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芯故事 心感动:英特尔企业文化的力量

[复制链接] 15
回复
580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8-2 10:4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roadview 于 2011-8-2 11:03 编辑


书名:芯故事 心感动:英特尔企业文化的力量
作者:裴晓风
定价:49. 00 元
出版时间:2011 年7 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英特尔在华员工感人的小故事,展示了英特尔中国二十五年的发展历程、战略投资、本土化、产业合作等鲜为人知的多个侧面,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透视了中国IT产业的起步和发展的诸多根根节节;书中对英特尔企业文化精髓和魅力做了生动的展现,引发人们对企业本质、企业软实力进行更深入思考和探究,并为寻求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的提供了直观、鲜明的案例,是IT产业人士、企业高管、企业文化研究人员以及MBA的案头必备。

目 录
傅则钟 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2
卞成刚 挑战十三年/4
陈伟  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8
赵柔刚 “老猴子冶的雕刻时光/12
孙彦斌 成都与大连的诱惑/15
海洋之星 “革命冶情缘/18
罗 芳  开心成都/21
周凡 做个敢于承担风险的人/23
尚文娟 那一时刻,我也曾见证/25
何飞友 志愿与责任/27
杨维平 我是一名志愿者/30
陈军锁 是爱,让我勇于担当/33
Joseph 邂逅成都/35
陈卫东 我的激情,我的梦想/37
邓曼莉 努力工作,开心地玩/41
徐振弟 水土不服,消弭在文化融合中/43
邓一敏 Fab68 的挑战/47
徐友仁 始终瞄准最高的领奖台/52
竺建红 三个岗位,三段精彩人生路/56
王文汉 培育人才,做大梦想/61
方之熙 前瞻才有未来/66
梁兆柱 给明星当教练/70
张彤 未了情缘,始自1974/73
黄波 随“芯冶而行/77
冯晓焰 我被“闭关冶了/80
吴甘沙 甘做一颗热望成功的沙粒/82
张益民 做世界级的中国研发/85
卢炬 开拓UEFI 时代/88
苗凯翔 让创新“永动冶/92
宋青见 梦想照进现实的旅程/95
张红 回家的感觉真好/98
李亚东 创新国际标准/101
练丽萍 研发团队中的“半边天冶/105
陈葆立 为我们的未来服务/109
范若晗 从“面霸冶到“预言师冶/113
李志明 在创新与严谨中成长/117
张涌 挑战不可能/120
李剑慧 人生无处不讲台/124
王飞 梦想,从本土起航/127
何火高 我为中国家庭做电脑/130
李彦 扎根本土,不离不弃/134
张文翊 心有多高,就能飞多远/139
许 激 工作“环境冶我来把控/142
陈乐国 每一天,从关心员工安全开始/145
王建军 当好员工的“后勤部长冶/149
周波 不让伤害再次发生/151
赵树武 创新技术,更注重环保/153
李翠振 如何面对损工自我发展的瓶颈/157
邹艳冰 给员工讲故事的人/161
赵靖 我所理解的英特尔人才观/164
李育新 是员工,更是fans/169
奚纪龙 理想生活/173
颜历 五年,我两次“被跳槽冶/175
闫莹 改变,让工作更精彩/178
Fisher 我为英特尔盖工厂/181
靳光辉 十七年峥嵘风岁月稠/186
沈荣 珍存同样的梦想/202
凌琦 一次谈话,一场会战,一个时代/205
洪力 参与并见证中国IT 产业成长/211
孟海滨 难忘的AM 时光/215
张 健 英特尔为什么提供免费咨询服务/219
韩凤礼 英特尔如何支持联想发展/223
陆立刚 我是半个联想人/226
齐向东 英特尔是个可以讲理的地儿/230
宗晔 发现老朋友都还在,特别心安/234
赵军 这是一个能踏踏实实工作的地方/239
张文翊 酷睿新时代的营销创新/242
贾培 以智变应万变/246
李荣燊 做产业变革的见证者/250
程弢 原来我也很能干/253
王稚聪 我的选择没有错/256
谭永涛 邂逅•游离•回归/259
孙晓华 是缘分把我带到这里/262
林翔 当好客户的技术顾问/266
陈丹林 让激情点燃梦想/271
何万青 在工作中修行/274
朱巍 挑战无处不在/279
王黎 有压力的人生才有乐趣/283
刘波 一颗强心脏/287
何淑芬 骔软件园骎背后的大道理/291
赵慕杰 拓荒风投/295
罗斌 英特尔投资为谁而设/299
李咪咪 我周身沸腾着蓝色的热血/303
林振华 我是IT 法律人/307
吴怡 最愉快的“打击冶/311
戈峻 植根中国,服务中国/315
朱文利 我做的是英特尔最好的工作/321
王颂赞 英特尔与“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冶/325
傅育熙 完美实习/328
臧斌宇 一瞬间的事,一辈子的习惯/330
杨士强 Intel MMX,打开合作之门/332
周虹 英特尔文化的冲击力/334
谯锴 英特尔的培训“保姆冶/336
张燕江 因爱而执著/339
张建华 一见钟情的合作/342
陈国富 帮孩子们做最好的自己/344
孟宪凯 小游戏可以解决大问题/346
叶九成 不平凡的“培训战场冶/348
张治 英特尔与钱学森之问/350
