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十个慎入的管理领域

[复制链接] 29
回复
289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22 15:4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企业管理看似无边无际,别人吃口饭拿叉子拿勺子拿筷子,好象也关你管理的事。

  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

  企业管理最大的规律就是:头大了,就戴顶大帽子;头小了,就戴顶小帽子。别乱戴帽,一戴错了,就会给企管惹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如果把以上这段话来得学术味一点的话,不妨这么表达:要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身企业的人、财、物与信息系统,别做内、外脱节的事。

  还可以有另一个比较约定俗成的表达:市场太早进入不好,太晚进入也不好;找准了市场的切入点(或称“进入点”),企业就成功了一半。

  由此,有些很流行的“管理领域”,未必可以当做经典来处理,做企管的得独立冷静地分析,别学杨MM那样瞎做粉丝。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47:4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大领域:企业文化

  进入这个领域前,必须先审视自身,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到不讨人喜欢不讨人爱,MM们一看到自己这幅“尊容”就花容失色花枝乱摇扭头就跑?以至于要狂扔银子来点“书卷味”,给人一个“虽然俺很丑,但俺很温柔”的印象?

  其实要说企业文化,应该全是自己“立厂立企业”的独特风格,别人家的好东西拿来是为了“嫁接”,以使果子更甜。如果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非要照抄“别人的文化”,好一点的还能是个“取法其上,仅得其中”的结局,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复制“企业文化”的结果,是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乱78糟。

  其实,可以在把“企业文化”大旗扯出来前,倒过来想一想:谁最得益?

  肯定不是在流水线上的普通员工和班组长,他们才不管你文化不文化呢,企业不倒闭他们有钱赚+周围人事关系还过得去能专心工作,就行。说到文化,“领导”在台上瞎扯,他们乐得打一会盹,好一天累后,晚上还有点神看金庸+甩扑克+找老乡瞎聊。

  也肯定不是来扔钱的“投资银行”。境外投资银行什么的,一来,就是问到“企业文化”也只是稍带一句,还是来自“百慕大离岸地基金”——就是俺们这出去的资本,再“出口转内销”的那种。但投资银行肯定会问到“管理程序”的事,还一定追着问。他们对投资不能转为回报的“虚活”一点兴趣也没有。

  也不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一天到晚都战战兢兢,深怕自己的发明研究或分管的技术部分出事故。加上嘴又笨,老被别的部门支使得到处转悠,从上班那会起到下班连停下来放个屁的机会都没有。还说“文化”?得~,领导,您老放过俺吧~~~

  那么,在企业中说“企业文化”说得最牛逼轰轰的,只有一种人。这种人有天生的“革命家”气质,心里对“大”都有着本能的景仰:大企业、大事业、大人物、大生产、大媒体、大房子、大房车、大乳房、大……。加上平日里还有闲,能够有个独立办公室什么的,总能琢磨出一些新鲜词儿来炫人耳目,什么“柔性管理”呵、“民主治厂”呵,反正听得上上下下晕乎+景仰,简直要将他敬若神明。好,按着他搞“企业文化”吧,具体方案如何制订如何铺排,结果是如何,效果如何评鉴等等,他不一定负责,说不是他事了。就是他负责了,那个方案铺设得玄而又玄的,都不是人干的活,只有神仙才能来干——这世界抓俩神仙来给企业干活容易吗?好,等出乱局了,你再找他,发现他不是溜了,就是又有“新词”了——继续鼓动你加紧乱。

所以,没看清楚自身与环境的条件,没到必要的阶段,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慎提“企业文化”,更别拿一些大学学堂的“理念”来要求自己——他们这些理论是为俺们企业服务的,合则用不合则弃,凭什么他们干干净净地教室里,就能遥控俺们这些干企业的人?他们能帮俺们赚钱的就是好理念;想搞乱俺们?一点门都没有。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48:1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大领域:EPR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按百度的搜索:“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企业的所有资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供销链管理,从而达到对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节实现科学管理。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在企业中,一般的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三大系统集成一体,加之现代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就构成了ERP系统的基本模块。商通ERP系统将各个模块细化,拆分,形成相对独立又可无缝衔接的软件系统,使得不同规模的企业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让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听起来很不错,在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实施,却被概括为:“不上ERP是等死,上了ERP是找死。”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得从ERP的研发经过说起。

  ERP系统基本上是一种“电脑全程监控与摸拟系统”。就是说,你将企业的数据输入该电脑系统,它就自行运作综合分析各种“条件”,尽量大地摸拟成企业“即将发生”的模式,并提醒企管人员进入“超前管理”。ERP公司原来是英国一家电脑科技开发小公司,后被AT&T并购。开发出ERP系统之后,又将自己在AT&T“赎身”,重新成独立的电脑科技开发公司。之后,其公司用“缩微版”的ERP,建成风靡英、澳、加的游戏网络——“泥巴”。

