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韩非管理(中国老板速修教程)

[复制链接] 31
回复
31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7-25 16:0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非管理(中国老板速修教程)[1]韩非讲权术 锐圆讲韩非
  从今天开始,锐圆哥哥给大家开讲《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时代人,距今天两千两百多年了。韩非是高干子弟,从小就对官场文化、政治斗争非常熟悉,不仅熟悉,而且对官场斗争有规律性地总结,认识那是相当地深刻。韩非哥哥的文笔也很好,他写文章定位很清晰,不给工农兵看,只给老板看,专门讲老板怎么忽悠兵仔,怎么修理兵仔,怎么防范兵仔,总之怎么统治兵仔,把权掌好、用好。
  秦始皇大家都知道,看了韩非的书佩服得不得了,开心得不得了,哭着闹着要做韩非的粉丝。那时,秦国还没有统一中国,严格地讲,秦始皇还叫秦王嬴政,一般来讲,老板处在竞争的关键时候,是愿意学习,善于吸收的,于是他下令,把韩非请到秦国来:“请他做顾问,做老师,这样我才可以把秦国做得更大更强!”
  韩非天生结巴,秦始皇见到他后稍有点失望,也明白了韩非的文章为什么那么流利,那么文采飞扬。缺啥补啥,老天爷很公平。韩非后来让他的好朋友李斯同学给害死了,因为李斯同学在秦国做策划,见不得同学和自己竞争,韩非于是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孜孜不倦宣传的官场险恶的道理。《韩非子》是中国政治斗争的葵花宝典,按道理,现在是太平盛世,海晏河清,大伙都一门心思奔和谐社会而去,韩非的这些帝王学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是,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国的老板越来越像皇帝》,我颇以为然,社会要民主,企业要专制,老板像皇帝说不定也对。韩非讲的帝王术,看来对企业老板们或许还有用——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开讲《韩非管理》的缘因。
  帝王学,不但老板要学,兵仔也要学,帝王学,也容易学,但真正做好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锐圆哥哥也不是一味地巴结老板,兵仔学了帝王学,一是可以主动配合老板工作,二是可以解掉老板的迷魂药,三是为今后做老板打点底子,这一点要说明。《孙子兵法》摆地那儿,战争的双方都学习,都运用,学以致用很重要,不会用,学也白学。
  孔子的学问是“仁恕”,韩非的学问是“权术”。学权术不能忘了仁恕,仁恕是道,权术是术,仁恕是阳,权术是阴。吃中药讲究君臣配伍,阴阳调和。猛吃补药或猛吃泄药都会损坏你的小身子骨的。韩非是一剂阴冷的泄药,学透了,有利于控制权力,防范身边的各种危机,剔除异己力量,让团队保持高度警惕,但过了,就可能会让老板更加孤寒。慈不掌兵,义不理财,不是说不要仁慈与仁义,而是在处理具体问题上要严苛。说到底,就是一个心法与招法的辨证关系,韩非有很多招,招法学会了,必须有上乘的内功心法用指导运用,否则就和梅超风练《九阴真经》一样,“九阴”是够了,“真经”没得到。这是学习韩非管理的关节要害,必须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否则走火入魔,勿谓锐圆哥哥言之不预也。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6:04:47 | 只看该作者
  在韩非那里,人主做重要的是“法、术、势”,三个字,这三个字一来各有各解,学问很深,但最核心的就是一个“权”字。权术、权势都要拿权说话,有权就有一切,没权就是狗屁。
  韩非认为,人主成功的要素有四:天时、人心、技能、势位(《韩非子•功名》)。做事要顺天时,否则十个尧舜也不能让冬天长出一枝麦穗,相当年,我们是“六亿神州尽舜尧”,但大跃进也没成功。违背规律了,再强大的权威、再完美的广宣力、再彻底的执行力都不行。同样,逆人心的事也不能做,至于人心是什么,老板各有心解,在一般制造业的价值系统里,有股东,有员工,有上下游供应和销售体系,还有就是最终的用户,老板要得到人心,这些人群都要考虑到,你给员工的待遇好了,员工的人心得到了,但是你的销售政策不能让网络赚到钱,同样麻烦。技能是老板个人的能力,当然不是劳动技能,而是经营、管理、控制的技能。这就是术,韩非讲了很多,这里不展开了。最后是“势位”,位子太重要了,你再有才能,再威猛,不在其位,你就是猫,反之,如果你在位置,再窝囊,你也是虎。“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孔子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无奈的说法,你想谋也谋不了,陆游有诗“位卑未敢忘忧国”,情怀很感人,但细究起来,也只是不敢忘“忧”而已,没法行动,只能“忧”一下,刻薄一点说,这是典型的皇上不急太监急。
  权势、权术,这两个词我们经常见,怎么得势,怎么借势,怎么用势,怎么防止别人把势头夺了过去,这都是学问。权术也一样,大官要会用权势,以势压人,以势欺人,话不好听,但在实践中,势比别的东西管有、有效。小官要会用权术,你没有势,就用术,龙走龙道,蛇鼠之辈,老天爷也安排了成功路线图。这一些,《韩非子》都有论述,等锐圆哥哥为大家一一解读。2007年,锐圆在本刊为大家刊授“权术MBA”,注意不要拉课哦。
  有权就有位,有位就有势,有势才能做事,绕回来,做事就会有权。这是一个系统,也是一堆大白话。讲仁恕不要故作高深,讲权术也一样,都可以用大白话来讲,道理越浅白,越值得去琢磨体会,理论越深奥,越没有价值,最好不要理。读历史读现实,发现许多没有读过书的人成功了,做皇帝做老板了,读书人很不服气,拐着弯骂人家,其实,这些人只是不理会深奥的理论而已,对浅白的道理,他比你研究得深。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6:05:02 | 只看该作者
 韩非管理(4)
  