秦莉 让智慧自由成长/352
潘思强 魔术师的法术从哪里来? /356
潘裕翼 十年相交/359
薄全锋 那一年,未来教育初进中国/362
徐国治 嵌入未来/365
王靖淇 八年之痒/368
薛巍 真经的来处/370
李可为 职教新旅程/372
李 波 让教学科研融入英特尔血液/376
附录A
英特尔参与编著图书目录/379
后记 在瞬间,我被感动/38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11:21:55 | 只看该作者
不再让伤害再次发生
   我们绝不等到第二个同事来汇报类似的伤情,
   这是英特尔对员工的承诺。我是英特尔成都工厂的第二批员工,在上海工厂学习培训之后,于 2005 年加入到成都封装测试工厂的启动和生产工作中,到 2010 年,我已经在成都工厂工作了五年半。在这五年半时间里,我始 终 在 封 装 工 程 部 任 工 程 师,负 责 站 点 的 设 备、工 艺 和 质 量, 确保站点按照相关计划和流 程 完 成 芯 片 的 封 装 工 作。  我 觉 得,我 的 工 作 对 象,或 者 说 我 的客户就是英特尔的一线操作员,我们要确保操作员在一个安全、高效、舒适的环境中工 作。  作为工程师,我们要规定操作员对机器的操作方式和方法。
    为了改进生产流程 和 帮 助 操 作 员 发 挥 最 大 生 产 效 率,我 们 还 要 不 断 地 进 行 流 程 优 化,尽可能寻求以自动化仪器和设备代替手动操作的方法。 比如,芯片生产出来后,通常 要进行抽样目测。  以前,我们 的 操 作 员 需 要 拿 出 芯 片,直 接 目 视 检 查,不 仅 流 程 烦 琐,看 久了眼睛也会疲惫,而且这一拿一放,也消耗更多的动作和时间。 于是,我们安装了一种 专用的视频装置,通过摄像头将生 产 中 的 芯 片 图 像 映 射 到 大 屏 幕 上,这 样 就 省 去 了 操 作 员弯腰的过程,并且通过大屏幕使产品的质量检查更清晰方便;采用屏幕显示检测,操作 员不需要弯腰。 在英特尔,首要重视的是操作员的安全。 所以我们不认为这样的改进是 增加成本,反而认为是增加了价值。
    目前,成都工厂出货量在英特尔全球封装工厂中已经跃居首位,员工的工作压力可想而 知。 所以,如何提升人性化管理水平,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既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转,也关乎 企业文化和形象。 基于此理念,成都厂对人性化管理倍加关注,也采取了诸多的措施。
    工厂很关注员工的安全和健 康,不 仅 平 时 安 排 了 很 多 健 康 辅 导,而 且 员 工 有 任 何 的
不舒服、或者任何小磕小碰, 都要立即汇报主管,同时汇报到医务所和安全健康部门。 然 后这些部门再进行系统调查,对 存 在 的 安 全 问 题 做 出 及 时 处 理。  在 最 开 始 的 时 候,成 都 厂生产车间的座椅是有滚轮 可 以 滑 动 的。  有 一 次,一 位 员 工 脚 后 跟 不 小 心 被 滚 轮 磨 破。 这位员工汇报了伤情后,公司认为这是一个安全隐患,于是拆除了所有座椅的滚轮,更换 成橡胶垫。 新座椅虽然不能滑动,但是绝对安全。 我们绝不会等到第二个同事来汇报类 似的伤情,这是英特尔对员工的承诺。
创新是 IT 行业的永恒主题。 作为行业的领头羊,英特尔总是在不断地寻求着改变。 过去四十年,它不断创新,不断为新技术的应用创造新机会。 在过去的五年半时间里,我 们成都工厂的同事们更以此为实践法则。 2006 年,成都工厂还处 于 起 步 阶 段,与 英 特 尔 其他工厂比,尚显稚嫩。 作为还在摸索经验的新员工,我们在干劲十足的同时,也有些不 安,因为要跟随其他国家率先建成的工厂,亦步亦趋地精确复制他们的成功经验,并且不 能有丝毫的差错。
    在这一过程中,别人的经 验 也 很 难 说 是 十 全 十 美 的。  我 们 也 在 不 断 思 考,能 否 有 更 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来优化工作流程,让英特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厂有一天也来学 习成都的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一边精确复制,一边努力超越。 在这个想法的激励下,我 们这些年轻人对工作精酌细研,通过不断观察和思考,通过反复试验比较, 优化了一系列 的工艺参数和设置,让站点的生产效率提高了 30% 。   为 此,我 们 总 共 验 证 了 100 万 个 数 据点。 最终,这个方法在英特尔全球的封装厂得到认可和统一应用。
    其实,提高生产效率 30% ,并没什么特别,这是我 们 工 程 师 日 常 工 作 的 积 累。  现 在, 我们每一天都会做新的观察, 思考新的方法,论证新的尝试。 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天,我会 觉得有新的提高。
周波摇   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工厂

   说起往事,周波很感慨。 开始时总是要学习和请教别人,总是别的国家的 工程师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当时 在 英 特 尔 眼 里,成 都 IT 还 很 稚 嫩,但 周 波和同事们积极寻找改变。 如今,他们的努力已经得到英特尔全球工程师们 的尊重和认可。  周波说,这是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15:35:19 | 只看该作者

