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叶东 -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花钱

[复制链接] 48
回复
469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发表于 2009-3-28 20:25:27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gh9000在2009-3-28 20:17:39的发言:
只能说明美国公民太腐朽了。

至理名言。

22
发表于 2009-3-28 20:37:43 | 只看该作者
猫兄高看了。

其实大家想想:大家在日常消费的时候对经济社会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就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是经济循环的一部分。这种循环既表现在当前的交换环节中,也就是经典的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也表现在未来的再生产环节中。但这部分往往是没有得到体现,甚至也是没有理论去涉及的。这就是一个理论的不足。这个不足让人们只看到眼前,无法看到以后。而经济本身是持续的。

那么在理论上应该怎么来看待这个现象呢?针对这个现象,我有一个“当前消费-未来福利”的理论来进行补充。直白的意思就是:你今天的消费也应该增加你未来的福利,以补偿你为再生产做的贡献。这个理论能够为当前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人文关怀提供很好的支持和保障,更重要的是符合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

至于说到投资,现在的投资风险管理一直没有得到经济理论的解释和支持,尤其是当前的系统性投资风险。这在越发达的经济体越是一个重大问题。而贸易,往往被带上了政治色彩,经济理论往往成了一种帮凶,更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和支持。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迟迟未能客观地准确地探究这一新型的全球经济发展挑战。这方面,我没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只是感觉到了问题而已。但我相信只要在经济理论上解决了当前和未来的经济联系的关系时,这方面也会有突破的。就比如说信用危机就不会发生,因为信用的经济含义改变了。再加上当前的经济研究早已经突破了简单的利益量化观念,走向了更深入的经济关系研究。说不定诸如“经济弹性”、“弹性产业研究”等字眼也会出现在大众面前。

另外,大家在经济生活中可能有觉得很多种不公平的、不合理的东西。但为什么这种不公平的、不合理的东西没有力量去推动解决呢?这里也有经济理论上的问题。比如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实际上在当前的经济实践中,绝大部分是高速变化的,而且波动很大,可操作的空间也很大。如果只是针对这些去研究,那么很容易就成了名词的创造,没有任何理论价值,比如“寻租”这样的名词。



所有的这些经济理论的发展对自己来说应该能看到的是:怎样去建立对双方长期都有利的经济关系?怎么尽量的在经济生活中避免“短期激励之诱,长期艰难之苦”?怎样看待自己的经济活动,以便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做调整?这样才能做一个更自由的经济人,更幸福的社会人。而这也是整体发展的动态目标。眼下不就是要讲究科学发展嘛。如果你有权力,有了经济理论的支持,就会让你在行驶权力的时候不再背负责任的压力。如果你有义务,有了经济理论的支持,就会让你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不再为将来产生负担。

以这个角度去看待我们经济历史中处理得较为成功的事件就会发现那不是恩赐,那是经济本身。
23
发表于 2009-3-29 11:17:27 | 只看该作者

  回顾历史,值得我们参考的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最开放的时期——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大唐帝国是当时全球名至实归的全球领袖。看看、学习唐太宗是如何强国富民的,再把学习所得对照中国当前又是怎样做的,结合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找出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飞猫浅以为,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径。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其实美国现在是纸老虎)。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这使人想起今日美国的绿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9 11:41:24编辑过]
24
发表于 2009-3-29 13:26:22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kimi在2009-3-28 20:37:43的发言:
所有的这些经济理论的发展对自己来说应该能看到的是:怎样去建立对双方长期都有利的经济关系?怎么尽量的在经济生活中避免“短期激励之诱,长期艰难之苦”?怎样看待自己的经济活动,以便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做调整?这样才能做一个更自由的经济人,更幸福的社会人。而这也是整体发展的动态目标。眼下不就是要讲究科学发展嘛。如果你有权力,有了经济理论的支持,就会让你在行驶权力的时候不再背负责任的压力。如果你有义务,有了经济理论的支持,就会让你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不再为将来产生负担。

