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keke232811 - 

[房地产] [分享]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

[复制链接] 53
回复
946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4-6-3 15:13:49 | 只看该作者

三、房地产周期性研究专题

房地产业周期波动不是以单一指标来衡量,而是用数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指标是:①销售增长率;②投资增长率;③产业增长率(施、竣工面积等);④价格涨落。断言是否到了波峰或谷底,主要是看销售增长率指标,因为它决定着后三项指标。

一般认为,我国的房地产周期为六、七年左右。1992年,我国房地产开始了一轮以投资拉动的大发展,1998年初结束。1998年初,本轮房地产周期正式启动,从国房景气指数看,1999年10月该指数达到谷底100.88,之后逐步回升,在2000年2月达到当年最高峰104.06。今年以来,国房指数一直稳定在105的高位,说明本轮房地产周期尚处于上升时期。

就“十五”期间而言,中央已决定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努力培养和扩大内需。一方面,通过扩大就业、保障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等措施,以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已开工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西部开发重大建设项目将大幅度地增加投资量。而由于投资的“乘数原理”,政府在运用增加投资的财政政策来调节需求时,会直接、间接地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带动住房消费的增加。这些有效的反周期措施,都将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同时,世界经济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对中国经济和中国房地产业也会带来有利的影响。

从今后发展来看,房地产业受到几大利好因素的推动,发展空间很大,前景乐观。一是扩大内需仍将是我国经济今后几年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内需增长强劲,其中,房地产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入世贸和举办奥运将对房地产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三是国家调整产业政策,逐步下放房地产建设审批权,起草新的住宅法,重点扶持房地产业的发展;四是外资大规模参与竞争,将提升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当前港资正积极在广州、上海等重点地区开拓市场,抢夺人世后的先机;五是我国居民对住房的潜在需求巨大,2000年底,我国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4.7平方米,比改革之初提高了约2倍,但这与美国的60平方米,欧洲的45平方米,新加坡的26平方米等许多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再从周期规律推断,今后几年正是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时期。预计下世纪的前20年,我国平均每年需新建住房3.56亿至4.19亿平方米,相当于2000年住宅新开工面积的1.5-1.8倍,而高潮极有可能发生在2003年下半年或2004年上半年。但如果房地产市场继续急速膨胀,市场热度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这一高潮很有可能提前到来。

【总体预测】

房地产行业已进入了新的一轮景气周期,目前正处于新周期的上升期。本次周期的高点可能在2002年下半年至2004年出现,然后市场可能在高位进行盘整。整体来说,从2001年起未来三年房地产业将维持良好的运行态势。房地产业的运行环境明显优化,宏观经济向好和产业政策支持等因素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复苏与发展,行业运行的景气程度明显提高。2001年,房地产业延续了2000年的良好势头;目前房地产业处于初级阶段,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影响未来三年房地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行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变化;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大规模城镇化;西部大开发;加入WTO等。我国房地产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未来3~5年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房地产市场竞争格局在许多方面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我国房地产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未来3年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住宅产业将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

22
 楼主| 发表于 2004-6-3 15:14:10 | 只看该作者

四、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空间与竞争状况预测专题

(一)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

1、 外资房地产开发商的涌入。

入世之后,中国证监会有关专家预测,2002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将增加到500多亿美元,2005年预计会进一步增加到1000亿美元。种种趋势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在我国外商早已进入房地产行业,三资及港澳台房地产开发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17%,其中多数是港台地区的投资企业,来自发达国家的微乎其微,并未对国内的房地产企业产生冲击。入世后,国外知名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进军中国房地产业预计会有较大增加,而这些企业实力强,必将挟资金、技术、销售、物业管理等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我国现有的2万多家房地产企业长期存在着规模小、资金少、服务差、资质低等问题,处于劣势,缺乏竞争实力;同时,大量国有房地产企业还处于转制过程中,企业制度不健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有实力的外商进入后,一方面会给国内众多的房地产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为应对这种冲击,也会尽力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增强竞争力。

