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差不多所有发达国家都有资本泡沫现象。日本在1970-1985年期间的年资产价格涨幅大约为2.1%,1985-1989年期间大约为17%;法国在1970-1985年期间的年资产价格涨幅大约为-0.3%,1985-1989年期间大约为11.5%;芬兰在1970-1985年期间年资产价格涨幅大约为3.1%,1985-1988年期间大约为19%;德国(西德)在1971-1985年期间年资产价格涨幅大约为1.5%,1985-1991年期间大约为3.8%。这显示日本、法国和芬兰大约在同期都经历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德国的涨速比其他国家小得多,但和其历史平均水平相比,资产价格的涨速也上升超过一倍。其原因是,198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逐步得到控制,政府财政状况也开始改善,这最终导致美国长短期利率水平的持续下降,再加上广场协议的签署和主要国家对汇率的联合干预,大量资本开始流出美国,美元汇率进入了接近10年的贬值过程。大量资本流出美国,流入全球其他发达国家,这似乎是1980年代后期许多国家资产市场同时经历快速上涨和膨胀过程的重要国际背景;由于资本的大量流入,这些国家的货币同时出现了明显的升值压力。19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经历资产泡沫的重要国际背景是美元贬值和资本流出美国;在2002年以来的5年时间里,再次发生了美元汇率贬值和私人部门资本流出美国的情况,这使得1980年代的经验教训与我们目前的状况比较相关。
出口大幅放缓将成为股市变“熊”的先行指标
日前,财经人士石镜泉在《香港经济日报》“经济与投资”专栏中对中国出口停顿所带来的后果进行了猜想。石镜泉认为,20年前中国出口如减,只影响到生产厂的工人,现在中国出口如减,不单会影响到生产厂的工人,更会影响到内地原料厂、下游加工厂以及运输业。当中国出口一停,中国厂家所受的影响会由一家扩展至三家、五家、七家、十家,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现象在香港和日本也出现过,1989年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走下坡,大厂关门,连以前倚赖这些大厂的小型零部件厂也被迫关门。上世纪80年代,香港制衣业北移,结果是福华街、钦州街一带的拉链、花边、钮扣的商户生意也大减。在2000年至2004年,贸易盈余只占中国GDP约3%;到2006年已占约8%。这个急速增长是因中国在机械、电子产品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大增所致,而这些不少都是有“以产顶进”成分的。假如现在广泛被回收的不是玩具等低劳工技术产品,而是电子、运输与机械器材时,那时中国贸易盈余会不会减?厂家、工人收入又会不会减,一减之时,所谓的资金剩余还会不会出现?那时怕不用加息,内地机构、股民已然要沽股或起码再没有源源不绝的资金买股了。石镜泉认为,中国出口当然很难停顿,但投资者要留心会不会放缓,国际贸易战中又会不会使中国出口受创。因为当中国出口放缓这个现象一出现,中国股市没有股灾也怕要横行,要预计中国股灾,要看的是出口数据,而不是数日历周期。(BL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