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broadview - 

[读书评论] 芯故事 心感动:英特尔企业文化的力量

[复制链接] 15
回复
580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3:52:09 | 只看该作者
挑战不可能
    提到英特尔,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一家专做硬件的公司。的确,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推出的每一款处理器都是如此深入人心。殊不知,英特尔也有这样一群工程师,专门与软件打交道,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不只是做硬件•
    2003 年,我加入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担任软件工程师,主要从事编译器开发工作。一年后,我转到AE 部门,做应用工程师,开始了一段全新的职业体验。
    作为IT 市场的引领者,英特尔每年都会推出多款新产品,如何才能让用户体验到这些技术产品技术创新为其带来的诸多益处呢? 这无疑要通过软件应用展现出来。基于此,我所在部门的任务就是和国内外软件开放商(ISV) 携手,在不断提高软件性能的同时,开发对用户更具吸引力的应用模式,进而加强这些软件开发伙伴在业界的领先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英特尔的新平台也在不断地被业界所熟知,并展示了英特尔在软件领域的实力,让用户看到了英特尔在业界的另一面。
    2006 年,我们的团队开始致力于“英特尔软件园”这一新项目。为了推动软件产业发展,中国很多省市都建立了软件园,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等支持下,园内软件企业发展迅速。正是看到了可以释放英特尔软件创新能力的这一新机遇,我们决定加大与政府合作的力度,利用政府为我们提供的平台,聚合各种软件开发商,把英特尔最先进的技术和开发工具广泛地传播出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派出英特尔软件学院的工程师,通过软件园这一宽广的平台,每年到全国各地的软件园巡回讲座,为广大的软件开发人员进行完整而系统的培训,分享技术趋势、开发理念和方法,乃至市场销售知识。由于培训内容针对性强,能够解决本土软件企业在业务发展中遇到的急迫问题,所以每场讲座都非常受欢迎。记得有一次在南京的培训,现场热闹非凡,一间会议室挤满了上百号人,培训期间还陆陆续续有很多开发人员慕名而来,没有位子坐,就挤在后面站着听。通过一天的培训,大家觉得对英特尔的平台特性和开发工具都有了系统了解和新的认识,收获很大;而我们也获得大量反馈,结识了南瑞等多个软件企业,这些企业后来都成了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
    为了方便软件技术交流,在不断推出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建设了一个在线论坛“in- tel 软件网络”,为中小开发商或个人开发者提供活动平台,使开发人员能及时得到工程师的反馈和解答,对提升本土软件开发行业的整体水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4:08:42 | 只看该作者
•游戏也要“画中画”•
    在我们与本土软件商携手发展的历程中,与金山的合作堪称是一座里程碑,也是对我们的挑战。
    自1988 年建立以来,金山软件凭借自主开发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其他应用软件,成为中国软件行业的领头羊之一。2005 年,金山公司将眼光瞄准中国网游市场,看准这一时机,我们希望与金山的网游部门进行合作,使英特尔的最新技术能够在金山推出的游戏上得以展现,并为玩家带来更完美的体验。
    刚接触金山时,多数人对我们的做法都很疑惑,在他们看来,英特尔只是一个做硬件的公司,怎能对软件商有所帮助,也质疑硬件技术怎么可能通过软件展现出来? 因此对于我们的技术能否带来益处也心有疑问。针对这些困惑,我们和金山软件进行了多番沟通,同时把它的产品放在我们的平台上做了测试;还通过头脑风暴来寻找合作的切入点。
    当时,恰逢英特尔双核处理器刚刚问世,在其卓越性能的帮助下,很多软件的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很多创想也得以实现。我们发现游戏里面场景很大,一个玩家如果要同时控制两个角色就需要两个场景,而这两个场景无法同时在一个屏幕上呈现。于是我们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通过“画中画”做出双画面的效果? 这一想法在当时极具创新意味,同时也是游戏产品的一个新卖点。我们将想法告诉金山后,对方也觉得很好,于是促成了合作。但正如之前与软件厂商的多次合作一样,在与金山技术合作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全新的挑战。双画面时的数据同步就是问题之一。在工程师们的努力下,我们最终成功地运用双核处理器,将炫目的“画中画”效果完美地呈现了出来。中国游戏产业第一款“画中画”产品由此诞生。更让我们骄傲的是,该技术在《剑侠情缘》里运用之后,市场反响相当热烈!
