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规范管理的陷阱与误区

[复制链接] 1
回复
51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2-3-30 21:5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liverwolf 于 2012-3-30 22:00 编辑

    很多企业都在讲规范管理,也一直在追求规范管理,对于将企业做强、做大的心理追求和目标使命,很多企业主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将企业内部管理正规起来,同时企业主也对管理者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规范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到底什么才是规范管理,或许在一些企业主和管理者眼中认为只有那些标杆企业和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才是属于规范管理,而这些企业内部的一些文件和制度体系才是正确的文件和制度体系,虽然一些企业主和管理者声称,要寻找属于自身的东西,但是心里还是免不了要与这样的企业对比一番,因为这些企业也一直是这些心里仰望的对象,即使是如何寻找自身的东西,总是摆脱不了这些企业的影子。
    现在网络上有许多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可以下载,而且一些咨询顾问公司也会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一些标杆企业和明星企业的东西拿过来借用,然后再通过修饰或“创新”就成了一份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一些企业为了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也会聘请一些这样的咨询顾问公司来进行指导。然而,这些拿出来需要推销的东西或许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具体到企业本身,却可能成为了一个不合适的东西,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情况和特色。
    每个企业内部都有其自身的问题和麻烦,俗话说得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职业的咨询顾问机构不是包治百病的神医,而且这些咨询顾问机构也未必懂得“望、闻、问、切”之术,即使也会这样做,但是也未必可以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或者并不能解决那些根源性的问题。因为企业都存在自身机制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才导致企业出现了一系列显性的问题,假如企业不能将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那么能够做到的也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即使也会下了决心和代价去做,在短时期会看到表面光鲜,似乎外部运转也很良好,但是在一个时期过去以后,一些问题又会回复原样,因为根源性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所以那些看得见的问题其实不会就此消失,而仅仅是因为一些化妆而将这些问题暂时遮盖起来了。
    这些化妆常常还打着正规管理和规范管理的旗号,其实也仅仅能做一些表面性的改变,也仅仅是能够做一些代价大实质收获小的改变,虽然这些改变在短时期内或许会看到一些比较醒目的改变,通过一些手法的采用惑人耳目,但是如果从长期来看,这是将问题的遮羞布从一块破布换成一块比较漂亮的布而已。其实真正的一切还是那个样子,或许还会因为这些表面性的改变而让人失去警醒之心,甚至还将一些宝贵的资源浪费在这些根本没有起到实际效果的工作上,其实这样做也仅仅是以工作的名义大张旗鼓地浪费资源而已。
    在一些企业变革中,改弦更张是经常有的事,或者通过更新一些规章制度,或者通过一些重新制度而且又重新印刷的表格,或者是通过一些看似激昂其实空洞的标语口号,甚至还通过更动听的言辞来进行无实质内容的宣传,其实这些都是惯用的手法和伎俩,但是很多企业却经常因为这些表面性的伎俩而眼花缭乱,被一些表面性的东西而变得不知东西南北。因为这些企业其实不知道正规管理和规范管理究竟是什么,即使在口头上反驳自己是在抄袭别人,但是心理其实还是很羡慕那些标杆企业和明星企业的做法,而这些做法和流程也仅仅是外漏的规范和流程,至于下面所隐含的道理和逻辑,其实这些企业似懂非懂,甚至也只会似是而非地进行模仿和照抄,于是经常出现一种啼笑皆非的怪现象——邯郸学步。
    其实与其是在进行这种正规管理或者是规范管理,并按照一些“标准”的流程来做,其实还不如说是心理羡慕那些明星企业的成就,想通过这种简单的模仿来获取成功。假如成功真的有这么简单,那么没有比不劳而获更简单的事了。这些现金的标准和规章制度一用就灵,一使就好,难道真的会有这么神奇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吗?将这些东西当作万能灵药,也将这些东西当作救命稻草,或许目的只是延缓衰老或者起死回生,其实更多的作用还是负面的:加速衰退,因为这些根本与企业不符合的东西只会大量的耗费资源和扰乱正常秩序而已。所有合理的标准和规章制度都是为了使企业能够实现更大的产出,让整个核心业务流程更加顺利和高效,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合理和蹩脚的,即使它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其实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没有实际价值,甚至是有害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些正规管理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也只是偷换概念。偷梁换柱而已,甚至进行了某种形式的改变,但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很多人习惯于将正规管理当作表格管理和表格管理,而且一想到正规管理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样的套路。因为在印象中,正规管理就是这个样子,好像是有很多的表格,好像是很关注细节问题,好像就是对于一些事情和流程进行细致的规定。因为一些人看到的正规管理就是这样,在模仿的同时照猫画虎,结果做出来的事情似是而非,根本失去了正规的本意。其实正规流程只是为了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而服务的,假如没有做到这一点,所有的所谓“正规管理”都是错误的和失败的,因为这样的正规管理只是将问题和工作弄得更加复杂和繁琐,将一些工作的脉络弄得更加不清晰而已。甚至还会因为这些所谓的“正规管理”而将这些工作重点放在这些表格和细节问题上,忘记了工作的主要要求和重点。这种抓小放大的错误会将工作步入歧途,因为从一开始就将工作的方向弄错了,还可以达到工作预期的目的吗?
