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戏剧之乡的学校教育开展文艺活动的回忆

[复制链接] 0
回复
117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6-10 14:4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应试教育确实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大敌,特别是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完全被考试分数排名捆绑,学生和老师在题海轰炸中身心遭受摧残疲于应付,哪里有时间和机会寻找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更加不可能参加校内外的实验、实践社会服务活动
        记得50年代协税小学组织学生排演打猪草,小学生在阅楼坝舞台上演出下面观众很多。学校里学生们人人都会唱桄桄的戏词,黄建民、袁通友很小都上台参加大人的演出了,我们同班的郭海福、田连生、岳庆祥,唱起《斩单童》、《游龟山》、《宝莲灯》来,相互竞赛似的声情并茂手舞足蹈令人记忆犹深呀!
         到了初中阶段,1958-1963曾经物质生活非常困难,但是那时候课业负担不是很重,学生在校内尚有自主钻研主动学习的空间,中小学学生和老师还可以组织校内外文艺演出和宣传活动。当时的汉中市第六中学即周家坪中学,从西安省粮食厅下放来的干部程度担任党支部书记,他组织学生老师同台演出《小二黑结婚》和《吹鼓手招亲》,程度亲自上台担任剧中角色区长,眉户戏和端公唱腔有板有眼师生演出配合默契,校内外应邀演出很受群众和学校师生好评。
        《吹鼓手招亲》是汉中歌剧团深入南郑农村,根据当地流行的端公戏唱腔加工创作剧目,曲调和道白完全是汉中山区口音和民歌风味,当地老百姓观看演出感到特别亲切特别生动特别感人。从这出戏开始,端公戏传遍了大江南北,远在南海的军舰和新疆的农场,端公戏的曲调都为人们乐于传唱。汉调桄桄戏和端公戏,应该是汉中独具匠心的传统戏剧,应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政府专项保护和传承。
         1959年升入初三,学校还组织各班自编节目演出,我们初三甲班班主任白本慧是物理课老师,他把编写剧本的任务交给了担任学习委员的我。那时候,学校发动学生捐鸡蛋,尽管吃饭都很困难,大家还是积极从家里把鸡蛋送到学校,入团入党是非常光荣的人生大事,支援国家的政治任务比什么都重要。于是我根据当时的活动,编写了小剧《送鸡蛋》,魏友德、曾秀兰、魏秀莲、周明全不少同学扮演了角色,白本惠老师也亲自上舞台参加演出。
         时隔50年之久,同学们聚会的时候还津津乐道,曾秀兰、魏有德还记得台词呢。1971年我在新疆兵团,上面安排各师团创作节目,准备参加各级文艺会演,尽管有江青“三个突出”的公式化要求,我们仍然编写出了《红山花开》和《让水》两出歌剧,其中《让水》是源于生活独立创作剧目,在伊犁会演中被评为最佳汇报演出节目。我回首往事,没有小学生活在戏剧之乡的熏陶,没有初中学校文艺生活的参与,我哪里会产生歌剧创作的冲动呢?

吹鼓手招亲.jpg :
汉调桄桄戏.JPG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