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olarxia - 

[转帖]十个慎入的管理领域

[复制链接] 29
回复
302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51:42 | 只看该作者

二、将企业与“基金”分开运作。

  

  企业有过五亿的溢利了,就得考虑将溢利部分分开单独运作,成立个“基金”是必要的。

  发达国家很多大企业,都单独成立了“基金”,其基本的考虑是什么呢?

  很简单:做企业有做企业的规律,资金运作有资金运作的规则。两者相互合作,就相得益彰;两者混在一起,很有可能就两者都做不好,还互相拖累。

  

  也许伴随着企业从小到大一起成长的企业管理者,都有切身的体会:企业还小的时候,大家都卯着一股劲,奋发图强地把企业做好,这叫“同患难易”;但企业有积累了,工资、奖金什么的也丰厚了,啥想不到的人事困局就一下子都来了,最后造成企业人事的剧烈震荡,一批管理与技术骨干相约着一起“跳糟”……,这叫“共富贵难”。

  出现这种现象,还是企业的主要领导造成的,不小心把“企业激励”变成了“鼓励贪欲”;而人的贪欲一旦被鼓励、激发起来,就是无休无止的无底洞,相互攀比、相互扯皮、相互践踏什么的都来了。

  人力资源的激荡必然影响到企业财务系统的混乱,财务人员在这种人事乱局之中,很可能会产生“老实人吃亏”的想法,会想着法地给自己多捞一点——反正深知企业里有钱,何不拿“逃税漏税”的小辫子敲公司一笔?

  

  钱多了,咋成了坏事呢?

  其实钱多了不是坏事,不晓得把企业“重归简明”就是坏事了。

  而“重归简明”的最好法子,就是“回归专业性”、“回归规则”,把企业的“溢利”部分分出一个基金来,让企业的钱钱单独运作,哪怕这个“基金”只做一项业务,就是“只对本企业做单独投资”也是好的。

  

  “基金”一旦设立,就受相关的“专业”法规与行业规则约束——别以为规则就是不让人“自由化”,是“不人性化”的。其实大多数规则的设定和“约定俗成”,是为了保护当事人。比如“不许酒后驾车”取消试试看?这条规则一旦取消,大伙儿最好别在晚上8时至9时这个时间段逛街,那些“马路老虎”可能撞了人还不知道。

  同理,企业把溢利部分分出去了,看似用个钱什么的不自在、不自由了,搞个项目什么的还要左打报告右打申请,几上几下那个基金才“同意投资”。但这些管理程序与投资规则,保证了一个企业“花钱有度”和慎重考虑投资项目。

  

  当然了,如果“基金”里能培养出几个“能人”,还能在“谨慎投资”、“谨慎理财”的原则下,让企业的钱能够生点息什么的,就更好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52:54 | 只看该作者

  香港股市:散户市场。那有全世界最精明的万千小股民,也有不少十分专业的经纪公司和交易经纪人,比较适合我国的企业到这来“经风雨、见世面”。但您得找准了本地信誉好、有实力的公司做您的后盾,最好不要找俺们“出口转内销”的“离岸基金”来帮您。

  

  新加坡股市:与香港股市接近,但市容量较小。

  

  4,投资银行最初给的那1千万美元,其中包含了1千万¥左右的“上市费用”。

  现在最便宜的是在新加坡上市,律师费、中介费、上市押金、公关公司费用什么什么的+起来,最少也得600万;香港则需8001000万,美国一般在12001300万左右,伦敦没个1500万的就甭想上市了。

 

 貌似可以了,但为了您避免出现上述第二条的尴尬,最好还走一项关键的步骤:

  

  下置“毒丸”!

  

  靠~,咋老狐好的不教,教人下毒呢?