五年我两次[被跳槽]
     两 次 工 作 变 换,每 次 都 让 我 惊 诧,并 且 一 次 比 一次更让我 感 动。  惊 诧 于 这 些 日 理 万 机 的 老 板 们 如此关心属下的发展,哪怕是工作中的细微之处也 格外留意;感动于这些老板们为员工不断搭建更大 平台,让员工尽量施展才华。
如今,我进入英特尔已经五年了。  这五年里,我经历了三次岗位转换,每次转换都是被上司推荐到更合适和更高阶的职位上去,可谓是“ 被跳槽冶 。   我知道,在英特尔,我的经 历绝不是个案,但对于我过去的经历来说,这样的遭遇,几乎可以用“ 惊艳冶 来形容———两次转岗,都是自己的老板推动我挑战自己,成就真我。
    •“ 屈尊冶 修电脑的首席工程师黄波•
    在亚太研发中心工作,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 有一件关于黄波的小事是不得不提 的。 黄波何许人也? 他可是英特尔中国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英特尔中国第一位本土培养 的首席工程师。 不过,让初入英特尔的我心生敬意的,并不是他令人仰慕的职位,或者领 导着百余名精英工程师的能力,却是这件不得不提的小事。
    作为首席工程师,黄波可以说是位大佬级的人物,但待人却非常热情,从来没有什么 架子,也正因此,大家都亲切称他为“ 波哥冶 。   那时,我刚加入英特 尔 不 久,恰 巧 电 脑 出 了故障,自己虽是英特尔员工,其实对硬件一窍不通。  正在无计可施之时,“ 黄大佬冶 从身边经过,看到我的窘态,他二话没说,钻到办公桌下一阵摆弄,一切瞬间恢复正常。
    波哥的夫人是成都人,烧了一手好菜,他家的美味川菜,常常让同事们回味。 而上海 紫竹园区的研发团队大多都是未 成 家 的 年 轻 人,为 了 减 少 年 轻 人 的 漂 泊 感,波 哥 经 常 请 大家到家里吃川菜。  波嫂不 仅 不 嫌 麻 烦,还 乐 此 不 疲。  曾 有 一 个 同 事 与 波 哥 搭 伙 吃 饭, 三个月后,无论如何也不肯在波哥家里吃了。  大 家 挺 纳 闷,他 却 委 屈 地 说:“ 三 个 月 长 了12 斤,再吃真找不到媳妇儿了。我作为技术部门行政助 理,能 跟 从 首 席 工 程 师 工 作,是 件 很 开 心 的 事 情。  正 做 得 兴 高采烈的时候,英特尔总部委派一位总经理到亚太研发中心主持工作,由于是空降,自然 缺少各种人脉资源。 黄波见状,便鼓励我去做新的尝试,协助这位新到的总经理,这对我 来说也是工作上的一大提升。 其实,按照平常的做法,如果大家合作很愉快,一般都希望 一起工作下去,尤其是遇到可心的助手,更是舍不得。 我相信自己对黄波的重要性,记得 当时问他:“ 我走后你怎 么 办?冶 波 哥 很 轻 松 地 说:“ 那 份 新 工 作 更 有 挑 战,你 也 会 更 快 成 长,而我 们 的 团 队 本 来 就 应 该 在 变 化 中 运 转。冶 于 是,我 成 了 总 经 理 助 理,完 成 了 第 一 次 “ 被跳槽冶 。
    •又“ 被跳槽冶 了•
    就如同黄波推荐我去做总经理助理一样,英特尔的企业文化鼓励管理层给手下更大 舞台。  在担任总经理助理期 间,我 经 过 不 断 磨 炼,逐 步 胜 任 了 新 工 作。  随 着 熟 练 程 度 的 加强,上级在我的工作评价中又一次出现了类似的激 励:“ 颜 历 应 该 去 尝 试 新 的 工 作,尝 试超越助理职务冶 。   在总经理任期届满、即将 离 开 中 国 之 前,他 特 地 拨 冗 与 我 谈 了 数 次, 帮我分析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指 导 我 如 何 找 到 自 己 的 兴 趣 和 公 司 兴 趣 的 共 同 点,并 尝 试尽量取得一致。 当然,适合的职位并非每时每刻都能有,但我没想到的是,老板在离任 的时候又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下一 任 总 经 理,而 下 一 任 总 经 理 在 上 任 后,继 续 帮 我 完 成 了 职位的转变和工作的提升。
    至今我仍记得,当时新任总经理走到我 面 前 说:“ 颜 历,我 建 议 你 去 做 我 们 的 高 教 项 目,这样既能发挥你与人打交 道 的 特 长,又 有 助 于 你 培 养 项 目 管 理 能 力。  你 会 有 机 会 尝 试独立完成项目,而不是总作为助手躲在后台。冶
在这一鼓励下,我的岗位又从助理转向项目经理,获得了一份更有挑战、也更有发挥 余地的工作。 为了让我这个项目新手尽快熟悉工作,总经理还额外给了我很多工作上的 指点,真可谓是“ 扶上马,送一程冶 ,这无疑让我接手新工作更有 底 气,更 顺 利。  信 任 和 支 持总是相互的。  在我做工作交 接 的 时 候,我 考 虑 到 后 任 者 对 业 务 尚 不 熟 悉,便 也 花 了 不少时日尽心地传授“ 技艺冶 ,以保证整个团队的工作不受到任何影响。
    这几次工作的变换,每次都让我惊诧和感动。 惊诧于这些日理万机的老板们如此关 心属下的发展,即便是工作中的细 微 之 处 也 格 外 留 意;感 动 于 这 些 老 板 们 为 员 工 不 断 搭 建更大平台,他们的大度作风完美地展现了英特尔的激励文化。 再由此联想到工作中经 历过的大大小小事情,我深深 体 会 到 英 特 尔 文 化 的 独 特 魅 力。  在 后 来 的 日 子 里,我 自 然 也以老上司为榜样,尽量为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着想,为团队大方向考虑。
