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中国古代都城

[复制链接] 8
回复
369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11-20 11:0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

  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当西方城市科学尚处于粗放阶段,我国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业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富有华夏文化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建设体制、规划制度及规划方法。随着社会的演进,这套体系传统不断得到革新与发展。因此,历代名城辈出,如商都“殷”、西周“洛邑”、汉“长安”、隋唐“长安”与“洛阳”、宋“东京”与“临安”、元“大都”与明“北京”等,都是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大城市。其规划之先进,城市之宏伟,影响之绚丽多姿,一直为世人所称颂。从不同时代的一些外国人士的记述中使可窥知一二。例如唐时日本僧人圆仁对当时扬州城市之赞许,元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认为杭州(南宋临安)城市之庄严秀丽,堪为世界之冠。

  在原始社会漫长岁月中,人类达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当时以家居、巢居为主要形式,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的某些要素。

  概括地说:我国古代城市经历了过渡阶段,即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多型。第二个过程为奴隶社会初,即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诞生了正式的“城”。第三个过程为封建社会初,即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城市”。由城堡式聚落至正式的“城”,再进化为真正的“城市”历时千年之久。此后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传统的继续新与发展。

  在古代,城市既是奴隶主、封建主对人民进行统治的据点,也是当时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成就的集中体现,又是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艰辛劳动的结果。我国历史上曾拥有卓越的城市建设成就与经验。

浪漫咸阳——离宫别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

  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扩建,据记载,他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在咸阳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即六国宫)。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又将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原有城市容纳不下,就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极侈。

  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锈,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三辅旧事》)。反映了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状况。

  秦人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咸阳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咸阳宫的广阔基础,也突出了它的尊严。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廊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西汉长安——七星伴月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惠帝以后,由兴乐宫改成的长乐宫供太后居住。长安的城墙则到汉惠帝五年才修建起来。汉武帝时,在长安大兴土木,建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及园囿、明堂、坛庙等建筑,使长安的建设达到极盛时期。

  由于长安城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而且北面靠近渭水,所以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形成一条轴线。大臣的甲第区在北厥外;大街东西还分布着9个市场;未央宫东厥外是武库和长乐宫。北侧靠近渭水地势较底处,布置着北宫、桂宫、明光宫以及市场和居民的闾里。

  长安城每面都有三座门,其中东面靠北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一带居民稠密。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街市特别热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0 11:05:35 | 只看该作者
汉长安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城市——陵邑,所谓“七星伴月”,这些陵邑都是从各地强制迁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用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现经考古探明,同向城门的8条主干道既是“八街”,这些街都分成了股道,用排水沟分开,中间为皇帝专用的御道——驰道,其它人即使是太子也不能使用。街两旁植树,街道排水沟通至城门,以涵洞排泄雨水。

北魏洛阳——城郭严谨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在经济上、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多朝均建都于此。洛阳成为全国或北方的政治中心达300年之久。

  北魏洛阳是在西晋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建设工程参照西晋洛阳都城宫室遗迹,营造1年余,规模初具。7年后,才于京城四面筑居民里坊及外郭。

  城市的总体布局,宫城位于京城偏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官署、太庙和永宁寺9层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名堂和太学。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两处,外国商人则集中在南郭门外四通市。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居民有10万9000余户,加上皇室、军队、佛寺等,人口当在六七十万以上。城郭之间采用里坊制,里坊的规模是1里300步见方,每里开4座门,每门有里正二人,吏4人,门士8人,管理里中住户,可见当时对居民控制是很严的。

  北魏洛阳城内树木也是很多的,登高而望,可以看到“宫厥壮丽,列树成行”。古水所经,两岸亦多植柳树。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0 11:06:17 | 只看该作者
南朝建康——秦淮纡余

  南朝都城建康亦为历史名城,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后建的越城。历东晋、宋、齐、梁、陈,300余年间,共有六朝建都于此。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向有“龙蹯虎踞”之称。地形属丘陵区,多起伏,有鸡笼山、龙广山、小仓山、五台山、清凉山等布列于城北城西一带。有秦淮河贯于城南,清溪流于东,玄武湖位于北。城市布局,由东晋到陈,基本上因袭沿用。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周围8里;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街向南延伸;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大臣贵族多居于青溪、潮沟两岸。在宫城南面两侧又各建小城两座,东面是常供宰相居住的东府城,西面是可扬州刺史所在的西州城。濒临长江的石头城则是保卫建康的重要军垒,每遇战事,必先争夺此城。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砥直向南,可直望城南牛首山,作为天然的厥,其它道路都是“纡余委曲,若不可测”,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着明显的作用。相比其它新建都城,建康城具有更为丰富的城市轮廓线,更贴近自然山水的人居环境,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城市特色。

