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mary029129 - 

[传递书] [原创]连载《温州样本——温州民营经济三十年》

[复制链接] 24
回复
673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1:00:54 | 只看该作者
 

长期在夹缝中成长的温州草根资本,早就习惯了靠“嗅觉”捕捉机会。于是便有了新中国建立后大陆第一家由私人挂牌营业的金融机构,也是只见过一天阳光的地上钱庄。fficeffice" />

钱庄老板,是曾在国营医院收发室当班的青年方培林。开办钱庄前,他曾四处翻寻中央文件,寻找政策依据。细心的他竟然在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发现这样一句话:鼓励农民集资兴办各种事业,尤其是兴办开发性事业……他立即大胆解读:集资如果合法,那么与股息性质相同的私人利息理应合法。

为长远发展,方培林经营管理中采取当时十分罕见的董事会制。钱庄投股集资,每股金额1000元,个人入股数量不限,总股为100股,计10万元。由股东选出董事会和董事长,董事长委任经理主持日常工作。年终结算,董事会研究作出合理分红。他同时采取财产法人承保制,凡将现金存入钱庄,借贷双方都要有法人资格,严格借贷手续,到期不能偿还者,按政府有关条例处理。

919日,方培林拿着材料申请。镇政府专门召开镇委扩大会议讨论方案。两天后,镇委书记黄德余反馈说:“不要搞股份制,万一股东思想不统一,容易出问题。就你一个人去办,不要叫什么金融服务社,干脆就叫方兴钱庄。”为求稳妥,黄德余觉得应该有上级“批文”,但考虑让上级“用批文对办私人钱庄这种出格的事给予肯定,恐怕为时尚早”。黄决定由镇里发文件——为改革经济体制,适应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狠刹社会高利贷活动歪风,经镇委研究,同意方培林同志试办方兴钱庄。

930日,苍南钱库,白底红字的木质招牌“方兴钱庄”,竖立在横街29号方家老宅。按原人民银行温州分行副行长应健雄的说法,这比人民银行温州分行的开业足足早了一个月。开张当天,方培林把几沓手写的借贷利率表张贴在钱库的大街小巷,不足三万人口的小镇一天之内都知道了方兴钱庄。

钱庄的挂牌,绝对冲击力十足,引起的震动之大,可想而知。而因其有悖于国家金融管理的相关条例,以至于《温州日报》记者撰写的《钱库方培林试办钱庄》一文,没能刊登,只能以转为内参的形式保留下来,文章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钱库经济繁荣,商店发展到134家,全镇从事商业活动的就有659户,占总户数60%;企业也发展到240家。社会上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很大,自由借贷月利率达到2%4%。镇上的方培林从《温州日报》刊登的《市区可办信用社融通资金》一文中受到启发,决定创办钱庄,解决社会资金融通问题。他深入调查,了解到镇周围5个大队流动资金需要1000万元,现约缺200万元,而农民手头有大量闲散资金。因此他确信,办钱庄能够弥补信用社不足之处,起补充作用。

 

钱庄开张当日,方培林贴出比银行更优惠的存贷表:

长期存款:月息12%,三个月以上结算。

临时存款:月息1%,随时存取。

贷出款项:月息2%,视情况而定。当时银行、信用社的月息是:活期存款024%5年长期存款为078%;贷款利率为15%。而民间高利贷高达3%5%。中间利率对存、贷客户都充满吸引力。

钱庄经营灵活自主,弥补了银行因各种制约造成的不便。比如,银行、信用社服务时间为法定八小时工作制,而方培林的钱庄24小时不间断提供服务。手头现金不足,方培林会以信誉临时向社会调剂,或不惜以高利向民间借贷。他不停地奔走于客户间,了解各家企业运行情况,及现金余缺,判断贷款额度。他还专门在信用社存款5万元,根据信用社存一贷三的规定,一旦需要,能有15万现金解燃眉之急。钱庄因此生意兴隆,开张不到一年,存、贷2400多人次,资金周转总额达500多万元。

