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中国券商Total100排行榜

[复制链接] 3
回复
268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7-4 09: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题记:证券从业者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站在大众的目光下接受着如此之多的关注。为中国六千多万股票投资者提供交易服务的中国券商,目前正处于着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券商退出机制在凄风苦雨的2001年已正式启动,雨后才见彩虹,我们在这个券商需要小心应付的寒冷冬季,对2002年度券商综合实力进行排行,并萃取出救赎自己的武器,也希望能或许遴选出真英雄。
券商基本面:
去年1到9月券商的价值业务总量为200.72亿元,相比2001年同期的299.8亿元萎缩了110亿元,比上年减少7成。 
  券商的三大利润支柱是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及自营部分。在目前我国的市场中,投行业务主要为承销业务,包括上市公司的首发、增发、配股等;而经纪业务部分,长久以来则是券商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券商目前最重要的业务和利润来源。由于我们主要是从券商经营、市场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券商排名,因此我们在计算时,将变化性极大且定界的模糊的自营业务排除在外,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进行排名的目的。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信息来源的限制使我们无法准确估算出券商自营交易量所占的比重,因而在计算券商经纪业务价值量时并未扣除这一因素。 在对券商的赚钱能力的排行中,我们引用了一个指标——综合价值业务量。依据不同业务量能够为券商产生的收入比例来进行加权计算的。通过对券商不同的交易品种、不同业务赋予不同的价值权数,可以取得一个总的业务价值量,并以此对券商进行排名,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对券商业务收入的一个估算。从2002年1月份起,银河证券每月实现的综合价值业务量便领先于其它券商,最终以12.75亿元的综合价值业务量夺得本排行冠军。国泰君安以11.17亿元的综合价值业务量,名列第二。海通证券和申银万国证券分别以10.32亿元和8.00亿元列第三、四位。前20名券商中有10名券商名次提升,其中大鹏、华泰、广发、联合和兴业等市场排名大大提前。
2002年各家券商经纪业务量延续前年颓势继续下滑,而随着佣金浮动制的实施,券商经纪业务的利润率也在下降。多亏了政策带来的“6.24”行情,使得大家有所斩获。除中金公司之外,综合实力列前的券商都是在经纪业务上颇有建树者。银河证券经纪业务的综合价值业务量为12.75亿元,占到所有券商股票基金交易额的7.37%,名列第一。仅前5名券商交易量就占了全部股票基金交易总量的28.47%,而前20名券商的经纪业务交易量更是占到了100多家券商总交易量的50%。
大券商垄断经纪业务的形势仍未改变(如图2)。
图2:排行第一的银河证券所占整体业务量比重
  
经纪业务中,B股的业务尤为堪忧。B股的交投清淡,导致该项经纪业务量也出现了大幅的下滑,甚至比A股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2001年上半年B股的井喷行情带了巨大的成交量,相比之下今年成交量的大幅萎缩也不足为奇。由于深沪两市的B股结算币种不同,所以B股的交易情况也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2002年B股交易量排名前10位中,深圳本地的券商就占了一半,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申银万国、广发证券和国泰君安(如图3)。

与2001年同期一样,境外券商中排名靠前的依然是怡富证券。债券市场的会员交易情况有所不同,海通证券以42.16%的交易份额位列榜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债券交易中的回购交易成交巨大,以230亿元占据深市回购交易的79.84%。其后是天同证券和南方证券,分别占19.85%和17.21%。
  券商2001年的投行业务相比2000年就有所下降,今年仍未摆脱颓势。承销业务同比大幅度滑坡,尚不及去年全年承销总金额的一半。从券商承销业务排行榜可以看出,两极分化现象已经凸现,有海外兵团之称的合资券商对国内券商投行业务带来的冲击更加猛烈,而本土券商投行业务却成了一个瓶颈,业务开展苦乐不均,其中大多数综合类券商近年来投行业务是颗粒无收,对大多数券商而言,跻身综合类券商的行列不过是徒有其名。
从各家券商募集资金总额来看,背景深厚的中金公司由于承销了招商银行、中海发展和中国联通等几只超级大盘股,使后续者望尘莫及,也是凭借这一优势中金公司成为惟一一家不靠经纪业务闯入前十强的券商。中金的成功,或许昭示了未来的证券市场是大投行的天下。截至2002年,注册资本金5-10亿元的券商在证券承销发行中的市场份额不超过20%,可见其市场占有率之低。此外,目前券商所实行的主承销商通道管理制度给券商投行业务的实际操作加了个“紧箍咒”,也是颇让券商们头痛不已。对于大券商来说,勉强能凭借资本金的实力在缩小的蛋糕中分得一大块。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些中小型综合类券商将因投行的零业务而从综合类券商队伍中自然淘汰。
遭遇寒冬的券商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添衣以御寒,2002年度券商们的总体资本实力有所加强。124家证券公司的总计注册资本金为1,013.22亿元,总资产额达到6,314.57亿元,比2001年分别增加了26.49%和8.2%。注册资本金在10亿元以上的证券公司已达到44家,约占总数的35%左右。目前注册资本最大的证券公司是银河证券,为45亿元。正如海尔的张瑞敏在注资长江证券时说,注册资本金大不一定就意味强,而且迄今为止,证券市场并没有真正强的证券公司。所以我们在对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进行排名时,仅将注册资本金一项作为陈列项,而未作为排比标的项。
  另外,在表中我们还列出了各券商拥有营业部的数量(网点)。最多的券商是今年新近宣告成立的银河证券,它旗下营业部数量高达178家,占全国2,623家这个总数的6.78%,看来银河取得经纪业务优胜的法宝正是营业部的数量。营业部数量过百家的,还有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如果用产业组织理论中衡量市场垄断程度的重要指标--集中度来对照我国证券营业部的分布情况,我们发现,我国大券商的规模优势还不是非常明显,尚不足以应对加入WTO之后国外证券业巨头可能带来的冲击。前十大券商共有营业部829家,占全国总数的31.6%,其集中度应属于低级水平。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我国证券营业部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证券巨头将会出现。