以这个角度去看待我们经济历史中处理得较为成功的事件就会发现那不是恩赐,那是经济本身。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建国140多年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的雏形,180多年后才逐步完善。而从它一开始建立,就给将来留下了难以解决的隐患。当时美国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移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而不是也无法彻底解决社会矛盾。因为它是借年轻人的钱,来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将矛盾向后代转移,总有一天这个矛盾还会集中爆发出来。据有关资料记载,在50年代,平均每16个工作人口支持1个退休人口,而2004年底估计,每3.3个工作人支付1个退休者,而且20年后,将是每2.3个工作人支付1个退休者。而现在整个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都面临着一个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再借年轻人的钱,来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无力再用年轻人的钱,支撑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发生在2002-2003年美、英、法、德的民众抗议游行,也正是这一矛盾已无法再转移下去,而最终爆发的前奏。据说,至今西方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严重的社会矛盾。(摘引他人的文章)

     从法国大罢工看过度社会保障的两难处境

                       黄安年/文
                    2009年3月21日发布

  我们知道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全阀是健全而适度的社会保障机制,在20世纪90年代前一般说来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即便在经济危机时期,失业者依靠失业金,大体上也能维持温饱,罢工、罢教、罢市事件较战前大为减少。它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积累宝贵的资金。它还有利于人类本身的发展,保有一个平稳的生活环境,发扬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延年益寿。但是由于未能在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社会保障过度的规模和相应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普遍出现三大危机的征兆,即社会保障的老年危机,社会保障赤字及财源危机,三大危机相互联系,说明社会保障面临越来越大的信任危机压力。社会福利保障的信任危机涉及老年危机和社会保障赤字及财源危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

  还在13年前,法国政府为了摆脱高福利的困境,宣布冻结1996年工资,但这一举措引起了法国500万公务员和国营部门职员在1995年10月10日走上街头示威抗议。1995年11月15日,法国朱佩政府的结构性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措施出台,计划用13年时间消灭累计高达4000亿法郎的赤字总额。其中,社会福利偿还税一项,规定除300万最贫困的人以外,向全体居民征收0.5%的新税,公务员需交纳满40年的退休金保险金才能领到100%的退休金。1992年法国的社会保障赤字只有150亿法郎,1995年高达640亿法郎,安全网成了黑洞。一部分人跌入贫困深渊,需要福利社会保障,而法国政府无力负担沉重的社会福利经费。1995年11月24日法国爆发了70年代以来少有的全国性抗议浪潮。这场由社会保障改革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说明,法国高福利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法国因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引发的社会危机说明,社会保障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处理不好会引发政治危机,需要从政治高度来衡量社会保障的改革政策。单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为了减轻保障过度的压力需要进行改革,缓解寅吃卯粮的压力,但是在严重危机关头,在需要安全阀门敞开时,紧箍阀门将回适得其反,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萨科奇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话题上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如放松35小时工作制、提高医疗自费比例、公职部门和学校大量减员等),所以今年3月20日声势浩大的全国大罢工,矛头指向萨科奇不是偶然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萨科奇的蠢举值得各国政治家们引以为戒,莫在经济危机中助燃燎原之火,避免由经济危机蔓延为社会危机!

  保障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兼顾,社会保障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在最发达的“福利国家”也不例外,同时社会保障不单是经济问题,还要考虑政治因素。我们在经济危机时期要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但是在经济繁荣时期的社会保障要适度,但任何时期不能过度,这是很重要的,否则回引发信任危机和社会危机。

  …………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高储蓄、高生产是中外历史盛世时期的共有特征,反之亦反矣。例如中国的贞观之治,扬汉武之威的“文景之治”(参阅: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14097-1.html);引领美国走向世界霸主之路的清教徒精神(参阅: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14137-1.html)……,为何到了今天,偏偏要跟着美国人、西方人学习所谓的消费理论呢?到底是学习好榜样还是向腐败看齐呢?到底是中国高层人士还是低层人民谁更有能力消费呢?

  一切经济活动,如果人民与企业对未来收益多寡、好坏问题,可以预期、可以信任的话,人民对于“消费、投资、出口”就不会前怕狼后怕虎了,而是争先恐后、前仆后继了,这就是温宝家总理“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真实意义所在。亦与雄才大略、富于远见的毛主席,在困难时期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斗争纲领,异曲同工。说穿了,变革成功的根本点就是在囚徒困境中“未来的收益是否可以预期、是否可以信任”的最主要矛盾问题。主要矛盾决定了次要矛盾的发展。

  欲使人民、企业对未来可以预期、可以信任的话,其前提必须逐步建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忠诚起源于上层的、覆盖全国的“信用体系”、中国证券市场居全球主流证券市场之列、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行业巨头占据全球五百强多数比例。说之易,行之难。做一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