经营没有问题,也得到当地政府公开支持,但上级部门横加干涉。挂牌第二天,市农业银行上门抗议,方培林不得不摘下招牌,转入地下。尽管转入地下,钱庄依然顽强地生存了近五年之久。而在钱庄存在五年不长的时间里,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质疑和刁难。钱庄的定性,金融界争论不休,大多数权威人士干脆直接否定。钱庄本该持有由管理机构签发的《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实际上在几年经营活动中,却一直是无证经营。

应健雄试探性地给人民银行总行写过批准签发方兴钱庄“金融许可证”的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回复姗姗来迟,一年后才发来行长刘鸿儒签字的电传: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分行:

116日电悉,经与国家体改委研究答复如下:

对于私人钱庄,请按国务院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办,不能发给《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

 

电传同时抄送浙江省政府、温州市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

为挤掉钱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率先批准温州施行利率改革。温州由此成为中国利率改革的“晴雨表”。在变通后的银行包夹中,方兴钱庄未能成功突围,出于经营原因自行关闭。由于业务额不大,且都是短期存贷,加上方培林对客户认真负责,钱庄关闭后的扫尾工作相当出色,没留下任何纠纷。

钱庄虽然停业,但这股外围力量势不可挡,促使金融业体制内改革的步伐再也无法抑制。而变革来临之前,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只能感触到冰山一角。方培林的“中国第一私人钱庄”躲躲闪闪地蹒跚前行,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温州民间资本涌向地面的不可遏制的力量。他们躲在方培林醒目的身影背后,以极端和激烈的方式进行着贪婪的金钱游戏。“方兴钱庄”开张一年后,温州全境爆发了让人不寒而栗的“金融抬会灾难”。不过,这已是发生在1985年秋天到1987年冬天的故事。

 

 

温州城向南,一路跨过云江大桥,沿鳌江溯源而上,便是苍南龙港——这座以“中国农民第一城”闻名的小镇,日后被称之为“温州最早、规模最大的炒房团发源地”。

龙港以鳌江河为界,这边方岩下村,属苍南,对面鳌江古镇,仍属平阳。那时的方岩遍地芦苇,一片涂滩,码头上挤着争抢生意的三轮小车,两旁零星地散布着一些食品店和印刷品店,镇里唯一的电话机需要人工转接,更让人惊讶的是,这里连一家理发店也没有——这便是1984年之前龙港的原始素描:荒凉,少有人烟。

 

 

而故事的主角陈定模,当时还和龙港毫无干系:出生在钱库镇的他正意气风发地从平阳县宣传部调往钱库区出任区委书记兼区长。不出三年,在所有人眼中平步青云、前途大好的陈定模竟与龙港这个破落小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初,坐镇北京的邓小平第一次南巡深圳,以题词的特殊方式勉励特区激进的改革者时,一个奇迹般的造城运动在温州正蓄势待发。19843月苍南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为龙港建设献计献策。会议上,陈定模提出发动先富起来的农民到龙港投资落户。想法得到领导肯定,同时意味着龙港建设甫一开始就带上了炒卖地产的强烈色彩。

回到区里,踌躇满志的陈定模宣传动员900余“两户”报名到龙港投资落户。由于户籍、就业、教育等相关配套政策的问题,900余户无法落户龙港。

失信于民,颜面何在?调任龙港的决心在陈定模的心中成型,他的人生由此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方向。当时,他已得知自己将被派往县城乡建设指挥部任主任,并于次日上午10点宣布。一夜辗转,清晨陈定模敲开县长家门。原定10点的会议延到11点钟。常委会上,陈定模被任命为龙港镇委书记。

63日,43岁的陈定模与七位主动请缨的干部,来到放眼望去了无生气的龙港。揣着3000元经费,八个人要在荒芜之地开辟出一个天地。这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龙港建城,光造路、供水、排污三项公共设施,500万元只是基数。陈定模们的想法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面对困难,陈定模不只有莞尔的勇气。他从中央文件中找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白纸黑字。在上级默许下,龙港按不同地段划分土地等级,大规模有偿出让土地。作为回报,凡购地建房、经商办企的农民均可将农村户口迁进龙港。

