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胡舒立让人费解

[复制链接] 1
回复
63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4-8 10:1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宏伟胡在最新一期《财经》中的卷首语让人非常费解。 我非常同意胡一贯坚持的“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观点,我个人也同样坚信规范的市场机制才是经济发展之道。但是,是否就此就能够得出“股市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这样的论点呢? 我个人认为不能。 市场机制的前提是完善的竞争规则的建立,否则竞争就会演变成尔虞我诈的恃强凌弱,这一点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公认事实。同时,即便最高举市场机制的美国,其证券市场也会经常受到监管部门的强制干预。福利政策色彩浓厚的欧洲在政府强制干预方面更出美国之右。 就拿再融资一事来说,如果美国的上市公司像中国平安一样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实施再融资,该公司一定会受到美国监管部门的强制调查。不知道曾在美国游历多年的胡为什么不顾这些基本事实而强指“严控再融资其实是以行政手法限制股票供给,显然有悖市场原则”? 而且,要知道,操纵市场或计划经济与干预经济完全是两个概念。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市场失灵的地方都会有积极干预,这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能。而胡居然把政府职能等同于操纵市场,由此引出“有悖市场原则”的结论,这实在是让人非常遗憾。 至于说胡在文中提到“美联储和西方各大央行的确针对信贷紧缩采取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措,其中,拍卖2000亿美元国债、不断拓宽贴现窗口之举,更有明显的援助色彩。但是,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缓解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而非针对股指涨跌” 此种言语已近乎玩弄文字。要知,任何挽救经济的政策都必然会影响到作为经济的晴雨表的股市,胡怎么就会认为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缓解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而非针对股指涨跌”?难道用刀杀人是杀人,投毒杀人就因为将毒放在了碗里而非受害者的嘴里就不算杀人了? 我们说“不救市”,说“尊重市场”,其真意是指“我们的监管部门不要用直接参与市场、操控价格的方式来救市,如让社保资金进行抄底与逃顶。”而绝不是说为了“尊重市场”就放任市场按照丛林法则去弱肉强食。合理的市场首先是参与者能够理性预期的市场。与胡同办“《财经》奖学金”的林毅夫尚且说“政府提供的是经济剩余赖以建立的秩序构架,而如果没有由政府提供的这种秩序稳定性,理性行为也不可能发生,所以政府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分。”自由经济的旗手哈耶克更是说“理想社会是通过法治实现的。而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下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和根据对此的了解计划它自己的个人事务。” 我国股市沉疴已久,此次大跌正是纠偏并医治诸如“530突袭“”再融资炸弹“等集中暴露出来的我国证券市场问题,建立健全合理证券市场机制的大好时机。而此时,胡却提出“股市自有沉浮,政府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这样的观点,用“搞短期行为“这种操纵市场式的概念来混淆政府的合理干预,并鼓励政府敢于说“不救市”。这行为显然失当,也与市场经济的真实追求相去甚远。 当然,不排除目前高呼“救市”的人群中藏有一些胡认为的“其之所以用亿万股民利益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要挟救市,热衷传言,无非是企图在行情短期波动中渔一己之私利”的奸佞小人。但如果仅凭此怀疑就将“救市”之声全部阴谋化,我们也未免矫枉过正。事至今日,当诸如“因股自杀”“因股收缩开支”之类的新闻已随处可见的时候,有识之士自当拨开“救”与“不救”的迷雾,问责于市场中的非市场力量,完善市场规则,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合理与法治机制,去昨日之弊而求明日之希望,还普罗大众以信心,万不可重蹈“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之陷阱。  该贴来自群组:《家书》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8 10:14:18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0:18:57 | 只看该作者
监管者:一要积极救市二要坚持改革

  本文首发于《上海证券报》金岩石专栏,2008年4月7日,B1理财版。

  股市暴跌,流言四起,管理层是否应该救市?各执己见。抛开学术研究的观点分歧,参考各国政府监管机构在股市暴跌时所采取的行动,会发现这场争论关系到中国股市的原罪和趋势判断,救市与否关系到股权分置改革的成败。

