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碰撞:“悦目情结”绊倒求职“丑女”?
找工作失败一千次 “丑女”引出社会救助难题
张静,天津市南开区人,25岁,1993年初中未毕业出来谋生。因相貌丑,10年求职上千次无一成功。全家四口人有四个残疾证,张静的残疾证上写有“三度智障”字样。其父患有小儿麻痹、脑溢血等疾病,视力只有0.01,张母患有严重的尿毒症,大姑患有精神分裂症。张静本人遗传了母亲的尿毒症,靠膀胱造瘘维持正常的体液排出。除去每月400元左右医药费,全家四口人只能靠五六百元维持生活,每天只吃一餐中饭,尚有1万块钱债务无法还清。万般无奈下,2003年7月23日主动向媒体求助,希望得到一份工作以养家糊口。此事经当地媒体披露后引起极大反响,张静此后接到30多家单位的工作邀请。经反复考虑,她选择了天津市友缘养老院,成为养老院的一名编外人员。
评说链接:
南方都市报:残疾女孩张静可否不工作 (作者:郭之纯)
社会财富不应该企望由这些智残人或病人来创造,相反,社会财富应该为这些人提供可靠的福利保障。这是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道德准则。对于确实难以“自食其力”的残障人员来说,劳动更多地应是一种锻炼、一种乐趣,这些人本身已经很不幸,如果再给予他们生存的压力,显然有失仁慈。
对那些拒绝了张静的用人单位进行道德诘问也有过分之嫌。从实际情况判断,张静的工作能力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希望用人单位勉强地给予她工作岗位是不现实的想法。反过来说,这种诘问本身并无任何实际意义,已经陷于为批评而批评的怪圈,这根棒子实际打不到任何一家“用人单位”的身上。不仅千家用人单位无感痛痒,而且对于张静来说,再多的同情文章也替代不了她一家人的一顿晚餐。
不独张静一家,社会上面临类似困境的人员和家庭还有很多,张静身上折射出的是“王静”“李静”们生活的影子。能否用更宽厚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他们的生活条件,来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呢?
南方都市报:更应优先保障残障人士工作的权利 (作者:苏扬)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位作者从张静“面试竟历千次,而且均不成功”中,只是看出了她“确实不合适就职”,而没有看出她对于工作的渴望。社会或政府难道不更应当尊重她的这种渴望吗?我国残联的宗旨明文写道,“动员社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鼓励残疾人坚持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贡献力量。”同时,让残疾人得到他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宪法规定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郭文说:社会财富不应该企望由这些智残人或病人来创造,这些人本身已经很不幸,如果再给予他们生存的压力,显然有失仁慈。话固然如此,但是换个方式说,谁有权拒绝残障人士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愿望?在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的情况下,谁又能说对残障人士而言,工作仅仅是源于生存的压力,却不是一种乐趣?“工作着是快乐的”,这句话人尽皆知,那么谁又有权扼断他们这种快乐的源泉?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去工作,激发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立的信心,而不将自己视为社会包袱。这一切,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所以,政府或社会更应当尊重或优先保障残障人士工作的愿望和权利。职场竞争愈激烈,愈要对他们予以尊重和优先保障。“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残疾人生活出路的主要办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86年国家六部委《关于进一步保护和扶持社会福利生产的通知》)这是一个社会应有的人道精神和优先原则。张静“面试竟历千次,而且均不成功”,与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生活保障没有多大关系,只能说明一个社会人道精神以及优先原则的缺乏。
人民网:从容貌丑陋女孩求职遭拒看社会公平的缺位 (网友:沈峰)
市场经济提倡的是公平竞争,这个公平就是机会的公平。机会公平是促进竞争、效率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民主政治,都是充分尊重人的差别、充分创造社会的机会公平的结果。就应聘人员求职而言,我们应从需不需要来对待,而不应是人家的长相不好就不与录用。这就像任何改革和制度设计都要尽一切可能使一切人的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个人成本与社会经济成本相一致,从而减少人们实施机会主义的可能性。如果回避社会公正法则而回到某种形式的自然法则——或弱肉强食,或听天由命,那决不是改革而只能是社会的倒退。
前文中求职遭拒的女孩,不仅家境贫寒,而且父母身患重病。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女孩本应该得到社会的帮助,这也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然而,女孩屡屡受挫,我们在指责那些有失公德和文明的用人单位时,却又在想,难道当地的政府部门不应受指责吗?如果他们给女孩一点点帮助,也就是说救助弱势群体。为她谋一份工作,并不难办到。由此我们看到,这种社会公平的缺位,在政府部门也相对存在。
千龙新闻网:如何战胜“悦目情结”与“容貌歧视” (作者:石敬涛)
“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作为一种心理行为,表现在现实中往往是隐性的。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注意,张静女士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暂时解决就业问题,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将继续成为张静们的灾难,还是将其转化为新的文明的起点,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抉择。
单纯的以容貌因素决定性论断一个人的命格,必将会陷入江湖术士的固有窠臼,尤其是不符合当代行为科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难以为社会公众所信服。
所以,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这个角度去观察和研究整个“情结”与“歧视”问题,研究如何引导和控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提升人类文明,克服人性的弱点,以此来保证人类社会活动的质量或者说先进性,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从而使社会运转有序化。这才是战胜“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问题的首要途径。
人民网:“丑女”赞 (网友:琢石乙——东方仪)
用人,除了极其个别的行业与岗位需要考虑相貌以外,绝大多数是使用人的才能和才干。排斥长相平平、但有真才实学的女性,对社会而言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对单位而言是一种性别歧视,却未必会吸引美女的青睐,到时候可能落得个“貌才两空”。
“女子无才便是德”,今天应该赋予它新的解释:女子如果没有才,就应该以德取胜;我们还想对应地加一句:女子无貌看德才。
长得丑,不是缺点,充其量只能算做“天灾”,没有必要悲伤;长得美,不是优点,充其量只能当作“本钱”,不值得骄傲。那些拒聘有才无貌的丑女的人,是有眼无珠的人,至少是鼠目寸光的人,或心地丑陋的人。
什么时候“美丑面前人人平等”了,我们这个社会就有希望了。
编辑留言:
在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您对所谓“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是否也深有感触?“丑女”找工作失败一千次,对那些拒绝了张静的用人单位进行道德诘问也有过分之嫌?有人认为,也许不让张静出去工作才是最合适的,还有人觉得,更应优先保障残障人士工作的权利,您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请将感言写入留言板,或将评论稿件寄至观点频道信箱。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刘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