    颜历摇   英特尔中国教育团队
    其实,颜历经常想,也许自己的确是幸运的,不停遇到 好 老 板;然 而,这 又 不仅是她一个人的幸运,因 为 英 特 尔 的 每 个 老 板 都 如 此 “ 好冶 ,每 个 英 特 尔 员 工也都如此幸运。  正是英特尔的独特文化让这些奇妙的体验每时每刻都在员 工工作、生活中上演;正是这种文化吸引着一大批人,让更多认同这种文化的 人参与到企业中,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文化。  这种正向互动效应,是企业自然 而然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无形但却 深 深 固 化 的 群 体 思 维 模 式 和 行 为 模 式,这 种 模 式 影 响
着每一个和颜历一样的英特尔员工。













4
发表于 2011-8-3 16:42:35 | 只看该作者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而现在的中小企业里面也有自己的人文关怀。我们经常说,挡在薪水这个问题上无法给予员工的大饼的中小企业,请更多的在人文情怀上给予同行者力量。
5
发表于 2011-8-3 17:38:48 | 只看该作者
因此这样的企业人才会越来越多。期望能够出现更多的民企也有此类的案例,让我们的人才能够集中合力。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4 09:27:09 | 只看该作者
因特尔是个可以讲理得地儿
     有时,我会把我提意见的事情告诉朋友们,们往往会高呼“不可思议冶,戏称:“你纯属‘ 找死型选手爷。
     “Logo Queen,是大家送给我的外号,我喜欢这个外号,因为以我多年的经验,一段广告放出来,我闭着眼睛听就能知道是哪一家IT 厂商的广告,而且知道Intel inside 那段音乐植入时间是否有3 秒。所以,对这个外号,我认为自己的确名副其实。
·你就努力扑腾吧·
     我是2000 11 15 日加入英特尔的,至今已在内部换过三次岗位[1] ,既做过市场发展经理,进行联合市场营销;也供职过农村事务发展办公室,将英特尔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延伸至农村;还针对文化公共服务行业做过业务拓展,并兼任医疗方面的市场工作。加入英特尔的前四年,我每天都是在“自觉加班冶中很充实地度过的。因为,英特尔是一个非常缜密的公司,有许多工作与程序一定要烂熟于心,既需要全方位适应工作,需要做许多补充的功课。
     在我的个性里,对于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从不轻易服输。在大学,我几乎每天坚持长3000 米到5000 米。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所做的工作远远超过8 小时工资的价值,值不值得? 是不是干不下去了,要对困难妥协? 但是,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 英特尔工作,不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说,对每个人都是挑战,每个人初进英特尔都有一种不平静和压力,但是,大家都能干,都在进步,我想与这些优秀的人为伍。更可贵的是,如果遇到麻烦、问题,只要随时随地提出来,绝对没有人会等闲视之,漠然不管。没有任何人会给你拆台,大家都会帮你搭台唱戏,最后一点一点把事情做成,也一点一滴把信心累积。我爱英特尔这种默契的氛围,大家都在“向善冶做事。
英特尔到处是热情、敬业、乐于助人的人。每一个新人进来,都会有一位“ 导师冶,导他在英特尔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到现在,我自己带过的新人也有十个左右了。“有什么困难彼此帮扶缓一缓,有什么困惑互相帮助解一解。冶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做的事情。
     两个多月前,我刚换了新工作,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的一块儿,因为我没有销售经,而公司内部以前也没有人碰过这个行当———我要从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等领域,英特尔扩大市场。这样,我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开始见客户、听需求、找机会。
     工作的调换,既是挑战,更是惊喜。你会发现自己就像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在英特尔特有的助力下,随着大家共同翻涌前进。在英特尔就像要学会在大海中游泳,可能一开始很难,但是大家不会看着你呛水,而且还会给你扔个救生圈,指引方向、提供必要的补,对此我总结的一句话是,“你就努力扑腾吧,迟早总会和大家汇合在一起冶。
7
 楼主| 发表于 2011-8-4 15:28:28 | 只看该作者
•我是Logo Queen•