纵观大陆众家券商,境遇悬殊。老牌券商风光不在,新贵更迭频繁,恍若天上人间。海通、申银、万国是大陆最早的证券公司,均成立于1990年沪深交易所诞生之前,拼实力海通当时处于劣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3家老券商都犯过大错误,申、万两家采用的是“强强合并”的做法,这种做法还沿袭到国泰君安,而今实力大增的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却日渐不敌“小弟弟”海通,怎不让人嗟叹。
同样有着银行背景的第二代券商南方、华夏、国泰的处境也不尽相同。如今,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在承销和经纪业务中还保持着领先地位。而2000年曾夺得利润第11名、承销第8名的华夏证券,2002年直至本次排行(截止10月份)仍然难进三甲。让人稍有慰籍的是沉寂多时的南方证券终于在本次排行中“芳踪再觅”。南方证券曾是传说中去年股市大跌时的最大“苦主”,虽经2000年底的增资扩股,股本已达34.5亿元,2001年3月又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挂牌仪式”,但始终颓势难改,传闻缠身。在本轮排行中名列前五,实在“可喜可贺”。
(注:该排行榜采用上海伟海投资咨询公司推出的业务价值量概念,对券商的经纪业务、承销业务进行评定,并予以综合排名。排序所需数据分别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及三大证券报。)

上古时候,传说中有六种武器天下闻名。今天,困境中的券商们也不得不穿起铠甲,拿起自己的“六种武器”,以度过漫漫冬季。
之一:海内联姻

金融服务业是一个高度竞争同时又存在高度管制的行业,中国证券业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无数的不可预测的因素在这个市场上兴风作浪,常常将处于这个行业的公司置于大喜大悲的境地之中,造成了这个行业不规则的周期波动。以我国证券市场为例,2000年股票主承销金额前20位的主承销商的筹资总金额达1,384.54亿元,证券业利润为240亿元;而到了2002年,随着股市的持续低迷,证券市场筹资额仅为1,051亿元,证券成交金额下降了35%,同期印花税下降47%,各证券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已经成了各家证券公司心照不宣的事实。为降低经营成本,券商已是无所不用其极。现在很多证券营业部老总见面不问“吃了吗”,直接就问“省了吗?”单薄的“安全边际”将使其中大部分从今年开始就蚕食自己的老本,而到了明年,或许其中部分就会面临无本可食的局面。尽管也有人以历史做证,称中国股市从未有跨越两年以上的熊市。但是不可否认,洗牌后的中国券商即使迎来了新的幸福生活,像1999年这样轻松数钱、家家盈利的场面也不会再重演。
如果只是如此,券商的处境还未至如此的不堪。在“长牛”颈下过活的证券公司的种种硬伤,在熊市——2001到2002年中暴露无遗。根据本榜显示,截至今年9月,118家证券公司中净资产额为一千零四十多亿元,不良资产却高达460亿元,并且仍有18家证券公司在“踩线”挪用客户保证金,有10家超过了10亿元,达到其资产总额的42%。而业界人士更宣称,这只是个保守的数字。最近接连发生鞍山证券被撤销、大连证券停业整顿,正是这个数字在现实中的体现。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中国证券公司经过了初级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中金和中银为首的海外派;以及国内综合性券商,如银河、国泰、中信等一批大券商;最后则是中小型和各地方性券商。即使是“矬子里面拔大个”的全国性证券公司,其规模与外国券商亦相差天上人间,本榜100家券商注册资本总计折合约122.66亿美元,与海外的美林证券和高盛公司对比相去甚远(如图4)。

美国4大券商管理资产及资本规模   (单位:亿美元)
名称 管理资产 总资产 净资产 资本金 雇员人数(人)
美 林 14580 3120 180 13.5 57400
摩根斯坦利 4590 4830 210 10.9 34540
高 盛 3510 4190 200 5.4 22677
莱曼兄弟 60 2480 850 7.3 13090

与其坐等着灰飞湮灭或被超级航母吞掉,不如掌握先机,横向联合或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的具体范例就是中国光大集团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而在业界,另一种多大做强的动作——合并,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排名14的光大证券自去年底由中国工商银行的手上收购排名第4的申银万国近两成的股权后,“婚姻”正如期进行,预计“婚礼大典”将在本年度剩下的几个月完成,届时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证券公司。而位列第6的华夏证券正与地方性的北京证券公司磋商合并事宜。二者的总部均设于广东省的广发和广东证券联合成为北方证券控股公司。除此之外,还有首家上市券商中信证券重组万德证券、贵州证券和汕头证券合摇身变成综合类券商汉唐证券及龙头老大银河证券参股亚洲证券等联姻。
在婚姻成为易变因子的今天,国内券商间的合并也绝非万年无虞。发起收购的公司往往容易碰到目标公司的“财务陷阱”。中国目前的兼并收购业务发展并不成熟,一些小券商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而且这些公司往往都有很强的“背景”,重组方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目标公司的财务问题,并购后可能会给收购方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所以,在以前发生的、由政府主导的重组项目里,大都伴随着政府婆家给予的部分“陪嫁”。这恐怕也是趁“狼群”未至之际,国内券商和主管部门最积极的防御方式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外资机构为什么而来?不外乎3种情况:一是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和业务利润,二是博取短期资本利得,三是借股份交易控制中国上市企业进入某些行业。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已有越来越多的证券经营机构开始寻求海外合作伙伴,截至去年底已有19家公司与国外大型金融机构签定合作协议。2001年12月12日的一纸《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审批规则》出台,更使得众各券商频频走出国门邀约外方洽谈联姻。排名居前的银河、南方、申银万国、广发、兴业、国信、光大等“皇帝女儿”,频频受到了海外机构的光顾。来访的海外证券机构中,既有美林证券、摩根斯坦利添惠、蒙特利尔银行、德意志银行、所罗门美邦等欧美地区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也有亚洲的日兴证券、东洋证券、野村证券等实力强大的专业证券机构。作为未来全面介入内地市场的最经济途径,找到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作为母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先遣队”,海外券商在内地的代表处呈现稳步增多之势。上海、北京、深圳一时间成为海外券商代表处的集散地(如图5)。
