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回顾:我亲身经历的内部咨询项目
我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点到面、从模仿到创新、从试验到推广、从理论到实践再提炼出自己的方法论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回形针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都还记得自己上班第一天的印象,作者是记忆犹新。研究生擅长的是找学术资料,建概念模型,运用SPSS统计数据,发表学术论文。但企业里工作要的是实际操作。作者当时对接电话、复印机的使用、EXCEL表的制作等等,都是陌生的。更不用说如何安排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计划,与各色人等沟通协调了。迷迷糊糊过了一天,很不适应,桌子上堆了一大堆当日需处理的表格等材料,也没收拾,就下班了。这一天的感受,总结为两个字就是:头晕。晚上回去,心情很低落,觉得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很想逃避,打算第二天不去了。次日,犹犹豫豫,还是去了单位。到了办公室,发现自己的桌子被收拾的很干净,所有的表格都用回形针别好,分门别类的放在一起。后来才知道是当时的一个副经理帮着整理的。这件事情,在感动之余,让作者学到了第一个经验,就是分类。纵观这十年在四家不同企业做的绩效考核的事情,不外乎整体考核、分类考核,或两者的结合。
认识点:分类。
二、考核手册
作者在第一家单位工作了十个月,因朋友的推荐,进入了一家电信运营商省公司。这是作者的第一次跳槽。记得当时的面试是在黄龙饭店。作者手中的宝贝是在第一家公司整理的绩效考核手册,厚厚的一本。2003年的时候,电信行业还是垄断行业,要进入这样的垄断行业的省公司还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赶上了电信南北拆分,北方的网通集团进入南方各省份,筹建各省的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要从地方上引进各类人才,因省人才市场朋友的热心推荐,作者才有了这样的面试机会。记得当时的人事处处长问了很多关于考核的问题,作者根据前十个月工作对考核的认识进行了回答。作者当时对绩效考核的认识,就是手册。这个手册包含了文字制度的描述、流程图、操作用的考核表等。这个手册,应该与当时联想流出来的绩效考核的培训内容是一类的。它提到了公司、部门、员工如何考核,主要是强制分布、PDCA循环,还有绩效计划时涉及如何写目标的SMART原则等,对于老国有企业来说,还是算新颖有可借鉴之处。可以说,作者对绩效考核的认识,是整体考核和制度文件。后来在网通,作者就是做了很多与绩效管理制度修订有关的事情。
认识点:整体考核、制度文件。
三、计件+提成+项目奖。
作者在第一家单位的时候,还有幸接触到其他几个考核方案,包括生产部门的计件工资方案、销售部门的提成方案、研发部门的项目奖金方案等。与整体考核制度相比,作者对这三个方案不是很了解,也说不出个道道,因为这几个方案不是由人力资源部主导推动的,由各大业务部门自己掌握。作者后来才认识到,这是与整体考核不同的,就是分类的绩效考核。
认识点:分类、综合。
四、指标库
2004年夏,通信公司和吉通、小网通(就是网通信息港)进行了合并,作者在这两年功夫里,有幸看到了移动、电信、联通、吉通、小网通、邮电设计院等绩效考核的材料,包括集团和各省的,有麦肯锡、华信惠悦等著名咨询公司做的咨询项目,也有各公司传统的考核文件,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制度修订告一段落的时候,作者参与了以宁波分公司为试点的销售人员提成方案的设计,这是第一个分类的绩效考核项目,重点是考核+奖励的联结。同时,部门领导给作者布置了建立分类指标库的任务,就是对营销类、技术类、管理类等不同岗位建立不同的KPI指标。由于对电信行业的业务和技术不了解,作者感到很难下手,一直到作者离开,都没能提交实质性的成果。这期间,作者对绩效考核的认识开始到了分类和量化考核。
认识点:分类、量化考核。
五、考核项目的推进(家族企业)