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大量开发企业将相继倒闭。在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日益规范的市场中,一些规模效益较差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的国内中小企业将不敌大企业和国际开发商的双面夹击而大量淘汰,从而出现为数不多的大企业瓜分和主导市场的格局。

2、 本地涌现出新的竞争主体。

2、1、房地产成为社会资金新的投资热点。

我国存在大量的闲散资金,由于目前中国的存款利率很低,而且股票市场持续低迷,这就使得资金逐渐流向相对投资收益率比较高的房地产行业。新的资金的注入,必然培育了新的投资主体,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竞争。

2、2、业外企业纷纷进入地产。

由于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一些专业化很强的优质企业为了规避市场风险,逐渐把一部分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势必给房地产企业造成潜在的冲击。例如,具有融资优势的上市公司开始纷纷抢滩房地产,其中有不少知名企业如海尔、康佳,新希望,甚至联想等都开始了其房地产之旅,另有一些企业更将整体业务转向房地产,如深达声、招商局、世茂股份等。

(二)跨区域竞争加剧

房地产既然是一个经济行为,它的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尊重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走向跨地域经营的道路。

首先,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房地产业在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从目前来看,广东地产的发展要快于内地,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地区,地区发展水平落差衍生商机。而另一方面,大型房地产企业已经具备了跨地区经营的实力。在广东等房地产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培植了一个个地产巨鳄,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品牌、经验和人才,随着南部地区房地产的过度竞争,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谋求跨地区发展。以广州为例,由于竞争激烈,房地产行业利润率已经下降到10%左右。所以尽管广州人说起普通话来很辛苦,但为了利润,都背着钱包往北京跑,现在广东有十几家大财团像合生创展、富力集团、金地集团等都杀向了北京、上海。 用不了多久,房地产业将有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巨无霸浮出水面。房地产的跨地区经营必然使得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机会增大,竞争加剧。而京、沪以及一些内地的大中城市将成为房地产商打造全国性品牌、扩充规模的兵家必争之地,竞争态势更加残酷。

(三)土地储备资源的竞争加剧

1、新的土地使用政策导致土地的供应量可能会供不应求

2002年7月1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正式施行。土地出让推行招标拍卖让开发商感到了来自"源头"的振动。从行业总体上来讲,"高额利润"将不复存在,尤其是对那些有关系,有"资源优势"的企业来说是较为沉重的打击。但对那些有实力有能力却没关系,同时对市场的不规则又无可奈何的开发商来说是最为有利的。总体来说,新土地政策出台在短期内土地的供应量不足可能会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间接导致土地价格上涨。

2、入世使得土地市场竞争加剧

入世使得土地市场竞争加剧,土地价格会上升,进而使房价的变动较大。加入WTO后,房地产业会迅速地发展,但房地产业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市场的竞争,提高了土地市场的各种成本,虽然由于关税的降低,进口建材价格有所下降,但因土地价格的上升,两种因素冲抵后,对房价的影响将会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从中长期看,建筑费用不会持续下降,但房地产对土地的需求是长远的,因此,地皮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尤其对土地相对稀缺的沿海城市来说,房价构成变动较大。

(四)对消费者群体的竞争

在新的市场条件下,需求方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1、对住宅消费的需求在不断升级。从满足数量转为追求质量,从注重内部结构扩展到对外部环境的高度关注,从追求实质性产品扩展到追求情感产品,从满足物质需要扩展到为满足业主实现自我、体现人体价值的需要;2、住宅需求的目的在发生变化,从以居住为主,正在转为居住、办公、出租、投资增值、经营等多作用并存;3、对住宅区位的需求,从喜欢在城市中心区正在向城市的外围转移,国外城市的“空心”现象在我国已开始出现;4、住宅购买者的身份在变化,由集团的批量购买为主转为个人的单件购买为主;5、住宅消费观念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新观念不断推出。绿色物业,智能化物业,文化品味,度假式住宅,田园风情等新观念不断刷新消费者;6、住宅消费的数量扩充阶段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进入追求品质的阶段。7、需求方对房屋需求的种类,从对住宅的大量需求转为商贸楼宇、工业用房、写字楼等多种需求。