    在这之后,我们与金山软件的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2007 年,我们与金山又开始了在一个全新领域的合作。比如将截图和视频技术嵌入游戏,这一应用可以使玩家在玩游戏的时候,将画面截图同时制成视频,并上传到服务器上,方便玩家间的交流切磋。此后,这一应用也成为“骨灰级玩家”辅导“网游菜鸟”的一个绝佳途径。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和金山软件的合作变得默契十足。与此同时,和我们合作的很多软件企业也渐渐打消了开始时的顾虑。基于相互的了解和信任,现在的金山常常与我们讨论技术上的问题、分享来年的计划,我们也会定期就英特尔平台上的创新应用与之进行沟通。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4:15:0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不可能•
    2005 年年底,我成为AE 部门经理。这时,我们团队发展很快,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我自己也刚刚升任经理,感觉压力非常大,过去事必躬亲的习惯也未改变,工作到凌晨对我来说成了家常便饭。
    我的老板看出了我的疲惫,并且告诉我,只有充分授权,才能让自己有充分的时间考虑该做的事情;而对于团队成员来说,如果管得过死,会让他们觉得得不到信任,同时也失去了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我由此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我开始逐渐“授权”,尽量不去“ 指手画脚”,给工程师们更多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刚开始时,我非常不自信,很担心这样会耽误事儿。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这样的想法纯属杞人忧天,在我放手的情况下,团队成员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由此,我也从另外一个侧面体会到了公司文化中所提倡的“勇于冒险”的真谛。”
    英特尔鼓励员工“勇于承担风险”,我也很崇尚这一理念。作为一名软件应用工程师,从进入英特尔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一直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而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自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对于工程师而言,没有勇于冒险的精神就无法做出成绩。为贯彻这一理念,我们的老板也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公司鼓励员工犯错和失败,这样才能让工程师们大胆做尝试;只是在失败和犯错后,要从中总结出教训。正是这种鼓励,让整个团队有了更多的勇气去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在很多计算应用模式上的创新开发,都是以前没人做过的,都可能会面临失败。但我们若不去冒险,就可能永远也做不出新的应用。如今,我作为经理,会鼓励我手下的员工去挑战新事物,也放手让我的工程师们去做。为此,每次有项目时,我会有意识地给工程师们安排20% ~ 30% 创新型的开发,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与发展。
    Possibility Thinking 是我们团队成员最爱说的一句话。确实,世上之事本没有什么不可能,很多人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经过不断的尝试最后都能变成现实。所以,如果遇到困境,只要更乐观地看待它,早晚它会被信念所克服。这是我们的老板常常教导我们的一句话,我坚信这句话,现在也常常把这句话说给员工们听。我希望这种倡导创新的优秀文化能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张涌摇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AE 部门
    张涌喜欢这样一句话:“常保饥渴求知,常存虚怀若愚”。他始终觉得,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自大,而是应该保持谦虚,保持对新鲜事物的“ 饥饿感”。作为一名应用软件经理人员,张涌这些年来始终很好地保持着对新鲜事物旺盛的兴趣。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他和团队一起,在新的领域里不懈地追求与探索,使很多看似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6:29:31 | 只看该作者
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
    我始终认为,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只要抓住机会,转变就在一瞬之间。因此,六年前,我毅然挥别在英特尔美国总部的职位以及即将升职的机会,来到了上海。也许是好机缘的垂青,在上海的六年间,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寻求创新,我和团队在所经历的每个岗位上都创造出了不错的业绩。
    •艰难的抉择•
    我的英特尔之旅是从美国开始的。高中毕业时,我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四年后,我成功申请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知名的固体物理实验室攻读物理学博士的机会。拿到博士学位后,先是在凤凰城的Motorola 做半导体材料研发。随后在2000 年,加入了英特尔,负责晶体管技术和工艺集成方面的工作。
    在加入英特尔的第四年,我做出了或许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国! 那时我已在美国居住了十八个年头。早已熟悉了美国生活的我,为何突发奇想要回国呢? 其实这归结于一次机缘巧合的聊天。那次聊天中朋友提到英特尔在上海浦东的工厂正在招一名产品工程经理(product engineering manager),并告诉我这个职位的相关要求和英特尔在中国的业务情况。听着朋友的介绍,我惊喜地发现,这一职位特别适合我,而且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早已对我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这番对话让我的心抑制不住地激动起来。