  购买ERP系统,属相当昂贵的大型电脑软件:供大型公司所用的ERP,一般是在150USD;中型企业的ERP也需120USD,普通制造业工厂则需80USDERP系统都有“狗”插件,每年都得准时付上一笔可观的维护费。如果想不付可没门,那“狗”马上启用,抹去所有资料。

  这让盈利低于年7%的中国企业望而却步——有钱时当然想上,上了以后可能维护费都难以支撑。

  特别是ERP系统的汉化问题至今解决不好,有些“国情”方面的资料输入进去了,电脑却无法“解读”,结果出现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事——这在企业的运作中,也是有出现的。

  

  所以,企业千万不要仅为了上EPR而扔钱。一般的可行办法是:如果有将产品输往欧美的意欲或订单,不妨直接到欧美去,获取“欧盟标准”与“美国标准”。一般而言,在欧洲获得了“英国标准”,就几乎可以畅行无阻了。获取这些标准后,再到美国大学商学院去,定制其“专门的管理软件”,既实惠又省下好多钱。象中国高科技“火炬计划”的境外合作者——香港百宝公司,刚开办时,就仅用8USD就定制了一个“公司管理模版”。当然,象宝钢那样的大型企业,扔点钱出来上ERP也是无妨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48:3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个领域:六西格玛

  六西格玛肯定是个好东西!能够100万个产品,只有3个次品概率的管理体系,能说不是好东西?!

  但“猪年”说得好,“六西格玛”做为一种理念来学习,是很有收获的。在我国企业中全面铺开实施,却不得不抱着谨重的态度。

  我国现在能够真正实现“六西格玛”的,大概只有一家企业:大亚湾核电站。

  一旦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就意味着一场“颠覆式的革命”——过去本企业所有在实践中获取的实战经验全部没用。改“流程工程师”来,将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全在电脑里进行摸拟还原,取得“管理程序”,然后再重新组合成新的流程,这叫“流程再造”。最后还得经过长达一年左右的“调试阶段”,才能真正投入生产。

  以上完成后,就形成了“机器(或“电脑”)指挥人”的局面:所有指示灯的亮灭,操作工程师都不能自行处理,必须在主控系统中,调出相应的“处理程序”,然后按照该程序一丝不苛地进行操作。

  哪岂不是随便在街上抓几个晓得认字“执行力”高的,就能做操作工程师?非也非也,恰恰相反,每个操作工程师都得成为“后备主控系统”,一旦在主控系统失效或崩溃时,能够手工操作善后,要不再出个“切尔诺贝利”怎么办?因此,本土的操作工程师们,全得去法国接收近乎苛刻的“管理程序培训与训练”,每个操作工程师扔出的培训费用,就等值于他们体重的黄金重量,所以核电站的操作工程师又叫“黄金人”。而花了大笔的培训费用,不“高薪养人”怎么办?要不那人一跳槽了,岂不是又要抬一担金子来,再培养出一个“黄金人”?

  幸好,大亚湾核电站有很稳固的收益。中华电力公司专门让出香港1/4的电力需求来,让大亚湾核电站保持一个较高的收益率。要不,实现这个“六西格玛”的成本就让人受不了:我国大陆连“流程工程师”都没呢,只好花大价钱在国外聘请;“操作工程师”倒无需太多,但培训费用与薪水却高得吓人。如果不能保证具有很好的市场收益率,谁敢去沾“六西格玛”?所以对民营企业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准进不准进的问题,而是进去之后能不能掌控诸如“管理思维”、“价值链”、“市场收益率”等的问题。
5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49:0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大领域:业绩管理

  

  业绩管理似乎成了企业日常管理的最大热门,这年头不来点“业绩管理”,能算“现代企业”吗?

  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这可得一步一步地来,切忌一口吃成个胖子。

  俺曾到珠三角一个企业参与改制,什么“工作面5S”、“标准化”、“流程成本核算与完善(流程再造的前期)”什么的,都好办;唯一进入这个“业绩管理”环节,就卡壳了。主要是因为生产员工和前线中基层管理,遇到了很大的压力。

  北方来广东打工的兄弟姐妹们,刻苦耐劳,勤垦敬业,任劳任怨、尊重上司,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无产阶段”;就是一样,文化水平都不高,平均只有初三的水平,动起手勤快得很,动起脑来就得慢慢来。刚开始俺也是牛逼轰轰,坐在办公室里设计了几份表格,就发下去了。没想到就过了两天,车间主任就找上门来了,说这个表格不会填,让俺下去说说。俺赶紧下去,见那几个组长正抱着个头愁眉苦脸地对着那几份表格,俺就马上知道了,这不是他们的错,是俺的错——俺得简化这些表格。

  本来嘛,业绩管理有两项含义:一是统计业务流程每个点上的业绩;二是得以总结各个点得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窍门,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个还好办一点,他们天天都在作业点后面的小白板上计下生产了多少产品,但你叫他们“总结”点什么出来可就为难他们了。现在都是“计件工资制”,你不用统计他们都会统计得好好的。你想在这些统计数据里,发现些存在的问题和得以提高的路径,怕就难了。那么,把“业绩管理”放在QC那里?也不行,因为原材料是挺贵重的,一旦发现原材料加工有失误,立即返回工序,作下一个等级再加工。让QC报告给你出现了多少这种差错率,通常是不现实的,QC们还要在同伴中混吗?