    总是被一些枝枝叶叶的东西迷惑了眼睛,也为这样东西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那么那些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将做怎样的处理?其实这些表格和繁琐只是那些实质性工作的表象而已,是着眼于表象,还是着眼于实质?这就对工作提出了一个疑问?按照正常逻辑,工作应该做到实处,但是如果这样那些表格和枝枝叶叶的东西就可以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但是这对于将表面管理当作正规管理的人而言,这种情况是不容许的,只是只是因为工作并没有按照自身所期待的形式进行呈现,于是就重申要对工作进行规范,要对管理进行规范。这种重于形而不重于神的做法,是不是这种正在流行的“正规管理”的实质呢?这些“正规管理”采用以后,又取得了什么样的工作实效,现在还是不得而知,只是看到表面正在以一种很舒适的方式运转,正如那些标杆企业给予自身的印象一样,这种近乎意淫的心理意识已经将自身的工作思路混淆了,因为只是将一些虚假的、不牢靠的、甚至是虚假的东西当作一种心里安慰,其实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甚至还会因为这些不知所谓的所作所为而让情况更加糟糕,因为在这些“正规管理”过程中同样需要投入资源,同样需要倾注时间和精力,从而让人将力量和关注焦点分散了,没有投入更多去做正确的事情。
    说到底这些“正规管理”的工作思路,也只是自身的主观印象罢了,但是确把这种主观印象不加分析和研读,当作一种必然和必须做的事情。同时别人成功和成就也给了自己一种心理暗示:自己通过模仿,通过学习这样的工作方式也能够获得成功和成就。在内心谄媚的心理驱使下,做出了如此草率的举动,其实也只是主观上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事实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因为这些充其量不过只是一场冲动而已。那些“必须”的事情其实只是心理主观的认定,主观的偏执让自身必须这样做,客观的刺激驱使自身必须这样做,对比自身的一些情况,再进行某种归因分析,即使也仅仅是粗浅、很表面的归因分析让自己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主观肯定的心理暗示下让自己坚信和也坚持这样做。学习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我们一直被告知要“活到老,学到老”,并将学习作为自身成长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这种主流思想影响下,为自身的举动寻找某种安慰和依照,于是将学习进行到底。但是到底学习到了什么东西?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绝大多数模仿者事实证明只是失败者,因为这些模仿也只是不假思索地模仿而已。这样还会有好的结果吗?