现实的需求很快被证明真实的存在。

大批从半手工家庭作坊起步而富裕的农民提着一包包的钞票,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陈定模的面前。要在龙港立足,至少需要三万元资本,方能进入。由此可见,门槛着实不低。但接下来的日子,“进城办公室”前人流如潮,政府只能组织民兵临时维持秩序。通往龙港的公路上,一辆辆满载建筑材料的汽车在愉快地飞驰。

新建的楼房一天天地升高,新浇的街道快速地延伸开来。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雏形初现。

 

龙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参观考察者蜂拥而至。可按照国家法律,所有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尽管陈定模对此成竹在胸:

 

他翻遍了马列经典,想给“买卖土地”找个理论说法。他找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引用过的威廉·佩蒂的一句话:“土地是财富之母。”他还找到恩格斯讲过的一句话:“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按这两条经典论述,“非农土地商品化”或许不行,可是“土地有偿使用”应该是允许的吧。在龙港干了几年,他竟可以把马列原著倒背如流,出口成章。有一回,一位中央领导考察龙港,陈定模整段整段地背“语录”,领导同志十分惊奇:看来温州干部的理论素质的确很高。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1:01:38 | 只看该作者
 

有佩蒂和恩格斯的理论庇佑,龙港招摇的土地政策还是招来了悄然进驻又悄然离去的调查工作组。面对质问和调查,陈定模显得泰然。他总是一次又一次违心地检讨:“土地是国宝,是很严肃的政策问题。我们把握不严,一定改正……”而龙港的高楼大厦依旧处于超速度的建设中。陈定模以自己的处理问题方式,为龙港建设保驾护航。fficeffice" />

英国城市建设领域的权威学者鲍尔通过研究发现,英国上世纪40年代后期第一代新镇,需花费少则二十年的时间才达到规模。而仅仅三年,一座新兴的城镇俨然竖立在鳌江之南。与此同时,胀鼓鼓地塞满猪皮公文包的举报材料,上递到省市人大。某领导大笔一挥:严肃查处!

1987年,《农民日报》口气严厉地披露龙港“毁田事件”。事后,陈定模邀请报社总编、农村问题专家张广友等一行10余人聚会龙港。双方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专家问:土地是国家公有的,怎么能商业化?

陈定模答:现在的土地制度并不是名副其实的公有制,哪个部门或农民在哪一片土地上盖了房子,所处的那片土地实际上就是他的了,国家得到了什么?我们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级差地租理论,用土地有偿使用的方法,以地租的形式来真正保障土地的国有化。

问:这套东西是不是太西化了,适合国情吗?

答:我觉得适合,至少在龙港行得通。我想请问教授们,为什么在你们的城市里,各项建设老是赶不上趟?为什么城里人总是被走路难、吃水难、上学难所困扰?

因为土地没有价值,国家没有钱来进行再开发。龙港每一寸土地都是有价值的,先前是一片荒地,价值就低,后来搞建设,地价就高。我们搞建筑用地的公开招标,价值最高的地段,42平方米投到了75万元,一张图纸卖了1800万元,就是用这笔钱我们搞起了市政建设……

 

对话后不久,60多人的联合调查组又来“清理干部私人建房”。而在一次中央高层视察龙港时,陈定模将调查的事和主使人全盘托出:“多数人看,少数人干,个别人还捣蛋,看的管干的,捣蛋的告干的,组织上查干的,结果大家都不想干。”话一出口,站在领导身边比陈定模大好几级的干部们脸色骤青骤白。

1989年底,陈定模终究被撤去党内外一切职务,被迫离开温州。事情源于他母亲过世。吊唁的各路人马络绎不绝,调查组为此派出人员蹲点数花圈,统计一共收到260个花圈。因此断言“陈定模无视上级三令五申,丧事大操大办”。而其兄陈定汉把表示戴孝的草绳圈扣到陈定模头上的简单举动,也成了党员干部“封建迷信”的证据。

