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产品渐失人心 对银行业来说,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再单独对存款指标进行考核将会成为笑谈,甚至成为束缚银行业发展的枷锁。我在过去一系列的文章中曾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货币自由化、创新劳动引领劳动力价值比较的新经济时代,经济学的许多传统概念都变了,金融的观念也在变,甚至连我们经常“信以为真”的一些统计数据也严重扭曲了。这助催着我们经济观念的变化,也催生着现代金融的产生。
对现代金融来说,最大的观念转变是对存款的认识。自从有银行以来,我们银行人就重视存款,“存款立行”的观点已经喊了几十年。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一直是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参考指标。而到现在,它的意义不大了。
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在说美国的储蓄率下降,是因为美国人不储蓄,甚至大量借债消费。可见,对存款的认识是多么难以转变。的确,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储蓄率就一直在下降,到2000年出现了负1%的储蓄率,成为美国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负储蓄率。到2005年,美国更是出现了1933年以来首次全年的负储蓄率,为负0.4%,2006年仍然如此。但是,美国人真的是不储蓄吗?
据统计,截至2006年11月底,美国共同基金管理的资产高达10.28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4%。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有5490万个美国家庭,即全美48%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在美国家庭的金融资产结构中,共同基金的占比只有47%,更大比例的金融资产在房子、股票、外币等资产上,其中美国人持有的海外金融资产高达9万亿美元。如果将这些流动性资产全部算作储蓄——事实上它们过去都是从传统的储蓄账户中跑出来的——美国人的储蓄率远远大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没有这样规模的“储蓄”,美国不可能是世界强国,而这么多的金融资产如果仅仅停留在银行的储蓄账上,美国更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以理财为重点 转变金融产品营销 虽然美国的“负储蓄率”未必就好,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储蓄率越来越低,投资率越来越高,却一定是全球每个国家金融资产结构调整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金融的今天就是世界的明天,同样也是中国金融的明天。
在明天要来时我们怎么办?紧跟现代金融步伐,实现以理财为重点的金融营销转变。这个转变不仅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行越来越多的基金,更重要的是观念更新。我们的银行(包括金融机构)不仅要学会设计理财产品,推销理财产品,而且要善于帮助居民、企业学习怎样理财——为他们设计理财方案,将“圈钱”变成与投资者一起赚钱。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银行业必须重视对市场,特别是虚拟金融市场的研究。要研究市场、懂得市场、驾驭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业学习和研究理财比企业和居民更迫切。只有学会了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财,才能树立起独特的理财品牌——没有品牌,谈何营销。可以预言,中国金融业的理财大战即将展开,而胜负天平上的重要砝码就是人才,他们是掌控中国金融未来的重要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