  做老板的十三条金科玉律之一(韩非“七术六微”企业版)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摘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下》
  
  我们经常用“真知灼见”这个词,咬文嚼字一下,“真知”和“灼见”还是不尽相同的。“真知”来源于正反两面辨证折中,而“灼见”则需要偏激一点,极端一点,好好先生是没什么灼见的。韩非对帝王术的认识,“灼见”颇多,这位哥哥有些偏激,说话刀刀见血,不留余地。“韩非管理”是站在是帝王的角度看问题,典型的帮富不帮穷、帮官不帮民;韩非管理的重点,就是“七术六微”,“七术”是帝王要主动做的,“六微”是帝王要防备下属做的,可谓有攻有防,有来有往,应该说比较全面了。
  锐圆哥哥试着来一次古今同声传译,现场解说。
  做老板的十三条金科玉律第一条:兼听则明。
  在现代企业,老板是掌握企业信息最多的人,但同样也是最容易遭到信息屏蔽的人,有的情况,人人都知道,就老板不知道。老板受蒙蔽有两大原因:一是信息太多,又不做分析处理,于是被信息淹死了;二是信息的渠道过于专一,信息被下面的人加工过,过滤过,偏听的结果只能是编信。
  韩非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卫灵公非常亲信弥子瑕,亲到什么程度,有一天,弥子瑕吃桃子,咬了一口,递给卫灵公,卫灵公接过来就吃了,也不怕传染上乙肝。卫灵公说,只有弥子瑕对我好,吃桃子咬了一口,发现太香甜了,舍不得吃,留给我。还有一次弥子瑕的老妈去世了,弥子瑕直接用卫灵公的专车运老妈的灵柩回家安葬,大家都以为这一次弥子瑕死定了,不料卫灵公却有别解:擅用我的专车就是死罪,何况用来装运死人,弥子瑕为了让老娘风光大葬,敢于冒杀头的风险,真是孝子啊。竟然唱到:这样的孝子到哪里去找?
  可以想象,弥子瑕在卫国非常专权,卫灵公养着一个专门说相声演小品搞笑的侏儒,侏儒说,我的梦应验了:我昨晚梦见了灶台,所以今天见着您。卫灵公不高兴了,胡说,你要梦见太阳才对。侏儒说,太阳谁都能照到,而一个人向着灶台烤火,所有的光热都被他一个人挡住了。弥子瑕就是这个烤火的人。后来弥子瑕失宠,卫灵公想起来吃人家剩下的桃子就恶心,想到自己的专车拉过死人就晦气。哈哈,这是后话。
  还有一个卫嗣君,不知道他和卫灵公是什么关系,他就很明白,要重用一个如耳的人,就把一个叫薄疑的也提拔起来,因为薄疑是如耳的对头。回到后宫,他宠信爱世姬,同时也宠爱魏姬。这套办法,用文革时期的话,就叫挑斗群众斗群众,用现在的话讲,就叫引入竞争机制,人为地让部下分为两派,互相竞争,互相打小报告,这样,做老板就不会被蒙蔽,反而因为处于裁判的地位,而巩固了权力。当然,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道行差点的老板,不要乱用,别到时候搞得两派纷争不已,把企业搅成一锅粥。
  搞对象可以讲,我只爱你一个;搞企业不能讲,我只听你一个,再信任的人,自己的亲戚,自己的兄弟,自己的老婆,都不能只听他(她)一个。人微言轻,人亲言重,你聘请了一位总经理,兵仔反映三次他有问题,你还可以继续信任他,假如公司里有你的亲戚或兄弟说他有问题,有两次,你就会很重视,为什么?因为老板往往对信息来源比信息本身更重视。
  当一个领导人对信息来源重视过头的时候,管理上的灾难就会出现。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的许多皇帝,他们只相信东厂、西厂、锦衣卫,相信特务和情报系统,结果正是阉患不已断送了大明江山。
  兼听则明,说起来很老套,大道理谁都懂,但真能做到,就不那么简单了。有些老板选择性地失聪或者选择性地“耳朵软”,都是很要命的,这样的老板,还不如刚愎自用的好,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企业起码是向着一个方向运行。老板耳朵软,听见风就是雨,天天价否定过去,企业就来回翻烧烧饼,折腾起来没完,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累死。
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6:05:24 | 只看该作者
(4)
  做老板的十三条金科玉律第二条:违法必究。
  《韩非子》讲:“董阏到上党做太守,看到太行山处处峭壁,就问:“有没有人摔下去?”回答上“没有。”又问:“有没有小孩、瞎子、傻子、疯子摔下去?”回答还是:“没有”。继续问:“猪呀羊呀猫呀狗呀,有没有摔下去的。”当地老百姓坚定地回答:“没有!”
  这位太守就感叹:“这个地方我能管理好,只要我的法令和深涧一样,摔下去必死,都不敢犯,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韩非子》还讲:卫嗣君手下有个部长贪污逃到魏国,卫嗣君拿五十金作引渡,魏王不给,后来卫嗣决定拿一座城池交换,群臣都议论:“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这个贪官这么钱啊?”卫嗣君说:“法律出小毛病,治理就出大问题,法律被破坏了,有十座城池也没用,法律能坚持,失去十座城池也没所谓。”魏王一看这家伙“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马上同意引渡了,城池也不要了。
  《韩非子》讲了好几个故事,我只选两个。第一个说明制度严明的好处。第二个说明制度之所以能够严明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儒家文化讲究恕道,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文化,所以我们一方面希望国家成为法制国家,企业成为严格管理的企业,另一方面,自己犯了事,希望老板能网开一面,别人犯了事,也会去做说客,希望别能给个面子。在管理中拉不下面子,是许多企业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问题。另外,有些老板对害群之马不是不想处理,也懂得杀一儆百的道理,但就怕把这匹马逼急了,狗急跳墙,马急踹人,一般也就私了或不了了之了。