陈定模卸任时,龙港城区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与建国初期的温州城相当。多年后,他在福建搞房地产,经济学家于光远与中宣部部长朱厚泽专程赶来。座谈会上福建领导请于光远发言。后者沉吟半晌,环视左右,片刻后说:人有三种,一是天才,二是人才,三是蠢才。花大钱办小事的是蠢才;花小钱办大事的是人才;不花钱办大事的是天才。他拍着身边的陈定模,说“他就是不花钱办大事的天才”。

今天,关于龙港的争议依旧:它究竟是一个个人臆造的玩偶或是一场合谋的财富游戏?还是民间资本与政府土地完美结合的示范?不可否认,二十余年,来自生存的惶惑,吞噬了龙港的每一寸土地。如今的龙港,已经从混杂着三省七县的农民的城市,呈现出动感的繁华工业城市的姿态。而在当时,平阳话、闽南话、蛮话、金乡话等各地方言汇聚一堂,那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的农民无疑会觉察到沟通和融合的困难。

对于这些人来说,想当初龙港的一切还相当陌生:复杂的城市交通令他们头晕目眩,公共卫生秩序显得如此抽象难懂。未完全脱俗的他们建造着农村常见的毫无美观可言的农民房。与土生土长的城市人相比,未能平等地享受到国家福利的政策保护,但他们异常富有。他们不惜一掷千金地扮靓自己。可种种的不适,让龙港看起来有些缺乏城市的精神。不过为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他们将不吝于时间、金钱与精力。

于是,改头换面也许是最初的意愿,但当资本与土地结合而迸发出财富的诱惑时,龙港的崛起让温州人体验到了倒卖房产的巨大利差。建镇初始,一间房子地基不到千元,三年升值7倍,再过三年飙升至16万元。1996年,龙港炒楼几至顶峰,一套住房均价轻松过万,同时期的杭州或是上海最佳地段,单价也不过2000元上下徘徊。

因此,“土地是财富之母”,温州比全国其他地方更早读懂了马克思《资本论》这句经典论述的真谛——人多地少,是矛盾,更是商机: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1:01:52 | 只看该作者
 

上海:陆家嘴102套住宅两天之内被温州人一抢而空;fficeffice" />

杭州:西湖畔每平方米逾万元的“黄金房产”主人大多来自温州;

重庆:温州人连夜排队抢购时代广场,最多一人买下1000余平方米商铺;

昆明:温州人朱某狂吞1000多个摊位;

喀什:温州人吃下商贸城半壁江山;

香港:长江实业钻石豪宅“海名轩”每套最低价格1500万港元。境内买家购得43套,无名温州地产操盘手不声不响地将11套收入囊中。

 

 

 

这时候,创办企业积累起来的大量财富终于找到了流动的方向:企业创造效益——效益投资土地——土地放大效益——效益反哺企业。顺资本意志而动的明智之举,激活着当地市场的神经,最终支撑着温州民营经济狂飙猛进。

 

 

亢奋躁动中,温州紧绷了两年的神经松弛下来。在这样的情境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开始发生作用,带来了缤纷变化:

4月下旬,温州大学创办,浙南片区拥有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从设想,到筹建,再到首届招生,时间跨度仅七个月。

建新校舍,缺乏建设资金。途径有申请省政府拨款,或者向海外华侨华人募集善款。即便如此,资金保障问题仍难及时解决。一旦耽搁,新学期无法招生。

正当校方一筹莫展时,市政府办公室的干部金文斌想到了这么一件事:平时上菜市场,经常看到有人将一元两元的零钱丢下不要,老百姓不在乎这点小钱。如果将全市人民的小钱筹集起来,数目不小,“我们可以向全市发行一种兑奖券,筹集温大建设资金”。