    正规管理到底正规了什么?是正规了工作吗?不是的,因为工作越来越趋向于表格化和繁琐化,而那些正在进行实务操作的人不胜其烦,但是也只能不厌其烦。是正规了工作流程吗?也不是的,因为很多看得见的那些“正规管理”经常情况下只是将就原本的流程增加了几个节点,并没有给工作成效和效率带来什么好处,也没有让流程更加紧凑了,也只是让流程更加不便了。一些企业“正规管理”的做法是这样的,员工入职要层层签字,员工离职要层层签字,好像是按照企业金字塔的顺序都过了一遍,好像是履行了所有“必要”的程序和层次,但是有必要这样做吗?那些麻烦的入职手续会吓跑一大批员工,当然这里也并不是否定所有的工作程序,但是要强烈反对那些不必要的夹塞行为,因为这样的结果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在考验人的耐心而已。当然这种“正规管理”的手法也能迷惑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什么才是正规管理,也并不知道正规管理的实质是什么,甚至一些企业的高管和老板在这个问题上一知半解。自身在这些问题上缺乏考量,在自身糟糕的行业地位和市场环境下又加深了自身的不自信,难以对自己本来的想法坚持下去,也只能模仿别人的做法,因为别人的成功给了自己一个榜样,而只是给了自身一个心理安慰而已,好像是给了自己一个保险和一个保证,但是也只是自己给自己打气而已。这一切都是现实环境给予一些企业压力下的被迫举动,但是最后也只能证明是一场盲动,因为自身并没有很好的把握自身,自身也没有很好的盘点自身,而自身也只是在迷茫下做着一些摸不着头脑的举动而已。
    在中国古代,秉承着“重农抑商”的治国思想,结果国内商品在流通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层层关卡,这些关卡层层课税,层层盘剥,导致了商品价格的上扬,使得商品市场只能限制在一部分消费者,也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假如工作流程也增加了节点又会怎样呢?只会增加流程运转的困难,其实一个流程的效率不仅可以通过产出来进行衡量,也可以通过流程周期来衡量,如果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流程周期变长了,那么这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段内,实际的产出是减少了。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多了几个节点的缘故,由此来看正规管理如果不能做到流程优化,那么这些正规管理也只是在“挂羊头卖狗肉”,只是给了一个名目,给了一个概念,而实际的情况是变坏了。这种破坏流程顺利运转的行为无论是用着什么样的名称,打着什么样的旗号,都是不合理的,因为这种行为给了流程运转一种伤害。
    想一想,这些“正规管理”带来了什么?没有给工作带来什么提升和帮助,那些要求的做法仅仅是限于表面的,因此所有“正规管理”的工作也是肤浅的,因为并没有给工作带来什么真正的价值和真正的改变。同时也没有给工作流程带来怎样的效率和成效,因为通过这些不必要的夹塞,流程运转周期延长了,而流程运转的时间也变成了,而真正关注于核心流程的时间事实上是减少了。同时也因为增加了一些要求,所以增加了流程运转的难度和复杂度,让流程运转的不像以前那样顺畅。想象有一辆自行车,虽然结构比较简练,外面看起来也比较朴实,虽然没有十分耀眼的外表,但是也说不上什么丑陋,其实就是一句话:模样还过得去。但是有人觉得自行车不美观,于是在辐条上增加了一些装饰,然后又在后座上加了一些布置,等等,整辆自行车和以前相比确实是漂亮多了,但是自行车或许可以进行装点,但是自行车存在的意义却不是为了美观。因为自行车发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一种代步工具,虽然现在的自行车的结构也不像老式的自行车那样粗糙和古板,颜色和以前相比也绚丽了很多,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其力矩更加合理地发挥作用,甚至一些自行车干脆去掉了后座,甚至在制作材料上更加轻便。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为了合理,因为明白自行车的真正功用,当然也有像马戏团的自行车,或者是纯粹为了娱乐的自行车上面可能会这样做。但是在联系到自行车比赛所用的车辆,无一不是遵从上面的原则,轻便的材料,更能发挥作用的力矩,以及更加适应阻力的流线造型。
