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转发]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问题与趋势

[复制链接] 0
回复
80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24 00:0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问题与趋势

  提要: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但其中难免带来经营粗放和教学科研泛化等问题,教学与科研、教育现状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整体混乱对学科完善和健全不利。新闻传播教育要消除“泡沫”色彩,必须向精英化、大众化和专业化等几个方面发展。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粗放,泛化,EPS模式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规模扩张更大、办学层次更丰富、学科外延继续扩大,有人把它称为新闻传播教育的“第二次浪潮”。[1]与此前传统的新闻教育相比,这个浪潮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在喧闹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当新闻传播教育仍在持续升温之际,我们要反思和追问:它是否属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必然,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面对和解决?这样的反思和追问,应该更有利于新闻传播教育业的健康前行。

  一、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新闻传播教育短期内迅猛扩容,既是对新闻媒介增长和社会信息化的反应,也有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刺激。此外,许多人认为新闻传播学是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开设专业教学点不是难事。在这种条件下掀起的新闻传播教育浪潮,整体上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和“教学科研泛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中心向大众化扩展。所谓中心,是指建国后40多年里全国只有14个专业的新闻系,教学点分布呈现出较明显的控制性和区域平衡性,基本上都由重点大学和有关部所开设,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党报党台提供采编人才。自1995年至2003年,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据2002年在深圳召开的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公布,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已经达到323个。这些专业教学点,相当一部分分布在普通高校中,不仅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办得热闹,欠发达地区也不失热烈;不仅综合性大学办,一些专业性、师范类学校也开设;不仅文科类学校办,理工为主的高校也办;不仅公办学校兴起,民办高校也频频涉足。

  2、办学的非专业性规模大于专业性。早期的新闻系与媒体联系密切,有媒体支持,师资队伍的新闻素养相对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学生分配工作也集中在媒体。但当前的许多新闻传播专业,师资队伍在新闻传播学养和实践方面的积蓄不丰厚,许多教师是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的,有的专业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新闻学历教育或从事过新闻实践的教学人员。

  3、由传统的新闻业务能力培养转向更广泛的传播学分析能力培养。过去主要针对如何办报纸、办广播电视,讲新闻学的基本原理、讲新闻的采写编评。现在虽然也重视新闻实务的教学,但学科外延快速向媒介批评、文化批判、跨文化传播、媒介经营管理、广告、网络传播、影视、艺术传播等泛新闻传播领域拓展。

  4、由建设性、互动性转向建设性与批判性并存。以前的教学主要是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人才的,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建设媒体型人才。而在西方思潮和文化批判、后现代主义等学科的影响下,媒体批判、媒体伦理类等传播学色彩明显的课程占据了相当比重。用时尚的话说,就是“建构”与“解构”并存。原来的建设性还体现在教学为促进新闻实践而进行研究,与媒体互动频繁,现在的许多教学却是批判媒体,教师与学生很少参与媒体的实践。

  5、由重实践效果的教学向重科研的教学状态转向。以前的教学是第一位的,检验教学成果主要是看学生参与新闻实践的能力,因此是比较注重具体的、中微观的业务素养。现在的教学虽然也以培养实用人才为口号,但高校竞争向科研成果倾斜,许多教学人员的研究方向与教学课程发生偏离,科研的宏大叙事色彩明显,甚至造成教师与学生的“眼高手低”。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