在华设有代表处的外资证券公司
福斯特股票经纪私人有限公司  法国国家巴黎百富勤有限公司    法国兴业证券亚洲有限公司  
韩国现代证券公司   乐金投资证券公司   霸菱集团
贝尔斯登有限公司   高盛(中国)有限公司    美国雷曼兄弟有限公司   
摩根士丹利添惠亚洲有限公司    所罗门美邦香港有限公司   大和证券SB资本市场公司   
野村证券公司    华宝德威(亚洲)有限公司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有限公司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7-4 09:37:00 | 只看该作者
国际证券(全球)控股有限公司   建弘证券(亚洲)有限公司   金鼎综合证券(维京)股份有限公司  
太丰行融资有限公司   香港京华证券国际有限公司  元富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凯基证券亚洲有限公司   新鸿基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大福证券有限公司  
新加坡发展亚洲融资有限公司  巴克莱证券有限公司   汇丰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  
施罗德国际商人银行 怡富证券有限公司 里昂证券有限公司  
荷银融资亚洲有限公司    大宇证券公司   美国培基证券有限公司  
日本国际证券公司    J.P.摩根   倍利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宝来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美林国际有限公司    日盛嘉富国际有限公司  
群益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日兴证券公司    汇富证券有限公司   
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唯高达香港有限公司  
嘉诚证券有限公司     洛希尔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可以预见,偏得招商银行、中海发展和中国联通3块奶酪的中金与“海归”中银将不再作为合资券商的特例,合营券商群可能将于明年集体登台亮相。随着合资券商群体性出现,券商帝国将更呈现规模化和集团化之势。
在海外的券商眼里,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全球最活跃的新兴市场,是“最后的前线”,要大发展就非去中国不可。2002年7月1日,《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和《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正式实施。湘财—里昂、华安—JP摩根、广发—富兰克林坦伯顿、海通—富通、光大—宝德信、国通——荷兰国际集团(ING),华宝信托—法国兴业、长城——美国景顺、申银万国——巴黎资产管理集团等多对“有情人”就将申请成立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申请第一时间递交到证监会的桌面上。经过多方权衡,最终国泰—安联终于上得花轿。
之二:企业入股
券商眼中的增资扩股是6种救赎武器中最为快捷、直接的方式,一则可以解决财务的危机,二则可以应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在经济学家眼里,所谓增资扩股就是扩大公司规模,降低股权的集中度。而降低股权集中度的就可以避免出现第二个管金生(原万国证券总经理),第三个张国庆(原君安证券总经理)。
基于各方面对资本扩充的喜好,券商们从1999年就开始了拼命“增肥”。在政策的扶持下,湘财、长江、中信、兴业等八家证券公司首批获准增资扩股。同年,获得给养的这几家券商迅速发展成为业界新贵。截至2001年底,约六十余家证券公司进行了重组和增资,与此同时,扩容的范围已由全国型、区域型券商向地方级券商拓展,如风头渐劲的中关村证券、西南证券、渤海证券、天一证券等,更名易址,成为券商队伍中的少壮派。增资扩股的直观效应如此之强,资本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又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众家券商对增资扩股趋之若骛,“做大”已成为国内证券公司渡过难关的第一诉求。2001年11月27日,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关于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宽了券商增资扩股的条件限制,增资扩股热浪潮再起。从今年年初至今,又有35家证券公司新设、重组或增资。经过了3年的加速发展,目前约有九十余家证券公司进行重组和增资。在本榜中,注册资本优势最雄厚的是新近扩充的海通证券,以87亿资本金占据了券业战略制高点;银河证券的45亿元,申银万国的42亿元资本金分列其后。注册资金在20亿元以上的证券公司总计达到了20家(如图6)。
  增资扩股后注册资本排行
名次 公司名称 增资前注册资本           (亿元) 增资后注册资本        (亿元)

1 海通证券 10 87.34
2 国泰君安 17 37.27
3 南方证券 10 34.58
4 西南证券 10 30
5 湘财证券 1 28.2
6 国通证券 8 22
7 中信证券 3 20.815
8 国信证券 8 20
9 长江证券 10 20
10 山东证券 5.8 18
11 广发证券 8 16
12 北京证券 8.5 15.15
13 大鹏证券 5 15
14 湖南证券 2.35 12
15 武汉证券 2.3 10.15
16 宁波证券 1 10.0206
17 湖北证券 3.02 10
18 吉林证券 1.2 10
19 平安证券 1.5 10
20 兴业证券 1 9.08
21 江苏证券 4.04 8.5
22 长城证券 1.57 8.25
23 广州证券 1.5 8.17
24 华泰证券 4.04 8.05
25 闽发证券 1.09 8
26 万通证券 0.5 5.52
27 河北证券 0.6 5.3