  能够严格管理的企业,老板从心态上讲,是自信心很强的,同时,也是有安全感的。社会不能给老板安全感,他是不会认真的。管理是有成本比较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6:05:43 | 只看该作者
 (5)
  帝王为什么牛逼,因为他们掌握了臣民的命运,具体来讲,就是四个字:生杀予夺。
  现在的老板“生杀”是做不到了,“予夺”嘛,其中“夺”也没有什么发挥空间,老板能做的就是“予”,给多给少而已。给多点相当于奖,给少了相当于罚,不给甚至夺取就要违反劳动法了。
  韩非讲的“七微六术”十三条金科玉律,第三条就是奖赏激励。
  人是利益动物,也是情感动物,所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都要有,两手都要硬。儒家过多地讲精神文明,“何必曰利”,一说奖金银子就俗了,法家认为人是驴子,只认得胡萝卜和大棒,精神层面的追求少了一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既要讲革命理想高于天,也要讲发银子是硬道理,
  韩非讲了很多激励臣民的例子。
  越王勾践大家都知道,卧薪尝胆,是个厉害角色。他在准备进攻吴国前,训练军队,讲究得就是“赏厚而信,罚严而必”。有一次他自己把宫殿点着,群众都在一边看。越王这时突然宣布:“救火啊,在救火中牺牲的,和打死敌人一样奖励,负伤的,和打胜敌人一样,不救的,和战场上的逃兵一样处罚。”结果不用猜,男女老少一起往火里冲。——测试的成本也忒高了。
  战国初期的霸主魏文侯、魏武侯重用李悝和吴起,这两位都是法家。李悝鼓励人民参加射箭运动,当然不是为了去奥运会拿金牌,而是为了打仗,他怎么做的呢?因为李悝还分管司法工作,他就宣布,以后打官司,原告被告不用讲具体案情了,谁射箭射得准,官司就判谁赢。——有点无厘头哦。
  吴起要准备进攻秦国的一个堡垒,他找了个两摩托车轮子放在北门,说,谁能拿到南门就奖励彩电一台,没有人信,后来有个小伙子冒着被戏弄的风险拿过去了,吴起马上把彩电奖给他,第二天,吴起把一辆没有轮子的摩托车放在东门:“谁能扛到西门就奖励一辆小轿车。”年轻人抢成一锅粥,当然最后汽车也奖出去了。第三天,吴起下令,今天进攻秦国的堡垒,谁先攻上去,奖励一套豪华住宅。哈哈,全城能拿动菜刀的,不论男女老幼,全部冲出去了。——人是经不住忽悠的。
  我们没有必要追究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因为韩非这是在讲寓言。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道理小孩都懂。韩非在讲这些“奖金改变结果”故事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赏厚而信”,奖金要大大地发,如果承诺以后发,得让大家相信,否则,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
  将士要攻城掠地取得胜利以后,国君才有土地财宝分赏,员工要创造效益以后,老板才会拿出银子奖励,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奖金是承兑汇票,而且不会贴息提前支付。
  所以发奖金的艺术,首先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兵仔们相信不相信。老板的信用遵循以下规律:老板承诺100次,守信100次,兵仔对老板的评价是“说话还算数”;老板承诺100次,兑现了99次,只有最近一次没兑现,兵仔对老板评价不会是“他的信用是99%”,一次不讲信用,信用等级马上退回零,连50%都别想得到。
  曾经失信于兵仔的老板,最好不要对自己的承诺报有期望,你的员工不会对你的开出的期票抱有信心,所以也不会被激发出革命热情,他们的工作状态一般都是对当月的薪水负责。这时候,老板要做的不是把奖金开得很高,而是要重新积累信用。
  正因为如此,许多老板对承诺的奖励持保守的态度,不承诺,没有激励效果,承诺,很可能自己被动,因为所有的老板只要有一次认为自己发出的奖金并不值得,他就会很沮丧,就会对别人对自己都丧失信心。这种情况在老员工那里还不多见,对新来的高级人才老板往往有很多期待,同时,如何明确薪水以外的奖励,老板都很持重。要么承担金钱成本,要么承担信用成本,所以,做老板,发奖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职场上,我们看到更多的老板是固定一部分,模糊一部分,尽量降低自己的风险,但是,道理同样也很简单,老板发奖金的风险降低了,对员工的刺激也就降低了。知人善任不是一句说,说说而已,知人,不仅要知道一个人的才能,还要知道他的胃口,知道花多少钱才能有效地激励这小子,又不至于奖励过头了。公司效益好,固然可以多以奖金,但是多发以后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是来年他的预期会提高,二是在内部只要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公正,就会损害公司的整个评价体系。
  在韩非的时代,对于奖励的认识,到达“赏必信”这个层面就够了,国君只要建立信用就齐活了,因为奖励的成本对国君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在企业,奖励是一种成本,老板本来就是经济人,他们最终都会做经济人的选择,物美价廉,明白了这一层,就知道从全社会来看,奖金其实是个伪问题,所谓奖金,在一边列入国民收入,在那边列入劳动力成本,所谓激励云云,总体上不存在。所以当每个老板绞尽脑汁分配奖金试图激励自己的员工时,所有老板的所有算计正好拉出了各类人才的成本均线。所以,现在的老板要想真正激励员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老板认为是在发奖金,而员工根据奖金加收入的总和去和同行比较。
  一个公司发奖金,派红包,不等于就有了激励。
  要超过同行的水平,要超过他的心理预期,才能算激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小孩子都懂,但多少才算重赏,这就是大学问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6:06:32 | 只看该作者
【6】
  