  此外,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代。城内有几百座佛寺,唐朝诗人杜牧在诗中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建康还是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内有不少外国使者、商人及僧侣,为城市平添了几分活力。

隋大兴——规模宏大

  隋文帝杨坚夺得北周政权后,于开皇二年在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的地方建造新都。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新都定名为大兴城。

  隋大兴的总体布局,从当时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为了使宫城、官府与民居严格分开,使朝廷与民居“不复相参”,在布局上把宫城放在居中偏北。南面为皇城,其中集中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官府衙门,官办作坊和仓库、禁卫部队等,皇城三面用居住里坊包围。

  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阳很相似。但大兴是新建城市,因此比洛阳更为规整,更为理想化。

  大兴城东西18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与宫城外,划分109个里坊和二个市,东为都会市(唐东市),西为利人市(唐西市),每个坊都有名称。城内道路宽而直,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00米,皇城前直街宽150米,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全城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为了都城各项物品的供应和满足宫苑用水,开皇三年在城西侧开挖永安渠和清明渠,直通宫城与禁苑。又开龙首渠旨三产河水至苑内,并于开皇四年由大兴城东凿300余里至潼关,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通黄河而不经渭水,名为广通渠。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0 11:07:49 | 只看该作者
唐长安——里坊中正

  前述隋大兴城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唐代虽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Z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它的特点。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城市布局上“宫殿与民居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采用严格的里坊制,这些都与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严格管制与防范有关。

  唐长安历经几次大规模的修建,人口逐渐增加,总人口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的规划也对其他都城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

唐大明宫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0 11:09:19 | 只看该作者
宋东京——繁华拥挤

  隋唐以后江南经济日益发展,五代时已较少战争破坏,因此,历任朝代政权都要依靠南方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地处江南和洛阳之间水陆交通要冲的汴州,唐时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五代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在此建都。

  后周时,汴梁已是人多地窄,拥挤不堪。因此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在原汴州城四周向外扩大数里,加筑外城,并将旧城内街道拓宽至50步、30步以下和25步以下数种。

  赵匡胤以兵变夺权建立宋朝后,仍利用后周汴梁建都。宋神宗年间重修外城,加筑瓮城和敌楼,宋微宗政和六年,又将外城向南扩展里许,以添筑官府和军营。

  宋东京的改建,扩建规划是很杰出的,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也未受旧的规划的束傅,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改善交通系统、扩大城市用地,疏通交通河道,注重防火和城市卫生及绿化等,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

  宋东京的平面布局为三套城墙,平面形状为不十分方正规则的矩形,中心为皇城,第二重为里城,最外城为外城。里城及外城均有宽阔的城壕。

  宋东京(开封)历史上就是一个商业都会,是在原址上扩建发展的,因此与一些完全由于军事及政治要求而新建的都城不同。城市平面不十分方正规则,道路系统也有一定的自发倾向,且不划分坊里。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市民阶层的抬头。其规划布局也对以后的都城规划影响很大,如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等。

元大都、明清北京——横平坚直、中轴对称、皇权至上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建造了金中都。元灭金后,至元世祖忽必烈时,以中都东北郊琼岛一带水面(今北海)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大都”城。并靠近海子建立皇城,漕运非常方便。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郭接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全城道路分为“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宽约25米,胡同6—7米。胡同都是东西向,前后两条胡同间距约为50步,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都城,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元大都、明清北京——横平坚直、中轴对称、皇权至上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不象以前有些朝代舍弃前朝旧城,另建新城。

  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仍建都北京,城市布局无变化。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等。皇帝多住园中,很少去宫城。清代崇信喇嘛教,因此清北京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建筑外,还增建了一些喇嘛庙,如城东北雍和宫等。

  北京城市人口在明末已近百万,清代继续增加,超过一百万人。明清北京城,近于完整地保存到现代,是我国人民在城市规划建筑方面的杰出创造,是我国古代城市优秀传统的集大成,也是中华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要体现。

6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0 11:11:1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建筑精品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于祁连山下的文殊山与黑山之间的嘉峪塬上而得名。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汉隋两代已建有墩台。嘉峪关后成为明代万里长城西起点,也是目前我国万里长城诸多关隘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建筑。   嘉峪关关城居于祁连、嘉峪两山之间,险峻天成,建造坚固雄伟,气势磅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此成为万里长城防线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扼中西交通的锁钥,又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安危,历来统治者都派兵镇守,自古以来称为"天下雄关"。据说,城楼上曾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与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首尾呼应,显得更有气势。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嘉峪"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城市占30平方公里,人口10万。