由于目前消费者的消费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厂商在进行市场竞争的时候不仅仅是比谁提供的住房的质量好。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能够更多的考虑人性化因素的企业,往往会在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五)营销和管理方面的竞争。

从目前情况看,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典型的买方市场是购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占主动地位,对价格的决定起主要的影响作用。

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这些变化,开发企业的经营思维要快速适应,加大创新的力度,在市场营销和管理方面做文章,要在日渐成熟的市场上打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寻找卖点。谁能够在市场营销和管理方面的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开发小面积住宅作为家庭的第二活动场所;开发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住宅增加智能化含量适用居家办公族;开发银发公寓迎接老年时代的到来;开发城郊结合部住宅满足有车族和环保族;改变平面布局开发一厅双厨双卫多卧室的老少共居有分有合的住宅;有意识的进行功能递进性的土地储备性房屋开发;配合资源紧缺通过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开发高度节能型住宅;配合绿色时代推出带家庭温室和花房的住宅;开发为满足高校学生、白领和蓝领打工族、自由职业者短期租赁的公寓性住宅;开发具有典型民族风格体现中国文化底蕴的传统住宅;配合经济发展步伐由开发住宅为主提前转入以开发商贸类房产为主等,在创新的路子上有许多机遇,关键在于开发商能否把握这样的机会。

23
 楼主| 发表于 2004-6-3 15:14:3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风险和挑战专题

一、政策风险

1、土地转让制度的改变,加大企业开发成本。

2002年七月一日起,国土资源部将出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这一规定包括了三方面的制度,即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组织实施程序制度;以及对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而擅自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的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这个制度体系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从源头上防止土地批租领域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这必然导致企业集约化进程继续加快,使规模开发带动规模效应,有助于具有良好市场品牌的优秀企业降低开发成本,实现开发价格的下降,重新拉动市场需求的增长。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新政策对自有资金以及融资能力要求的提高,必然导致很多中小企业拿不到地,提高开发成本,最终可能导致破产。

2、房地产企业贷款政策的改变,使得部分企业融资渠道受阻

2001年6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规范住房金融业务的通知》,通知规定规定:住房开发贷款必须是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信用等级较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企业自有资金不得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开发项目必须具备"四证";借款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期房的,其所购期房必须为多层住宅主体结构封顶、高层住宅完成总投资的三分之二;借款人申请个人商业用房抵押贷款的比例不得超过60%,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所购商业用房必须是现房。 此项通知的结果是,全国2000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有相当一部份资质较差的企业拿不到或不能及时拿到开发贷款;此外多层必须封顶、高层必须完成三分之二才能预售也使得房地产公司的资金来源进一步紧张。因此央行的这个通知对一批缺乏实力、信誉还没建立起来的开发企业,因为资金遭到挫折甚至淘汰出局。

二、经营风险

1、规模风险

我国目前有5万多家房地产企业,整体格局是开发商多,开发规模小,开发商资金实力弱。现在一般的房地产企业销售额最多做到20多个亿,素有中国地产第一品牌的万科2001年房地产销售收入为33.5亿元,不到全国的1%,而香港的最大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为30%-50%。2001年受房地产景气向好的吸引,有众多企业纷纷携巨资加盟房地产业,其中既有国内的首富们(2001年《福布斯》公布的50名首富名单中,已有17人从事房地产及建筑行业),如新希望集团预计投资房地产业金额在25亿至30亿元;也有香港的地产大鳄,如新世界、和黄地产、新鸿基等,李嘉诚旗下的和黄地产仅在北京东坝就投资100亿元置地。随着我国房地产业日益规范,我国房地产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将不可避免面临一个大调整,产业集中度将会有所提高,具有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将会获得迅速增长,而实力较弱的中小公司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不少公司将面临出局。