  于是,俺不得不承认,业绩管理的有些指标,是很难量化得很清晰的,存在着一个“灰色”的模糊度。硬要清晰起来,前线中基层管理到员工,都要受到一种“人性”的压力。

  俺想,这应该不只是“国情”,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带来的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似乎不得不留下一个“灰色”的过渡空间。

  由此,俺突然很佩服起那些珠三角的民营企业家们来了,他们发明了“红包”制,恰好填补了这个“灰色地带”,更加实效地起了激励作用:快过春节的时候,老板就正襟危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把那些中基层管理、优秀的员工请上来,然后一大叠一大叠钞票递给他们,还附+几句感激与鼓励的话。俺见到给得最多的是一位工作时十分专注、且挽救了一批产品的员工,老板递给他一大摞子红色大钞——十万,然后再神秘兮兮递给他一个装垃圾用的黑色塑料袋——财不可露眼嘛。

  ——老板是最喜爱自己企业的人,老在下面转悠,别以为谁在用心做事他就看不到。他的眼睛,可能比一大叠子“业绩管理报告”还管用。

6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49:3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大领域:市场占有率

  

  “红海”的基本支持理论在哪?就是这个“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是经济学中最为牛逼轰轰的理论,它这样给商人们描绘了一个神话传奇:你是商场英雄吗?!如果是的话,哪就拿你的“市场占有率”来证明!

  

  欧美在资本积累时代,也曾迷信过这个神话。他们的商人也曾象俺们“养蛊”一族一样,“抓数虫置于一盅内,百日后开盅,定仅余一只,谓之蛊。”——残酷竞争到最后,必定只剩一个最为强悍的商家,谓之“商蛊”。所以在上个世纪20年代,“商蛊”洛克菲勒家族,控制了美国石油产业的75%,至于洛氏石油的“市场占有率”嘛,火火~,竟在美国本土高达90%以上。

  

  这种状况,当然是极为不利美国市场,也导致了“自由经济”的终结。所以,美国国会相继出台了《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克莱顿法》、《1914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除以上三个基本法案之外,还进行了一连串重要法规的修改和补充:《1918年维伯——波密伦出口贸易法》、《1933年惠勒——利法》。这些法规在性质都属于“禁止型”立法,就是要限制与禁止“垄断”。因此,二战结束后,欧美资本家们都不敢咋提“市场占有率”了,一提就可能有“违法”的嫌疑。倒是一些独立的经济调查组织,会拿出“市场占有率”的数据来,论证报告中的某些观点。

  

  别人玩剩下来的、不玩的,倒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小日本接手了过去,他们的“汽车攻势”进入美国本土,就是以一种“市场全面入侵型”开始和发展的,没几年就攻陷了美国向来引以为自豪的汽车市场。然后日本资本快速跟进,买完福特买通用,连别人美国的象征“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等,都在“洽购”中。整得美国老百姓很生气,一起瞎嚷“日本人用他们的汽车,做到了他们在珍珠港没有做到的事!”美国政府倒还冷静,趁机把一些“中低端资产与技术”剥离,全卖给日本,换回钞票来就静悄悄地发展自己的“高端科技和产业”,整出个全世界最大的“硅谷”。然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整个90年代,突然推出了“因特网”和“微软电脑软件”等,一下子就把“日本汽车军团”赶回本土。

  得~,这下轮到小日本郁闷了——原来愣头青式霸占别人的市场未必有用,关键是怎样让自己的企业得到利润。小日本怎么都不明白,咋美国也学会了俺们毛主席的军事原则“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呢?(当然,商业不是打仗,所以后一句是否可改为“而在于高效地获取市场利润”?好象更合适一些?)