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的门洞有"明三暗五"之说,从正面看是三个,实际上还暗有左右两个掖门,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城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是五个门洞了。

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午门正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破例得以荣幸地出入此门的只有两种情形: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入一次;殿试考中前三名的,也即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

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五凤楼俗称的得名:故宫俗称五风楼,其得名源自午门的建筑风格。午门东西北三面以十二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城台上正中的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两面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有如雁翅,故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一座重檐攒尖顶阕亭。这样,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山环绕,五岳突起,气势雄伟,是故俗称五风楼。

鸣钟击鼓的讲究: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鸣钟击鼓的时辰都有讲究。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时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方可钟鼓齐鸣。

赏赐之地:明朝正月十五,午门悬灯赐宴百官。皇帝在立春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

颁朔之礼:清代皇帝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于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献俘之仪:国家有大规模的征战,打了胜仗收兵回朝时,有时要进献战俘,在午门举行仪式,皇帝亲临午门接受进献战俘的仪式。

廷杖之责:凡有大臣惹怒皇帝而被批"逆鳞"者,要被带到午门外受廷杖之责。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城南4公里处,因当时建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高宗)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修建慈恩寺。为死人"造寺塔,修功德"的风气在唐朝很盛行。公元652年(永徽三年),玄奘为保藏佛经上表高宗,这才修建了大雁塔。塔初为5层,高60米,砖轰土心,仿照西域佛塔形式。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又重新修建。现在塔高64米,共7层,塔底每边25米,平面正方形,塔身磨砖对缝,每层四面有卷砌拱门,各层壁面作柱坊,栏额等仿木结构,上下木梯相连,可登高远眺。一层四面砖卷门洞的青石门楣、门框、门槛上布满唐刻佛像、佛寺、花草,线刻流利工整,是珍贵的古艺术作品。全塔造型简洁,古朴庄重,气势雄伟,是我国楼阁式砖塔的典型。

关于雁塔的得名,有几种说法都与佛教传说有关,唐代以雁为佳鸟,故慈恩寺塔以雁命名。

唐代慈恩寺规模十分宏大,计有房间1897间,僧人达350人,既是礼佛之场所,也是长安权贵游乐的胜地。唐代吟咏大雁塔的诗很多,如牟参诗中描写道: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官。

登临出世界,登道盘虚空。

突死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鸟高,俯听闻惊风。

豫园大雄宝殿 豫 园 位 于 福 佑 路、 安 仁 街 交 界 处, 占 地 30 余 亩, 是 具 有 400 多 年 历 史 的 江 南 古 典 园 林, 全 国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豫 园 始 建 于 明 嘉 靖 三 十 八 年 (1559 年), 园 主 潘 允 端, 曾 任 四 川 布政 使, 为 “愉 悦 老 亲” 而 造 园, 故 名 豫 园。 经 过 二 十 余 年 营 建 方 臻 完 善,当 时 占 地 70 余 亩, 规 模 宏 伟, 精 美 绝 伦, 为 东 南 名 园 之 冠。 明 末 清 , 潘 家 日 趋 衰 落, 园 林 也 日 渐 荒 芜, 后 来, 豫 园 数 易 其 主, 园 林 分 割, 景 点 破 坏。 第 一 次 鸦 片 战 争 中, 英 军 强 占 豫 园, 大 肆 蹂 躏, 致 使 “园 亭 风 光 如 洗, 泉 石 无 色”。 咸 丰 三 年 (1853 年), 上 海 小 刀 会 起 义, 在 豫 园 点 春 堂 设 城 北 指 挥 部。 起 义 失 败 后, 清 兵 在 城 内 烧 杀 劫 掠, 豫 园 遭 严 重 破 坏, 点 春 堂、 桂 花 厅 等 建 筑 付 之 一 炬。 咸 丰 十 年 (1860 年), 太 平 军 进 军 上 海, 清 政 府 勾 结 英 法 侵 略 军, 把 豫 园 作 为 驻 扎 外 兵 场 所, 在 园 中 掘 石 填 池, 建 造 西 式 兵 营, 园 景 面 目 全 非。 至 清 同 治 年 间, 始 又 重 加 修 葺。

7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0 11:12:50 | 只看该作者
故宫御花园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华丽的了。

夜色长城 中国的长城共有近一万公里,东起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这是明代修筑长城的二个最大关口,北京境内的长城有600余公里,比较著名的有八达岭长城、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慕田峪长城、居庸关长城和箭扣长城等。