2、财务风险

2、1、负债率高,盈利能力差

2002年度,从银行方面的统计数据看到,房地产业贷款余额持续高速增长。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是:一方面贷款高速度增长,一方面贷款质量严重下降,短贷长用,逾期贷款,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恶化。这部分贷款,不良资产比率较高,处于较高的风险状态,形成银行资产质量不好的原因,来自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缺乏实力,营运能力普遍较低,经营状况整体处于低水平。

另外从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侧面看,其盈利能力也是有限的,其资产周转状况长期居一般水平,竞争实力不强,深万科一直是深市房地产板块的龙头,已经成为住宅业内的第一品牌。从2002年中报上看每股收益0.477元,每股净资产4.610元。净资产收益率10.37%。但是纵观全局,几十家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缺乏发展后劲,房产消费萎缩而业绩下滑。营销低迷,资金周转缓慢,偿债能力编弱,流动比率下降,从2002年度已公布的房地上市公司的中报看,其财务状况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容乐观。

2、2、房屋空置面积很大,沉淀营运资金量大。

房地产行业建设周期长,受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给相对过剩,通过统计资料获悉2000年底,全国商品房屋空置面积达9000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1.175元造价计算,沉淀资金达1058亿元。商业营业用房积压严重。

2、3、市场利率风险

由于房地产开发商贷款比例一直很高,因此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改变将直接影响房地产公司的盈利能力。不过,目前利率不断下调,属于利好消息。

房地产行业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利率的下调对行业效益提高的积极影响是明显的,其积极影响体现在供给和需求二个方面。利率的下调有利于提高房地产行业的业绩水平,但不会显著提高行业的投资价值,行业的投资价值根本取决于行业发展趋势和周期阶段。利率下调将对2002年房地产公司的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对利率下调的预期可能会引导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板块。

三、结构性风险

开发商由于盲目跟随形式,在开发设计和市场定位上缺乏理性,因此,容易导致产生结构性风险,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例如,在沿海一些大中城市,每平米价格在8000元以上的高档豪华住宅早已供过于求,只有中、低档住宅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当然,现在豪华住宅还没有达到积压期,但到明年下半年,高档住宅的价格可能会回落。如果房产地商过分追求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房屋定位脱离实际,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产品较少,很可能也会造成房屋销售速度放缓,房屋空置面积加大,市场供求失衡等情况出现。

四、区域性风险

目前我国虽然并不存在全国范围的房地产泡沫,但区域性的房地产泡沫已经产生,产生区域性风险。这主要体现在: 迄今为止,我国房地产行业仍然是一个暴利行业,导致许多厂商纷纷进入该行业,整个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与宏观调控,导致该行业的无序竞争,加上地方政府不断变动的城市规划和一些地方性优惠政策,又导致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数量成倍上升,地产价格也呈节节攀升的上涨 势头,其中房地产商品正逐步向高档住宅和写字楼方向发展。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远远低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他们的房地产需求正在逐渐下降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一些地方的房地产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已经超过了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及平均增长速度,区域性的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势必增加房地产企业在此地区的风险。

24
 楼主| 发表于 2004-6-3 15:15:0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部分:对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目前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进行创新,创新的界面是组织架构的创新、规划设计的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和战略创新。

