因此要说情人节的麻烦多,多在跟物质有关,跟爱情关系不大。若有点关系,那也是以爱情的名义享乐和消费——利用物质化的手段创造完美的爱情情境,挑动荷尔蒙指数升高,享受所谓爱情的刺激。

情人节伴侣,演出一场爱情仪式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情人节会有很多麻烦的。这一天,有些人可能会分身乏术;这一天,被很多心中早存怀疑的人视为调查另一半是否忠贞的最佳时机。去年的2月14日成了中国的私家侦探有史以来生意最为火爆的一天,婚姻忠诚调查收费从15000元的起步价提高到20000元,外加起码等上一个月。

中国人的情人节到底在跟什么情人过?

一般以为,若是谁在情人节那天收到礼物,似乎就意味着这个人背后存在着一段暧昧的关系。情人,在中文中语境暧昧,总和偷情、非法的字眼联系在一起,这与西方语境中情人与爱人同义可大不相同。

连私家侦探都因情人节多收了红包,可见情人节不是一个偷情的好时机。在这一天,各类合法关系的男女伴侣间注定要履行一个爱情的仪式。有爱人的女人怎样,情人节身边落空,难道不是爱情危机的迹象?追求浪漫不是本质,关键是要印证一下这个关系是否还稳固。

因此情人节这一天总是在爱情的名义下,进行着一场合法关系的维权战争。说人们用这一天来崇尚爱情,还不说是众多女人利用这一天来加强和伴侣之间的感情维系。

中国人总把节日赋予庄重的仪式感,过情人节的表情也是一本正经、严肃认真。只有单身女人,在这一天可以狂欢,也因此成为了在情人节中制造麻烦的破坏分子。

可谁又能说她们在情人节愿望中,没有表达想加入到合法伴侣阵营的急切愿望?哪个女人不渴望着一个不必寻找,不必失落,在情人节中总会等待着你、不会缺席的伴侣。

女人,被情人节评判

没有爱情,是不是就不能过情人节?

也许只有小时候,才会天真地在情人节那天,对每个人都发出一声情人节快乐的祝愿,因为那时爱情未成年,也还没成为一种压力。

过不过情人节,不仅是一场现代生活方式的走秀,在物质基础的背后,关键角色还是那个一起过节的伴侣。作为一个女人,情人节有没有人陪伴度过,简直成了一场人生价值的评判。不论是一份稳定踏实的合法情感关系,还是一个不出场情人的暧昧背景,都能证明做女人的一种成功。

现代女人比过去活得更自由,另一面活得也更辛苦。人们总以为现在的女人都是全能选手,一边该像男人一样在职场打拼,一面又得像传统女人一样守护家庭,再一面还得像一个风尘女子一样具备原始诱惑。成功地做个女人,真的是一件专业含量很高的工作。

情人节的关头就是对女人专业的一次评点,有约的女人意味着做女人做得合格,得到花多的女人意味着成功,要是你找不到人一起过情人节,管你其他方面有多好,人家也要问了你干嘛像男人一样优秀,潜台词的意思就是,不管怎样,做女人你还是失败。

情人节里充斥着那么多复杂的含义,淹没了对爱情的期许,它原来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用来纪念爱情的日子吗?其实,在我们被灌输进西方情人节的观念之前,西方情人节的意义与我们自以为理解的,早就存在一个尴尬的错位。

真实情人节,一场尴尬的春意

《辞海》里对尴尬一词的解释是,处境困难、事情棘手。这多少与情人节在中国的情况有些类似。

情意绵绵的情人节怎么会困难而棘手?这要从情人节的由来说起。情人节英文是Valentine s day,自然有一个有关圣徒Valentine的故事。一个隐居在林间的修士,因看不惯战争时期暴君禁止平民结婚的做法,私自为人们主持婚礼,最终引来杀身大祸。为了纪念这位帮助别人私定终身的圣徒,情人节从此诞生。

看来这位圣徒有些类似中国神话中的月老,但追根究底,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也就由此显现。西方情人节在这个传说支撑下,仅仅类似中国传统文化中遭到抵触的一种结婚方式。即使再进步的明清小说,在结婚这道坎上也要遵循明媒正娶的路数。因此,西方可以将一种不为社会承认的婚礼视为合理,但在中国显然水土不服。

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区别,使得情人节降落中国,失去了西方热情讴歌的源动力,仅仅变成有情人之间一种偷偷摸摸的行为。尽管各种媒体都在大张旗鼓地为人们如何度过情人节支招,但跟谁一起过这种问题却始终暧昧不清。没办法,在从未将情人和法律承认的生活伴侣画上等号的中国,西式的情人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清不楚的定位。

另一个更为科学的情人节来历,要算是鸟或者羊的发情期了。据说在2月14日这一天,古希腊天上飞的鸟儿和地上跑的羊儿都会发情,进而交配。纪念这个神奇日子的方式,是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放的是写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条子。抽到谁,谁就成为那个青年男子的心上人。

说这个说法更为科学,不仅是因为它从自然科学角度更能解释得通,还因为它与西方文化更为合拍。情欲作为人类的一种原始欲望,理应有其地位,但即使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情欲中的也是重点,被一带而过。而情人节这一以性欲为出发点的节日,在中国就难免其尴尬地位。

跟中国的七夕相比,情人节多了一些肉欲,而少了一些隔河相望的含蓄。无论是圣徒还是发情的鸟儿,都不像董永和七仙女那样拖家带口。这两个中国的有情人即使一年相会一次,也没有把孩子扔在一边。这是中国人一向推崇的家庭观念,更是爱情的现实版本。

回溯真实的情人节,才让我们看到:首先Valentine从来不是大众情人,跟情人节有莫大关系的牧神是个乱性的小神,而选在二月与欢庆春天有莫大联系。所以西方的情人节可以说是一个集体发春的求偶信号。这与中国情人节自以为的理解有着完全相异的本质。

虽然情人节在中国被滥用,但中国人的爱情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对这个洋节进行篡改。与其追求一个土不土、洋不洋,被改得失去原来色彩的节日,我们不如另辟奚径,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在西方春意昂然的情人节,在中国理应遭遇尴尬。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传统。东方文化虽然显得保守一些,却更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爱情也好,婚姻也好,东西方理解的不同使国人每到二月十四日就处境困难,事情棘手。想过一个所谓圆满的情人节?看来需要先私定终身,再去观摩鸟儿发情。否则,你过的情人节难免串味!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