被业界称为“逆风飞扬”的海通证券这次不但筹资规模可观,而且姿态甚高。其新增股本只接受货币资金的认购,并且对股东单位提出了不少资格上的要求,45亿的增发股数一度引来了120亿元的意向认购金额竞相追捧。这种姿态的背后,是海通连续3年位居行业净资本、交易量、研究业务三甲业界地位。海通甚至放言,股东回报前3年“投资1块钱,能拿回7毛9”。素有“资本猎手”之称的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也斥资5亿元,身影闪现在海通背后。
    据统计,目前参股证券公司的上市公司已超过了150家,其中2001年进入的有51家,2002年的“新兵”约为15家。
同时为了分散风险,上市公司对证券公司的喜爱采取了“普遍培养”的方式。当时,联合证券有42家大中型企业集团成为大股东;国通证券的大股东新增了中国远洋集团、招商局集团等6家企业集团;在国泰君安证券的136名股东单位中,也有近60余家企业为国家或地方大中型企业集团。在综合多方资料,我们发现,证券公司也像上市公司一样,已经初步出现了一些“系”的雏形——“券商系”浮出水面:
华侨城集团: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达到280亿和89亿元,并参股南方证券、国泰君安、蔚深证券3家证券公司。  
海尔集团:近年来以13个亿的投资大举进入金融领域。先是以5个亿的投资控股商业银行60%的股份;又以1个亿的投资与纽约人寿共建中外保险公司;最引证券业界关注的是去年年初以2亿的投资成为鞍山信托的第一大股东,去年底又以4个亿的投入成为长江证券的并列第一大股东。
红塔集团:走出了“褚时健负效应”的云南红塔,在北京成立了专门从事资本运作的红塔兴业投资公司。在1999年底,红塔集团为20%的股份成为国信证券的名义第一大股东之一。
华能集团:一直是长城证券与特区证券的大股东。1998年以12.5%成为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特区证券的并列大股东之一。在特区证券难觅当年“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雄姿之后,转而着手对长城证券的控股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操作,将对长城证券的股份增持到50.68%的股权。  
山东电力集团:1999年通过受让股权的方式成为占有蔚深证券40%股份的大股东,后来又以15%的股份成为湘财证券的并列第一大股东。在最近上报的蔚深证券新一轮增资扩股方案中,山东电力准备增资到2.4亿元,继续以34.7%的股权控股蔚深证券。
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自财政部手中承接南方证券的10.42%的股权。在今年新一轮增资后,与上海汽车、北京首创等强势股东并列为第一大股东;而对国泰君安的控股权也在上海市消化国泰君安20到30亿不良资产的承诺下让位于上海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而对国信证券,该公司一直全资控股,仅于1999年底向战略客户红塔集团转让了20%的股权,形成了今天该公司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控股国信证券70%的局面。
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之相关联的券商有今年排行榜中的老大国泰君安、排名第四的申银万国和上海证券3家。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明显偏爱券商中的翘楚国泰君安。为了巩固在国泰君安的控股地位,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先后收购了华贸、申能、大众等一些公司的股权,将其股权比例从16.4%提升到30%多。
上海糖烟酒集团公司:在以上所有的公司中,上海糖烟酒集团公司是一家资产最小,也是投资最谨慎的一家公司。它的总资产47个亿,净资产27个亿,分别占有平安证券、大鹏证券、上海证券、兴业证券2%、2%、4%、4%的股权。
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寡头”海通证券不同,券商们的大多数在2002年遭遇的,更多是股东退股。原因是这两年的增资扩股资金多数用于补窟窿、擦屁股。随着上市公司去年第三季度报告的不断公布,参股券商这一双刃剑的威力显现出来。
在承受了高达2,178万亏损之后,陆家嘴在平安证券第二大股东之位上还未坐满一年就宣布主动退出;天津磁卡将持有的渤海证券10.79%的股权转让给磁卡集团;合金投资脚底抹油,溜之大吉;雅戈尔也进行了“减仓”;而天香集团大概要更感谢上交所的监管了,因为正是今年5月的“整改”使它撤出了对亚洲证券的投资。
但也有人偏不信邪,被誉为“上海首富”的周正毅首当其冲,旗下上海大方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高校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分别以第一、第二大股东身份入主注册资本只有5,060万元的超级“迷你”型经纪类券商富友证券。素以其骁勇善战,被许多大券商看作市场上“不守规矩”、喜欢“出风头”的小不点,并因多次祭起佣金价格战的大旗被喻为“价格屠夫”的郭广昌通过旗下豫园商城、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3.24亿元设立德邦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控股30%的第一大股东;中国最大报业集团之一—文新报业投资2亿元人民币入股东方证券;首创股份投资3.6亿元注入南方证券;厦门国贸、光彩建设也将资本嗅觉锁定海通证券(图7).
2002年1至10月上市公司参股券商金额排行
排名 上市公司名称 被投资券  商 受让总价(万元)
1 首创股份 南方证券 36,000
2 深纺织     海通证券 30,000
3 东方明珠       海通证券 23,000
4 新亚股份  长江证券 17,700
5 新亚股份    长江证券 17,700
6 第一百货        海通证券 15,000
7 益鑫泰 湘财证券 10,800
8 海欣股份       长江证券 5,900
9 东方创业    海通证券 5,007
10 厦门国贸        海通证券 5,000
11 燃气股份           沈阳信托 2,980
12 华工科技          长江证券 2,360
13 重庆路桥           西南证券 2,000
14 威孚高科  国联证券 1,200
15 江中药业      天风证券 1,200
16 江中药业   国盛证券 1,000
之三:券商上市
120多家券商并不是都干净,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有历史污点的“坏小子”。大多数的历史污点是挪用客户保证金,挪用的结果往往是炒股自营,炒股的结局又往往被迫炒成股东,长期以来这一直就是业界心照不宣的敏感话题。2001年公布的一批违规名单中,金盆洗手杜绝这种恶习的有74家,还在挪用的有27家,被谈过话的券商有46家。而去年公布的高得惊人的不良资产率,再次让灰色业务无处遁行。眼看着在资本的推动下,别家大举化购并与扩张,靠人脉称霸江湖的老牌券商们怎不着急?
