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只奖励前2年,而前两年是产品导入期,业绩相对不高,所以即使全部奖励给技术人员,公司从以后3年该产品的销售中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真是让人苦笑不得。在这个问题上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在技术人员中做了大量负面工作,最终使公司对他失去了信心。由于技术研发工作已经搁置下来,在管理工作上不去的情况下,他在公司里的位置非常尴尬,最终选择了离职。由于企业与他本人的一系列的错误,造成了这样的结局,我们新人一定要引以为戒。
企业里面最怕在管理上非常有见解、而对具体工作不重视的员工了,我喜欢把这样的员工称作“务虚型”人才。这种人观察什么问题都很大气,言简意赅,直击要害,让人折服。解决问题的方案也非常的原则,滴水不漏,但就是没法用。请这样的人作下属,布置工作时,你听到的都是这容易,那简单;要工作成果时你听到的都是这理由,那借口,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给这样的人当领导更辛苦的了。如果不幸给他作下属就更倒霉了,他什么都懂,你是左右都做不对,怎么做都达不到他的要求。许多企业从高校、研究所请的顾问就有这特点。在一家企业负责资产界定时,企业请了某全国重点大学的管理学院院长作项目顾问,指导我们工作,跟他合作那才叫苦呀。由于当时涉及一块集体资产,要把它界定给个人碰到大量政策障碍,我在外面跑一整天,碰一鼻子灰,回来向他汇报一下,他发一通感慨和宏论,骂几句官僚,什么具体的方法也不能告诉我。老总召集会议,汇报工作,他又根据我给他汇报的情况进行些发挥,再鼓捣几个新的方向,把我们折腾半天。到最后,我决定不理他单独行事,事情反而好办多了,其实那些程序性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经办的政府官员比谁都明白,充分利用政策还得仰仗他们的。是具体工作带来宏观解决方案,而不是有个大思路,就能把事情办得了的。当然了,我在这里也不是说新人不应该向管理方面发展,有一点很清楚,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强调专业分工、团队合作的时代,正常情况下,个人的成就是十分有限的。在这样的氛围里,能够领导众人而创造业绩的人,必定是奇货可居的人。因此,成为高效能的领导者,是我们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但正是因为想在管理上取得成功,我们更要注意夯实技艺的底子,在工作上深潜下去,在历练中累积,再找合适的机会浮上来,以深厚的底蕴在管理上大展宏图。这是大多数人在管理上取得突破的路子。 (三)尽快融入企业的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