  金科玉律十三条之第四条:“一听”。就是一个一个地考察。
  齐宣公爱听人吹竽,但他喜欢大合奏,南国处士滥竽充数,后来齐宣王翘了,儿子齐湣王接任老板,他也喜欢听,但喜欢的是独奏,这位南国处士只好打辞职报告。
  企业永远会有滥竽充数,理论上一个人的管理宽度是20人,超过20人,就需要分级管理,这就是传说中的“帕金森定律”,这样累积下来,每超过20个人就一定会至少有一个人是南国处士,也就是从理论上讲,一个企业5%的人是完全没有用的。恐怖不恐怖?
  老板是不可能“一一听之”的,这样他会累死的,累不死,也会耽误喝酒泡妞打高尔夫球的,最高管理者,不论是皇帝还是老板,最后最难克服的障碍就是“不耐烦剧”,中南海里面有个“勤政殿”,勤政两个字,落实起来不容易。但是,不管怎么烦,也要对自己亲自管的20个人,一一听之,一个一个考察他们的工作,了解他们的心态,指出他们问题,承认他们的价值,而且都要及时哦。
  一个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
  银子?
  独门技术?
  人才?
  都不是。
  记住喽,是老板的时间。
  老板要勤政,但不是忙前忙后忙得不可开交,越是这样,企业越危险。老板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就要用来做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定要概括,就是把自己亲自管的人管好,一个一个地管好。最牛的管理者只管三五个人,总经理、财务总监,再加上两三个顾问型的人才,OK了。
  这样,你每天喝酒泡妞打球,也不能算不耐烦剧,而是最科学的勤政。
  对了,柳传志怎么说的来着: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战略不可能天天定吧,班子搭好了也不能天天动吧,老板要经常做的,其实就是带队伍,而带队伍只要带好班长就行了。你看,柳传志和韩非有共识吧。
  道理都是相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6:13:09编辑过]
7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6:07:15 | 只看该作者
【7】
  
