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战略文件。诸葛亮隐居南阳数年,只用了几百字将天下大势剖析的明明白白,这让我们一些做战略的学者与企业应感汗颜。这就是所谓厚积薄发,唯有厚积,方能薄发。很多公司或学者给企业做战略动辄十几万字,却是不知所云。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淝,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阜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 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将军欲兴汉室,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益州以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则霸业可成。”
战略以时机为第一。当其时,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候”,可谓是资金雄厚,又占又行业标准,老大地位难以动摇,“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者能为之辅,牢牢占有某个细分市场,专业人才济济,也是不可以“图”的。而“荆州乃用武之地,其主不可守”,如此重要的市场暂时没有强大的竞争压力;“益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成帝业”,市场潜力很大,“而刘璋暗弱”,现有企业经验不善。这就是夹缝中的机遇。
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两个竞争对手,刘备的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其汉室之后的正统性,而其正统性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正统性是不能相容的,相当于一个是强定的行业标准,一个是客户的需求。所以,恢复汉室就成了刘备的广告语,这个广告语在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中是很有号召力的。从力量对比上看,刘备与孙权都不具有单独与曹操抗衡的实力,因此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操的战略。这与我们许多企业不分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是一顿大砍大杀真是天壤之别!
诸葛亮又充分的分析了刘备的软性资源,也可以说是品牌。“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皇叔是汉献帝亲口叫的,相当于国家认可的专利。在封建社会,这个帝室之胄可是不得了的,比哈佛大学的MBA含金量都高,而且信义著于四海,银行的信用是3A级。这些软性资源对于其抓住机会是至关重要的。刘备的这此软性资源对于他能够以较小的阻力入荆州,收西川是至为重要的。从刘备的硬性资源来看,经历了几次“创业失败”,手下没有一只庞大的军队,而有关、张、赵等专业人才,诸葛亮这等出色的经理人。可以说,刘备当时的资源匮乏是表象,其核心资源还是很强的。
一个完整的战略除了分析外,最后还应该有结论和行动方案。“先取荆州为家,后取益州以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是第一步;“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是第二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是第三步。而所有步骤都指向使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成功的依据是“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条件是“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执行中每个组织首先最紧迫的事情是生存,所以诸葛亮为刘备做的首要的事情是东结孙权,北据曹操,于是就有了借荆州和赤壁大战。有了自己一块地,就有了相对稳定的市场和现金流,然后就可以扩张了。扩张不以硬拼,不打价格战,而注重争取人心,注重宣传。刘备进益州时,汉室宗亲这四个字的确比10万大军还有用,张松的跳槽也起了关键作用。
不过隆中对最后一笔用钳形攻势夺取中原的战略,在执行时居然不顾那个在江东已居三世的人的感受,又用关羽这种不会变通的人,埋下的失败的隐患,可谓是百密一疏。可见实力不具备时千万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真正动机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5 14:40:5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