    说到底,这样做的一切原因还在于对问题认识的不清晰,对于实质重点把握的不明确,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才导致了这一切不必要的发生。假如对所要从事的工作和所要服务的对象有真正了解的话,那么就会发现所有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绝不是那些主观凭空的想象。而所有的工作也绝不是什么闭门造车做出来的,也绝不是凭着个人感觉来进行履行的,因为这样做也只是在瞎胡闹。有一些人更多的是凭着经验来做一些事情,对于工作的模仿远远超过了创造,可是也不要忘记了桔子生在淮北就变成了枳,而照搬照抄除了做不恰当的挪移以外,其实也并没有做什么改变。就像穿鞋一样,穿了一双不和脚的鞋,脚会感到舒适吗?而走路可以走得快吗?肯定是不可能。虽然一些方面的模仿和抄袭无关大雅,对于组织和流程真正的功能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只是将精力瞄准了错误的方向,并将资源做了不必要的大量投放,那么影响的只是整个组织和流程的实际产出,并且也证明了这一切行为带来的都是负价值,因为在这些行为和举措,产出减少了。
    或许也可能因为组织和部门在前期的不适应,组织的习惯正在与正规管理和规范管理进行磨合,并且因为习惯的力量而与变革的力量之间发生了摩擦,这种可能性其实并不能排除。但是如果变革只是为了改弦更张,那么这些变革其实都没有效果,这些变革也是不必要的。变革要带来实质性的价值和实质性的改变,到底给了不同的金字塔阶层什么实惠,到底对于整个组织功能的发挥带来什么好处,到底对于组织使命的实现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假如没有做到这些,那么变革也只是一个弥天大谎。变革的作用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说明,也就是合理化,假如没有做到合理化,那么所有以“变革”为名的行为和决策都是在开企业的玩笑。这样的变革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汇来表示,就是运动,想一想: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这不是运动又是什么呢?除了最后制造一堆垃圾以外,这样的变革还有什么输出呢?不管在口头和言辞有怎样的表述,但是所有天花乱坠的说辞,都统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光说不练。
    事实上很多企业都存在有这样的现象,也存在这样“变革”的误区,当然也可以十分谅解地解释为“经验不足”、“吸取教训”,当然也可以找到这样的说辞,诸如“水平不行,能力不够”、“准备工作不足”、“素质不行”等等,或许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是更重要的是,变革想要灌输的东西没有带来实质价值,除了劳民伤财以外,没有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什么好处,这就是一些企业内部变革所以惨淡收场的原因。或许在变革中也会学习到一些外部世界的东西,也不能完全否决这些变革的效用,但是和预期比较起来,这些变革的价值就真的是惨不忍睹。甚至在一些企业的变革中也只是打破了原先脆弱的平衡,但是也缺乏建立新的平衡的能力,于是在一片混乱和斥骂之下,变革的热情就会渐渐消退,而且一些还会变得怀疑这种变革的必要性,包括原来的变革中坚。厚黑学中提到有一种“补锅法”,在锅底存在有小裂缝,于是需要修补一样,修补方法是这样的,先用锤子在这些裂缝上敲一下,然后再用钻孔像缝衣服一样,将裂缝缝起来。但是蹩脚的补锅匠却因为敲击的力度过大反而将锅底敲破了,于是这个锅就彻底报废了。损坏东西要赔偿,补锅匠只好自己买一只新锅赔偿主人,然后灰溜溜的离开这个地方。想一想,在企业变革中一些做法是不是也如同蹩脚的补锅法?增加了混乱,打破了平衡以后,没有建立新平衡的全局把握能力,更没有力排众议的决策胆识,因此在犹犹豫豫、裹足不前下,只好将变革过程无限期的延长,最后还可能是不了了之。
    在影响了组织功效以后,却没有带来效益和效率的提升,因此一些人甚至开始憎恨变革,憎恨那些变革的人。因为导入的那些东西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这些利益的损害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小圈子上,同时带给大多数人的也只有茫然和不解了。要求越来越多了,做实际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同时自己的工资也变得没有以前那么多了,最后伤害了员工感情,损害了企业的元气。在正规管理和变革的旗帜下,企业内部正在发生这样的改变,因为在减少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这样的变革不得人心,同时做这些边个人也不得人心。虽然形式上带了规范,但是给那些做具体工作的人的感觉是,工作越来越难做,工作越来越不顺利,那么这样的变革究竟有何用处?
