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 人活这一辈子的确很不容易,要经历种种困扰,金钱的诱惑,利益的纷争,骨肉亲人的逝去,朋友情人的背弃,情感的无所寄托,欲望的不能完满······就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言,我认同如叔本华说:“人生即痛苦!”;佛家说“人生是苦海”。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生活,对这看似很悲观的观念,却不得不承认它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的。然而,承认人生的痛苦并不等于向痛苦屈服。 面对我们必然要遭受的种种磨难,人们可能采取的人生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境界:一是“拿不起,放不下”。二是“拿得起,放不下”。三是“拿得起,放得下”。 最近看到一则关于宋朝大诗人苏东坡的小故事,感觉很有意思。苏东坡被派遣到江洲任职,和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所住金山寺只隔一条江。有一天,苏东坡坐禅欣然有得,便作一首偈子,来表达他的境界,并且很得意的让书童过江送给禅师,并嘱咐书童看看禅师是否有什么表扬的话? 偈子上说: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看后,拿起笔来,只批了两个字,便让书童拿了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叹自己境界很高,看到书童拿回的回语,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字,无名之火顿时升起。于是便马上乘船过江对岸去找禅师理论。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已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一见禅师便怒气冲冲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你怎么能骂我呢?”禅师听了哈哈大笑着说:“你不是八风不动吗?怎么让我一个屁就打过江来了?” 看来人都很难免俗,就连苏东坡这样的历史大人物仍然会在这样一个小问题上“拿得起,却放不下”了。我理解苏东坡那首偈中所说的“八风”就是利益、衰退、毁谤、荣誉、称赞、讥笑、痛苦、快乐等等人世间所存在着的现实,那苏大诗人正是在一个小小的“称赞”问题上,被吹动了。看罢这则小故事,
我最深的感受是,修行养性的确太难了。
大多数对于名誉、称赞、利益、等是“拿得起,放不下”的,因而,我们就有了无穷尽的烦恼与痛苦,怎么样才能让自己超越烦恼与痛苦,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呢?我目前的认识水平那就是认同佛家所提倡的:看破、放下、自在。 很多人对佛家理论的理解总是认为它很消极,我经常听到人讲:“既然看破了,什么都是“空”“无”的,
还奋斗个什么劲了,这样怎么能促进社会发展,实在是太消极了。”
我却不这样看这个问题。我认为佛家所提倡的“看破”,是为了让人们看清楚事物的本质,从而去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问题,不执着,不盲动。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每个投身其中的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很正常的,但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只是有很多人,对市场经济的“残酷性”没有足够的预测,被竞争的浪潮冲上了沙滩,躺在沙滩上,一蹶不振,无奈的看着曾经熟悉的商海。有的甚至无法承受失败所带来的耻辱感而跳楼自杀,这就是典型的“看不破”,更何谈能“放得下”? 其实很多时候我是可以换个角度看待事物的,我听过这样一个士兵的故事,让我深思了很久。参加越战回国的一个美国士兵,在手术台上,从麻醉中清醒过来,军医告诉他:“睡一会你就没事了。不过,我必须告诉你一个坏消息,你失去了一条腿······”那位士兵却抗议说:“不,你错了,我不是失去一条腿,那一条腿是我自己丢弃的。” 一个悲剧性的事件,并没有让士兵产生绝望,有时候,迷与悟,悲伤与快乐,就在一念之间,把“失去”改称“丢弃”,在一念之间,他一跃跳过了绝望的高山。
诚然,不管是“失去”或者“丢弃”,都表示丧失了自己的东西,虽然现实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但是,二者的意义与影响却全然不同。
有人把人生比喻成一场战争,虽然有点残酷,可是二者却具有许多相同性,因为二者最终失去的东西颇众。但是,只要改口称为“丢弃”就容易使人想得开,且使失望也减轻到最低限度,也就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了。 佛法的智慧,就是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快乐,以快乐和感恩的心情去做我们该做的事业,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观察人生。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法,都是因缘条件合和而成。失败与成功只是一些条件的组成,它们本身都在不断变化中,只要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成功的大门一定在静候着我们的光临呢。 人生更多的时候是一场游戏,是一场梦,有时,我们不妨以玩游戏的态度来面对失败。怀着一颗浪漫、感恩的心去体验生命的厚赐,带着一颗好奇心去体会每一点变化。于是,生命总有那么一点波澜,一点激动,一点活力,从此不再无聊。 我确信: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
只要我们能注意不断的修炼自己,那我们肯定能成为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之人,从容面对世间一切喜怒哀乐,笑看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