在静默等待中,中国券商第一股的光环落在了中信证券的身上。作为首家IPO发行的证券公司,能否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本的新鲜血液,在业内人士看来几乎是未来券商生死存亡的关键。公开上市是需要付出很多代价的,融资需要成本,公开信息披露意味操纵利润的空间受到压制,在这些代价面前,“好孩子”中信真的准备好了吗?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系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于1995年10月25日在北京成立,注册资本20.815亿元人民币。中信得以顺利过会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公司的清白之身。在1999年、2000年罕见的大牛市行情中,多家券商或多或少有违规之举,有的被中国证监会处以警告甚至免除承销资格,高调的中信却得以独善其身。中信证券曾荣获2000年度中国券商业绩排名利润第二、净资产第三、主承销商信誉考评排名第五的好成绩,并开创了首家券商指数——中信股票指数体系等。中信证券率先直接上市,或多或少地体现出“靓女先嫁”的原则。
经过发行后,中信证券的净资产将增加到60亿元以上,包括其大股东中信集团在内的原股东的资产增值超过1倍。大股东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深厚背景也是中信得天独厚的资源,母公司旗下还有中信实业银行、中信泰富、中信嘉华银行、信诚人寿保险等企业。混业经营是国内金融业的远大目标,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在酝酿23年来最大的一次重组,其设想便是试图通过“中信控股”,在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大局之下进行混业经营的尝试。旗舰启航,航母中信控的金融版图将更加宏大。
中信证券和当时另一大上市热门——广发证券互为主承销商。广发证券1999年以来的3年间各项指标排名一直位居十大券商行列,广发证券多年来致力于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外部监控机制,举措之一是率先聘请了国外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为其改制,这一曾被业界叫好的举措,如今却随着安达信丑闻的曝光而成了极不光彩的一招棋,上市之路也因此而放慢。
中信的顺利过会为其它证券公司打了一剂兴奋剂。“痛定思痛”的广发证券暗中加快上市进度,目前改制工作已经结束。更多净资本在16到20亿元的新锐券商也跃入了上市热潮:国信、国通、大鹏等;老牌券商海通、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也忙于改制;国泰君安的股权梳理工作正在大规模地进展之中,申银万国则提出2003年上市的目标。更有券商如湘财证券、华夏证券等已将上市列入短期规划之中。最有条件上市的是经批准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证券公司,目前至少有15家证券公司改制或设立为股份公司,如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兴业证券、大通证券、海通证券、红塔证券、金通证券、南方证券、西部证券、招商证券、中关村证券、广东证券、江南信托投资公司、广发证券、中信证券等。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3-7-4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之四:灰色自营
   
   券商拥有的约437亿的自营资金在2002年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指数看,2001年上证指数下跌20.61%,2002年截至12月下跌5.02%。由于受新股上市以及部分大盘指标股调整幅度不大的影响,实际上投资者资产缩水程度要远大于同期指数。因此,同样参与市场竞局的券商自营业务亏损也是相当惊人的。解铃还从系铃起,巨额亏空还得靠从股市赚取利润来弥补。从技术的角度,将自营资金盘扩大也是赚取利润的捷径,例如100亿资金自营盘的券商已经损失40亿资金,用剩余的60亿资金赚取40亿利润弥补损失,收益率平均要达到66%,只有将资金盘增加到400亿,并祈望在一次行情中操作成功,平均10%的收益才可以收回损失。
    受利润的巨大原动力,使得券商们偏向虎山行。对此券商们给出的解释是“做庄?也不能这么说吧!这也可以解释为上市公司业绩良好被多家机构投资者同时持有。这并不违法呀!”情况果真如此吗?2001年12月,甘肃证券副总吕宏违规提供融资和利用个人股票账户违规自营,证监会对其罚款50万元;号称“证券王国”万国证券因炒作国债期货导致濒临破产而被兼并;浙江证券操纵股价而被处以5亿元巨额罚款导致被北大方正鲸吞;已经灰飞湮灭的中经开破产之前,其不良资产据称达到300亿;2002年8月9日,证监会宣布撤消鞍山证券公司。这些都是自营惹的祸。退一步讲,若只是券商自身投资股票到还有所顾忌,最可怕的是券商监守自盗,违规融资、保底承诺、开设个人账户等。如此一来,在股市中,券商便同许多地下基金、机构大户等开始争夺起市场,同时也成就了吕梁等庄家的“宏伟工程”。
券商的自营盘一般分成两个部门:一是证券投资部,以券商的自有资金为主,风格上表现为长线控盘,独立走势,每年有一只主打的品种,具有较强的走势,并且往往出现在十大股东中,持仓较重;另一个是资产管理部,以企业委托的资金为主,以组合投资为主,风格上是跟随大盘顺势而动,走势不太强,券商的持股也不会太重。
    自1997年3月深沪证交所开始实施公开信息制度以来,两市约有近五千余家营业部上榜,有50家券商会员的78家营业部单个交易日在某一只股票上的成交金额超过了1亿元,且次数达116次之多。最高的比例居然达到157%,相当于这只股票当日几乎所有的买卖都为这个营业部包揽,营业部内自买自卖超过六成。券商的自营盘就这样作为“王榭堂前燕”被大家司空见惯。同一家券商(会员)的两个以上营业部的成交金额超过亿元的情况非常普遍,分别有:南方证券(7次)、海通证券(5次)、国泰君安(3次)、三峡证券(3次)、山东证券(3次)、鞍山信托(2次)、大鹏证券(2次)、东莞证券(2次)、辽宁证券(2次)、平安证券(2次)、申银万国(2次)、湘财证券(2次)、信达信托(2次)、银河证券(2次)、中经开(2次)、中信证券(2次)、珠海国投(2次)。这种分布应该说跟这些券商在证券市场的实际地位是基本吻合的。
    其中,成交金额绝对值最高的席位是“5.19”期间,南方证券操纵上海机场的记录;其次是申银万国操纵莱钢股份而创造的33,855.42万元记录。一个交易日在一只股票上动用上亿元资金的席位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单个席位仅一次成交金额超过亿元,如果说可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的话,超过两次就绝对不能用偶然性来解释了。排在第一的是中经开,成交金额过亿元的次数多达9次,遥遥领先于其他所有营业部,吸引眼球并且成交超过1,000万元的股票有东方电子、银广夏、深宝安、沈阳化工等。这些曾作为一代头羊的股票都是中经凶悍的风格下的杰作。2002年6月7日,不可一世的中经开轰然倒下,中国证券市场拔掉了一颗毒瘤,也少了一道“风景”。