  

  所以吧,现在连美国人都在骂他们自己的企业“沃尔玛”,是在“垄断市场”,是在搞“血汗工厂”,就俺们一些中小企业,老拿“市场占有率”要求自己,深怕不是“商场英雄”似的,一下子推出270¥一台的微波炉,还要子承父业地“再坚持15年”。其实这伤不了别人:你把市场全占了,好象要挖个坑来埋人,别人都是搞惯商业的,当然趁机转身,把这个微波炉当成“低端市场”处理,腾出精力腾出资本,再发展出另一些更实用好玩的东东出来。但你这微波炉可别涨价,一旦你以为独霸了市场就“任我行”了,等市场价格达到了某个“利润点”的时候,别人可是有资本有技术的,当然可以随时进来把你的利润全部抢掉。

  

  所以吧,目前这个“微波炉”挺窘迫的。名声挺大,日子却不好过,连搞个“企业内训”请外面的培训师,也巴巴地对别人说:“俺们交换吧?你给俺们搞培训,俺也培训你们”——连这点小钱也拿不出,谁愿意给你培训呵?就让你封闭起自己,认自己“老大”吧。

7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49:5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大领域:做大做强

  

  作为一个企业激励的口号,“做大做强”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来执行,却是异常危险的,风险指数相当地高。

  

  曾经,韩国企业在资本的驱动之下,在国际经济中异军突起,屡创奇迹。他们快速挺进,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渗透,用比别人更廉宜的价格卖出“棒子”;在别人资金链支撑不下去断裂的时候,就立马并购别人的企业。韩国企业在这样的“大进军”之中,竟然创造出每4天在国际上收购一家企业的"神话"。那时韩国是真正的经济“狼群”,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群狼之首,是一只叫“现代”的公司。

  

  或许真有“轮迥”,也无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仅仅几年之后,“狼群”们并没有因此而丰盛,相反席卷而回。做政府做企业的,此时竟可怜巴巴地向老百姓们哀求:“救救俺们的企业吧~~~!!!”幸好韩国老百姓挺纯朴善良,在这关键的时候,也不去搞“暴力示威”了,改摘下自己脖子上的金项链,投在韩国“救企业”的募捐箱里。做企业的做成这样,当真该死!后来“现代”被积债缠绕了数年,也果真死了,谁也救不活这个“现代”。

  

  其实没有轮迥,所有的都是做企业的头脑发热引致的。俺们都吃惯“三年超英赶美”的苦了——这些口号的提出,有很强的鼓动性,也把人们内心的愿景清晰化和具体化了;却缺乏严谨的商务方案和具体实施的安排。需知,现在钱不好赚,要赚钱就得每一步的商业安排和发展的环节,都必须是“集约式”的,每个环节都得体现回报和利润,也必须清晰地呈现出大虾“猪年”所说的“价值链”(这是俺到[管前]才学的)。

  

  可是,如果提出了战略性目标,然后就叫大伙“冲呵~!到了彼岸俺们就赢了!俺们就胜利了!!俺们就做大做强了!!!”这就通常是“政府行为”了——各位想想,在俺们国家里,一个地方出个“世界500强”,那地方的头头就是上到中央开会,也是满面红光,说话声音都可以高八度的。但如果企业也头脑发热地跟着这些口号走,肯定没几年就要出事。

  

  俺们不妨举些身边的例子:

  前一阵子吧,俺正好有些物业要出售。俺当然也有“大的就是好的”传统思维,先跑去“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中介公司”里去,让他们一揽子出售。里面倒是坐了一大屋子身光颈亮、年青漂亮的MM,整得俺眼都直了;也挺热心地招呼俺,俺都以为“找到组织”了,赶紧签下“意向书”,连锁匙都摆那了。等选个黄道吉日去把“中介协议”给签了吧,一去俺就不乐意了:俺还是上他门去的,当时一屋子PLMM都有“亲人”的感觉,没想到她们一查询电脑资料,竟把俺这个“先生”写成了“*小姐”,连姓氏都给俺改了。靠~,物业这事又不是上市场秤俩肥猪肉,这样不负责任的事都给出了,还让俺怎么信你们,还敢委托你们办事?俺赶紧找个由头要回锁匙,一溜烟就窜出去了。

  找到个街边的“夫妻档”中介公司吧?俺也就不搞“一揽子”了,改分批进行。没想到别人见到俺就象见到“上帝”似的,加上就是当地的老街坊,路子熟,很快就联系到了各个买家,又“一揽子”把俺的事给办妥了。

  

  这就可以看清楚了,当一家快速“做大做强”的企业,只顾奔向那“光辉灿烂的目标”时,家里却丢下了一大堆“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旦人力资源链、资金财务链、物流供需链、信息系统发生了任何已无法支撑下去的事情,就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整个企业就一下子崩塌了。

  

  去年,“福克斯”公布了“中国富豪榜”,首居其位的是一位叫张英的女富豪,资产达270亿元¥。俺们[天涯杂谈]那里立马就有人写信她了,让她“资助”——这就是只看到别人“做强做大”的结果了。其实别人张英搞出个这么大的实业来,全是闷头埋首、一步一个脚印搞出来的。她做“垃圾婆”那会,有谁同情她呵?她苦个着脸苦着颗心,只求把自己的废纸卖出去,好换俩小钱来养家糊口;废纸卖得太贱,只好买台“浆纸机”来,自己把废纸打浆,搞出个“纸业”。然后一点点积赞再发展,全是实打实的功夫,慢慢地才整出个大企业出来。回头一看,才发现人生原来是如此丰盛。

