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中美工人待遇悬殊 MPO的研究员Zach Shiller 最早嗅出GE在美中两国的灯泡厂一关一开的玄机。他在去年某个时候在报纸上首次听说通士达工厂为GE生产灯泡,随后决定对这家工厂展开调查。结果正如他在《好灯泡,坏工作》报告中所说:这里的工人每周工作64个小时,超过中国法律规定的上限。 GE以生产紧凑型电子节能灯的成本过高为由要关闭俄亥俄州的6家工厂。那么把生产放到厦门究竟能节约多少成本呢?不妨对比一下俄州和厦门GE灯泡工厂的工作待遇。 根据美国电子业工人联合会UE代表GE照明事业部工人和GE签订的劳动合同,2007-2011年工人的小时工资不低于24美元,周薪不低于984美元,相当于月工资不低于3936美元。UE谈判代表 Steve Tormey告诉记者,这里的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5天,加班必须是工人自愿的,而且有加班费。 而厦门通士达的待遇如何呢?MPO的报告显示,该厂工人的收入,包括餐费补贴和社保金、月度奖金,工人每月收入1300-1600元人民币,相当于184-227美元。 照此算来,GE拆掉美国的灯泡厂在中国建厂,仅工资一项,每天可以平均在每个工人身上省去184美金,相当于多制造了12个26瓦的紧凑型电子节能灯灯泡。 厦门市海沧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750元/月,而美国GE灯泡厂的工人每小时工资24美元/小时。一个美国工人一天的工钱就抵得上通士达工厂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钱。即使在这样便宜的劳动力成本之下,中国的工厂仍然要求工人超长时间工作而不付加班费。 GE关闭俄亥俄州灯泡厂引起美国人反感的另一原因是这里曾经是GE照明部的总部,它位于州府克利夫兰附近的Nela Park。它建于上世纪初,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园,也是美国人的骄傲。至今这里每年年末会举行灯会。 但是随着今年灯泡业绩平平,这里的规模也越来越小,现在有员工1200人。“GE事实上已经抛弃了他在俄亥俄州的照明事业总部。”Edward Barran说。 即将关闭的Edward Barran的工厂同样建于1940年代,这次将要失业的工人中包括一些已经为GE工作了35年到40年的老工人。“他们感到不安”,代表这些工人跟GE谈判的Steve Tormey说。 Edward Barran 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俄亥俄州的一家GE灯泡玻璃厂工作了24年。但是4月15日,他的工厂已经停产。据他回忆工厂的规模一直在缩小。“我刚来这里的时候,这里有350人,现在只有不到60人了。我们还是生产同样的东西,但是机械自动化把很多工作岗位挤掉了。”Barran说。 “过错不在中国” 美国电子工会组织的GE谈判小组成员认为,美国照明工人工作岗位流失,过错并不在中国,而是缘于GE等跨国企业追逐最低成本建厂以及逐利的冲动。 GE在海外的雇员数量在激增,而美国的雇员却在减少。2006年,GE宣布其海外员工数量首次超过美国本土员工数量,它也为中国创造了12300个就业机会。 在美国工作岗位外流问题上,GE并不是个案,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从1980年到2007年,美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470万,相当于减少了四分之一。 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进程是导致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的重要原因。美国一研究机构EPI 经济政策研究院的经济学家Robert E. Scott曾在2007年量化研究过中美贸易与美国减少的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从1997年到2006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导致了217万个美国本土工作岗位消失。其中180万个工作是在中国入世之后,也就是2001年以后消失的。每一个州都受到影响。 这180万个岗位当中的三分之一在制造业。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加利福尼亚州,失去了27万个工作岗位。俄亥俄州排第8位,2001年以来失去近6.6万个岗位。 美国制造业有退化的危险。Robert E.Scott教授称之为“制造的危机”(Manufacturing Crisis)。 Robert E.Scoot认为从根本上改变美中贸易逆差还中国需要应对汇率政策和改善劳动条件。 美国少数排华势力甚至将美国工人失业归咎中国。 调整人民币汇率也许是一剂猛药,却治标不治本。因为促使美国制造业转向中国的内动力是资本逐利的本性。资本总是不停地向成本最低、利润最丰厚的地方流动,赢取高回报。 GE的第八任掌门人杰克·韦尔奇的企业管理经验在中国广受推崇。他领导期间,GE的销售收入从1980年的250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1110亿美元,翻了四倍。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也是他,消减了20万个左右在美国的工作岗位。 “过去的25年是GE关闭美国工厂,将工作机会转移到海外最严重的25年。” 有着30年与GE进行劳工谈判经验的Steve Tormey告诉记者。 因此,GE谈判委员会的另一名成员Chris Townsend就向记者表示:“(工厂外迁)这不是中国政府的问题,也不是中国工人的问题,这是GE的问题。是GE在占中国的便宜。GE是唯一决定搬不搬厂,往哪里搬的人。” “这些跨国公司就是这样,他们只考虑哪里劳动力最便宜,生产成本最低。我其实很同情中国,你们虽然现在在吸引这些公司,但是总有一天,GE也会像抛弃美国工人一样抛弃你们。去更便宜的地方。” 今天发生在Edward Barran身上的故事可能将来会发生在中国的工人身上。中国政府也正在有意识地引入技术含量较高的外资项目。厦门通士达就在去年争取到了GE把世界上最节能、最高效、最“长寿”的荧光灯的生产线放在中国。 看来GE并不会很快抛弃中国劳动力。GE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庞德明日前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未来三年GE将在中国投资20亿美元。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GE预计今年每股收益2.2美金,与去年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