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添一茶社讨论之五--“好的,皮埃尔”

[复制链接] 14
回复
267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5-21 20:2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巴黎的一所未竣工的高层建筑上面,两个安装墙面材料的工人脚下的木版突然断裂,他们二人---皮埃尔和勒内,共同抱住了一个防护杆。这时,防护杆已经承受不住两个人的重量了,咯吱吱地要断了。皮埃尔含着泪说:“勒内,我还有孩子 。。。。。。,。。。。。。”勒内尚未结婚,他说:“好的,皮埃尔。”然后松开了手,象一片树叶一样飘向了地面。    echo提供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4-5-21 20:27:22 | 只看该作者

菜籽儿之“好的,皮埃尔”感悟

想象让人完整地再现

  看完这个故事就好比看了某个电影的一个片断。
  我对这样的故事没有表现出特别的震撼,可能它不同于小说,在很少的字数里,要表达一个很生活化很让人沉默的故事,确实很难。特别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支离破碎,社会完全淹没了人。
  当然这个故事是完全可以扩展为一篇小说的,好像台湾有一位作家叫黄大春写过一篇类似的小说:两个粉刷建筑物墙面的工人。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法国,我想象不来,如果把背景换在中国,大家想想,就是两个农民工。两个农民工之间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呢,完全可能。但是我还是想象不来。
 
  这两个人物也许很普通。在面临生与死抉择的时候,选择坠落的人,只能留下很多想象。他或许是个悲剧人物,如果是我,我宁愿把他处理成悲剧人物。他为什么那么坦然?也许他当时只觉得倒霉,他或许刚失恋或者恋人刚刚逝去,他强忍着悲伤,为生存忙碌着,他没有方向,苦苦支撑着生存的痛苦,后死的人总是更痛苦一些,他多希望上帝召唤他,可是恋人却希望他为了她而活着。他肯定是一个已经没有别人关爱的人,而且他的父母估计已经不在了,不然,他选择坠落的时候,应该会有一句话才对。我想他用坠落成就了别人,也解脱了自己的某个心结。我的想象有限,但我只能这样分析。
  而另一个人呢,他有幸福感。他不想失去,他也不希望活着的人失去快乐,他也不完全是为了自己才那样说,他知道身边的这个年轻人对他不错,了解他的一切,他知道年轻人所承担的责任没有他多。所以他说话的时候近似于祈求。但是他常常误解这个年轻人,他们有矛盾。他甚至觉得这个年轻人的有些方面不容原谅。而年轻人单纯的东西有时候又引起他别的误解,所以他们在一起总是缺乏真诚的沟通。在那块板断裂之前,他们甚至还发生过口头上的不愉快。……
  如果这是一个戏剧化的故事,它一定有感人的很多因素,关于悲伤,关于忧郁,关于爱情,关于理想,关于成全。但如果仅仅是报纸上一篇豆腐块报道,将很难激发人更广博的认知。因为所有的文字和信息都是有限的。真实?也许从来就无所谓真实,真实需要想象去填补。而想象总是能够让人完整地再现。
  这个故事,由不同的人讲肯定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新闻工作者和作家的关注点也许是不同的。刘晓提供的这个故事其实从叙述方法看已经近似于文学叙述了,所以整个故事肯定蕴涵着一个内在的结构性悲剧,只不过这个结构性悲剧需要想象。不然,坠落的人就不会“象一片叶子一样飘向地面”。因为这美中有悲。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4-5-21 20:28:06 | 只看该作者

