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个英雄,从来就是一个极富争议的问题。对此我不想掺合,因为什么是英雄,标准每个人都不同,实在很难说谁就一定对,谁就一定错。自然,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类标准,《秦》文也是能立得住的。
只不过,《秦》文把六国一统、科举制、“百代皆行秦政”都归功于秦始皇,却是有问题的。我从不否认秦始皇是一个能干的帝王,他对这个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也有重要历史贡献。但这主要发生在统一以后,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直道……至于《秦》文提及的功劳,主要应该归功于另一个人:商鞅。
直道
当嬴政坐到那把王椅上时,秦国早已不是只辖关中一地了,其实当时天下已有一半的土地和人口归了秦。当嬴政从吕不韦手中接过实际权力时,天下的财富可能也有2/3集于秦国了。也就是说,秦统一天下基本已是必然之势。只要坐上那把王椅的人不是一个极糊涂又极胡闹的主,哪怕是个平庸之才呢,“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有现代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咸阳街市上竖起那根木头时,历史的进程就已经注定了。商鞅在秦,置郡县,废分封,开阡陌,信赏必罚,综核名实,当然还有《秦》文中推崇备至的所谓武功科举制,即首功制。变法后秦国的制度优势相较于旧制度的山东六国,是如此之明显,以至让六国访秦使无不感慨:“……行政效率竟是如此之高,官吏们勤勉,日事日清,政府的几案上从没有冗余文书。此等国度,那是注定天命所归了。”
当然,秦制并非没有弱点,它也有粗暴残忍,甚至无耻血腥的一面,它的高效率要建立在外部有敌人的背景上。所以秦二世而亡,所以到了汉代,儒家又重新占领了治国理论的高地。但是,在当时社会的技术背景下,以中国如此广大的疆域面积,要长时间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这套制度却也是玩不转的。所以“百代皆行秦政”,所以古代中国最终形成了明儒暗法的制度框架。
《秦》文中对商鞅的这种“遗忘”,倒也算不得奇怪。这也是中国人常见的一种历史记忆方式,或曰历史思维方式了。中国人总是更重视“英明领导”,而淡看那些制度的建立者和技术的发明者。可事实上,真正能推动社会进步,能为普通人带来福祉,对历史有真正决定性影响力的,却正是这两种人。伏尔泰说过这样一段话:“谁是最伟大的人?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有人回答: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非常正确,因为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而拿破仑在回顾他一生成就时,也曾把《拿破仑法典》放在了那些战场上的胜利之上。这或者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在15世纪前还是世界乡巴佬的西欧,却在近代一跃而起统治了世界。
刚开始对历史感兴趣时,我也曾热衷过“十大帝王排名”这类东西。但后来就对“谁是大英雄?”这种问题感到厌倦了。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类标准,比的不外是谁抢到的地方多,谁的权力大,可这又关我等小百姓什么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是而已。
所以拜托,别再讨论“秦始皇是不是大英雄”这类问题了,好不好?如果真的对历史感兴趣,还是讨论一下谁推动了社会进步,谁为普通人带来了福祉?或者,谁又在历史上摆过大乌龙?谁又看到了美女拔不动脚?都更有意义,更有趣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