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产阶级更难“伺候”? 近日在国外的一本书中看到,关于富裕阶层的分析。除了对富裕阶层心理和需求的解读外,一段例子和概括却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在书中指出,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服务富裕阶层和贫穷的阶层的企业和商家基本上都生存了下来,而且在不断的良性循环,反倒是一些以中产阶级为目标消费群的却惨遭厄运,无疾而终。按照正常的思想,必然认为中产阶级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因为他们处于金字塔的核心,并且人群广泛,易于沟通,然,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们反倒如此难以“伺候”呢? 富裕阶层消费品味和价格,贫穷劳苦大众消费廉价和实惠,中产阶级消费什么? 一方面,他们在心理向往富裕阶层,他们想要向富裕阶层靠齐,但在条件上却不具备富裕阶层的条件,但又不愿意喜欢别人轻易的将自己定义在贫穷阶层,或者归于同类,强烈的自尊心定义着他们矛盾的生活理念和选择,因此在产品上也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旦把握不好分寸就很容易惹怒他们。他们不是消费富裕阶层的财富,也不是消费富裕阶层的服务,更不是消费贫穷阶层的廉价,而是消费观点,他们对一件产品或品牌的最初观点和评价。 他们未必是消费者,但拥有具有影响力的话语权。 这些中产阶级的特点不同于两端,他们的财富多来自自身的努力,来自他们的学识,来自他们的积累,来自他们的奋斗,从一点一滴到平步青云,经历让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变得更理性而谨慎,眼界让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即便不需要却可以谈论的时候头头是道!他们未必真正去消费劳斯莱斯,却可以对它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正式如此,如果一旦某个品牌让他们产生了不好的印象,那么换来的不只是一个群体的失去,而是三个群体的落败,因为他们的影响力是同时拥有富裕和贫穷的朋友的群体。而上能谈品牌,下知那个价格更便宜的他们,比任何一个两端的群体都要难以应对。 中产阶级最虚无 其实,不管是富豪阶层还是贫穷阶层,第一需求都是我需要。而中产阶级却会更多的融入感性色彩。他们会因为一款汽车推出女性概念而热血膨胀,品头论足大方出手,甚至也会因为可以在某个地方经常遇见某位当红人物而频繁出席,直到摸清路数和流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而这种感性的因素却往往会成为他们购买产品的根本所在。象他们喜欢别人称自己小资一样,即便过着月光的生活却依然可以摆出高贵的姿态,即便发了工资就要面临还信用卡的情况,却依然可以称自己是白领、金领或灰领。总之,中产阶级的世界里,现实是在虚无之外的另一个不常被提及的产品。 见过有人标榜自己是中产阶级的,却很少有人大张旗鼓地宣称自己是绝世富豪或者穷人的,足以看到中产阶级的心理需求远大于物质需求,而真正的好产品想要卖到如何巨大而有影响力的他们中间,感性,少不了,讨巧,少不了,人性化,少不了,总之,就是要够特点,够自我,不是中庸而是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