  非也非也,老狐自命还不是下三滥之人,虽然“防人之心不可无”,也不会教人害人的。此“毒丸”也非毒死武大郎的氢化钠之类,而是“资本市场”上的一个通称,文绉绉一点,不妨叫“秘密的股权分置计划”,这是专门为了防范企业被“恶意收购”而设置的一道程序,也体现出贵企业的“战略联盟”人多势众。

  也就是说,您在上市之前,明确向投资者提出:“我们必须下置‘毒丸’,除了俺们手上的‘非流通股’,您得让出一定的‘流通股’出来。”帮您上市的投资银行不仅不会生气,还认为您特老道,也知道您“懂行”了,以后上市后也会按程序来处理他们手上的“流通股”。

  这些“流通股”不是掌握在您手上,而是安排在您多年的“战略联盟”的手上,比如与您一起打江山的经销商呵、多年合作的证券行什么的。如果您能安排到貌似在他们手上,实际上还听您的号令,那就更好了。

  

  别小看这种“秘密的股权分置计划”,有了它,以后可以确保企业还在您的手上,别人无法在股市上压低您的股价,然后再对您的企业实施“恶意收购”。如果真发生这样情况的话,您可以动员其他股东,一起拼了命地在股市上和私底下抬高股价,就是把企业卖了也卖个好价钱。象前两年日本新贵“活力门公司”,仗着有执政党——自民党的撑腰,竟连《朝日新闻》那样的传媒大阿哥都敢收购,《朝日新闻》一句:“你当俺的‘毒丸’是假冒伪劣产品呵?!”立即启用毒丸,在股市上把自己的股票炒得高高的,整得“活力门”无功而返。

  

  但在俺们现在的企业,设置“毒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也不怕说,俺们的企业在股市上被人收购的,几乎全是“恶意收购”。

  比方说“西轴”吧,行内人一看当初签定的协议,就知道肯定会导致“恶意收购”的。倒不是别人在“合同协议”中设个套让中方钻,而是中方根本没有后续的资金安排和可行的“股权支援”,把“资金流”的希望,仅放在德国合作方答应给企业的那“一百万欧元”,眼巴巴地指望别人赶紧拿出来给企业运营——别人说给您,可没说什么时候给您。中方还占着51%的大股,德国合资方也知道中方“现金流”紧张,就有意不作为,让中方干耗着让企业拼命亏损。德国合资方熬了两年亏得起,中方就亏不起了,就诉苦说:“不行呵,这样下去工厂就倒闭了!”这时德国合资方就发话了:“行呵,俺们开会研究这事吧。”一开会,双方都认为只有一个法子,就是赶紧注资。德国合资方就说了:“合资嘛,哪就双方各注一千万欧元吧?”中方哭着说:“现在就是打死俺也没钱呵~”德国合资方就顺理成章地说:“哪就以股权换资金吧——你们把股权全给俺,俺替你们出这一千万欧元。”中方实在没有其他融资渠道了,也没有“战略联盟”可以拆借资金,只好把手上的股权拱手让给别人,让对方由“合资”转为“独资”。别人当真就拿出二千万欧元来,一下子从产品到机械、厂房都“旧貌换新颜”,还快速地让产品通过了“英国标准”和“美国标准”的验证,当年就实现盈利。唯这家“铁老大”的几十年老厂全给别人了——现在知道把股本全攥在自己手里,而没有发挥应该有的“流通作用”,没有利用自己的“大股东”身份建立广泛的“资金战略联盟”,是件多么可怕的事了吧?

  如果预早设置“毒丸”,合资方还敢起这种飞脚的话,您就可以大大声地说:“这两年你们干了什么?靠~TMD~TNND~,再这样下去,俺是没钱,但俺有‘毒丸’,朋友那早放着笔钱等着救俺呢,你们也不要出那一千万欧元了,这钱由俺出,但你们的股份全得给俺买回来!!!”那么老蔫的就不是中方,而是德国合资方了。

  

  但现下的状况,让企业设置“毒丸”不容易:俺们的企业刚从“同行如仇国”的“红海”中走出来,同行间还少有“同舟共济”的感受,更别说相互拆借资金了。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又处在一种“将退未退,等待观望”的微妙阶段之中,让政府在关键的时候帮企业一把,不仅令政府“有心无力”,在技术上也难于操作。特别是出了“健力宝”那档子事——当地政府在退出股份的时候,竟然出现了诺大的乱局,使一个多年运作、在国际饮料业已具品牌效应的大企业几乎垮掉,更令企业不可能将“毒丸”设置在政府之中。俺们的银行呢?唉~,现在就不提这茬了吧?一提起这茬,不少正儿巴经做生意的企业,就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所以吧,现在象美国投行“凯雷”,收购俺们重工机械企业的龙头“徐工”,不仅是一个谁“控股”的问题,还是俺们如何设置“毒丸”甚而“钢丸”、“金丸”的问题。要不,难保别人没有“恶意收购”的后招。

