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苏力招博事件”大事记
●2004年7月9日,新语丝网站刊登河海大学法律系讲师甘德怀的来信《我的北大考博经历》,陈述从2004年3月13日到6月14日,参加北京大学法学院法理学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过程,以及与校方交涉的过程。甘德怀在博士生入学初试(笔试)中,以考分名列第一、且是惟一全部通过国家考分线的学生的身份,参加了4月的复试(面试),但最后没有被录取。被录取的两位学生,笔试中的外语成绩均低于国家规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线。甘德怀在信中表达了对他所参加的这次博士生入学考试程序及实体是否公正的质疑。 ●7月12日,朱苏力致信新语丝网站《关于甘怀德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陈述了本次法理学博士面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包括生源、程序、试题、面试后的选拔,以及在结果公布后他与甘德怀的交涉。指出:甘德怀的落选,缘于他“面试问题均没有给出与问题相关的学术性回答。面试小组给他的面试成绩为不及格”,“并不存在歧视外校或外系考生的问题”。 同时,朱苏力还说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博士生录取制度,都不采取考试方式,而普遍采取选拔方式。但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信任度不高,采取选拔制的相关制度条件还不具备,因此,“不得已”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但“从理想状态来说,这一制度注定是不完善的,而且必然会带来人才遴选和制度规定之间的种种矛盾”。 朱苏力表示北大一贯欢迎外校和外系优秀学生报考,希望“甘怀德同学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继续报考,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 自此,网络和平面媒体掀起对此事件的讨论,网友们将此事件冠以“甘朱事件”或“德怀门事件”的名称,纷纷发表个人对此类事件的观点。朱苏力的学生许志永、侯猛等发表为老师辩护的文章,指出招博士生并不同于招本科生,不能以笔试考分高低为主,而应主要考虑考生的学术修养和潜力;朱苏力在中国法学界是一位德高望重、脚踏实地的学者,不应以这种方式和这次考试的结果对他的人格产生任何批评。 而甘德怀的支持者们则普遍认为:再差的规则,也好过没有规则;既然有了“笔试通过方可进行面试”的规则,就应严格遵守,不应以任何理由进行践踏。 同时,甘德怀的经历引起共鸣,部分有同样命运的人在网上揭露自己所知道的考研黑幕。 ●7月21日、27日,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的朱苏力,接受了上海《东方早报》和北京《新京报》的采访,再次重申:“不录取甘德怀是个正确决定”,而自己能够做出这个决定,是“制度给了我这样的权力”。同时,他仍然认为,现行中国博士生招考制度不利于真正优秀人才的选拔,他希望为了学术的发展,今后能赋予博士生导师更大的权力。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朱苏力直接表示:不欢迎甘德怀再次报考他的博士生。 ●7月27日,北大学生匿名在网上揭露“甘朱事件”背后的另一黑幕:朱苏力今年录取的第三位博士生龚文东,根本没有参加面试,他的身份是北大法学院行政副院长。自此,“甘朱事件”超越了甘和朱的范围。龚文东的进入,导致“挺朱派”缄口,朱苏力没有对这位考生的情况和考试过程发表任何公开说明。 ●8月4日,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和校长许智宏先后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对此事件表态。闵说:学院招生属于学术性的问题,应由法学院处理,而校方行政部门不会介入这一事件。许说,据他所知,今年不止法学院,北大还有几个学院都没有录取笔试成绩第一的学生。他透露说:“实际上,北大目前已经开始着手逐步淡化研究生选拔笔试成绩的权重,并准备在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考试中逐步取消笔试。” ●8月6日,北大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中明确表示:北大几年内不会取消研究生笔试,笔试在整个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权重也不会进行调整,“因为在目前中国的这种信用体系下,取消笔试录取研究生根本不可能,那只能是在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下才会实现”。研招办主任认为,是记者误解了许校长的意思。 ●8月11日,甘德怀接受《外滩画报》采访中说:不排除就这一事件起诉北大的可能性,但承认在受理上可能会有难度,他“不想把话说死”。 ●9月6日,北大法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据在场的学生描述,朱苏力一直低着头,似乎在看材料,只有在介绍到他时,他才站起来给大家鞠了一躬。而其他领导则始终抬头正视大家。朱苏力发表讲话后,一位研究生总结了他的三点印象:第一,刘翔跑得很爽;第二,大家不要只是以收入不菲的法律技工为职业理想;第三,要抓住时代的契机!要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要做比我们这一代更牛的伟大人物! 同日,新语丝再次发表甘德怀的来信《两份申请书的遭遇——北大考博调剂申请被拒绝之经历》。讲述他于8月9日收到了北大法学院另一位博士生导师巩献田的信件,表示愿意将甘德怀调剂为他的博士生,理由为: 一、甘符合北京大学和法学院招收博士生复试标准; 二、甘是由于不符合朱苏力复试的标准而未被录取的;而按照几年来的通常做法,朱认为不符合自己录取标准的往往推荐给我复试,或者我从别的导师那里得到推荐……在没有名额限制的情况下,甘如果今年推荐给我,毫无疑问我也会录取他的…… 三、我认为甘符合北大法学院和我的录取标准,而又通过了解甘同意到我这里来,所以我申请今年录取甘。关于名额问题,我决定明年停止招生。我今年到年底已经60岁了,如果领导认为这样做还不妥,那么请求从明年开始我停止招生。 由于巩献田当时在美国休假,没有携带法学院的通讯录,而北大正值放假,无法与北大各方取得联系。他请甘德怀转交这份申请。甘德怀也以书面形式表达了自己愿意在巩献田指导下就读的愿望。 这两份调剂申请书于8月16日被送达北大研究生院,8月26日,甘德怀与朱苏力取得联系,朱表示申请已收到,但巩的申请书上不是他本人签名,校方也未能与巩取得联系。 29日,巩献田回京后,被告知调剂不行。 几乎与此同时,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正来在网上宣布,甘德怀在符合吉林大学招生程序和成绩的情况下,他愿意接受甘德怀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