  所有的管理教科书上都有“职责明确”这句话,老板希望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好,但是,有时候,老板为了考察你,就故意不把你的职责清楚,给你来个模糊处理,让你自己找事情做,看你的主动性如何,有时候,给你安排一件事,但办事不是目的,而考察你怎么办才是目的,这种时候,这就是韩非讲的十三条金科玉律之五:“诡使”。
  韩非讲,有个老板派两个兵仔一起出去办事,临出门,把兵仔甲喊到自己身,什么也没说,但是兵卫乙看到老板单独给甲有安排,心里就打突。韩非的意思是这样可以让兵仔乙警惕起来,兢兢业业,不敢藏奸。在古代专制时期,天底下就皇帝一个老板,他老人家对你不信任,你肯定得天天夹紧尾巴,否则不仅可能失业,甚至还有可能失去比工作岗位更可贵的脑袋。所以老板会故意对张三好点,以激励或者考察李四一下。现代职场,老板有时候也会让你感受到他对你不是完全信任,让你不敢放松。
  在考察一个高管时,老板有时会“诡使”。被称为山西票号第一人的雷履泰提出了考察业务员的“八观”标准,抄在这里,可以参阅:远者易欺,远使以观其忠;近者易狎,近使以观其敬;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卒则难办,卒使以观其智;急则易夹,急使以观其信;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总之,用各种办法和环境让你暴露缺点,暴露本性。
  汉高祖刘邦的大谋士张良,年轻时性格急躁,曾经对秦始皇发动过恐怖袭击,黄石公为了考验他,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为自己捡鞋子,看他能不能克制自己的本性。这也是诡使。
  老板如果不按常情地重用你或者冷落你,都不排除借此考验你的用心。
  比如,把你扔在一个角落里,冷藏起来,看看你的定力怎么样。《鹿鼎记》里,康熙就是这么折磨施锒的,明知他是收复台湾的不二人选,就是不让他到福建前线,丢在京城,不理不问,憋得施锒天天摩拳擦掌。后来,时机一到,康熙一声令下,施锒有如猛虎出笼。在一些大企业,人才有富余,老板不妨试着这么来一下,用而示之不用,欲重用而故意轻描淡写,能收到激将的效果。
  比如,你空降到一家公司,老板很快就把人、财、物的审批签字权给你了,你如果感觉信任来的太快,这就对了,越是这样的快速放权,你的身后就越有可能安装着监视器,老板也在“诡使”你,尾巴要夹得更紧才对。
  “诡使”尽管不一定都是做坏事,但终究是阴谋而不是阳谋,诡使是权术的一种,权术是一种工具,如果搀杂进领导者个人的性格心理因素,这一招就会变得很诡异。
  在古代,皇帝也叫天子,为了维护这种半人半神的权力人格,他们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想让臣属猜到自己在想什么,天威难测,天恩也难测,圣心难测,这样的皇帝才是有水平的皇帝。比如不曾做过皇帝而实际上相当于皇帝的曹操,自己的猜疑心特别重,最恨的就有人捅破他的心思。根据易中天的说法,崔琰、杨修之死,就是他们猜中了曹操的想法。女孩的心思你别猜,老板的心思也别乱猜,老板想让你知道的,他会运用宣传部门天天向你灌输的,老板要管理企业,也会使一些不能放到桌面上的招数,这些招数也许能忽悠很多人,老板正自以为得计呢,你耍小聪明,嘴一快都说破了,那你就等倒霉吧。
  有一些拘泥不化的老板,为了表明他也是高深莫测,经常折磨手下的兵仔,打发他们做一些莫名其妙、劳而无功的事情。不要有抵触,要打工就会有牺牲,被领导折磨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可以赚点银子养家,想到失业以后的痛苦,我们为银子受气,也是气有所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6:52:48编辑过]
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6:08:00 | 只看该作者
【8】
  
