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6σ看上去很美

[复制链接] 5
回复
9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5-24 15:3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6σ(西格玛)管理是在总结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提炼了其中流程管理技巧的精华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一种提高企业业绩与竞争力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法在摩托罗拉、通用、戴尔、惠普、西门子、索尼、东芝等众多跨国企业的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为此,国内一些部门和机构在国内企业大力推进6σ管理工作,引导企业开展6σ管理。

      说起来很有意思,前几年,我写过一篇关于6σ(西格玛)质量管理方面的文章寄往某杂志编辑部,审稿专家在退稿中措辞严厉地写到,“根据我国目前的质量水平,宣传6σ质量管理是有害无益的,该文不宜在本刊发表,也不应在其他刊物发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我也在这里对6σ质量管理方法提出质疑。本文不是要完全否定6σ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是希望企业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慎重,要对企业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要在有良好的基础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采用,要将其与TQM(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族标准以及其它现代管理方法、技术结合起来。

6σ质量管理方法是什么
      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σ”是希腊文的一个字母,在统计学上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值,用以描述总体中的个体离均值的偏离程度,测量出的σ表征着诸如单位缺陷、百万缺陷或错误的概率特征,σ值越大,缺陷或错误就越少。6σ是一个目标,这个质量水平意味的是所有的过程和结果中,99.99966是无缺陷的,也就是说,做100万件事情,其中只有3.4件是有缺陷的,这几乎趋近到人类能够达到的最为完美的境界。6σ管理关注过程,特别是企业为市场和顾客提供价值的核心过程。因为过程能力用σ来度量后,σ越大,过程的波动越小,过程以最低的成本损失、最短的时间周期、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强。6σ理论认为,大多数企业在3σ~4σ间运转,也就是说每百万次操作失误在6210~66800之间,这些缺陷要求经营者以销售额15%~30%的资金进行事后的弥补或修正,而如果做到6σ,事后弥补的资金将降低到约为销售额的5%。

       为了达到6σ,首先要制定标准,在管理中随时跟踪考核操作与标准的偏差,不断改进,最终达到6σ。现已形成一套使每个环节不断改进的简单的流程模式: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

界定:确定需要改进的目标及其进度,企业高层领导就是确定企业的策略目标,中层营运目标可能是提高制造部门的生产量,项目层的目标可能是减少次品和提高效率。
测量:以灵活有效的衡量标准测量和权衡现存的系统,收集数据,了解现有质量水平。
分析:利用统计学工具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找到影响质量的少数几个关键因素。
改进:运用项目管理和其他策划管理工具,针对关键因素确立最佳改进方案。
控制:监控新的系统流程,采取措施以维持改进的结果,以期整个流程充分发挥功效。

6σ质量管理方法

对每个企业部有效吗?
      6σ质量管理方法首先是在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应用并取得成功,然后在IBM、摩托罗拉等大公司推广同样取得好的效果。摩托罗拉公司早在1987年就开始实施6σ计划,当时的产品不合格率为6000PPM,到1990年也只达到40PPM,尽管已经相当完美,但离3.4PPM还有很大的距离。摩托罗拉公司尚且如此,我们的企业要走的路就太长了。这些大企业的成功刺激了这种方法在许多行业企业的应用,我国的春兰、海尔等企业也正在推广,但还没有成功的报道。

是否这些大企业成功的方法就一定适合所有的企业呢?我认为回答应该慎重。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不也取得巨大成功吗?但为什么在我国企业就大打折扣呢?实际上,即使是美国,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顺利推行和取得预期的实效。阻力主要来自中高层主管。我们要注意分析国外先进企业成功应用这种方法的背景。