    我工作时间最长、感触最深的岗位,是曾经从事的Intel inside 联合广告营销[2] ,即英特尔对OEM(中国本地厂商)的广告进行支持,将英特尔的相关标识自然植入,共同开辟市场。伴随Intel inside 的品牌行销,我和英特尔共同经历了中国内地广告形式的变迁,并协助英特尔做出了正确的广告模式选择。英特尔与OEM 合作的广告模式一路创新,从平面媒体一直发展到电视、广播、网络与户外媒体。
    看似平顺的拓展历程,背后却着实付出了一番努力。比如网络与户外这两种广告模式,以前英特尔几乎没有这些部分的预算,而在中国网络广告正如“病毒般冶扩散,给网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广告体验;户外的路牌广告,更是在中国有着长久而独特的影响力。面对这两片新战场,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制定标准、开展业务。在网络方面,我拜访了新浪、搜狐、网易等著名门户网站的CEO,了解了网络广告的丰富形式———画中画、擎天柱、新模式、文字链条等。同时,也与OEM 厂商反复沟通,让他们对网络广告的投放充满兴趣,最终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与双赢的合作,在网络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而户外广告这种模式,对于英特尔来说,最初是一种在全球都没有过的形式,是英特尔中国的创新。我首先对户外广告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与了解———先后到青岛、成都、武汉、厦门等城市了解城市中的广告实体,然后制定了英特尔户外广告投放标准,最终才使得Intel inside 融入了中国基因。比如,在整个OEM 厂商的广告上,英特尔标识不能小于广告面积的7%,这个数据是经过精确测试的,确保在一定的距离内,英特尔的标识仍能被清楚地辨识出来。随后,站牌、外墙、地铁、公车等一系列户外媒体,都进入了我们的投放视野。目前,英特尔中国开拓的这种户外广告的投放模式,已在全球被采纳推广。
    在与OEM 厂商的行销合作中,我们的原则是,能帮就帮,在不削弱英特尔标识影响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满足OEM 厂商的需求。我还记得,在联想的英文名称从Legend 变更为Lenovo 时,他们的压力很大,担心新名字认知度不高,品牌发展受限。联想的领导找到我,希望能够在英特尔的广告中,植入联想的新旧双重公司标识。
    但是,Intel inside 作为当时英特尔的核心品牌,其广告在全球具有统一的标准。如何能够既不违反公司规范,又能切实帮到联想? 对这一问题我感到确实有点儿棘手。后来,我做出了几个方案,并与亚太区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的沟通。最后,为联想及时解决了这一紧迫问题,使得Lenovo 这一联想新标识按期投放在北京中关村四环路附近的一处大型广告牌上和一切平媒上。当然,通过合作伙伴业务的发展,Intel inside 这一品牌也得到了迅速拓展,并“inside冶于产业伙伴、最终用户的心底。
8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4:37:22 | 只看该作者
培育人才,做大梦想
    我知道这时不能放弃,于是带着诚意,凭着自己的影响力继续奔走,见到项目“ 老板冶就游说一番,“上海团队非常优秀,我可以用人格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重大项目冶。最终,我用诚恳和坚定打动了总部,上海团队开始陆续接到一些“好冶项目。
我于1991 年加入英特尔,迄今已经二十年。期间,两次来到上海,负责推动本土研发能力提高和人才培养。说起这些年的经历和感受,我感觉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推动和目睹人才的成长,并认为“中国有着最好的人才资源冶。
·研发也需“化缘冶·
我在台湾长大,获得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后,到欧洲攻读硕士学位,最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我在IBM 研究院做了两年研究员,然后在1991 年加入英特尔,负责奔腾Pro系列产品的研发与至强服务器产品线的开发,并在1995 年任新成立的微处理器研究实验室平台基础研究经理。2000 年,我被派往上海,主管英特尔软件与解决方案事业部技术开发部,负责推动英特尔在中国软件技术与参考设计水平的提升。其实,英特尔在上海的研发机构早于1993 年就已经成立,只是发展了七年,规模一直没有突破。英特尔高层认为,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新兴市场,公司需要在此拥有大型的研发基地,于是派我去上海,发展英特尔在中国、在上海的研发力量。
只身前往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去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研发基地,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动身之前,很多同学替我担忧,“你也没有带一些班底,自己一个人怎么能承担如此重任?冶现在回忆起来,自己那时候确实也有些紧张:我没有在国内工作过,不了解大家的做事方式,而我做事的风格又比较随意,不知能否很好完成这个任务。