星月影之“好的,皮埃尔”感悟

这故事象篇断章。没有前因没有情节,只有后一句“象一片树
>叶飘向地面”,如一个休止符,故事到此嘎然而止!
>
>勒内的坠落,我无法做出价值判断,更不该习惯性的用“事后
>诸葛亮”的眼光去说三道四,去疑虑勒内的决断,去批判皮埃
>尔的贪生怕死。
>
>突然害怕提到“死”的字眼,最近有几次加班后回家,下雨天,
>一个人寂寂地走在途中,在昏黄的路灯下,树枝在地面影影
>绰绰的,我的恐惧就上来了,估计是看了《论死之体验》而
>得的惧怕。我想,在“死亡”面前,人都是很渺小很脆弱很
>悲观很无助很恐惧很绝望的,于是在死亡面前,所有的选择
>都是情有可原的,没有理由的。
>
>菜籽儿的完整想象,让我佩服。一个行为的产生肯定可以追
>溯许多的来源。勒内或者很悲剧或很忧郁等等。我则感觉,
>他更象是一个行吟诗人,一个浪漫骑士。在这个世界里,
>他用最后的几分钟去完成了一个浪漫的诗篇,甚至是英雄的
>壮举。有可能,勒内并不是那个放弃生活的忧郁青年,而是
>一个充满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呵呵,我这又在无端猜测了。
>
>因为勒内的舍身放弃才有了皮埃尔的绝处逢生,在皮埃尔以
>后的日子里,善良的人应该是这样的,更好的去生活,更好
>的善待身边的人,因为勒内的举动溶入了皮埃尔的生命,也
>因为勒内的舍弃影响了皮埃尔的灵魂。
>
>其实在现实里上演着很多类似的故事,只是在谁该坠落前,
>没有这么简单,必然有轰烈的打斗,不是谁死就是谁亡,
>谁都在拼死博取着生存。
>人呵,都是脆弱的,每天,都在为了捍卫生的权利而辛苦着!
4
 楼主| 发表于 2004-5-21 20:29:09 | 只看该作者

老鼠也移民之“好的,皮埃尔”感悟

有个电影《垂直极限》,父亲和儿子、女儿都在悬壁上靠一个绳子吊着,父亲在最下面,很显然,父亲必须牺牲才能换得儿女的生命,于是他逼着儿子剪掉绳子,自己坠下了山谷。这是父爱的本能,使他放弃自己的生命来解救儿女。

  有个故事,一对夫妇在悬崖边上照相,丈夫不小心掉下悬崖,妻子奋不顾身的扑过去,硬是用牙齿咬着丈夫的衣服,牙齿不停地流血,可是她忘了疼痛,坚持到人们发现她。这是爱情,爱情的本能,使她急中生智,用在别人看来最弱小的力量挽救爱人的生命。

  我们都是生活中的人,从来不会怀疑爱的力量。以前看这样的故事,总是在设想,要是我处于这种环境,对方不是爱人也不是亲人,只是普通相识的人,我会奋不顾身、舍生取义么?闭上眼睛想象了这样的情景,不禁怀疑起来。

  记得有一个人被问到他跳下水里去救人时的那一刻在想什么,他回答说,什么都没想,就是这么跳下去了,后来想起来都后怕。所以我想,所谓的美好情操,或许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中修炼得来的吧。高尚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是人们在体察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需要下,慢慢形成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通过平日里多为他人着想,多为他人付出的,日积月累,从而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呼之欲出的爱。


  所以,巴黎的两个工人在生命的紧要关头,一个因为本能的父爱,无法放下子女而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值得同情。而年轻的工人,在这么紧急的一瞬间,那种长期积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抓住了他,让他可以忘了自己,放弃自己可贵的生命,成全他人的爱。

  鼠不信宗教,但相信爱。因此所有宣扬爱的宗教鼠都很佩服,比如佛教,比如基督教。宗教的种种劝人向上的教义仍然给很多人带来光明和宁静,让人在接受教诲的过程中体会高尚的情操,在某些情况下焕发爱的光芒。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宗教,而是对关于爱的训练。