  韩非讲的十三条金科玉律之六:“挟智”。什么叫挟智,韩非又讲故事了,韩昭侯假装丢了一件手头的玩物,叫“爪”,估计是用动物的“爪”做的,可以挠痒痒,也可以在手里把玩。韩昭侯表面得很焦急,有的人为了立功,于是找来一模一样的爪来冒充。韩昭侯知道谁不够诚信。
  这种方法厚道不厚道暂且不说,有没有效果也不去评价,有一条你记住就行了,那就是老板经常会引蛇出洞,老板不会抛砖引玉,他不认为自己的主意是砖,兵仔的是玉,他一般会抛饵引鱼,知道答案故意装糊涂,已有态度故意不表态,等着下面的人猛表现自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6:53:26编辑过]
9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6:09:07 | 只看该作者
【9】
  怎么发现下边的人胡作非为,韩非有一个办法,就是派人微服考察。
  卫嗣公派人装成外地人过关市,果然受到了关市管理人员的刁难,后来塞了红包行了贿赂,才顺利通关。
  韩非子管这一套办法叫“倒言”,这有点像今天媒体经常用的隐性采访,假扮弱势,诱导那些作威作福的人露出嘴脸。
  这种办法今天看来依然有效,比如你要考察你的窗口员工是不是负责任、待客如宾,你就派人假扮用户去试一下,是温暖如春,还是恶声恶语,抑或呆头呆脑,马上就清楚了。但是这种办法也只能对付小喽罗,要想对付大奸巨贪,这个办法恐怕不灵。你拿上巨款去没来由地贿赂某高官,人家不见信得过的人,是不会乱收钱的,这叫贪亦有道。
  这种办法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在现代法律条件下,掌握不好,很容易把考察变成栽赃,再往前走一步,就是特务统治了。这也就是后来法家遭受批评的地方。
  到此我们谈到了“七术”,下面我们继续了解韩非子的“六微”。“七术”是老板考察下属的招术,“六微”就是部下危害老板权力的六种隐微的手段,明白了“六微”,基本上可以防止部下忽悠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6:54:04编辑过]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6:09:3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韩非之死,李斯恐难辞其咎。三公子把责任全推给姚贾,稍有“跑火车”之嫌。
    