就这样,我忐忑不安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但是牢记着老板的期望:一定要使上海研发团队有质的飞跃。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抓紧时间不懈工作。在2000 ~ 2003 年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英特尔上海研发团队的人员数量从当初的四十人扩展到三百人,成为了一支有规模的研发力量,这也为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 年,我再度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促成了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的成立,员工队伍增加到一千多人,在研发能力质的提升方面也很显著。而这一跨越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我不断为上海的研发团队物色优秀人才;二是为提升团队的技术能力和影响力,我到处去“ 化缘冶,为上海团队寻找“好冶项目。
我坚信一个技术团队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所以,对人才的选拔非常重视,也十分严格,去学校招聘,我会至少派4 个人一起,要做三轮面试,才会敲定是否录取。而且在招人时,还要求应聘者硬软实力并重,除了关注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和成绩等硬性指标,还要求应聘者具备正直、谦虚的良好品德。英特尔对员工的品格非常重视,我也认为只有员工品格高尚、做事风格协调一致,公司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大家才能互相配合,彼此尊重。
除此之外,我还注重人才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所以,在人才面试过程中,我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就是要求应聘者在三分钟之内把自己的经历说清楚。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工作,我们从三四千份简历中挑选了一百人。事后,大家开玩笑说,能进这个团队的人员都具备水上走、瓦上飞的能力。严格的筛选和多年的悉心培养,现在这些人员都已经成为本土研发团队的骨干力量。
招来这么多优秀的员工,我自己非常开心。然而新员工虽然个人能力都很强,但我感觉他们普遍信心不足。如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呢? 这就需要找到有影响力的项目。
当时的上海研发团队承接的大多是周期只有一两周的软件测试等短期项目,就像“ 打短工一样,这样很难做出自己的‘品牌爷。冶所以,这时帮助团队承接长期的、核心的项目成为我的首要任务。于是,我就开始张罗从美国等其他国家寻找尖端项目,拿到中国来做。
当时上海研发团队在英特尔大家庭中默默无闻,因此要找重要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把上海团队的招牌挂出去,产生影响力。我当时把找项目比喻为相亲,认为“不仅要把自己打扮好才可能让人家一见钟情,而且还要广泛接触才可能尽快结成姻缘冶。为此,我跑遍了英特尔能够提供最“好冶项目的多个部门,不管这些部门是位于以色列还是美国;仔细甄选项目,因为好项目不在数量多,只要有三个就足以让上海团队“ 扬名天下冶。
但是“好冶项目拿来却着实不易———尽管我跑了多个部门不断“化缘冶,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结果并不乐观———总部以及其他分部门对中国不熟悉,没有人敢相信我们的团队能够做出高水平的产品。但是,我知道这时不能放弃,于是带着诚意,凭着自己的影响力继续奔走,见到项目“老板冶就游说一番,“上海团队非常优秀,我可以用人格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重大项目。冶最终,我用诚恳和坚定打动了总部,上海团队开始陆续接到一些“好冶项目。
2001 年,互联网遭遇泡沫,英特尔的项目也有所收缩。而此时,刚刚打出一点名气的上海团队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阶段,我自然舍不得收缩,于是,继续到总部“ 公关冶,使总部最终把中国团队纳为重点项目承担候选成员之一,获得了与印度、以色列等当时力量非常强大的团队进行竞争的地位,总部也派项目决策人员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
由于当时参加考察的人员大都是第一次到中国,所以我带领团队成员们做好了一级战备,不仅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考察团成员,而且亲自接机,亲自把考察人员送到酒店,安排他们领略颇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接待周到,几达总统级待遇。