    庄家的凶悍体现在很多方面,但在公开信息中往往是通过较高的成交比例,即“对倒”体现出来的。属下席位最喜好“对倒”的当数国泰君安:1997年11月26日,成商集团涨停,国泰证券成都成交1,580.04万元,成交比例为101.53%;1998年4月8日,纵横国际涨停,国泰证券成交1,884.06万元,成交比例102.3%;2000年6月27日,思达高科涨9.55%,国泰君安郑州花园路成交10,391.71万元,成交比例119.16%;2001年11月1日,凤凰光学跌停,国泰君安深圳东门南路成交372.89万元,成交比例100%。其次是南方证券:1999年10月22日,青旅控股涨8.67%,南方证券成交6,100.36万元,成交比例100.4%;2000年5月11日,工大首创(宁波中百)跌停,南方证券成交5,419.19万元,成交比例为157.87%;该股同年7月3日再度跌停,南方证券成交7,936.89万元,成交比例为153.76%。该股从近50元的高位下来,南方证券获利丰厚。但下跌时已无人接货,只好自己在下面兜住,制造接盘踊跃的假象,诱导抄底盘进场挨套。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让他疯狂。”在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券商们的自营技巧还得到了提高,将“擦边秋”打得更加巧妙。刚刚因为罗牛山的首笔大宗交易而引起轩然大波的银河丝毫没有惧意,反而主动“曝光”吸引眼球。2002年5月15日上午10时32分,宁沪高速突然被一笔66万股的卖单打至跌停,随后跌停板上的大手笔抛单层出不穷,半小时内成交上亿元,终盘宁沪高速收于跌停。收市后的公开信息揭示:当日宁沪高速的前5位成交席位均为银河证券公司属下。其中银河证券证券投资部占到当日成交的43%,而就是同一个席位前一日大举买入宁沪高速(占当日成交68%),直接导致该股大涨7.12%。由于监管部门一般认定当日大量买入又卖出的“平行交易”(即对倒)是违规行为,对隔日买入卖出则没有明确认定,所以银河证券的交易行为或许只能算是“打擦边球”。今年类似银河这样前一日大幅买入后立即大幅卖出的就有34家。
之五:投行承销
在行情清淡的9、10月间,投资银行业务量顿显在券商收入中的重要地位。仅凭中国联通一个项目的发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就以2.88亿元的综合业务价值量牢牢地坐在前10名的位子上。习惯了“一级市场争承销,二级市场争大户”的券商们,在不得不派出证券经纪人如“拉保险”一般四处奔走的同时,也将所有拯救自己的砝码压在了投行上。
100多家券商中,具有股票承销资格的机构有61家,其中主承销商36家(图8)。
   
  股票主承销商名单 股票承销商名单
序号 公司名称 资格种类 序号 公司名称 资格种类
1 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主承销商 1 天津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2 广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2 贵州证券公司 承销商
3 大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3 福建省华福证券公司 承销商
4 山东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4 长春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5 安徽省证券公司 主承销商 5 山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6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主承销商 6 广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7 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7 厦门证券有限公司 承销商
8 国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8 佛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9 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主承销商 9 黄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10 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10 河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11 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11 苏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12 国信证券有限公司 主承销商 12 无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13 光大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13 内蒙古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14 福建兴业证券公司 主承销商 14 武汉证券公司 承销商
15 华泰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15 三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16 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16 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17 长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17 广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18 华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18 宁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19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主承销商 19 福建省闽发证券有限公司 承销商
20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公司 主承销商 20 黑龙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21 长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21 新疆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22 南方证券有限公司 主承销商 22 大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23 浙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23 宁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24 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24 华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25 湖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25 蔚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承销商
26 河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28 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主承销商        
29 申银万国证券股份公司 主承销商        
30 东方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31 东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        