    写历史小说,自然要以史为据。史家关于韩非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但主要说法有三种。
    
    1、“斯害论”,以《资治通鉴》为代表。
    {……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卷第七)
    
    2、“姚害论”,见诸《战国策》,只有一句话——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卷七 秦五)
    
    3、“斯、姚共害论”,《史记》信之。
    {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三种不同的说法,我们该采信哪种呢?
    
    单以权威性论,《战国策》略不如《史记》与《通鉴》。《战国策》乃西汉年间刘向根据宫廷所藏战国史料编校整理而成,编校整理的史料多为错、乱、残、破,可信度显然不如《史》与《鉴》。此其一也。
    
    其二:《战国策》论及韩非之处,失之于简,未可足信;即便如此,《战国策》也只论姚贾害韩非,并没有排除李斯的嫌疑。
    
    其三:关于《史记》。《史记》虽有文学笔法,难称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但太史公身为伟大的史学家,其学术水准与学术道德勿需过多质疑。司马迁作《史记》,调查实证的工作可以说是相当严谨细致的。尤其值得称到的是,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的把握非常准确,对历史人物的判断相当客观——情节或有虚构,但虚构的情节只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可称之为“艺术的真实”——源于真实,高于真实,也许正是《史记》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吧。
    
    回到韩非之死,我们发现《史记》其实是融合了《资治通鉴》与《战国策》的说法,可信程度应为最高。在《史记》里,韩非是李斯与姚贾共同害死的,而以李斯为首,姚贾在后——“李斯、姚贾害之”。
    
    当然,小说毕竟不是史书,三公子欲树李斯以正面形象,无可厚非。然而,菜鸟以为,如此曲笔,非但无益于李斯,适足害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7:01:00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