在悉心的接待和上海团队共同的努力下,考察团成员对这个团队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他们也觉得,上海的员工都很年轻,缺乏经验,因此,上海团队要拿到重大项目,还是存在一些挑战。有一个项目,上海团队与印度的一个团队是竞争对手,而当时这个印度团队的规模要比我们大很多,员工们也相当资深。但是上海团队没有被吓倒,而是信誓旦旦地迎接挑战,并展示出了良好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给了总部十足的信心,最终拿下了这个项目。
就这样,经过不断迎接挑战、不断提升实力,上海的研发团队在系统设计、系统软件和编译系统开发方面都快速发展,员工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团队在“英特尔大家庭冶里也不再是往日默默无闻的状态,而能够与各国顶尖的工程师平起平坐。我为此深感自豪。
的确,上海研发团队没有辜负总部的期望,在整体影响力大大提升的同时,还培养出了土生土长的英特尔首席工程师黄波。其实员工晋升首席工程师的过程是保密的,本人事先并不知情,过程当然也非常严格:公司把有资格参选首席工程师的员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的人员表现自然十分杰出,不需要讨论直接通过;第二级需要大家讨论才能通过;第三级则不能晋升。而黄波虽然进公司才五年左右,但是他的成就人所共见,毫无争议地入主第一级别。从毕业生到首席工程师,看着自己培养的人才一路进步,我很欣慰。
虽然带人很辛苦,但是看到他们的发展,再累都值得。

9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4:54:16 | 只看该作者
·培养人才要面向未来·
    通过多年的团队建设,我总结出,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培养人才,而未来的人才是学校里读书的学子们,他们能力的培养对未来创新极其重要。对此,我认为,未来的人才需要两种能力,第一个就是理论能力,第二个就是创造力,把这两种能力编织在一起,就会创造出对人类有贡献的技术或者产品。
    为了培养未来人才,我又投身到推动英特尔与各大高校的合作中。而这些合作,英特尔除了捐赠设备、援建机房、配备计算机及软件外,还通过研究项目支持、研究生培养、奖学金设置、课程开发、各类学术会议资助等多种形式深入地参与到高校教学和科研中去,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立了软件学院。
    当软件学院第一届毕业生需要寻找实习单位,接触了许多企业都无果时,学院的老师找到了我,我感到义不容辞,就一口答应下来。软件学院对学生的实习十分重视,学生们也有三分之一的学业需要通过实习来完成,这也就等于我的团队要承担对每名学生不少的教学任务,无疑是不小的挑战。但是,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虽然要付出很多,但非常有价值。
    很快第一届软件学院的学生顺利毕业了,在毕业典礼上,看着这群学业有成的未来人才,我很有感触,想到当初答应他们实习的时候,心里还没底,不知道能不能把这件事做好,但是这时看到优秀的学生都已找到很好的工作,真是既欣慰又激动。
    在高等教育项目中,英特尔嵌入式大赛可以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嵌入式大赛的由来却也十分简单。记得有一次,我与徐国治教授在谈及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时,徐教授建议说,“ 我们办个竞赛吧,国内学生都喜欢通过竞赛名次展示自己的能力。
    我很受启发,于是一拍即合,嵌入式大赛应运而生,随后又得到教育部和工信部( 当时的信息产业部)的支持。对于竞赛的内容,我认为,太简单就不利于创新,因此,比赛的起点一定要设得高一些。这样,第一届比赛的题目就是在最先进的嵌入式处理器做成的主板上,做硬件和软件的创新。对于当时这一尖端技术,老师和学生们都不熟悉,虽然英特尔花了不少时间为大家做培训,我也并没有对竞赛结果报太大的希望,只是希望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没想到三个月之后,这个创新比赛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当我和英特尔的资深院士兼副总裁Richard 结束在浙大的访问,冒着寒风连夜赶到交大成果验收现场时,惊奇地发现学生们不仅做出了很有创意的作品,而且演说也颇有条理,逻辑清楚。
    这时,我深深意识到,国内的学生并不是创新能力差,而是缺乏好的环境、好的机会、好的平台。就这样,学生们的出色表现和公司的大力支持,使得嵌入式大赛一鸣惊人,现在已经从国内大赛扩展成为国际大赛,变成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交流盛会。除此之外,嵌入式大赛还激发了国内高校对嵌入式这一新兴、前沿技术领域的兴趣,带动了整个嵌入式研究、教学以及教材改革,为中国这一举世瞩目的新兴市场培养更多的人才创造了环境,因此,这也成为我引以为豪的又一得意之作。
    王文汉摇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
    谈及自己二十年的经历,醉心于人才培养的王文汉说,英特尔有太多非常优秀的人,自己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与这么多聪明人、优秀人一起共事,在英特尔通过不断学习,感觉自己每一年每一天都变得更聪明了一些,正是这