  北京的长城,大部分是公元1540年前后,明代时修建的,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

  在北京选择游长城的地点,要考虑季节等因素,对于来京机会很少、身体较好的人最好登金山岭与司马台之间的长城。如果时间比较紧,可以选择八达岭等处,在金秋时节,慕田峪长城的景色是非常美的。对于年老体弱者,八达岭长城是最佳的选择,汽车可直接通到长城脚下,而其它地方的长城一般都要先爬较长的山路。

  到北京旅游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

山西应县木塔

释迦木塔位于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第1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历 9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木塔进行全面抢修,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木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祈年殿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

  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孔庙大成殿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兰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筑艺术,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郭沫若曾为之赞叹。

华表

去过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几乎都欣赏过天安门前那对高大的华表。这对用汉启玉雕刻而成的华表,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有幡龙流云纹饰,上部横插一块石片,石片上有浮雕的祥云,仿佛高大的柱身直插云间。捶顶承露盘中,蹲坐着一头别致的怪兽。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 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除了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恒表、表术,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现在天安门前的华表上蹲着一头怪兽,非狮非狗,头望宫外,名为“望天孔”,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让它望着宫外,是让它眺望远游的皇帝不要迷山恋水,早作归计,以理朝纲。这种说法本身包含了先人的建造华表时对王权的一种虚幻的期望。而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还有人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一一旦工程 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作为一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后世华表多经雕饰美化,表柱有圆形。八角形,雕有蟋龙云纹,柱头有云板,校顶置承露盘,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而成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 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说法,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华表产生的历史看法却是比较一致的。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不论它的原型究竟是什么,但是它发展到今天的形状,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精致壮观的华表,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

8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0 11:13:46 | 只看该作者
故宫角楼

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9梁18柱72条脊的角楼,建造得独具匠心。这4座角楼是怎么建造的呢?有这么一个传说-

  明朝燕王朱棣在南京做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呆的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宫。朱棣告诉这个大臣:“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9梁18柱72条脊。”还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要杀头!”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9梁18柱72条脊的角楼。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81家大包工及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3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4座怪样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有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3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1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跟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编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这个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人们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木匠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口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柱、脊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9梁18柱72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9梁18柱72条脊的楼阁啊。”大伙儿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修成了到现在还存在的角楼。

故宫

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大三巴

大三巴牌坊是圣保罗教堂的前壁遗迹,是澳门的名胜。这间教堂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从其雏型起台至现时仅存的前壁牌坊,先后经历三次大火,屡焚屡建,见证了活生生的历史。   当年的圣保罗教堂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东方建筑的风格,中西合璧、雕刻精细,单独是大三巴牌坊的造价,三百年前已达三万两银。   游览大三巴牌坊,除欣赏巍峨壮观的前壁之外,还要琢磨壁上精致的浮雕及其意义。从牌坊顶部逐层而下,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向下再分三层,每层的壁龛均藏有一铜像,由澳门早年的制炮工厂铸造。十字架下是一具鸽形铜像,据说是代表圣神,像的旁边围有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时光。铜鸽之下是一个耶稣圣婴雕像,像的旁边刻有钉死耶稣的工具。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东经91°2’和北纬29°7’的文汇点。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高110余米,东西长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整个建筑依山修建,规模宏大,巍峨壮观,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是西藏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和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布达拉宫是西藏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治、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场所。据文献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红山宫,规模很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干间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西藏陷入长期战乱,红山宫逐渐废记。

公元17世纪(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在红山重建布达拉宫,历时三年,于公元1648年建成了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白宫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200米,是达赖喇嘛当年进行政教活动的地方。主要殿堂东大殿,坐北朝南,宽25.8米,长27.8米,达赖喇嘛座床等重大庆典都在这里举行。殿内北侧设达赖宝座,四壁绘有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壁画。白宫顶部,为达赖喇嘛的寝宫,包括朝拜殿、习经修法殿、护法神殿和达赖的卧室等建筑。现在寝宫的一切陈设依然如旧。

9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0 11:14:54 | 只看该作者
独乐寺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在天津市蓟县城内西大街。寺的始建年代无确证,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为辽统和二年(984)重建,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和高层木构楼阁。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进行修葺粉饰,民国年间因军队占用,寺内门窗和部分文物遭到破坏。1932年,梁思成对独乐寺进行考察,撰写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1960年古代建筑修整所对山门和观音阁进行了详细勘测。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台基平面长方形,长19.18米,宽13.22米,高0.4米。四周施压阑石,西北角尚存曲尺形角石一块,凸雕卧狮。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大木构架。檐柱有侧脚和生起,四阿屋面用鸱吻。明间中柱之间安板门两扇(已失),现存次间砖砌檐墙及墙上坎窗,均系后人所为。前后檐柱头作重抄偷心造,柱间施阑额,补间铺作每间一朵,做法简洁。梁架为彻上明造,条理井然。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正脊两端的鸱吻造型古朴。前檐两次间置辽塑金刚力士像各一尊,东侧力士高4.5米,西侧力士高4.45米,后檐两次间山墙上绘四天王像。