27 中国银河证券有限公司 主承销商(临时)        
34 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 主承销商(临时)        
32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主承销商(特别)        
33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主承销商(特别)        
35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主承销商(特别)        
36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主承销商(特别)        
{注:信达、华融、东方、长城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只能从事各自资产管理范围内的承销业务。}

根据有关规定,券商的承销费用是提取承销金额的1.5%到3%;如果承销金额超过一定数量,则整个承销费用是要封顶的,即不超过1,000万元。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到今年10月,共发行101家企业,筹资696亿元。近期虽发行了几只,但发行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发行价格基本在10元以下,筹集的资金与前期相比大大减少。因此,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全年的筹集资金不会超过1,000亿元。去年发行市场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大的综合类券商业绩不突出,而新增资扩股(参见前文)的原地方性券商业绩比往年好。由于分销商甚至是副主承销商都是名誉分销和承销,因此,真正有盈利的是主承销商。剔除成本,主承销商大约能获取6成到7成的收益。按照往年的情况,主承销业务几乎都集中在大券商那里。而今年撒胡椒面的做法,使主承销业绩并不突出。增发新股和配股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在股市不景时更遭到投资人坚决地用脚投票。无奈之下,券商们只得“剑走偏锋”挖掘并购重组、承销可转债、管理战略咨询业务,然则远水难解近渴。总体上看,券商投行业务能够达到收支平衡就已经要说“阿门”了。
“通道制对于投行业务的影响非常的大。”问及各家证券公司今年投行生意难作原因时,大家众口一词地对“通道”表示出头痛。中国的证券上市过程经历过3次变革,即额度制:谁审批谁负责;核准制:谁盖章谁负责;评分通道制:券商责任自负。监管层苦心一诣推出 “通道制”,就是希望通过对券商的限制实现对扩容节奏的控制并将有效遏制上市公司“一年平、两年亏、三年ST”局面。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通道制”意味着:每家券商一次只能推荐一定数量的企业申请发行股票,而且所推荐的企业每核准一家才能再上报一家。具有主承销资格的券商拥有的通道数最多8条,最少1条。换言之,最大的券商同时推荐企业首发、增发和配股及可转换公司债再内总计也不过8家。
去年9月23日,也许是发现了通道制的某些弊端,证监会再次出台了《主承销商执业质量考核办法》,把通道制从“分配型”改为“奖惩型”,即通过证券业协会对券商承销业务的打分,评判券商承销业务开展的优劣,并给予增加或减少通道的奖惩。此举一方面加强了对券商承销业务的考核,有利于提高股票发行企业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得券商增加通道成为了可能。
  《办法》中污点记录的实行,使“驾照记录”直指券商生命线。长期的影响将是主承销商的品牌效应,主承销商最终将从“通道经营”发展到“品牌经营”。通道有限,风险却无处不在。券商们不得不戒之慎之,如履薄冰,承销家数排名第一的中信仅接单7家。从募集资金方面看,中金公司因为“垄断”超大盘项目以581.9亿元价值量遥遥领先一个数量级,传统实力券商南方证券以94.06亿名列第2,最突兀的是一批新锐投行的表现,广发、兴业、西南、招商跻身前10位。
即使了在“经纪业务价值量”中占得较大比例的几家投行,也并没因此过上幸福生活。
国泰君安、南方、海通、国信、广发等国内投行第一集团的券商几乎无一幸免。其中包括兴业证券以4.1亿元为杉杉股份做的配股承销,包销比例高达96%;光大证券包销南宁糖业88%的配股;平安证券包销浙江广厦的81%的配股。包销占用资金绝对值最大还属南方证券,它以8.5亿元包销哈药集团近7,000万股而遥居榜首。从包销家数来看,光大证券和西南证券都以4家并列第一,大鹏证券则以包销三家暂居第二。从包销金额占资本金的比例来看,南方证券、光大证券都以超过80%的比例遥遥领先,平安证券和兴业证券则以近50%的比例位于“第二梯队”,西南证券和大鹏证券则以超过30%的比例居于“第三梯队”。这还没包括国通证券包销京山轻机的1,561万股,银河证券包销罗牛山的6,089万股、银丰基金1.39316亿份,中信证券认购的1,261万股江泉实业,华泰证券包销升华拜克的1,627.2371万股,包销神火股份的2,015.157万股。
4
 楼主| 发表于 2003-7-4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出人意料的是,券商竟然惜售或增持。西南证券持有的明星电力、天同证券包销新兴铸管配股余额都没有发生变化,光大证券包销的新黄浦仅抛出了一百一十多万股,仍持有1,180万股。在股价大大低于配股价的情况下,或许是出于摊低成本的考虑,一些主承销商甚至还大量增仓。紫江企业的年报显示,银河证券期间增持了五百多万股,一举成为公司第四大股东。看来券商们是要和配股赌一回,寄希望于“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券商跻身前10大股东自然不会老实锁仓,耗资2.80亿元,包销2,514.35万股的大鹏证券成为天歌科技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之后,就上演了一出逼宫好戏:早在1998年因配股被套五矿发展的大鹏证券,就曾创造获利3倍以上的经典案例。历史不会简单重演,2002年被套天歌科技的大鹏证券最初只想变现解套,却突然发现天歌科技有尚未投入使用的3.72亿元的巨额配股资金。谁控制了董事会,谁就控制了这笔钱的使用权。于是举牌“逼宫”正昌集团卖股权,半路跑出个“程咬金”天同证券来趟这一池浑水,激起市场“哇声”一片。
    有的证券公司甚至已经三进宫、四进宫,但由于是国企,这些证券公司牌子仍在,店门照开,而在承销发行股票上养成的滥用政府信誉和为国企改革服务名义的恶习未改,在证券市场上根本无信誉可言。证券市场上行为主体的各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严重恶化了证券市场的生存环境。致使投资大众丧失了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从此远离了这个市场。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说:“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都由市场自已解决。”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券商的投行境地走到今天这般田地的真正内因。

之六:委托理财