  那些霍英东、李嘉诚、曾宪梓们,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呢?全是“遍尝人生辛苦味,方得世间丰厚财”。所以,与其用口号鼓惑,不如沉实低头干实事——干出自己的专业来,干出自己的严谨来,干出自己的风格来,还能不发财吗?与其写信给张英,真还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最后吧,告诉各位观众一个小经验,以好在选择买哪只股票时做“参考指数”:那些突然在“央视”大卖广告的企业,有可能就是出问题了。试想一下,一个销路畅通的销售网络,还会腾出钱来卖广告吗?如果一个企业要靠“广告促销”,而且急不可耐地狂轰滥炸,那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底子虚”了,可能就是到了要“撤股”的时候了——这个指数,越不是日用消费品类而是“生产资料类”,就越准确。

  

  以上,可是境外的“通用标准”。

 

8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50:53 | 只看该作者

第七大领域:资本运作

  

  茅盾的《子夜》,让很多文学青年知道了“多头”、“空头”,也很想亲身试一把这种一掷千金、大秤数金银的场景。但如果真正进入管理层面了,哪怕企业经营有溢价、有闲置资金了,在进入资本市场前,还是得万分小心。

  

  因为企业进入资本运作阶段前后,根本就是两个世界。

  

  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资本市场”的事,好让各位不带幻想地进入。

  

  资本市场是个大圈圈。

  

  最外围的,是万千小股民,带了经商得来的小横财或是高薪阶层的积蓄,觉得其它地方都不好赚钱了,就来股市中“赶赶海”。小股民好运气的,能捡点实惠,能把自己的“股本”翻几番;不好运气的,就做“大闸蟹”,然后再出来打工。小股民们对股票的涨落没有控制权,基本上处于一个“望天打卦”的状态。

  所以做个“优秀的”小股民,一定要记住如下三条:

  一是切记“跟红顶白”——这段老张脑门峥亮面色红润运气好,逮哪只股那只升,抛哪只股那只跌,嗯,没问题,俺就跟着他买卖股票了;老李面色发黑出门遭自行车撞,得~,赶紧离他远点。内幕消息出来了,俩大庄家正“对赌”呢,就跟着最有势力最有银两的紧投资,那个弱的肯定输,站错了队让俺费银两,打死俺也不干。

  二是把家中的银子分成三份:两份交给老婆锁在柜子里,然后慎重地对老婆说:这是俺们的生活费和孩子的上学钱,千万别花。第三份你就放心大胆地投到股市里,输了也就输了,家里还有保命钱;赢了就不需俺说了。

  三是别称英雄与人赌,更别使气把钱扔——为了证明自己的“眼光准确”乱买ST股。一定要“扎根群众”,好多听点“内幕消息”,甚至请愿“多听不买”。出手时不是为了“意气”,而是确实“跟”了这只股好几个月了,把它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小股民一定要:“手上拿着几只,眼里盯住几只,耳中多听几只”。

  外围靠内一点的是一大帮子银行小职员,投资信券基金、私募行、股市期货外汇交易所里的伙计,这些好听点是“白领”,其实还是靠薪水过活,帮人数钞票有份,却还没真正到“玩钱”的阶段——之所以说得这么苛薄,就是提醒他们在“劳动人民”面前不要硬充“上帝”,得赶紧学会各项专业活,识得各种票据来还晓得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如何做。否则除一份干薪外,还真没其它前途。

  

  居于外圈中层的,是各色各类的金融“经纪人”和“操盘手”,他们通常熟悉一只或几只金融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作,能够最快捷地把相关的金融服务做得最好。他们是庞大金融帝国的“手”,因为他们老练的操作,在瞬息之间,就能完成各地金融股市的联系与各种票证硬通货的交易。但他们仍不是资本的操控人,他们只周旋于各种“资本人”之间,通过过硬的资本操作技术获得较为丰富的“佣金”。日常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几乎都干不长,所以他们之间有“赚够钱,36岁就退休!然后去环游世界~”的箴言。如果他们36岁还未退休,一般就能晋级上一个更接近资本核心的圈子。

  

  在资本的外围到资本的核心之间,环绕着一层“精英带”,他们由百亿(USD)吨位级的商业银行、中小投资银行、各式证券股票基金、委托基金的总裁执行副总裁,世界顶级金融分析家组成。这些人分工十分细腻,有的只做某几类行业的投资;有的却专做某一类“概念性”的投资,如:天使、私有化等。但由于其对金融与金融衍生工具的精深的认识和强而有力的操作能力,都使他们成为了“半神”。