  至于俺们的中小企业要在境外上市,那就是要自求多福的事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53:12 | 只看该作者

  话说“圈钱”

  

  说商务好玩吧,最逗乐的还是这个“圈钱”。好象国人不整出点新名词来就会吃瘪似的,别人有“圈地运动”,俺们就来个“圈钱运动”。

  

  “圈钱”还是有根源的,起源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那个时候,每年国务院都会领着财政部召开一个“全国财政会议”。这个会上,各部委、各省市都会吵吵嚷嚷地比大声,有条件的说自己的贡献大,没条件的说自己“穷”,反正就是尽量在这个会上多抢一些财政资源,今年一年到头是吃粥还是吃饭,全看这次会上“争取”的结果了。这个会开了几年下来,有许多争取“阿爷钱”的“经验”就被流传下来了,什么“老实人吃亏”呵、“好哭的孩子多吃奶”呵等等,全是在这种会上出来流传至今的。

  

  总算把“阿爷”给吃穷了——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国中央财政是吃紧的。那么下面就应该富一点了吧?哪呀,情况并不乐观。俺曾到过一个贫困市(地级)挂职任“扶贫干部”,离开那会,这个市的头头们正在发晕:国家开展扶贫工作以来,这个市通过吸收各方面的资源,已经往下面各县投放了一百个亿,却发现成效甚微,并没有几个能有“持续发展力”的项目,带来的“实效”也是微乎甚微。

  

  好了,我国改“市场经济”了,在“阿爷”那“圈钱”越来越不好办,不少过去吃惯“圈钱”饭的就把眼光看向“国际”了。

  这一看不要紧,哇靠~,咋这么多钱呢?就单说那“热钱”吧,每天就足足有三万个亿USD在游动,如果下网圈回来一点多好呵,“一网打尽”更好!好,说干就干,俺们就来个“筑巢引凤”,把“国际游资”给圈回来。

  

  没想这钱不“圈”还好,一圈就出事。

  不知大伙还记不记得“广东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集团)”(以下简称“广东国信”)。

  那时广东省政府的境外信用还是很高的——改革开放后几任政府头头都是十分务实的,也基本上采取“谨慎理财”的原则,所以一说办项目,国际投资马上就进来了。至90年代初期,“广东国信”一下子就吸引来了400亿¥的资金,走哪都是一幅“大财主”的样(那时国内企业有个几亿的就是很不错的“大企业”了)。

  坏也就坏在这“大财主样”了。别人进来那些资金,有个叫法,叫“责任资金”——也就是说要讲个“投资回报”的,怎么着年终总得给别人一定回报。但那时我国境内的企业、物业都很便宜,400个亿资金可以投资一大堆项目。钱投下去了,却大部分管理、经营不善——做企业可是进入容易,维系经营难呵。而拥有400亿资金规模的集团公司,又几乎可以在境外贷款、举债到1000个亿。

  于是,境外资金“哗哗”地流进;境内项目却乏善可陈,回报率未达理想,折换成美元的回报率更低(那时俺们人民币兑换为美元老贬值。单这项,没有“外汇平衡交易”就可以让公司受不了,可偏那时人民币还是国家体系的“封闭货币”)。突然之间,进入、投资流动、项目回报的“资金链”粹然断裂,“广东国投”竟被“钱”活活撑死了。

  “广东国投”的垮掉带来一系列严重的负面效应:政府的境外信用受到很大的损害;不少连带企业倒闭或苟延残喘;银行体系严重震荡,不得不由中央出面在广东实行“银根紧缩”,有个县市的银行体系甚至停止运作。

  ——广东“境外圈钱”之役杀栩而回。

  

