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正
为什么多数公司对“创新”阳奉阴违?有什么办法能使“创新”变得现实可行?
创新为什么这样难?
一年之计在于春。企业之计莫大于创新。任何一位企业主管,如果你问他什么是企业的战略大事,十之八九回答是“创新”。当今,企业主管与员工都已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新兴发展中国家“有钱无闲”,更多地需要提供创新产品;传统发达国家“有钱又有闲”,需要提供的是创新服务。这是当今社会消费的现实。
当今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正在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这个改变正是依靠创新这个动力实现的。中国和印度政府已经十分重视创新,向全国发出创新号召。中国提出2020年进入“创新主导型社会”。印度最近两年召开全国研发博览会,发出创新口号:“想着印度,想着创新”、“让想法变成市场”、“人类未来在于知识为轴心的创新”。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还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活力、是企业寿命这个大道理。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对中印的调查:中国多数公司不重视创新,它们厌烦创新需要组织多部门合作,需要对很多新点子进行甄选等所带来的困难。因此,很多企业主管并不了解创新过程,更缺乏创新热情。在全世界1000家创新企业调查中,最有成就的是
苹果、google、3M、丰田和微软等企业,其中没有中国企业。
什么原因?在于没有创新的冲动和行动。据调查:72%的企业高管都说创新是企业头等大事,但却有50%的主管对自己企业创新不甚了了,也不知道创新如何实现,其成果如何衡量。他们对创新的认识是肤浅的,也缺少办法,只知道模仿。相比之下,有突出表现的是韩国企业,如:LG、现代汽车,原来低价实用的守势战略已经开始转变成为创新进攻型战略,并获得了丰厚利润,甚至已对日本的本田、丰田,美国的福特、通用,德国的大众发起了挑战。
创新不是巫术,不是赌博,也不是昏头昏脑的蛮干,它是深思熟虑的冒险,是对过程严密控制的能力,是善于合作不懈追求的恒心,是驾驭多种因素实现合作单位之间和谐默契的集合。
创新如何变成“现实”?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创新?关键的关键,是营造创新文化。如何营造创新文化?美国、新加坡、日本的成功企业的经验是施行如下策略和办法。
1 . 实现创新思想多元化氛围。要让员工有创意思想,先从鼓励创意数量开始,而不是首先强调创新质量。跨国公司有创新优势,就在于它们的员工有条件从世界各地吸取多样化思想,为创新文化多样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 . 重视客户一线工作者思想交流。员工大量创新思想来之于客户,让一线员工交流思想,就是良好创新的开端。作为企业主管本人,要重视与一线员工创意的交流,并能以行动及时融入本企业创新洪流,尽快形成新产品。
3 . 学习推广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是可以学会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方法应用过程的经验积累。因此,对员工不断进行创造发明思维方法的培训,是很重要的。
4 . 要使工作室有个激励创新的环境。大多数员工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在工作室。因此,工作室的环境对于创新能力的发挥就特别重要,如:相关图书资料陈列,上网方便的电脑,适宜思考、交谈的咖啡厅、茶室,创造一个深入研究问题的优雅环境。
5 . 建立员工知识信息的共享制度。让每位员工的信息、知识、想法得到及时交流,和有效的储备。避免员工形成多年的就事论事的低效思维方式的惰性使用。这就需要倡导每位员工对集体提供信息、知识、智慧的责任。
6 . 营造允许鼓励创新冒风险和容忍创新失败的氛围。这首先要消除集权领导的家长制度——一言堂,因为这不适宜鼓励创新,往往导致员工因为担心失败而不敢冒风险的后果,失去突发“奇想”的思想,从而失去创新机会。要让人人懂得创新能力是在失败过程中提高的,冒险是创新的必然。家长制是扼杀创新的杀手。
7 . 奖励组建合作的团队。大小公司都有许多团队,每个团队不能是个“山头”,而应是一个创新组织。让每位团队成员懂得交流与合作是每人获益、集体成功的有效工作方式。团队建设是提高创新效能、培养创新队伍的必由之路。
8 . 创新贵在行动,贵在鼓励。创新不是说出来的,要靠“干”来验证,企业的一切创新都是“实践为本”。不干就没有创新,要坚信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因此,对员工创新行动都要及时以各种形式加以表扬、奖励和推动。使创新成为风气是企业领导营造创新组织文化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结合每次表扬,阐明主管的创新文化新理念,也就是“讲课”。这就是创新组织文化形成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