  俺有位朋友,24岁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修完金融课程后,进入一个地区的美国银行专事外汇交易,两年后就晋升为该行的副总裁,专门替外贸商人从事“外汇平衡交易”。26岁的她貌美如花,又具豪门背景,是城中公子哥们的热捧对象。但她入行至今,仍旧独守那间豪华大宅,因为一切世俗情感已几乎无法引起她内心的波澜。十几年来,每晚两点都要在熟睡之中被闹钟震醒,看完伦敦股市的收市价再看美国股市的中市价,每一个外汇数字的细小波动,她都得在记忆的深处中调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再预设这种波动可能引发的近期模型,然后再静静地默想半个小时,喝杯牛奶重新再睡——几乎每一个世界顶级金融精英,都是这么工作的。

  

  资本圈子的核心,蜇伏着一群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大鳄”,他们是世界顶级商业银行、最具规模的投资银行、超大型基金的幕后操控人,各金融大国的财长、美国联邦储备局局长,以及一些平日里根本就不见报章的“黑洞型人物”(更别指望“酷狗”、“百度”能够搜索到他们的名字)。很多人崇拜的世界银行,不过是这些人交杯推盏的“俱乐部”而已。这些人的资本实力当然超厚,但更令人怕怕的是他们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足以摧毁世界,也足以摧毁他们自身。他们一般可以长期呆在这个圈子里,他们只需做出决策就足以影响世界,但他们一个决策失误,就可以让他们退出国际资本的核心圈。

  俺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个资本核心的运作情况。

    由于天涯无法贴图,有些模型图表就不贴上来了,只好尽量用文字来描述一下“现代金融战争”的实例。

  

  大伙儿都很清楚10年前亚洲金融风暴的事,俺这里补充一些“香港站”的相关情况,以好与大伙共同讨论“资本运作”的实例。

  首先描述一下香港的经济模型,好看一下为什么国际金融大鳄要集中力量在这里打一场“阻击战”,之后又演变为亚洲金融风暴中最为惨烈的战场,香港特区政府又是如何打好这场“金融保卫战”的,最后谈一下对国际资本核心圈的影响是什么,又给了俺们什么启示。

  由于以回忆写成,有些资料还没有经过查证核实,大家尽管补充拍砖  香港是“东方之珠”,不仅在于环海的景色特别美丽,更在于她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两次大的金融危机, 使其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更加稳固,更具有抗击打力。难能可贵的是,当阿姆斯特丹等“自由港”地位不复存在的时候,香港仍是全世界最为自由的贸易体系。

  

9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51:12 | 只看该作者

第七大领域:资本运作

  

  茅盾的《子夜》,让很多文学青年知道了“多头”、“空头”,也很想亲身试一把这种一掷千金、大秤数金银的场景。但如果真正进入管理层面了,哪怕企业经营有溢价、有闲置资金了,在进入资本市场前,还是得万分小心。

  

  因为企业进入资本运作阶段前后,根本就是两个世界。

  

  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资本市场”的事,好让各位不带幻想地进入。

  

  资本市场是个大圈圈。

  

  最外围的,是万千小股民,带了经商得来的小横财或是高薪阶层的积蓄,觉得其它地方都不好赚钱了,就来股市中“赶赶海”。小股民好运气的,能捡点实惠,能把自己的“股本”翻几番;不好运气的,就做“大闸蟹”,然后再出来打工。小股民们对股票的涨落没有控制权,基本上处于一个“望天打卦”的状态。

  所以做个“优秀的”小股民,一定要记住如下三条:

  一是切记“跟红顶白”——这段老张脑门峥亮面色红润运气好,逮哪只股那只升,抛哪只股那只跌,嗯,没问题,俺就跟着他买卖股票了;老李面色发黑出门遭自行车撞,得~,赶紧离他远点。内幕消息出来了,俩大庄家正“对赌”呢,就跟着最有势力最有银两的紧投资,那个弱的肯定输,站错了队让俺费银两,打死俺也不干。

  二是把家中的银子分成三份:两份交给老婆锁在柜子里,然后慎重地对老婆说:这是俺们的生活费和孩子的上学钱,千万别花。第三份你就放心大胆地投到股市里,输了也就输了,家里还有保命钱;赢了就不需俺说了。

  三是别称英雄与人赌,更别使气把钱扔——为了证明自己的“眼光准确”乱买ST股。一定要“扎根群众”,好多听点“内幕消息”,甚至请愿“多听不买”。出手时不是为了“意气”,而是确实“跟”了这只股好几个月了,把它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小股民一定要:“手上拿着几只,眼里盯住几只,耳中多听几只”。

  外围靠内一点的是一大帮子银行小职员,投资信券基金、私募行、股市期货外汇交易所里的伙计,这些好听点是“白领”,其实还是靠薪水过活,帮人数钞票有份,却还没真正到“玩钱”的阶段——之所以说得这么苛薄,就是提醒他们在“劳动人民”面前不要硬充“上帝”,得赶紧学会各项专业活,识得各种票据来还晓得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如何做。否则除一份干薪外,还真没其它前途。