  基督教讲原罪,所以有“救赎”。中国股市的“原罪”之一是股权分置,所以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这就是一次全面的救市行动,不是救指数,而是救市场,不是救股民,而是救银行。两年的大牛市,银行股在总市值中的占比从不到7%上升到45%(中石油回归之前),银行业从六年前被世界银行判定“技术性破产”到今天傲世全球。如此“救命之恩”,银行业当然刻骨难忘,如今股市暴跌,银行资金难道不应该寻找被依法拓宽的渠道入市吗?银行资金本性如此,只因入市无门而置身市外,所以在救市呼声的背后是:依法拓宽入市资金渠道。

  股权分置改革是救股市,股市暴跌直接威胁到股改的成败,舆论已经直指“大小非”的减持,甚至有人提出要政策限制“大小非”减持,这等于是要恢复股权分置。如果我们看到本轮股市暴跌来源于股市的资金面,而非来源于经济的基本面,救市之道无非是四个字:开源截流。开源不足,则必选截流,截流之争自然涉及先“截”谁的选择:是剑指“大小非”还是“再融资”?至此,救市之辩方才“图穷匕首见”,反救市者被卷入了股市最深层的冲突:或者牺牲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改革,或者延迟少数公司的融资和再融资,孰是孰非?显而易见。所以积极参与救市,就是坚持改革,一些善良的学者没有意识到他和她们的理论在这赤裸裸的利益纷争之下,无意中倒向了反对改革的立场。

  政府救市?第一不该,第二不必,第三不能。这是某一流财经杂志主编近日提出的“三不”理论,言之凿凿,却似是而非。如果我说,值此股市暴跌之际,政府的态度应该是:先救市,再改革,必然招致一些所谓具有国际经验的专家和主编的口诛笔伐。但是换一个角色,本周在美国国会宣讲这六个字的人不是我,而是鲍尔森先生---现任美国财政部长,前高盛公司首席执行官。美国正在启动自1929-33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鲍尔森提出第一要稳定股市,同时启动金融监管“新政”。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大大加强了美联储的权力,扩大了金融调控的范围,首次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纳入了美联储的监管,并因此把多个政府监管机构与美联储合并,把美联储原先定位的银行监管,扩大到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鲍尔森的新监管体制虽然没有达到英国的大一统金融监管局的程度,但是在职能,范围和目标等方面,显然都在仿效大一统的英式金融监管。美式监管和英式监管都在对证券市场的调控方面强化了政府的功能,以此为背景,我们再来评价某主编的“三不”理论,究竟谁没有金融理论常识?谁在曲解现代金融监管的趋势?谁在给这份一流财经杂志抹黑?

  利益之争,学术之辩,在这水深火热的中国股市上掀起层层巨浪,布下重重迷雾。结果是在所谓市场化的大旗之下,让政府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逃避其理应承担的责任。在股市中,政府不仅仅是监管者,同时是中国股市最大的投资人,当然也是“浸淫股市多年的老手”。作为投资人的国家,看到股市中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无动于衷,这能说是理性投资人的行为吗?中国的文化政治传统历来排斥投资,致使政府总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投资人身份。但现代经济最大的特征之一是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证券化的财富日益成为国民财富的主体,这时政府作为国民财富的管理人之一,必然也是证券市场最大的投资人。把中国财政部的账面国有资产净值和股市中的国有股份市值简单做一个对比,国家财产的证券化程度就一目了然。既然政府也是投资人,国家,机构和散户三者之间就只有资产量级和行为模式的差别,没有利益的原则分歧;只有“浸淫”股市的新老之别,没有责任的阴错阳差。所以,让政府置身于股市之外还要防范“浸淫股市的老手”,这是对虚拟经济缺乏常识,对证券化的财富缺乏常识,对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缺乏常识。

金岩石


2008-4-5于北京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