         
5
 楼主| 发表于 2004-5-21 20:29:59 | 只看该作者

菜籽儿之“好的,皮埃尔”再读感悟

我还想说几句;
我想关于勒内飘然坠落的这个故事也可以说明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不能接受把这个故事弄成道德层面的关于“高尚”的说教。因为,对我们这些人而言,不要价值判断的判断才是最好的判断(特别拗口,但不得不这样表达)。
刘晓的这个故事乍看上去好像是关于“什么是高尚人格”之类的文字(虽然没有过多渲染,但是显然叙述的口吻有赞颂的价值判断在里面)。但即便刘晓找出这个故事的本意是为了希望大家对高尚,成全,理想之类的东西生发思考,我还是不愿意按照高尚、成全、理想这些装饰性概念来理解这个故事。我不喜欢拿这些概念去理解一个人的同时,又拿别的概念去理解一个故事里的其他人,这样的做事方式和思维只有美国才做的出来。我说这个有我深刻的依据。文学或者文艺最忌讳的是什么?概念先行,也就是非人性化。
从来都是一个故事或者一群人成就一个或几个所谓高尚的人,高尚之所以高尚往往不能脱离丑恶或者险恶的环境,不然,高尚就不可能,高尚的特定性也说明高尚不是随便可以追求的东西。假丑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或者在人回归自我的历程中的价值也许比真善美更重要。这就是我试图把这个故事看成一个悲剧,而不想把勒内人格理想化的一个原因。也许悲剧总是有分量一些,但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
他太坚定了,他也太脆弱了。
坚定的一跳和脆弱的一跳。这个故事和狼牙山五壮士不是一个场景,这个区别很重要。怎么办?我们只有想象。而且想象成不同的形态将会产生不能的分量。这就是我说的不同的人讲就会产生不能的效果。


记得好多年以前看过一本书叫《游戏的人》,作者好像是荷兰人。
看了很多次,没有完全看懂。
现在游戏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无处不在,游戏消弭了男人侵略博杀的英雄幻想。现实是需要虚幻的,不然人会阴阳失衡。张扬的电影《爱情麻辣烫》中一对年轻的夫妻如果不是因为偶然,买回一大堆玩具玩,他们的爱情肯定会很快枯萎。成人也需要童话性的东西。
以前的一个同学不知道怎么搞的,竟然去了游戏公司,做游戏策划。但他不是游戏开发人员,只需要象编剧一样绞尽脑汁想着游戏的情节如何设计。因为这个缘故,我偶然了解到他们这行人的一些情况。比如心情好的时候就把游戏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好的方面设计,心情恶劣的时候就往坏的方面设计,而且自己象上帝一样,摆出一幅天地无用的悲凉,生杀予夺自己创造的人物。听说金庸写小说写到一些非常喜欢的人不得不死的时候,也曾经泪流满面。这个我信。
我们想象这个故事更多的细节,也是想为所谓崇高和卑劣找到人性的依据,也让自己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要不要进行价值判断,要不要进行批判和颂扬,往往是很其次的事情。
6
 楼主| 发表于 2004-5-21 20:30:50 | 只看该作者

echo之“好的,皮埃尔”感悟

看了菜籽和四禅天对第五期内容的遐想,突然的没有了写的主意。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了。

看来看去,禁不住悲了起来。“特别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支离破碎,社会完全淹没了
人。”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苍茫,生,不可以选择,有时候,死也不能如人所愿。坦然和冷
竣的背后,有多少别无选择的困惑。生命,就在一瞬间静止。

其实,比选择死亡更痛苦的,是面对这种真实状况的无奈和无力的我们。
7
发表于 2004-5-22 16:56:34 | 只看该作者

四禅天的“幸福在哪里”

早上有些时间就再谈谈echo提出的这个主题,四禅天给了它一个命题:“幸福在那里” 从本来的内容看,好像这个主题太故事化了,反映的意义好像也一幕了然,反而局限了想像的空间? 北美有一个调查: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统计的结果:1.沙滩上用沙子盖城堡的孩子 2.刚刚哺乳完孩子的母亲 3.刚刚在手术台上挽救生命的医生 如果你是一个幸福的人,应该你是一个有理想,有爱心并且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人! 四禅天做了一个大胆的设计,故事的作者本身是在寻求一种幸福的境界。对于故事内容的主人公,两个人应该都在幸福中感到了这种境界,有能力有爱心去帮助其他人就是主人公的理想! 最近思想一直不可以安静下来,很怀念四更天在外静游的心情。 一件事一出一入就能体会,四禅天竟然可以三出三入!这些年破了好多执,倒也可以让自己心尽量安逸的享受一些繁杂,也许和文中的勒内相比,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了....