  信用体系——等于财富,融资,授权,规避风险,博奕效率化,信息对称化,交易成本低廉化,它是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的真正灵魂,它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所以飞猫说:“天下之乱,在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在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在于人心不正;人心不正,在于学术不讲;学术不讲,在于诚信之道不立也。”

可参考: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11515-4.html


  请kimi兄多多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0 9:40:25编辑过]
25
发表于 2009-3-29 21:05:0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讨论过了,只是从古至今好像受伤的总是老百姓

[em13]
bdx
26
发表于 2009-3-30 12:33:21 | 只看该作者
社会制度的完善还有待于建设
27
发表于 2009-3-30 14:23:04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bdx在2009-3-30 12:33:21的发言:
社会制度的完善还有待于建设

  虽然制度问题确实是一方面原因,但最关键的问题是人!那些推说是制度问题的人,往往是想找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是人心不正、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有问题!

  如果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有问题,那么所有的有利因素都会变成不利因素;反之,如果是正确的,再不利的条件也能走出来。条件不利,能比20世纪初那形势更不利吗?那个时候,什么八国联军、西方列强、日本侵华、军阀混战、洪水猛兽、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但那时中国有毛泽东,他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正确务实、富于穿透力的指导中国革命的英明远见,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而且身边有一批杰出的精英,结果,许多不利因素终于被正确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转化成了有利的因素。

  如果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正确的话,如果身边有一批贤人智士的话,那么一切不利因素都是次要的。一些人老是说中国物质上的一些不利因素,但那些物质不利因素不会比日本严重吧!日本的国土面积是中国的1/20,人口是中国的1/6,人家那么狭小的国土,那么贫乏的资源,能够养活那么多人,中国为什么做不到?这究竟是人的问题,是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的问题?还是物质的问题呢?!

  ………… 

  其实,无论我们干什么,无论还是做老板还是当员工,无论对内的管理,还是对外的扩张,都是在从事一个行业,那就是跟人打交道的行业。与我们开战的不是那一桩桩生意,而是人!这是最根本的。所以,真实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对手,是保证我们在决胜中取得胜利的前提。正如军事家孙子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人才,是国家、企业首要和根本的要素。就经营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人都是第一重要的。国家、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差距。

  知识在人才的大脑里。这是最根本的谁也拿不走、抢不去、复制不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人才,无疑是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催化着经济的繁荣,主导着社会的进步。

  天下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历史证明,诸雄争霸,争的就是人才。善于“留育人才、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者,往往是最后的胜利者。人才,是最重要、最具可变性力量的使财富倍增的杠杆。

  中华智慧古书《黄石公三略》开篇语:“夫主将之法,务揽众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

  案例:

  19世纪,世界科学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20世纪20年代后,科学中心则从德国转移到美国,科学作为一种成熟职业在美国完成了定型。美国的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当代科学家最活跃的舞台,而大型企业则是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科学家的集聚地。

  1945年二战结束时,美、英、法、苏四国攻占柏林,苏联为了补偿自己在战争中蒙受的巨大经济损失,第一件工作就是急急忙忙地将德国工厂的机器设备大量拆卸,搜集金银珠宝,装上火车,运回国内。正当苏联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前后后,悄悄地把许多造诣颇深的德籍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他们同意前往美国。从事后两国获得的长远利益进行比较,苏联显然远不如美国聪明,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些德国科学家在此后几十年中推动了美国科技的进步,为将世界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核能科学研究、航天科学发展等方面,德国科学家的贡献最大,他们使美国科技远远领先于世界,为确立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奠定了雄厚的科技基础。

  美国此举并非偶然,事实上,美国决策者一直把争夺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作为一项国家战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1 8:24:18编辑过]
28
发表于 2009-3-30 21:28:32 | 只看该作者
飞猫兄,对于您说的,我没有研究和积累,不好参与。

另外,我觉得大的不好谈,还是谈谈身边的经济领域里的事情,看我们是怎么成功解决的。
29
发表于 2009-3-30 21:32:33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kimi在2009-3-30 21:28:32的发言:
飞猫兄,对于您说的,我没有研究和积累,不好参与。

另外,我觉得大的不好谈,还是谈谈身边的经济领域里的事情,看我们是怎么成功解决的。

  kimi兄的意见有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眼前。

  请谈谈您的高见,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1 8:26:35编辑过]
30
发表于 2009-3-31 14:52:30 | 只看该作者
严重同意,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