    既然这样,正规管理到底伤害了谁?工作中多了些繁复,工作也多了些不便,而且工作的产出和成效下降了,这些正规管理到底是触动了谁的利益呢?假如薪酬所得和业绩挂钩的话,那么这样的正规管理也会伤害到凭业绩获得薪酬的人,但是如果薪酬也企业主要产品产出的业绩无关,也和效益无关的话,那么这些人的薪酬就不会受到影响。但是想到企业一线的那些人员,是否也会因为这种正规管理而获得利益,而企业的真正效益是否也会因为这种正规管理而得以提高?如果确实有提高,有改进,那么说明这些正规管理是有效的,而这些正规管理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不是这样,是不是说明了一个问题:这种正规管理是不是错了?当然错误也有分类,有不得其法的,也有实质错误的。前者是因为方法不得当的缘故,而导致在进行过程中遭遇到不理解,并且引发阻挠和抗拒。而后者就是方向和定位的错误,因为从一开始,这些努力和精力就用错了方向,用错了地方。前者是事倍功半,而后者是徒劳无功,这是两种错误的明显差别。
    既然如此,这些正规管理是不是该休整一下,在整理好思路,弄清楚方向,并且对问题有实质性了解以后在寻求好的策略呢?但是很多人在挫折和困难下也容易步入一种偏执,虽然不屈不挠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是如果将这种困难当作是对于自己的考验,也是发挥自身价值的地方,自己对自己不停地这样的暗示,甚至不断强化自身的这种认知,并用这种情况看作是别人的错误,并且激发了自身改变这种错误的使命和激情,那么就真的有些狭隘了。其实这不是事实,只是自己对自己的褒奖和肯定,只是在主观上欣赏自己,从而给了自己一个不恰当的评价。或许可以说是力排众议,或许也可以说是一意孤行,但是这种评价也取决于最后的结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这种运动都会有结果,而且对于评判的标准也会有不同。如果没有一个明示和合理的标准,那么何来正确的评价?很多人都是站在了自身的立场上看问题,即使是高管和老板也可能被表面性的改变迷惑,因为表面性的改变是相当容易的,也是相对于容易取得业绩的地方,但是那些根源和本质性的问题,往往很难改变,因为这些问题经常是具有隐蔽性。那些问题背后的问题,其实也就是那些难以被人发现,难以被人察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只有少数人清楚,但是这些问题的影响性很大。问题的难度不仅仅反映在复杂性上,同样也反映在影响面上,影响时间上,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也决定了是否在进行真正的正规管理,因为这些是明显的不合理,既然没有努力做到合理,因此这些正规管理也只是一个幌子而已。
    这或许也是“正规管理”的技巧吧,正所谓避重就轻、蜻蜓点水,在开展运动过程中声势浩大、五光十色,而“不明真相”的群众更多地为这些手法迷乱了双眼,制造一些话题,也制造一些热闹,吸引了若干人气,推出了一些举措,要求多了,环节多了,好像就是管理正规了。在这种刻意制造的短期效应和短期影响下,的确可以给这些不明白实质的人们很大的冲击,但是正规管理却是需要用实效检验的,也是需要用时间来证明的,然而居高不下的跳槽率,决策者内心的冲动和迷茫,使得对于实质性问题的把握降低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就是相当一部分决策者的决策心理,却忘记了一口气吃不成胖子,那些暂时的、表面性的改变其实并没有带来了什么,也只是给自己一个自我安慰罢了。好像是在一种纸醉金迷之中,其实一切都是虚幻,因为一切都是不牢靠的附着,而所有的实质效用也并不如表面呈现的那样明显。既然这样,这些正规管理是不是该偃旗息鼓一下,但是这样的行为却在经常上演,因为这些早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也成了一种技巧,甚至也成为了一种途径。
    总而言之,正规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并且这种“正规管理”也成为上任伊始必须采用的法术。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但是很有普遍性的现象,一些管理职位的人在刚到一家公司,刚接任某个职位以后,就迫不及待地想显示其能,于是便想着改变过去“错误”的和“不规范”的做法,于是提出了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的管理方式:将那些工作流程“改进”一下,将那些工作表格整理一下,然后换一个更加繁复的版本,甚至还通过频繁发布规章制度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存在,甚至在刚接任的一段时间内接连不断地发布通知、通告,让别人认为在这个职位上还是很有干劲,很想有作为的。这也是绝大多数人人员的开场秀,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仿佛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也不能表示比前任更优秀。而且其他人员也有进行类比的习惯,以前某人怎么样,现在的某人怎样,这样的舆论会给现在任职的人员平添很大的工作压力,虽然有一展所长和放手去做的新鲜感和冲动感,但是也有被舆论逼上梁山的架势。在这种焦躁心理的影响下,使得后继者不能理性地看待问题,通常是用着感性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还有一些意气用事的成分。在怀有这种心理和带着情绪去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对工作本身做清晰地审视吗?