8
发表于 2004-5-22 17:00:05 | 只看该作者

这又是老帖了,好象当时我们讨论的时间是在4月初。

同样怀念四更天外飞散的心情,好久不在,好久不在了。

依稀传来“长亭外,古道边...... ...... ”全都是深刻的记忆。

9
发表于 2004-5-23 11:30:35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几位茶友的感悟,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再次浏览这篇文章,然而我的眼光,最终停留“孩子”这个词上面。

试想,如果皮埃尔含着泪说:勒内,我有老婆………”那该是怎样的结局?不是我以度君子之腹啊,兴许勒内不一定会放手,因为自私一点的想法是:你皮埃尔已经尝过爱情和婚姻的美,而我却都还没尝过呢,难道不应给我这个机会吗?

上面所说的,我们姑且不论,可是我想,正是这个词——孩子,是关键词。

昨天看电视,讲到一个云南的五岁孩子,失去了双腿,后来有慈善机构捐钱给孩子装了义肢。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片中那孩子重新站立起来之后的歪歪扭扭的行走,孩子开始骑自己以前的小脚踏车了,孩子把家里仅有的瓜子全部装给了捐助者,最后,孩子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了。于是,给了孩子一双腿,就改变了孩子的一辈子。

为了呵护那个孩子,勒内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而那个父亲——皮埃尔,从今往后,不但要肩负着抚养孩子的重任,更要肩负的是:勒内的放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更艰巨的考验。

当生命不再,孩子延续未来。

10
发表于 2004-5-24 11:30:03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aam在2004-5-21 20:26:42的发言:

巴黎的一所未竣工的高层建筑上面,两个安装墙面材料的工人脚下的木版突然断裂,他们二人---皮埃尔和勒内,共同抱住了一个防护杆。这时,防护杆已经承受不住两个人的重量了,咯吱吱地要断了。皮埃尔含着泪说:“勒内,我还有孩子 。。。。。。,。。。。。。”勒内尚未结婚,他说:“好的,皮埃尔。”然后松开了手,象一片树叶一样飘向了地面。    echo提供

很久没有来茶社喝茶了,口都渴了!

看了诸位茶友的精彩论述,很多观点都和我心有灵犀,我也想到了《垂直极限》,也想到了“孩子”。

前几天在另外一个坛子里和两个朋友在谈有关修为的问题,我有这样一个观点: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非常欣赏林则徐的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到现在我还经常用这十六字警省自己,也劝慰他人。然而我对于“无欲”二字的理解却随着年龄的不断成长,思维的不断成熟,有着不断的新的认识和理解。何为“无欲”,现在在我看来,并非是真的没有欲望,圣人尚且做不到,更不用说你我之辈的凡夫俗子。依照我的理解,“无欲”所代表的关键在于你的欲望是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上,我曾和朋友说过:“损人不利己的事坚决不做,不损人只利己和不损己只利人的事坚决要做。”说到底,就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彼即此的,也并不是你赢我输的,时时、事事能为别人多想一点,能尽可能多的去创造一些双赢的局面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修为。不管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还是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心里能有他人,也才能真的做到“无欲”,况且我一直信奉着一条快乐守恒定律——当你付出不以得到金钱和物质上的回报为目标时,那你一定可以得到等值的精神愉悦。而且我认为,这种因素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有些人没有开掘自己的善心,只不过有些人被客观环境拖进了另外一个“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泥潭。人,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你的回报时,你一定取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反之,当你的获得超过了你付出的劳动、甚至不劳而获时,便会陷入某种心理劣势。很多人拾金不昧,决不是因为跟钱有仇,而是因为不愿意被一时的贪欲搞坏了长时间的心情。总之: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有时,你是用物质上的不合算换取精神上的超额快乐。也有时,看似占了便宜,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精神的快乐。所以先哲强调:吃亏是福,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对于茶社里的故事,我觉得以上的观点也是一个理解的角度。我们不妨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想一下勒内当时的心理斗争和皮艾尔未来的生活。勒内用生命换得的是心灵的快乐,他可以进入天堂了,而如果他不放手,那最终的结果也许就会是同归于尽,他也难逃一死,但会因此而下地狱,因此在那一刻放手其实对于勒内来讲不是一个最坏的抉择。而对于皮艾尔来讲,余下的生活中他也许会向《垂直极限》中那个割断绳索的儿子一样,一直生活在自责之中,其实这种痛苦有时是生不如死的。

不多说了,希望能常常和茶友们品茶聊天。最后再补充一句,不知道为什么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的片尾飘落的那支羽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