  很可惜的是,现在国内不少企业,上市时就一味想着“圈钱”的事,想着威威风风地进行“资本运作”的事,并没有很好地吸取“广东国信”的经验教训。

  那么,俺这里就有必要提醒:

  

  上市,是为了企业自身优化资源,用“责任资金”来粹炼自身具有良好回报的“优质项目”,以争取为自身企业、投资人带来良好的收益。

  

  上市除此之外,其它并无意义。

  

  所以,中国生意人有代代相传的古训:家有万金,不如日进分文。

  ——不在于你有多“阔佬”,而在于有没有可以长久为你自身带来足以养家糊口利润的“企业模式”和“经营模式”。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53:3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大领域:二次分配市场

  

  “二次分配市场”在国内比较少提及,在国际上却是一个发达的市场。

  

  俺们举个例说明“二次分配市场”的情况:

  “腾迅”通过QQ用户收费与QQ币买卖狠赚了一笔,马化腾高兴得嘴都咧到耳边了,当然吃好喝好玩好一点。此外,老马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句话的含义,老马就把眼光面向社会了。又突然发现原来有不少民企老板与他有同样的心思,于是就合起来玩个“社会公益”的事业——中国足球。

  

  这就可以看清了,企业溢利之后,总会有部分资金,向社会公益、文化、宗教、体育这四大市场转移。这中间的渠道和媒介,就叫“二次分配市场”。

  

  我国的劳动人民是最善良的,有了钱发了财之后,总想帮别人多一点。俺见过一位女士,是部队的军属,自己下海做公司有了些钱。每年她就自己驾着吉普,从滇藏路入西藏,“净化”自己一次。然后就开着车到西部最偏远穷困的地方转悠,见一个地方的学校破破烂烂,就投钱钱起一间“希望学校”。几年下来,这位女士竟然在祖国西部,单枪匹马地投资兴建了60多间“希望学校”,耗资一千多万元。

  据保守估计,每年我国这种体现爱心、善心的“地下投入”(请注意这个词汇,下面还会叙述到),不下200亿元。

  

  国外就很善于利用这种“二次分配市场”。他们往往是通过“俱乐部”形式,疏通渠道,通过人群之间的“交谊”,在推杯换盏之间,做成各种“慈善事业”。

  比如“香港赛马会”,就是世界级的“顶级俱乐部”,也是亚太地区间甚而国际间最重要的“二次分配市场”。它是由过去的香港港督出面组织,还来个“英皇御准”,将其名衔固定为本地最高级、联络也最广泛的“高级私人会所”。然后在“赛马会”内部固定为“三级组织制”:马会董事、马会会员、万千参与赌马的“人民群众”(过去是四级:在“马会董事”之上,还有个“马会干事”的“小圈子”组织者)。做“马会会员”可不容易,得两个“遴选会员”推荐,并经马会调查背景、对社会有无贡献,再委托银行调查其经济实力,而后才可是“马会会员”的候选人,等“香港赛马会”固定的24000“马会会员”有会员退出之后,方可“补缺入会”。进入马会会员之后,当然是“服务周到至个性化”,关键是有了进入“二次分配市场”的实力与名望,还可以获取到经济最核心的信息,与不少有实力的人物做成不少“优质生意”。而“香港赛马会”又通过转播与邀请国际“冠军马”来港参赛,与国际间重要经济实体保持着密切的联络。赛马,是西方世界中的“贵族运动”,马主们通常不是权重一时,就是富甲一方,特别是“冠军马”后面常常就是世界最有实力的经济实体,他们来港参赛,就顺带把国际间最重要的经济人物、经济信息、经济贸易带来香港了。

  国外现在许多顶级俱乐部,都是这样进行“二次市场分配”的。现在昂贵到夸张地步的“南美洲风帆赛”,单入场看赛事,就得35USD的“门票费”,就别说“赞助”一艘风帆船的费用了——俺们老百姓千万别骂,也别“仇富”,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体育赛事,正是一帮子富豪集中起来,进行“二次市场分配”呢。所以上次国内有传媒大骂上海“F1”赛事是“劳民伤财”,就只能说明这些古典骑士般的“民本主义者”,不晓得“经济运行规律”撒~

  