2005年春,作者到了第三家单位,是萧山一家羽绒生产企业,典型的家族企业。作者本来的想法是把网通的绩效考核制度稍微修订下,直接推行整体绩效考核。但碰到了很不同的具体环境和要求。该公司原来对外贸销售人员实行的是承包制,具体承包协议写的很细,主要是要求完成利润指标,超过部分利润分成。作者对财务报表了解不多,对羽绒、家纺行业也不是很了解,很难提出直接的建议。同时,由于连续几年未加薪,与同行相比,小样工(羽绒行业的特定工种称为,实质是进料检验,将羽绒原料分等级定价)出现了多人次的离职,急需制定新的绩效考核方案。老板下达的任务是直截了当的。作者只好放弃了原来的打算,重新考虑如何满足老板的需求。后来经过和业务部门的多次沟通,了解了这里头包含的业务环节,终于提出了绒份合格率等KPI,并与调薪、绩效奖金挂钩等措施,有效的减少了离职率,增加了效率。顺着这个思路,作者还分别对羽绒车间、单证工艺等不同部门和岗位制定了分类的绩效考核项目。在此期间,作者对绩效考核的认识变为:分类、量化考核、局部变革、考核+奖励的联结。
认识点:分类、量化考核、变革、考核+奖励的联结。
六、考核体系的修补和考核项目的推进(民营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
2006年秋,作者又回到了第一家单位。经过在网通公司对整体考核的修订、优化的加强,和在萧山羽毛公司对分类考核的尝试、总结,作者脑子里开始有了左、右两条路线:整体考核+分类考核。一方面,作者对现有的整体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了打补丁的修订,试图局部优化原有的一些缺陷;另一方面,作者根据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针对客服人员、机修工、研发人员等特定人群,按照轻重缓急,进行了内部咨询项目的尝试。这期间,作者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为:整体考核是控制,平衡各部门,加强公平性。分类考核是量化,考核+奖励到考核+奖励+发展。这个发展就是积分制的引入。员工不仅关心年度内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与季度绩效工资、年终奖分配的关系,还关心跨年度的晋级、调薪等如何明确。只可惜,在引入积分制的时候,某些自以为是的高管思维局限于A取代B的想法,没有ABC多重方法并存的思维,认为适用积分制(有研发项目)的技术研发人群和不一定适用积分制(项目不多,日常工作为主)的质量、工艺等支持类人群也全部要采用积分制,结果很难两全,导致不了了之。
认识点1:整体、控制、公平性。
认识点2:分类、量化、考核+奖励的联结。
七、考核项目的推进(高科技公司)
由于作者大部分职业生涯在制造业,有段时间认为自己总结的这些方法只适用于制造业。但到2010年秋,作者到了第四家单位,是高科技公司,作者同样碰到了针对销售部门、研发部门、工程技术部门、供应链部门的考核与激励问题。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整体考核的推行,而是根据各业务部门的需求,按照轻重缓急,分别进行了内部咨询项目的推动。在供应链考核,作者对考核的认识是整体捆绑+奖金拆分,考核+奖励的联结。在工程技术、研发部门的考核,作者对考核的认识是分类、量化,考核+奖励+发展的联结。
认识点1:分类,量化,考核+奖励+发展的联结。
认识点2:分类、整体捆绑+拆分,考核+奖励。
至此,作者对绩效考核的路线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整体考核,分类考核。分类考核的指导思想是系统集成,将考核,奖励,发展进行联结。联结越好,考核政策将越有导向性。
包括任职资格,虽然作者没有亲身参与推行,但作者也认识到任职资格体系与常规绩效考核体系的区别与联系:绩效考核更多关注计量,任职资格更多关注评定;绩效考核更多关注考核+奖励的联结,任职资格更多关注考核+发展的联结。
企业的行业、规模、体制不尽相同,企业特定部门的业务特点也不尽同通,特定人群的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采取大一统的整体绩效考核制度,但可能效果有限或无法进一步推动新出现的问题,所以必然会要求进行分类考核。分类考核更贴近特定部门的业务,更关注特定人群的利益诉求,这是分类的意义。但分类,同时也带来更多困难。一是要求HR更多了解特定业务,否则很难深入提炼;二是要求HR克服大一统的思维,割裂的思维,运用系统集成的综合的、纵向的思维模式,运用联结的概念,将考核、奖励、发展进行组合,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部门和特定人群,进行调研沟通,设计方案政策,分批进行内部咨询项目,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