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转帖]从神童到东软少帅

[复制链接] 0
回复
7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8-5 11:1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大威猛的东北汉子王勇峰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时代的他可称得上是位“神童”,13岁就考取了吉林大学少年班,1992年,20岁的他获得吉林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硕士学位,随即加盟了东软股份。王勇峰在加盟东软后又成为“少年得志”的典型代表。在先后担任东软行业部长、技术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要职之后,2000年,年仅28岁的王勇峰由于业绩出色而跃居东软股份副总裁宝座,次年,29岁的他出任总裁,成为东软集团仅次于董事长刘积仁的角色。在担任总裁的两年里,他提出关于解决方案产品化的战略思路,帮助东软获得CMM5认证,使东软成为全球少数几家获得此项认证的软件企业之一。

    虽是少年得志,但王勇峰表现得老成持重,一直甚少在媒体面前露面。前不久,借着王勇峰到广州宣讲东软股份2003年经营策略的机会,记者专访了王勇峰,就其个人的成长经历、东软的经营理念、战略目标等问题与他进行了交谈。

从市场中走出来的中国软件业的第二代

    记者(下称“记”):您29岁就担任了东软总裁这样的重要职务,据我了解,这在东软股份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现象,东软高级管理层的平均年龄仅34岁,您能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吗?在IT业里,与柳传志、王选、刘积仁等前辈相比,您这一代有什么特征?

    王勇峰(下称“王”):我出任东软总裁一职,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整个东软乃至中国IT业里年轻的老总、副老总比比皆是的现象来看,也有其必然性。中国IT业的发展历史不到20年,软件成为一个产业则仅有10年,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高层职业管理人员中年轻人脱颖而出并不奇怪。另外,IT业变化非常快,年轻人更容易适应变化,这也是一大原因。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年轻人跻身中国IT业的高层,可以说我们都是被历史大潮推上历史舞台的幸运儿吧!

    在中国IT企业的领军人物里,刘积仁老师、王选、柳传志他们几位算是第一代,他们主要是从科研院所里冲出来的,像我这个年纪的算是第二代,我们主要是从市场、从产业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总的来说,年轻人挑大梁,在整个中国IT界皆然,东软并不算太特殊,如果说东软的步伐走得更快一些,可能是我们在干部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的传导上做得更成功一些吧。

    记:《参考消息》早些时候曾有一篇报道评述这种现象,报道里引用台湾、香港地区一些50多岁的IT企业老总的话说,台湾和香港的IT企业老总与大陆的老总对阵是50岁对30岁,他们感到压力很大,也由此体会到祖国大陆IT业发展的潜力之大。您有这种感觉吗?

    王:从理性上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台湾、香港的IT业比大陆起步要早10年,且他们多以做硬件起家,其领军人物年纪大一些很正常。大陆IT业历史短,年轻人机会就更多,这或许是大陆年轻的IT人的幸运吧。

软件是一种态度

    记:东软的价值观是“软件创造客户价值”,但去年以来又有一个新的表述———“软件是一种态度”,这是一句颇为玄妙的话,您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王:这句话是有点玄,不是一眼就能看透。实际上,东软提出这个表述的本意是很朴素的:软件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东软很难把一个软件卖给客户之后就一走了之。一套好的软件,或者一套好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首先要有对客户负责任,要有一个不断跟踪客户业务发展,不断满足客户新需求的态度;要不断地为客户制造未来的技术;要有为客户的未来着想,并使你的这种追求跟客户的需求和谐统一的心态。

    东软认为,如果我们的软件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就没有东软的生存空间;而我们的软件要真正创造客户的价值,我们就必须成为客户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来构造我们的组织、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以及企业的价值观,与客户共同构造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从上面的解释你可以看到,说到底这就是一种与客户双赢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但适用于IT企业,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企业。

东软不可能做成微软,倒有点像IBM

    记:我记得您曾经讲过东软不可能做成微软。为什么呢?东软人难道从来没想到过要成为中国的微软吗?东软不以微软作为标竿企业,那有没有别的标竿企业呢?

    王:软件企业里最成功的就是微软,东软不是不想做中国的微软,事实上一直在想,做梦都在想,但理智地看问题的话,这基本上不可能。许多人认为计算机软件是个纯技术的领域,事实上这种认识不正确,软件首先是靠应用拉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响应应用环境提出的需求,因此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做不了微软,其实是全球其他软件企业的共同遗憾。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世界上顶级的技术公司全都集中在美国,这是因为美国有强劲的技术应用需求为拉动力。别的国家不发展到美国这个程度,就不会产生这种需求。中国目前整个社会经济水平与美国的差距起码还有二三十年。因此,中国短期内还孕育不出微软这样的顶级技术企业。

    但中国软件企业在某些特定方向上有可能实现突破。目前最有希望的技术领域是移动通信领域,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的使用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很容易催生顶尖技术的诞生。

    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电子政务等解决方案的巨大需求也是中国目前的一大优势。因此东软选择走一种面向客户、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发展路线,也就是说,东软选择做一个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这样的提法有点做服务的味道,服务有区域很强的特征,很少有企业能在服务方面形成全球的强势,因此,东软就有做大做强的机会。

    至于东软的标竿企业,你从我上面的解释已不难看出:我们与IBM有一点相似,尽管两个企业的具体产品领域很不一样。

人物档案
    王勇峰
    13岁考取吉林大学少年班,1992年,20岁时获得吉林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硕士学位,随即加盟了东软股份。先后担任东软行业部长、技术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要职,2000年,年仅28岁时荣升东软股份副总裁宝座,次年,出任东软总裁。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邓红辉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