三元券印好之际,国务院下发文件,严禁各地借兑奖之名发行各类奖券。许多人偃旗息鼓,校长魏萼清情急之下独自赶到杭州,向省领导汇情况。省领导拍板认为可以放手一试。魏萼清心里还是有几分担心,表示最好省里能对此事有一份书面材料。省领导回复“不可能出具文字材料。”市长卢声亮跟魏萼清商量后毅然决定发行三元券。三元券如期发行。非常之时的开拓性举措,筹集到资金249万元。

5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全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城市,温州名列其中。从这一天起,这座在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小城开始享受中央给予扩大地方权限和给予外商投资者若干优惠的待遇,而被推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列为对外开放城市,意味着可以建经济技术开发区。袁芳烈决心在中央尚未批准温州建设开发区前,先期铺开准备工作,成立龙湾区。

大建设架势随即拉开,决策者兵分数路,筹集到款项的项目迅速破土动工。令人始料不及,一份国务院批文下达温州:考虑到目前的主客观条件,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宜动工。批文将温州向国家要政策、要贷款的期望化为泡影。

消息传开,内外压力接踵而至。外部,有人指责市领导头脑发热;内部,人心浮动,不知何去何从。是就此放弃,还是切断退路,破釜沉舟?关键时刻,决策者经过分析、讨论,选择坚持。1992年,温州获得国务院批准,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历时八年,夙愿得以实现。

 

 

有时一年犹如人生百年。

1984年,奥林匹克大逆转,洛杉矶奥运会一改奥运会长期亏损的历史,为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

1984年,中国企业史上的公司元年,万科、联想、海尔、科龙与健力宝……日后驰骋一时的公司舒展开梦想的翅膀。

中国的改革开放每每是以经济的破冰推动政治的前行,以政治的前行保护经济的破冰。而在二者滚动式行进的1984年温州,有人沉冤昭雪、意气风发;有人心灰意冷、自甘沉默;有人消声灭迹,有人声名鹊起。

但是更多舞台上的角色,则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纠缠,充满着激情、狂热、亢奋、躁动和叛逆——过去一百年中,只有1911年、1945年和1978年这三年里他们有过这样的感觉。他们自述胸襟怀抱,慷慨真切,做起事来自然畅快淋漓。

1984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分割点。

 

 

小城大事(1984年)

浙南日报:1月,市有关部门对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中错作投机倒把犯罪分子处理的合法经营大户、乐清柳市机电、目录、矿配等“八大王”,宣布无罪释放,恢复名誉。

温州晚报:28日,温州市委发出《关于学习贯彻中央〔19841号文件和万里同志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浙南日报:226日至33日,温州市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领导商品生产上来。

浙南日报:38日,温州市区第一个劳务市场——大同劳动服务社开业。

温州市志·大事记:322日至23日,国务委员、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张劲夫来温考察。

温州晚报:423日,苍南县龙港镇成立。尔后,进行探索农民集资建设小城镇改革试点,建成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浙南大众:428日,温州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争做“富民书记”活动,要求农村党支部书记树立改革精神,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温州市志·大事记:430日至5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来温考察,并题词:“温州对外开放大有前途。”

温州市志·大事记:5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温州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温州晚报:71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在冶金厂等七家全民工业企业进行厂长负责制试点。

人民日报:725日,温州籍专家学者回故乡共商振兴经济良策。

温州日报:724日至28日,温州市首次召开“温州经济振兴恳谈会”。260多名温籍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与会,并发出《温籍各界人士要为家乡建设尽力的倡议书》。

温州晚报:811日,温州134家国营零售商店实行改、转、租,这是温州市商业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温州日报:1011日,温州金融改革的新事物——府前信用服务部成立。

经济日报:112日,温州农民集资建小城镇。

温州日报:126日,温州市龙湾区建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筹建。

温州日报:1225日,温州大学建立。

 

 

 

 

 

24
发表于 2009-7-17 15:37:28 | 只看该作者
hehe   沙发,感谢楼主,成功不可以复制,但是可以借鉴
25
发表于 2009-7-17 19:33:07 | 只看该作者
佩服温州人!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