  观音阁台基长26.7米,宽20.6米,高0.9米。南面设月台。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金箱斗底槽”殿堂柱网。外观上、下两层,中间设外平座,通高23米,大木结构可分为柱枋三层,梁架一层。下层柱枋分成内外阵,外檐柱18根,有侧脚和生起,柱间施阑额。内柱10根,柱间施内额,柱头上置普柏枋,与内额相叠呈“T”形。平座层立柱,外阵用“叉柱”法立于下层斗拱之上,内阵立柱叉至下层栌斗上,柱头均施普柏枋。内阵山面中柱与前后檐当心柱头之间,斜联普柏枋一根,使内阵柱枋之间形成六角形空井,同柱根部长方形空井相异,以增强柱枋联结的稳定。此外,在各立柱间和内、外柱网间,均施斜撑或短柱,增加了框架间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上层内外阵柱根均用“叉柱造”,柱间仅施阑额,不用普柏枋。斗拱层中下层外阵柱头为七铺作四抄重拱,隔跳偷心,内阵柱头为六铺作三抄计心造。平座外阵柱头斗拱为六铺作三抄计心造,内外阵柱头均为六铺作三抄偷心造。上层外阵柱头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内阵柱头为七铺作四抄隔跳偷心造。总计用斗拱24种152朵。梁架为八架椽屋,前后乳拱用四柱,工艺简洁,举折平缓。屋面为青瓦九脊歇山顶。

  阁内现存塑像8尊。主像为观音立像,高1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面相端庄,冠顶有10面小佛像,故称十一面观音。左、右胁侍高3.2米,面相温顺谦恭。连同山门内的两尊力士,均为辽代原塑(一说为唐代遗作),明、清重妆。后檐当心间悬塑须弥山,山中踞坐观音,疑为原塑,而两侧韦驮和关羽像,最早不过明代。

  阁内下层四壁,布满壁画,高3.15米,长45.35米,十六罗汉和两明王为主,间绘神话故事、世俗题材和重修信士像,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补绘。绘画以铁线描为主,人物造型准确,主像与背景采用以密托疏、以繁托简手法渲染出一个超凡的世界,是中国壁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千余年来,独乐寺曾经历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发生8级以上强震,蓟县城官廨民舍无一幸存,观音阁独不圮。1976年唐山地震,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走闪,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 1972年设立文物保管所,同年发现并剥露出观音阁下层壁画。此后,对观音阁及山门进行了局部维修。

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其设计思想真绝,其建筑艺术真高。

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约1400年。历代都重修,但原来的结构都没有改变。

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

进寺后,有楼梯可攀登上楼,这里并不显得多么惊险,但当你在楼上,沿着紧贴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过一条栈道,走到北边的那座三层三檐的楼阁时,就会发现这里地势已相当高。往上望,“上载危岩”;往下看,“下临深谷”,脚下的楼板又有晃动的感觉,真是惊心动魄,惊险之至。建在崖壁上的殿堂进深都较小,殿内的塑像形体也相对缩小,但比例适度,表情丰富,很有艺术价值。寺中共有殿堂40余处,都是木结构,其位置部署,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游人们在廊栏间行走,如如迷宫,甚至会找不到出路。这正是其建筑构思的一个特色,既不呆板,又不零乱,给人以曲折玄妙之感。

在寺的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赞赏悬空寺的建造技艺。公输就是鲁班,也叫公输班,春秋战国时代人,被认为是建筑工匠的祖师爷。这四个字是说,这座建筑物简直是鲁班那样巧夺天工的匠师所为。当地有一句形容此寺 惊险的民谣:“悬空寺,半山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将悬空寺称为天下巨观,并对整个寺庙建筑、部署作了极高的评价。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宫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伫立雍和宫南院,可见一座巨大影壁、三座高大碑楼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1口重8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站在八角碑亭旁,便见悬挂着乾隆帝题匾’雍和门’的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坦胸露腹的弥勒佛。

  出天王殿,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出大雄宝殿,便是永佑殿,建筑结构同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5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5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3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殿。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1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2年才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3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出###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六世达赖喇嘛进贡的、用一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刻成的。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个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