一、组织架构的制度创新 良好的组织架构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信息沟通成本,使企业家才能得到最公平、最有效率的回报,并促使企业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 目前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力图在房地产上下游产业中综合发展,即以控股或参股方式成立自己的建筑施工公司、装饰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商贸公司、销售公司,甚至成立自己的设计所。这种战略结构的形成大致基于如下动因: 1、房地产市场上下游产业发育不完全,迫使开发企业向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向发展; 2、开发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到位,迫于管理层某些人员的利益压力,企业盲目成立自己的小而全的上下游行业公司,主要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使然。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组织架构,在现阶段由于房地产咨询和中介市场的不完善、商业信用链和企业社会契约意识的极度脆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从长远看,势必产生如下弊端: 1、对自身企业的人员的素质提出挑战,企业往往在人力资源的调配使用上捉襟见肘,降低项目经营质量; 2、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实质意义上的母子公司关系,加上人事、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关系因素,使房地产开发企业直接在工程工期控制、质量控制、工程预决算、物业管理等方面处于难于控制的尴尬境地,与其成立这些公司的初衷相悖。 因此,这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一定要在组织架构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在实际运作中,可采取如下方式: 1、采取股权转让的方式将控股或参股的建筑施工公司、装饰公司、物业管理公司、销售公司等剥离出去,在项目运作中可根据需要以严格、科学的合同方式单独聘用市场上的建筑施工公司、装饰公司、物业管理公司、销售公司进行具体操作; 2、强化房地产公司的“市场化导向”职能,成立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前期部(总工办)、项目部、财务部等职能的“市场运作部”,强化公司项目整体营销、现场销售、规划设计组织管理、项目工程工期质量管理和资金运作等,使运作更具整体性、协调性和效率性。

二、规划设计的创新:个性化开发 当前房地产市场已从单纯的数量卖方市场逐步向数量买方市场和高质量产品买方市场转变。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房地产产品质量的控制的第一个关键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实践证明,科学、实用的规划设计控制能降低工程冗余成本的60%-70%,而施工图阶段后的项目管理最多只能降低10%-20%的冗余成本。另外,开发时间超过5年,开发规模超过临界点,其边际成本也会迅速上升,因此,在实践中应注意: 1、创新的核心是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在小区文化环境的营造、环境的设计、户型功能的满足、提高“质量——价格——性能”综合比等方面均应体现个性化的特质; 2、创新的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主,组织好规划设计单位准确、完整地实现规划设计、市场定位意图。 在规划设计的组织管理中,应克服以下认识误区,搞好协调配合; 1)搞小而全,开发公司欲成立自己的设计部门,自己独立完成设计工作; 2)没有严把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关,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把项目成功寄托在销售上,认为“没有设计不好的房子,只有不成功的营销”; 3、在机构设置上,宜采取“前期部(总工办)+市场营销部+规划设计单位”的项目公司运作形式,三方面的工作要紧密结合。 三、营销创新:品牌魅力 在房产严重同质化的今天,惟有品牌是有差异的。房地产品牌打造是通过个性化的开发、营造“价值供应链”及整合企业文化的集合中形成的。有了品牌,在营销创新中还需把握如下内容: 1、树立“整合营销”的理念,在传统4Ps营销法则上,注重产品的4C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求、高性能价格比的经济成本、方便和多元化沟通的实现整合营销,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2、在规划设计阶段主要负责项目规划设计的市场定位和确保规划设计从顾客角度提供的最大限度的满足。 3、在项目个案的策划上要特别强调“卖点”、“个性化”的营造。 4、现场销售服务方面要强调“专家型服务”,即:要选择那些充分了解本项目规划设计内涵的销售人员担纲(如在实践中可挑选一些懂规划设计、有工程背景的销售人员作为销售骨干)。 四、管理创新: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创新应视企业经济性质、发展情况、面临问题等不同情况而异,具体实施中应注意: 1、正确理解“创新”的观念。 1、1、创新不全是对企业过去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的舍弃,而是应相机保留或推陈出新。 1、2、创新应主要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有别于施工企业、设施设备供应商、金融机构等企业的“集成性”,如果没有体现这种特点,没有一支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上就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或其他行业的企业就完全可以自行进行房地产开发,将其取而代之。所以,管理创新的重点是要建立、培养和使用一支集营销策划、投融资管理、规划设计组织和工程管理的优秀运作人才队伍。 2、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是: 2、1、建立一个富有弹性和行业特点的激励机制,如:员工虚拟股权期权制、职业计划培训、企业文化归属感的培养等,留住人才,稳住人才,企业才能发展。 2、2、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制定出企业自己的实施细则,对骨干岗位的人员(如预决算人员、工程管理的各专业工程师、负责提供材料的采购人员、营销骨干等)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 3、随着社会化分工与协作的深化,今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决策和投资上,而业务的全过程筹划可能由顾问公司来完成,届时,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就是决策了。 五、合作与竞争的双重互动