    上市公司进行委托理财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保底型,券商无论盈亏均按双方商定的保底比率保证上市公司的收益,超出保底收益的盈利则全部归券商所有;二是保底加分红,即超出部分双方按事先商定的比例分红;三是按比例分红型。众家券商之所以敢接受那么大的委托理财,还提出如此笃定的“保底承诺”,就是因为它们从过去的经验中感觉到,只要证券市场出现重大下滑,政府就一定会出面“救市”。而救市的效应就是各既得利益集体的皆大欢喜。2,200,1,700,1,500,1,300,1,500,1,300,几个数字的简单组合,勾勒出一年多以来的完整走势。即便是我们的股市不在跌,呈现长期横盘状态,券商的委托理财业务也面临着巨额亏损,因为几乎所有的券商都不甘在保底收益率中示弱,而保底收益率均高于年贷款利率5.855之上,普遍高达12%—15%。仅此一项巨损,券商们便足以破产。假使券商管理的资产状况和大盘同步缩水,加上管理成本,券商的损失将在25%以上。按照保守估计,按大盘下跌20%来计算,至少有400亿元的资金已经蒸发。这还没计算券商通常为委托方提供6%以上的保底收益率。目前国内118家券商的资产规模不过一千多亿元,两相比照,许多券商在低迷的行情中所承受的,真的是生命所不能承受的了。
作为2002年度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委托理财的高烧热度在2001年报里可以一见端倪。在上一年度,券商共接受委托理财管理资金约为216.65余亿元。进行代客理财的证券公司有38家之多,其中今年排行榜中的亚军国泰君安无疑是最大受托人,共有19家上市公司与其签定了资产管理委托协议,资产管理金额达17.8亿元。南方证券和国通证券也分别有10.7亿元和8.5亿元的委托理财金额。2002年公布中报的1,153家上市公司中,涉及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达到172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15%。其中,委托理财金额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有69家,超过3亿元的有19家,这19家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金额达93.52亿元,占了所有理财总额的近一半。风光不在的2002年,这项业务大约只使五成的委托方实现了收益,并且收益率多在5%徘徊。同时,多家公司的委托理财出现了数百万元的明亏数额。不断传来的上市公司提前终止委托理财协议的公告显示,一些感觉比较“灵敏”的上市公司,嗅到了政策和股市的双重风险。初步统计,共有近100家上市公司收回和部分收回委托理财资金,总金额为110亿元,约占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总金额的44%。进入2002年,上市公司收回委托理财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在去年前9个月,大约有八成的委托理财得以顺利收回。
    综合统计,最信赖证券公司的是宝钢股份,累计委托金额高达12.2亿元,委托理财为其利润总额贡献了7,300万元;四川长虹上半年委托理财累计11.5亿元,委托收益3,600万元,而同期实现利润总额2,757.57万元,若没有这笔委托理财收益,每股一分钱的收益也保不住;委托理财第三大户为辽河油田,该公司委托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贷款10.5亿元,扣除营业税和手续费获取利息2,104万元,委托国泰君安公司理财5,000万元,取得收益250万元;而联通国脉的委托理财也达到了4.8亿元,相当于公司净资产的39.7%,俨然就成了投资公司;就连一汽集团也曾拟出资3亿做委托理财,因有变故这才幸免于难。
即便是顺利收回投资取得收益的,夕日众多上市公司靠投资收益为生的一幕也难以再现。赤天化自2000年起就开始委托理财,去年收回相当部分投资,实现收益超过了3,000万元,委托理财收益占到了总利润的七成以上。然而,对于多数公司来说,委托理财的收益还是难尽人意,如顺鑫农业、川化股份、陕解放、中牧股份等公司实现的收益均为数百万元。万绿丛中也有一点红,在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集体遭遇“滑铁卢”的2001年,安徽华茂股份在9个多月时间里获得957.11万元的委托理财收益显得实在难能可贵。 
尝够了苦头的券商们主动向委托人提出提前解除理财合同,试想,一个当初哭喊着拉来的生意,落到要自断手臂的境地,也实在可叹。即便是硬着头皮承接此业务者,也在接受委托金额上大打了折扣(如图9)。
2002年上市公司委托券商理财金额排行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公告日期 金额(万元) 受托方
000817 辽河油田 2002-4-23 80,000 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000488 晨鸣纸业 2002-4-25 20,000 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10,000 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15,000 中信实业银行及上海天同道勤在线理财投资公司
000537 南开戈德 2002-3-20 22,450 天津信托投资公司
000825 太钢不锈  2002-3-15 20,000 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已收回)
000600 国际大厦 2002-6-25 14,000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市广安支行
000516  陕解放A  2002-4-13 5,000 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已收回)
2002-6-7 8,000 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000860 顺鑫农业 2002-4-19 10,000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收回)
000155 川化股份 2002-3-23 5,000 新疆金新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5,000 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000666 经纬纺机 2002-4-2 9,300 中纺机财务公司
000779 三毛派神 2002-5-30 8,000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000652 泰达股份 2002-6-21 7,000 公司收回全部委托理财本金及如期收益
000534 汕电力A  2002-7-2 2,000 海通证券有限公司(已收回)
000850  华茂股份 2002-1-12 5,000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000813  天山纺织 2002-4-6 5,000 新疆证券公司
000564 西安民生 2002-4-2 5,000 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000543 皖能电力  2002-3-27 5,000 安徽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000897 津滨发展 2002-3-28 4,900 渤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000695 灯塔油漆 2002-4-6 1,700 天津信托投资公司
3,000 天津渤海证券有限公司
000626 如意集团  2002-4-2  2,000 北京银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00803 美亚股份 2002-4-10 1,275 国家商业银行
000812 陕西金叶 2002-4-17 1,000 西安天慧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000829 赣南果业 2002-4-2 1,000 深圳市辉华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