  

  居于外圈中层的,是各色各类的金融“经纪人”和“操盘手”,他们通常熟悉一只或几只金融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作,能够最快捷地把相关的金融服务做得最好。他们是庞大金融帝国的“手”,因为他们老练的操作,在瞬息之间,就能完成各地金融股市的联系与各种票证硬通货的交易。但他们仍不是资本的操控人,他们只周旋于各种“资本人”之间,通过过硬的资本操作技术获得较为丰富的“佣金”。日常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几乎都干不长,所以他们之间有“赚够钱,36岁就退休!然后去环游世界~”的箴言。如果他们36岁还未退休,一般就能晋级上一个更接近资本核心的圈子。

  

  在资本的外围到资本的核心之间,环绕着一层“精英带”,他们由百亿(USD)吨位级的商业银行、中小投资银行、各式证券股票基金、委托基金的总裁执行副总裁,世界顶级金融分析家组成。这些人分工十分细腻,有的只做某几类行业的投资;有的却专做某一类“概念性”的投资,如:天使、私有化等。但由于其对金融与金融衍生工具的精深的认识和强而有力的操作能力,都使他们成为了“半神”。

  俺有位朋友,24岁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修完金融课程后,进入一个地区的美国银行专事外汇交易,两年后就晋升为该行的副总裁,专门替外贸商人从事“外汇平衡交易”。26岁的她貌美如花,又具豪门背景,是城中公子哥们的热捧对象。但她入行至今,仍旧独守那间豪华大宅,因为一切世俗情感已几乎无法引起她内心的波澜。十几年来,每晚两点都要在熟睡之中被闹钟震醒,看完伦敦股市的收市价再看美国股市的中市价,每一个外汇数字的细小波动,她都得在记忆的深处中调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再预设这种波动可能引发的近期模型,然后再静静地默想半个小时,喝杯牛奶重新再睡——几乎每一个世界顶级金融精英,都是这么工作的。

  

  资本圈子的核心,蜇伏着一群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大鳄”,他们是世界顶级商业银行、最具规模的投资银行、超大型基金的幕后操控人,各金融大国的财长、美国联邦储备局局长,以及一些平日里根本就不见报章的“黑洞型人物”(更别指望“酷狗”、“百度”能够搜索到他们的名字)。很多人崇拜的世界银行,不过是这些人交杯推盏的“俱乐部”而已。这些人的资本实力当然超厚,但更令人怕怕的是他们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足以摧毁世界,也足以摧毁他们自身。他们一般可以长期呆在这个圈子里,他们只需做出决策就足以影响世界,但他们一个决策失误,就可以让他们退出国际资本的核心圈。

  俺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个资本核心的运作情况。

    由于天涯无法贴图,有些模型图表就不贴上来了,只好尽量用文字来描述一下“现代金融战争”的实例。

  

  大伙儿都很清楚10年前亚洲金融风暴的事,俺这里补充一些“香港站”的相关情况,以好与大伙共同讨论“资本运作”的实例。

  首先描述一下香港的经济模型,好看一下为什么国际金融大鳄要集中力量在这里打一场“阻击战”,之后又演变为亚洲金融风暴中最为惨烈的战场,香港特区政府又是如何打好这场“金融保卫战”的,最后谈一下对国际资本核心圈的影响是什么,又给了俺们什么启示。

  由于以回忆写成,有些资料还没有经过查证核实,大家尽管补充拍砖  香港是“东方之珠”,不仅在于环海的景色特别美丽,更在于她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两次大的金融危机, 使其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更加稳固,更具有抗击打力。难能可贵的是,当阿姆斯特丹等“自由港”地位不复存在的时候,香港仍是全世界最为自由的贸易体系。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5:51:28 | 只看该作者

后记:

  

  “老虎基金”回到美国,成了一只“内功尽失”的病猫。美国政府本拟以70亿USD拯救这个基金的,但“老虎基金”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竟然在股市上“炒”输2000亿USD,已是救无可救。

  

  摩根士丹利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决策失误的结果,让这艘“基金旗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进入了人事震荡期。这个昔日“美国金融业的光荣,代表着美国金融家甚至是全球金融家的梦想”的地位,已渐渐被一家更懂平衡与斡旋的国际大投行——高盛所取代。而在大摩顶盛时代,高盛不过是华尔街排名第三的投资银行,其影响力拍马都追不上大摩。

  

  香港政府在股市上收购的接近三千亿股票,成立了专门的基金,由专业人士组成了独立委员会来负责日常打理,香港政府正在准备缓慢地退市;香港的楼市却陷入了连绵数年的低弥期,造成了大批“负资产”人士;香港股市近日突破市容量十万亿的格局。而那位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越来越无声无息,轻缓地退至幕后。

  