  为什么别人的体育赛事、文化市场等等“有关人类精神方面的事业”这么有钱?就是因为别人通过建立“俱乐部”,吸引到“二次分配市场”流来的钱撒~。象[天涯]这样“华人最多浏览的网站”,改在国外早成立“俱乐部”了,要不怎么有“后续资金”和“持久的名望”?——呵呵,开玩笑罢了,要不别人以为俺收了[天涯]的策划费了。

 

  国内企业进入“二次分配市场”,其用心是良善的,也是天大的好事。但目前俺个人主张,还是“慎入”为好,主要是一个“人性”的问题不好解决,而这个“人性”又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人性”;二是普罗大众的“人性”。

  

  有关政府的“人性”方面,主要是俺们生意人,切不可低估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那种“二元思维结构”沿续下来的影响力:

  本来在中国唐代之前,俺们的政治家都是挺有生命力的,他们知道在一个国家体制下,哪有什么彼此呵,老百姓的就是皇帝的,皇帝的更是老百姓的——全是一家人嘛。所以好皇帝李世民就大大声地说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政治理念。这样挺好嘛,原来老百姓、皇帝、国家全是“一个屋檐下的生存群体”嘛。

  

  没想到宋代蹦出个“程朱理学”,说人还分“圣人”和“普通人”之分的,而皇帝就是那位“内圣外王”的“最大圣人”。坏了,一个国家里的人,还被分成两层结构了:一边是牛逼轰轰、予取予夺“统治者”;另一边是必须附首贴耳、唯唯是诺的“被统治者”。靠~,分得这么明细,是真的吗?

  假的!这是一个社会学上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伪命题”,连朱熹在自己的时代,都被人弹劾为“伪学”呢。

  

  但这个“伪命题”却带来了中国政治体制乃至思维文化上,都成“二元结构”了。而“二元”的两边,都越来越狠,也越来越虚弱了:“统治者”那边,是越来越严刑峻法——你不服是不是?俺就打到你服;再不服,就宰了你!所以宋代之后,“皇帝一族”的刑法是越来越厉害,折磨人、杀人的花样是越来越多。而“被统治者”那边,不服的也越来越狠,真到出现张献忠那样的“杀人王”,服的就越来越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妇女铜子们还受“四座大山”压迫)。

  这“二元”对立的结果,就是生产顾不上、生意顾不上——全想着法地“站在统治者”那边,“翻身得解放”呢。所以中国折腾“人”的法子是最多的,到了清朝末期,别人坚船利炮打进来的时候,却是最虚弱的——元气都在这种“二元”对立中耗尽了。

  

  现在叫“共和国”了,原本应该又成一家人了吧?但这种“二元”思维还在很多“官”们身上体现着,这成了俺们进入“二次分配市场”的最大障碍。

  远的不说,单说近的,就是“中国足协”那档子事:本来大伙儿坐在一块玩得好好的,人家张朝阳、马化腾等等一大溜子老板,还都是搞经营管理出身的,中国足球的体制有问题不要紧,大家又不是没经验,商量着一起解决呗。靠~,那“阎头”还使起“官威”了:“足协”是俺的,“体制”的事也是俺的事,你们这些抬着钱来的都是“为俺服务”的。呵呵,又改“二元思维”了吧?这本来明明是“俱乐部”的事嘛,你“阎头”虽然有“国家公务员”的身份,“中国足协”可是个“群众团体”,还不是政府部门呢。得~,你拿“二元思维”出来耍“官威”是不?张朝阳、马化腾们“哗”地一下全散了——不与你玩了还不行吗?俺们去玩“国家登山队”去。

  这是一方面的“人性”。

  

  另一个方面的人性大伙也接触多了,俺就不多说了。反正不要拿辛苦挣的钱来“鼓励贪欲”,弄出些只想“靠在大树好趁凉”的懒家伙,甚至“白眼狼”,别又整出个“孙俪事件”来就是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53:59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大领域:并购

  

  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海外并购一个接着一个。但次次都玩得让行内人心惊肉跳——俺们出去的可都是国内的“名牌企业”,都是俺们企业的“脊梁”。却似乎都并购得挺悬,让人捏了一把汗,反倒“中海油”收购“尤尼科”,被美国政府否了,让俺们吁了一口气。