    到底是想作秀,还是想作为?这个问题也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职场上真正做好一些事情是相当的不容易,因为在真正做事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甚至还会引起别人的怨恨。每个人处于不同的心理对于那些奋进的人不同的评价,假如在用人制度不明的企业中,这些奋进的人可能不仅得不得赢得的报酬,还可能因为这种环境的想象而对职场本身产生一种错误的印象,甚至将职场心理扭曲了,从而彻底改变了自身对于职场和工作的认识。于是在职场经验的引导下,很多人学会了用技巧工作,这样做其实并没有错,因为这种技巧本身可以增加在职场上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但是也丧失了原先对于工作本身的关注度,因为更多地将精力投向工作以外的东西。如果真的想有所作为,那么就不会用那些铺天盖地手法来引人注意,如果真正想做事,那么这种方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这种工作方法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也吸引了压力,同时也会增加了自身工作的阻力。那么这种绚丽手法的动机何在呢?也只能是作秀了,通过这些近乎夸张的举动,为自己加分,增加自己职场上生存的几率,也增加了上级对于自己的印象。不要认为上级就是英明的,其实每个人都习惯看到表面性的东西,也习惯于被表面性的东西所吸引,就如同贪小便宜的心理一样,正因为这些表面性的迎合,让自己放弃了去思索那些内在的不合理,所谓利令智昏也是出自于这种心理。要知道如果真想要做某件事情,何必这样大张旗鼓,所谓声东击西,其实也是这个道理,都是一些假象,也都是一些错觉而已罢了。
    这么说来,这种“正规管理”虽然也会带来一些改变,但是作秀的成分更大,不过也却是新官上任的必备法宝。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到底该怎么烧?不过声势越大越好,动静越大越好,至少要通过这些行动让自己能够更醒目,让别人在这种“过量”的举动中忘记了以前的做法和和以前的人,从而在另一方面凸显自己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这也是职场生存的法则,这也是上任伊始惯用的手法而已。如果这样说来,这些“正规管理”其实也不足为奇,只是一种职场惯例,也只是一种职场生存的“常规武器”而已。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职场竞争的激烈性,职场中经常缺乏能够脚踏实地做事的环境,而且不佳的企业氛围和糟糕的人力资源政策也会促使能够专注于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而企业文化的引导功能在这个时候在事实上其作用了。
    上面用诸多文字说明了“正规管理”的由来和弊端,“正规管理”似乎罪不容诛,也似乎情有可原,但是要明确一点才是,这种正规管理是否能够结合核心流程,是否可以使流程及流程运转更加合理,是否在真真正正地为核心流程服务。结合效率指标和效益指标,成为衡量“正规管理”是否正规、是否合理的标志,假如违背了这个原则,那么一切都是虚假的东西。那些打着各种幌子,用着各种手法,凭借各种理由的正规管理,只是步入了一种形式主义,因为在更多时候,真正的运转方法和相互关系并不如正规管理规定的那样。也正是这个原因,这些正规管理通常也会异常的短命,随着频繁的跳槽,正规管理的手法也在频繁地更换,如同川剧变脸一般,只是在企业生命周期内增加了一些花絮而已。即使没有出现频繁的跳槽现象,那么正规管理的方法也会迟早被揭穿,因为成效毕竟需要用实践和时间来检验,假如没有真正结合实际,那么一切规定又会恢复原样,甚至在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新气象过去以后,这种火把马上就会熄灭,因为一切的所作所为都不实际。
    企业有良好的本意,但是在错误的心理下,这种本意被扭曲了,也被人为的利用了,那些不成熟的企业因此会频繁地规定,频繁地更改,也频繁地推翻。但是也要注意到,这一切都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即使是表面性的肤浅变更也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更何况这种频繁举动给人带来的疲倦感和不信任感,恐怕这才是最致命的。伤了企业的元气,伤了员工的士气,到底是谁得到了好处,或许这些正规管理者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是却因为自身的不当举措和认识不清,而诱发了企业一连串的灾难,但是企业决策者的心性,才是更重要的,也是更致命的,因为这才是导致一切的根源,这种情况尤其是那些存在冲动的中小企业内更为严重,或许决策者需要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了。
                                                      沐 易
沙发
发表于 2012-3-31 14:11:01 | 只看该作者
文笔很不错,也很有深度,学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