  国际上(包括美国),各种监控大笔资金流动的金融工具正在建立与完善。现在十亿美元的非正常流动,就会引起各方的密切注意。包括“微软”等大公司,也几乎将自己的“溢利”部分,成立了专门的基金,委托专业人士管理和运营。

  

  中国大陆,外汇储备达到万亿美元之上。每一千个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等于一颗“金融原子弹”,放在家里,就等于有了“核威慑力量”——不必要发动“战争”,但别人打你时总得想一想俺们也放“原子弹”的后果。同时,中国加快了“五大行”的境外上市进程——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总比傻愣愣地站在对面当靶子好,国际银行“业务链”是将所有大大小小的银行捆绑在一起的,一个小银行发生问题,很有可能波及到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出现广泛的震荡。

  在中国银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个岁数一把,却少不更事的郎咸平,跑出来瞎嚷什么“国有银行贱卖论”——这世上最烦没有专业知识、看不清底蕴,却拿这“主义”那“理想”跑来说事的主,诚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完国际资本圈圈与“现代金融战争”的事,就要回归本节的主题:俺们做企业的,真有溢利了,想进入到“资本运作阶段”,应该怎么办呢?说几条仅供参考:

  

  (在没有网友们钻钻的激励下,多休息几次,别累着自己,也是应该的)现在下课,午间休息。

  那么,企业有必要进入“资本运作”了,有哪些事项是需要注意的呢?

  

  一、必须很清晰地了解:投入资金的尾数每增加一个零,其投资模式、投资方式、投资组合、投资方向,就与上一级完全不同,千万不要用过去的“投资经验”,取代“投资级数”专业知识。

  

  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

  比如俺兜里有十万元“闲钱”,想转换为资本去投资,俺一般就会想是不是去整个服装店什么的小铺面?投资个凉茶铺或卖包子的“加盟店”?或与几个朋友一起,在马路边开个小型加油站?——反正都是以搞“小实业”为主,赚一个稳固的收入。

  等俺有了100万,就会“分散投资”了:三分之一拿去买物业等“不动产”,边放租边等升值,求个“稳定收入”;三分之一拿去继续与朋友合股开公司做买卖,求来个“流动资金”;三分之一投到“较高风险”的股市、债市、汇市呵什么的,好一个不小心,开了个“哗哗”地招财进宝的渠道。

  这与俺有十万元钱时,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投资组合与模式了吧?

  

  而钱一上亿,这钱后面的“零”越来越多,跟了一大串,好象“打跛脚都不怕了”。其实这更要小心谨慎,出点岔子就是有好多个亿也给湮没了。

  俺就见过不少客户,艰苦创业了十几年、几十年,有好几亿身家了,心里也就放松了,好象真到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似地“神仙”起来,这也去投资那也去投资,没几年,原来存下的钱没了,还倒欠了一大屁股的债。远的不说,就说个近的:华北有个中型钢铁冶炼厂,几十年积攒下八亿银行存款,这可是“几代领导人”把自己搞得象只猴似地抠索回来的。好了,到了现在这个时代选择多起来了,“这一代领导人”心思也就活起来了,看资本市场里哪有好玩的就去玩一把,从MBO一直玩到并购;又特相信自己,刚沾了点皮毛就觉得啥都懂了,把别人专业的投行专家、理财师全晾在一边,好省下咨询费、委托费。没等玩几年,俺们回头一看这主,兜里的钱全没了(竟连那些董事、总裁、经理什么的,也没赚好多钱),反倒欠下别人十五亿的债。在资本市场的海洋里没捕到鱼也就算了,咋不但自己卖了身,连老婆孩子也赔进去了?——这么难的事都让他们做到了。

  

  其实“钱玩钱”、“钱生钱”也是个专业活。1亿与10亿的金融投资与金融衍生工具完全不同,对市场的影响也完全不同。所以玩1亿、10亿、30亿、50亿、80亿、百亿以上就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专业人士”。这些圈子里的人都很明白,自己掌管的钱一投进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通过这种影响给客户赚个满意的回报,也知道投资额度越大,回报基数就会比较稳定在一个层面上,超越或低于这个“基数层面”,将来的投资就肯定会出问题。比如,拿一亿投资下去,一年内赚个3000万是很正常的;拿10亿投资下去,能够赚到个1亿就是很令人满意的了,赚个3亿就是很不正常的。

  “老虎对冲基金”为什么会变身为“侵略性很强”的金融工具?就是因为它有几十亿美元规模的时候,还能连续几年保持给股东40%的回报,结果加入这个基金的资金越来越多,“老虎”也只好真把人咬了,才能获取丰厚的猎物回来。

  

  所以,企业要进入“资本运作”阶段,一定要高度重视“投资理财”的专业性,摸不清底细的情愿不投资,找不准“专业投资人才”的情愿把钱搁在银行里。“资本运作”的海确实深,已经淹死过不少企业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