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集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其产品(土地、房屋)具有价值大、移动性差、投资风险大、质量受制因素多(受规划设计质量、工程施工质量和销售服务质量的影响颇大)等特点。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没有永久的敌人,商场上更不会有永久的竞争对手。战略联盟、联合采购、合作开发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是经济实惠的好事,万科、华远、华润等公司已实践过。未来的房地产巨子将在竞争与合作双重互动中产生。

25
 楼主| 发表于 2004-6-3 15:15:50 | 只看该作者

附表一:2001年房地产上市公司主要指标一览表

26
 楼主| 发表于 2004-6-3 15:16:06 | 只看该作者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2001年度每股收益[元]

2001年度净资产收益率[%]

2001年度总股本[万股]

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元)

2001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000002

万科A

0.592

11.96

63,097.19

-1.91

445,506.48

000005

世纪星源

-0.094

-6.17

70,866.13

-0.04

6,712.82

000006

深振业A

0.470

10.00

25,359.16

1.56

202,418.95

000009

深宝安A

0.043

3.41

95,881.00

0.25

84,941.47

27
 楼主| 发表于 2004-6-3 15:16:30 | 只看该作者

000011

ST深物业

0.159

30.22

54,179.92

0.25

102,163.94

000014

深华源A

0.350

16.55

8,964.68

0.78

46,563.73

000023

深天地A

-0.460

-37.54

13,875.62

-0.16

22,302.96

000024

招商局A

0.367

7.78

47,639.60

0.06

332,082.07

000029

深深房A

-0.531

-52.72

101,166

0.07

61,625.14

000031

深宝恒A

0.125

6.17

46,630.24

0.29

31,245.27

28
 楼主| 发表于 2004-6-3 15:16:59 | 只看该作者

000042

深长城A

0.454

8.47

23,946.30

-0.23

140,758.03

000046

光彩建设

0.154

3.90

24,408.43

-1.16

34,528.01

000049

深万山A

0.106

9.78

13,682.92

0.20

4,711.25

000402

金 融 街

1.200

43.59

12,590.64

-4.12

85,728.25

000502

琼能源

-0.312

-26.88

15,566.85

0.00

1,574.78

000505

珠江控股

-0.100

-9.79

37,765.08

-0.05

9,170.58

29
 楼主| 发表于 2004-6-3 15:17:21 | 只看该作者

000511

银基发展

0.357

9.90

26,982.14

-1.61

40,363.54

000514

ST渝开发

-0.880

-368.85

11,754.29

0.24

3,674.55

000526

旭飞实业

0.193

9.72

7,925.03

0.17

16,395.34

000540

世纪中天

0.125

8.69

32,681.15

-0.45

20,401.28

000558

莱茵置业

0.027

1.92

11,716.44

-0.17

3,721.68

000572

ST琼金盘

-0.590

-247.07

21,589.45

0.05

7,088.75

30
 楼主| 发表于 2004-6-3 15:17:43 | 只看该作者

000573

粤宏远A

0.010

0.30

45,128.39

0.11

24,425.31

000592

ST中 福

-0.359

-54.52

29,440.47

-0.02

7,831.45

000608

阳光股份

0.280

12.04

20,860.02

-0.35

44,410.80

000628

倍特高新

0.023

0.83

19,356

0.63

69,393.46

000632

三木集团

0.188

4.92

17,551.30

-0.62

109,015.27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