第一,他们已经长时间、成功地推行了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具有扎实的管理基础,质量水平已达到或超出了3σ水平,甚至已经达到了4σ或5σ的水平,具备了推行6σ质量管理方法,从而向6σ水平冲刺的条件。
第二,他们具有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要想达到6σ质量水平,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精度、自动控制、集成化的设备以及优良的环境,对员工的技术、管理素质与合作精神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推行6σ方法,需要增加投入,不仅是物质技术装备等硬件的投入,还包括员工培训、技术资料、外部专家的咨询等投入。
第三,他们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不难发现,成功推行6σ的企业均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有良好的薪酬及其它激励手段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员工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愿意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完美的质量。
      再让我们来看看我国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据近几年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总体质量水平停留在75%左右的合格率上(大企业的情况比中小企业要好些,行业之间有差异),离3σ质量水平的99.73%的合格率尚且还有很大的距离,离6σ就太遥远了。所以,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6σ方法可望而不可及。当然,也不乏极少数企业已具备了推行6σ方法的条件,对这样的企业,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6σ质量管理方法能替代
TQMISO9000吗?
       如果有人认为6σ方法可以取代或已经取代了TQM和ISO9000族标准,它比TQM要更为先进和有效,那恐怕就大错特错了。本人认为,6σ方法并不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它只不过是TQM的内容之一,是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的综合应用。与其说它是一种方法,不如说它是一个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综合应用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比如工序能力分析、控制图、试验设计、回归分析等 要以顾客满意为宗旨,以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为指导,将TQM与ISO9000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员工、顾客、过程的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由于实现6σ质量目标的艰巨性,依靠过去已有的经验和做法是不够的,所以,先行企业在推行6σ方法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详细的步骤,即前面提到的DMAIIC步骤(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实施、控制)。由此可以看出,实质上,6σ方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TQM和ISO9000标准落到了实处。
6σ质量管理方法的实施
难在哪里?
      美国质量专家朱兰曾指出,没有哪个公司能在少于6年时间获得业内的质量领先地位,通常需要10年。日本花了30多年时间才改变了质量低劣的形象。从理论上讲,TQM或6σ方法对企业是有利而无害的,企业没有理由不采用。但为什么即使是3σ,企业也难以实施成功呢?恐怕关键还是在于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意识和决心、员工队伍素质及企业文化。企业往往不愿意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或方法去改变原有的熟练的、自由的管理模式。
      推行6σ,涉及面广,要求高,其关键要素包括顾客、过程、员工。质量是由顾客定义的,满足顾客要求、实现顾客满意是企业的基本目标。关注过程,就是要建立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在过程中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待续的质量改进。而实施6σ质量管理方法的主体是员工,特别是熟练掌握质量管理理论与统计控制方法、认真负责的骨干员工,通常称为“黑带”、“绿带”,在他们的带动下,加强对全员的培训。同时,一个好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推行6σ方法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企业全员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我们不难总结出推行6σ方法难以成功的主要原因:
*  6σ方法要求太高,对绝大部分企业来说望尘莫及,最终缺乏信心;
*  统计味太浓,控制太复杂,似乎缺乏人情味,员工的素质难以达到其要求
*  6σ方法主要用于现有产品和过程的无缺陷控制、重复控制,不利于创新。
*  6σ方法涉及方方面面,强调合作,超出了员工或经理人员所能控制的范围
*  企业做出如此的努力,顾客买帐吗?
*  实施成本的考虑。
企业该怎么做?
      根据以上的讨论,本人认为,企业既不可盲目跟进,也不要自暴自弃。企业要对自身的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确定符合企业实际的目标,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循序渐进地提高企业质量目标。
      首先,如果企业目前还没有达到3σ质量水平,那么,你的短期目标就应是3σ,即首先要将质量水平提高到99.73%的一次合格率。即使是推行3σ,我们也可以学习先进企业推行6σ的经验,参照他们实施6σ的步骤。
      第二,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这是推行不管是6σ还是3σ的根本和基础。很多企业通常进入误区,认为有了ISO9000,TQM就过时了,就可以不搞TQM了;看到别人在推行6σ,就认为取代TQM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的,不可或缺的,也只有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好比吃中药,每一种都有它特有的疗效,但恐怕一种药难以治好一种病,只有将多种药适当的组合在一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药就是那些药,一个好的中医就是善于因人因病而异地加以组合。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也概莫如此!
      第三,合理制定目标,循序渐进十分重要。在实现了3σ后,下个目标就是6σ?不一定。可以是4σ、sσ,最后6σ,分阶段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员工能看到希望,才会有激励作用。
      第四,加强与顾客的沟通,实施持续改进。只有通过无数次的PDCA循环,才能逼近6σ目标。重要的是追求完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顾客在拉动,企业在推动,企业和顾客形成合力,才能尽快实现目标。
      第五,全员及骨干员工的培训必不可少,相应的激励政策要配套。
      第六,6σ是一种企业文化,它倡导追求完美,“追求到永远”。杰克.韦尔奇在致力于产品与服务质量改进的同时,肯花大力气去改造GE与6 σ管理方法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得全体员工的信念、态度、价值观和期望与6σ管理保持同步。从而创造出良好的企业质量文化,保证了6σ质量战略的成功。这为中国企业实施6σ管理提供一条重要经验,即企业最高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督促各部门推行6σ管理才能奏效。
      6σ管理是杰克.韦尔奇在GE任期实施的最后一个伟大的发展战略,他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说:“对于6σ,你不能保持一种平静的、理性的态度。你不得不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去实施它。”
沙发
发表于 2008-5-24 18:17:29 | 只看该作者
还是一样的问题,6σ是针对单一目标的稳定需求的管理。然而现实的环境却不是这样的。所以6σ只能适合特定环境对象的管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4 18:18:16编辑过]
板凳
发表于 2008-6-7 17:57:49 | 只看该作者

   要用好六西格玛,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六西格玛应用的本质是什么? 六西格玛方法实质是减少质量特性的波动.追求质量特性的稳定性.质量特性-我们可以理解包括产品的质量特性和过程的质量特性.这样讲,六西格玛方法就是减少产品和过程质量特性的波动,从而消除由于质量特性异常波动而带来的质量损失,以实现过程的财务目标.

    我们不能盲目地遇到什么问题,就试图用六西格玛方法去解决.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过程,就不能用六西格玛方法去解决过程的波动.正如,试图用一个不稳定的过程的数据去分析过程能力一样,总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这不是工具方法有问题,而是我们应用的环境不对.

    所以不要抱怨,这工具不好,那工具不适用.用心去分析一下,我们是否用对了,没有什么是万能的,因为环境是不断变化.适用就是好东西.

   

4
发表于 2008-9-5 16:31:54 | 只看该作者

理论都是好的,就是实践上~~`

5
发表于 2009-3-17 14:54:17 | 只看该作者

同样的工具就看用的水平了吧。

只是六西格玛的思想,才接触,感觉挺好的。

6
发表于 2009-3-17 15:15:06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但是再中国100%的企业是无法达到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