    当时,我面临着一个很困难的选择。凭借四年的努力和业绩, 我被选中担任合格率总监(yield manager)。这是芯片厂中难度最高、技术最综合的职位。可以说,除了仪器管理之外,其他各个技术层面的工作和工艺集成都属于其职责范围。在我心目中,这也是很富有挑战性的职位,因此,做一名合格的yield manager 也是我的职业梦想。现在,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一机会就在眼前。我的老板在得知我回国的想法后,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这个职位的竞争是相当激烈。如果你回中国,即使将来有一天再到美国来,做yield manager 的可能性也很小。
    老板的这句话让我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中。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回国,选择去上海封装厂任产品事业部总监,选择带领本土年轻有活力的工程师们干出一番事业。对我来说,回国后的全新挑战似乎更具无穷的吸引力。
    临行之前,我的老板语重心长地和我谈了一次话,并很郑重地送给我了三个词earn(学习)、accomplish(做事)和share(分享)。他叮嘱我一定要向本土团队认真学习怎么在中国做事情、学习如何带领团队走向更高的层面,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英特尔总部的技术、运作方法,以及根深蒂固的精神文化传递给中国团队。就这样, 2004 年下半年,我登上了回国的航班,也登上了未知的新征程。我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呢?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外派”变“本土”•
    一如在国外工作一样,回国后挑战也是无处不在。记得我刚到上海工厂赴任不久,工作上就遭遇了一次严峻的问题。那一年,英特尔芯片生产遇到了一个普遍性的技术难题,芯片和基板焊接不合格,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当时,很多技术高手都投入到了这场全球性的攻坚战里。我也带领上海封装厂的几位本地同事共同参与其中。
    在工作的过程中,本地科研人才扎实的知识积累和认真严谨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也发现,与美国员工不同的是,很多国内的技术人员在带领团队有效解决问题和顺畅交流方面都相对薄弱。然而,多年工作的经历告诉我,在英特尔没有一件工作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因此,怎样改变本土工程师的这一工作方式,使他们把最新的创建在最短时间内分享给团队其他人员? 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引导整个团队通过协作达到一个新的技术高度? 都成为当时我焦虑和疑惑的问题。
    困惑中,我想到了回国前老板的话,于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开始有意识地建立人与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文化。为了推进团队合作,我提醒他们每人每天想一想,怎样通过做一件事使得同事的工作更容易开展起来。在日常做实验等各项工作中,我也都会及时地与整个团队保持沟通,并让工程师们彼此分享经验和见解,让他们感受到通过彼此交流,每个人的视野都能得到拓展,思想也能得以深化。很快, 我发现我们的工程师团队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全球每个封装厂在每周向总部直接汇报焊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中,我们浦东团队的工作效率以及工程师们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体现出了很大提高。
    通过几年的企业文化建设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浦东工厂被英特尔生产总部认为是全球封装测试工厂中最有工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团队。这给刚回国成为浦东工程师团队新成员的我注入了饱满的信心,更加催生了我的热情。
    除了极强的专业性,本土团队严明的纪律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9 年2 月,浦东封装厂宣布将业务整合到成都工厂,员工面临转岗甚至重新择业的问题。就在这个非常时刻,我们接到一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在八周的时间内,我们小尺寸的产品产量要增加800%! 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多年来建立的责任心与严明的纪律性让所有人员都选择了坚持到最后一刻,浦东厂圆满完成了这项看似“ 不可能的任务,为业务调整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当时身为厂长的我,对浦东全体员工的职业精神肃然起敬。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能够带领这样的团队,与这样的员工一起携手共进、一起迎接挑战,是我的幸运,我也因此更坚定根植祖国的信心,并在2010 年3 月,从总部“外派”的人员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本土雇员,领导新成立的嵌入式和通讯产品事业部,负责除手机和智能电视以外的所有非PC 行业。对这一职业变化,我很感动, 很兴奋,也有些许不安,因为自己知道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5:52:11 | 只看该作者
随“芯”而行
    至今,我仍怀念那个惬意的年代———在复旦求学期间,经常在寒暑假乘坐公司班车到位于上海漕河泾地区的英特尔架构实验室实习。在这里实习之余,我时常会想,这会不会成为自己梦开始的地方。