种感觉让他舍不得离开这个“聪明冶的大家庭。
    当谈及由技术人员到高管的转变时,王文汉坦言,自己也遇到过心理上的挫折。面对这些挫折,他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帮助研发人员充分发挥才干,而自己从台前退到幕后,确实会有一些失落感,但作为管理人员应该懂得,自己的职责更多的是诲人不倦,帮助更多合适的人才找到适合的位置冶。王文汉还记得自己刚刚做管理的时候大概是十五年前,也就是1995 年,那时候老板对他说一个部门暂时找不到人负责,让他先代为管理一下。没想到,这一“代冶就是十五年。而这十五年中,他也慢慢领悟到“在一个科技公司,不管做管理还是做技术都要有自信,从技术转型到做管理的人都会有一个体会:有时候看到项目自己不能做就有些手痒痒的。但是自己的使命是让整个大任务大团队成功,而团队的成功、项目的成功才是管理人员的真正成功,才能实现持续创新的大梦想。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09:40:39 | 只看该作者
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我是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77 级) 大学生,大学及硕士毕业后到美国继续深造,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英特尔并工作至今。从RCG[1] (应届毕业生)成长为英特尔为数不多的女性首席工程师,我在自己喜欢的这个岗位上已工作了17 年,美国的工作与生活都按部就班,恬淡舒适。
     与此同时,我也时时能感受到中国的巨大变化。这种飞速甚至看似有些“疯狂”的变化,让我在倍感自豪之余也心生艳羡。在美国学习工作的早期,没有人真正了解China 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这个国家每天都在发生些什么。慢慢的,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超市里的“Made in China”从无到有直至随处可见,美国乃至世界开始真正用心关注中国。
     随后,英特尔封装工厂开始进驻中国,与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无限未来的国度一起成长。这个历久弥新的国家,让英特尔以及世界不断刮目相看,我也从中感到了中国影响力的迅速。2007 年,在美国的一次经理人员领导力培训中,我第一次听到培训所用的案例是以讨论是否在中国投资建厂为主题的,内心颇感惊奇也深受触动。
     后来,耳边一次次响起“China”,我总会感到由衷的欣慰。要知道,以前日本团队被提及的次数要比中国团队多得多。再后来,更多的人讲中文、讨论英特尔中国的发展战略,甚至有了中文的新闻发布会和公司代表发言稿。越来越多地听到中国声音,自己心中也越来越多地为祖国骄傲……这些都像催化剂,加速了我回家的渴望。
     在与英特尔成都工厂深入沟通后,我终于飞越大洋,回归魂牵梦萦的祖国。对于我来说,做出这个发自内心的决定并不艰难。一是要为培养自己的祖国做些贡献,二是成全自己一份挥之不去的心愿。再者,英特尔文化多年的熏陶,鼓励员工挑战自我,激情工作———再也没有比回到自己的祖国、站在令人振奋的事业新起点,更让我斗志昂扬,激情澎湃了!
     2010 年1 月底,我开始了在成都基地新一轮的工作历程,这也是我与英特尔中国共成长的旅程。在美国,我主要从事封装技术研发,在成都则转为负责技术转化与封装生产———我们要不断提高产量及成品率,严把质量关,绝不让一件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换句话说,虽然成都厂的技术能力很强,成品率也很高,但是在生产中,大家还是不肯放过任何问题,绝对不会降低质量要求。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英特尔始终是行业的领跑者与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永不满足广受赞誉的品牌名声,不断接近与聆听终端消费者的需求。除了极致过硬的先进技术,我负责的产品团队更重视产品的综合性能与用户体验。我们要不停思考产品如何能够更为易用、方便、精致,甚至漂亮,我们在乎用户的使用习惯与细微的感受。
     亲身感觉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置身于工作热情高昂的成都厂,自己也激情满怀,像一个陀螺一样高速旋转———除日常工作外,我还热衷于下班后参加公司与四川大学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专题讲座与科研项目合作探讨、参与“小学生作文准则征集评选”活动,参与近300 篇稿件的几轮审阅、评比……
回到祖国工作和生活,虽然忙碌,但乐在其中。
从美国到中国,从英特尔封装研发总部到英特尔成都封装厂,对傅则钟来说,绝不仅仅是几千公里漫长的里程或一个职位的转变,她认为如果自己没有尝试回国工作,亲身体验祖国的飞速发展,一辈子都会后悔。“与‘China爷有关的一切,我都深感义不容辞,这五个字母组成的名字,比我的生命更重要!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