  

  这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来自于联想收购IBMPC部分、TCL收购阿尔卡特等,全是摆出一幅“大决战”的架势,用“钱海战术”,哪怕别人启动“毒丸”、“钢丸”、“金丸”,俺们都奋不顾身地趟过去。特别是一看“尤尼科”的资料,其大部分的石油资源是“油页岩”,吓了俺们行内人一跳。这种“油页岩”的提取费用可贵,是不是俺们国家有“尖端技术”,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提炼费用?如果不是的话,幸好美国政府否了,要不生意很可能做亏本了。

  另外,俺们收购的公司,全是别人几十年品牌的大公司,似乎有冲着别人的“品牌”去的迹象。如果仅为“品牌”而进行并购活动的话,可正是犯了投资银行与企业并购的大忌。

  

  为什么呢?

  因为进行企业并购活动,还是要回归并购的原始意义。

  企业并购,除程序复杂一点外,其实与最初的“物物交易”和“钱物交易”没啥两样。

  比方说:

  一渔民与一农民碰上了。渔民有条鱼,农民有俩萝卜,渔民想吃萝卜,农民想吃鱼。于是,就来个“物物交换”,农民拿俩萝卜换回来一条鱼,渔民拿一条鱼换回来俩萝卜——各自取得了自己需要的物品。改在今天,这叫“企业并购”。

  好了,后来有货币出现了。有人特多钱,就拿钱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看到喜欢的就买下来,有的自己用,有的或“包装”或“拆分”再卖出去,换更多的钱——这叫“投行收购”或“基金收购”。

  

  从以上这两点就可以看出,并购就是买自己“所缺”的,千万别买自己与别人都不需要还“手尾挺长”的东西,哪怕这件“东西”怪好听。

  比方说:一渔民与一农民碰上了。渔民有条鱼,农民有俩烂萝卜。农民想吃鱼,就对渔民说:“俺这叫神仙果,可是大大的名牌。”渔民一看,靠~,这烂萝卜能吃吗?就扭头走了——此为正解。

  歪解就是渔民被“品牌”忽悠住了,用自己的鱼,换回来俩自己不能吃、连狗都不吃的烂萝卜。

  

  俺们不会因为有俩钱了,就去买这种“名牌的烂萝卜”吧?!

  

  看起来,TCL还真的买下了“名牌烂萝卜”——阿尔卡特在欧洲早就勉为支撑了,已是快破产的边缘,TCL倒找上门来了。别人一看,好呵好呵,赶紧把自己的股票涨了,把自己的烂摊子甩给TCL。然后阿尔卡特的股东们沾着唾沫数着钞票施施然走了,留下最困难的问题——倒闭厂家工人的遣散等,让TCL处理。今年,TCL要额外支付十几亿人民币,折换成欧元去付阿尔卡特工人的遣散费。如无意外的话,TCL的股票在今年下半年,将变成ST股。

  

  所以,要进行并购,首先得了解自己缺什么——缺技术就盯着那些技术好的企业,缺销售渠道就盯着销售网络完善的企业,然后“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尽量低调地与对方接触,以防媒体等借机炒作,节外生枝;一旦别人答应并购,要立即与对方签订相关的“保护协议”——就是您所缺的技术呵、销售网络呵什么的,要在协议中明确予以“资产保护”,防止别人悄悄地转移,再买给别人。

  

  千万千万,不要单为别人有个好听的名字,就使大价钱买下“花心大萝卜”。

  

  (全文完)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55:11 | 只看该作者

比较长,请耐心看。

我看了觉得还是分析有道理,但其中不乏个人观点,相对片面一些。

17
发表于 2007-6-22 16:00:24 | 只看该作者
很经典的评论,值得思考
18
发表于 2007-6-22 16:52:30 | 只看该作者
重新检查一下发的贴吧!有重复版块内容,估计也少了版块内容
19
发表于 2007-6-22 20:08:02 | 只看该作者

分析的有道理,择行择业都要慎重

20
发表于 2007-6-23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收藏起来了 学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