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算来有几周没有写东西了,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前面的缺失,有应付自己的嫌疑。
曾经/正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虽然都挂着“顾问”的头衔,然而细细观察下来,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把咨询顾问当中自己知道的和熟悉的人进行了罗列和简单的点评,从国外说到国内,从不熟悉的人说到熟悉的人,随便侃侃。
1、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
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除了德老的前瞻性之外,我最佩服的还有一点,就是他老人家的身体健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情信手拈来,除了敬佩和羡慕,你还能做什么?
2、一飞冲天:汤姆·彼得斯
从麦肯锡咨询顾问到世界顶级管理大师,用一飞冲天来形容应不为过。后来人因为实际发生的事情对《追求卓越》的诟病也只能说明科学本就是盲人摸象。好象《追求卓越》的另外一个作者就不是这么幸运,这可能也说明彼得斯有其独到之处。
唯一对其不满的是看到他对几本书的推荐辞写的要比其他人肉麻很多:要么是“真希望这本书是我自己写的”,要么是“这本书动摇了我原来秉持的观念”等等。
3、自成一家:Adizes(爱迪思)
个人观点,《企业生命周期》在国内引进的管理类书籍当中,可以排在前十位。围绕企业当中“创新”和“控制”这对最基本的矛盾,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幽默、平实、深入的阐述,《企业生命周期》读来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抛开所谓以行业或者职能为划分的典型的咨询公司服务领域, Adizes以其独到的理念三十多年风风雨雨,自成一家,堪称一代大师。
4、规范研究:跨国公司顾问
读过《管理悖论》等由跨国咨询公司顾问撰写的书的朋友一定对跨国咨询公司所拥有的研究资源、研究能力羡慕不已。管理是一门实践,有多少接触优秀企业、观察优秀企业和研究优秀企业的机会,就决定了你有多少“出成果”的机会。对于中国管理学界而言,如何跳出传统的思辨方法,采取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与世界主流接轨,显得尤其重要。
5、聚焦研究:宋新宇
从罗兰·贝格到空降科龙再到易中创业的背后,是宋老师解决中国企业实际问题和建立中国管理理论的使命感。感觉易中创业运作的情况并不是很好,据熟悉易中的一个朋友说,易中分为咨询和培训出版两块。Mail当中宋老师谈到自己将聚焦于研究,大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
6、一夜走红:姜汝祥
选择中国顶尖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比较这一独特视角,以及企业界顶尖人物王石先生的长序,使得《差距》和其作者姜汝祥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姜先生的系列对比分析有其独到之处,但据说姜先生的口才与其文笔相比,有些差距。
天下熙熙,当姜先生挟《差距》之势,以“围绕一个主题,将市面上比较好的素材进行集合,没有太多创新”的课程横扫中国,据说收费高达12K/天·人,是否也落入了“学而优则商”的宿命?
7、汉普教父:张后启
“二百万以下的单子不要找我……”,2001年中国经营报上有关张后启专访的文章当中,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以此软广告开始,包括空降大连实德,汉普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知名度。汉普的发展是一个奇迹,在咨询业七种武器当中,汉普被冠以霸王枪美誉。
爱迪思认为,创业者在企业发展初期往往会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过早寻求资本的介入。从联想入主汉普到最近的联想IT服务与亚信合并,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像张后启在创业初期那样,“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全心全意地打理汉普?
8、一代宗师:包政
包老师曾经在和君论坛上将“一代宗师”谐音做“一袋狗屎”,所以这个词对包老师来说,并非什么好东西。然而我一个接触过包老师的朋友,对其非常敬佩,聊天当中常以“大师”相称,足以证明包老师功力深厚。
然而四个牛人凑在一起,“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据和君内部人说,包老师和君总裁的活,干的似乎也并不是十分自在,甚至有几分艰难。一直推崇和君有其独到理念,但愿包老师能带领和君走远。
9、日积月累:汪中求
《细节决定成败》成为畅销书是一种必然,作者凭借多年咨询和生活积累写出的管理感悟,的确能够给人以很多启发。毕竟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大师,积跬步以致千里,汪先生这一点,值得我等学习。
10、咨询是一种生活方式:苗祥波
去年在MSN上聊天,苗兄说准备写篇文章,标题就是《咨询是一种生活方式》。上海人才凭借人才云集,在一些财经杂志和报纸上连续发表多篇文章,以咨询公司的正统品牌建设方式,在短短的时间里在人力资源咨询领域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所以估计因为业务繁忙,苗兄的这篇文章最终也未能成文,但“咨询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应该说到了所有认真做咨询的顾问的心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8 10:39:3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