    不过,圆梦之旅并非坦途,即使在求学期间,我获得了英特尔奖学金,也不足以换取那份人人心仪的offer。但我是个执于梦想的人,不会轻言放弃。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英特尔将要进行校园招聘,在仔细查阅招聘岗位后,我很惊喜地发现,英特尔的一个职位需求与自己攻读博时所做的项目很像。我马上给当时英特尔中国软件中心总经理陈宜渝发了一封邮件,详细阐述了对该项目的理解及相关解决方案。我相信自己的邮件,应该能够打动他。果然,陈宜渝亲自邀请我到英特尔面试。天时地利人和,双方一拍即合,我如愿成为英特尔的一分子。
    在我加入英特尔5 个月以后,王文汉被美国总部委派为英特尔中国软件中心的总经理,他的言传身教极大地加速了我的成长。也许是源自与英特尔的缘分与天生的默契,作为其研发团队的一员,我也很快形成并贯彻奉行“随芯(心)而行”的工作理念。在我看来,英特尔的“芯”与我们的“心”一样,都是“HEART”,这五个字母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既是为“芯”工作的准则,也是我们内心丰富充实的标志:H 是Health,代表健康、乐观;E 是Expertise,象征专业、特长;A 是Abstraction,寓意抽象思维;R 是Resolve,意为决心、执著;T 是Team work,特指团队精神。我也常和同事们说:“Build your successful career by followingyour HEART”。
    随着对工作理解的不断加深,对英特尔“芯”的独特解读,已经成为我带领团队的精神内核。以“芯”为动力源,通过过硬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我很快实现了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培养起一批高级专业人员和技术骨干,并通过卓有成效的研发创新,确立了团队在英特尔全球研发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很多人说,我所带领的研发团队是个快乐的大家族。实际上,英特尔有六大价值观,其一是良好的环境,这是工作平稳推进和运转通畅的保证,我们都很享受并珍惜这样的环境。
    我最喜欢和大家说的话是:“拼命地工作,疯狂地玩。”工作之余,我喜欢和团队内外的兄弟聚在一起,我亲爱的老婆烧得一手好菜,因此,我们时常把大家请到家里开宴会,打扑克。公司是讲求工作第一的,但是工作氛围同样应该富有人性化———工作中是很好的同事,生活中是很好的朋友,大家仿佛一个“大家庭”,立体多维地团结起来,这样的关系才真正融洽。
    在英特尔一待十几年,我爱这里平等开放的环境。就平等来说,不论是最高级别的老板,还是普普通通的实习生,座位都是大小相同的隔间,员工们会切实感觉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被尊重着;在开放方面,假如我觉得一件事情不对,总能找到合适的渠道发表我的想法和观点。不管是项目上的事情,还是其他一些问题,只要我有想法,都可以主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大家沟通解决。这样的企业文化让我深深着迷,包括那些后来另谋职业的同事们,也都始终具有这种英特尔情结。
    英特尔还讲求“建设性对抗”,是指对事不对人。即使与领导意见相左,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几乎拳脚相向,走出会议室,又像好朋友一样,一切摩擦都不复存在。
    英特尔还充满温情,每一个项目完成后,你都可能会惊喜地收到老板的手写感谢信,并且人手一封。这种被信任、被认可、被在乎的感觉非常可贵,仿佛孩子受到父母的褒奖一般,工作自然更带劲。
    我想,伟大的公司在于,不仅是你在这里时深爱它,更是即使你离开,它都是你一生的骄傲与留恋,任何时候提及它,都充满了满足感。就像家一样,是精神永远的归宿。
    作为一家外企,英特尔有自己独特的“无为而治”理念,它支持员工挑战自我,放手去做。“无为而治”绝非不闻不问,而是给员工一段寻找自我与职业契合点的时间,通过多方努力,培养员工的核心能力和一致的价值观。
    对于个人的成长,英特尔还有“个人发展计划( IDP)”,每位新人入职后,管理层都会帮助新人制订管理发展计划。通过与他们面对面的多次沟通,了解每个人的兴趣与专长,以及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等等。由此为基础对员工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职业规划。就像小孩学骑自行车,一开始骑时我们要在后面扶,扶到一定程度放手,小孩没有发觉,依然往前骑,这样就学成了。同样,在培养员工的过程当中,管理层给予一定扶持,以后他们便可独当一面。
    此外,所有人都会遇到困惑,因此英特尔鼓励员工以过来人的身份参加志愿服务,为更多的人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减少大家的迷茫。从2007 年开始,我成为“大学生活与职业规划”的志愿者。回想起自己读书时面临的诸多困惑,能把自己多年的经验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让他们在步入社会前做好相关的择业准备,当是善事一桩。
    我曾在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参加了一次职业启航培训讲座,由于不限人数,学生们热情响应,还有很多人慕名坐班车赶来听课。现场讨论非常活跃,大家坦诚相见,分享了很多问题,我也帮他们解答一些困惑。后来,有学生把培训过程刻成光盘留念,更有人把上课的照片做成水晶立方送给我,至今,它们仍然是我细心珍藏的感动。
    黄波摇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英特尔首席工程师
    黄波是“英特尔中国故事”系列采访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人之一,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不仅极具专业素养,同时饱含激情、感染力十足。因此,作为中国第一位英特尔首席工程师,他不但赢得了上海团队的广泛赞誉,更让与他合作的其他国家的英特尔员工刮目相看。因为在外国员工的眼里,中国工程师往往更为内秀,不善言谈,但是黄波的出色表现彻底改变了他们对中国工程师的印象,因此,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波哥”的这位在中国培养的首席工程师也成为众多英特尔人心中值得“迷恋”的传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