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避免“纸上管理”

[复制链接] 1
回复
8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2 15:3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某国企人力资源经理为以下事项困扰:
公司领导锐意革新,逐渐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在人才选拔、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资奖励等方面结合企业的实际建立了新的制度,通过近两年的推行,在士气、管理水平、内部氛围等方面有显著的进步。但高层领导一直有一块心病:现有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一般,结构也不太合理,四五十岁的仍占一半多。为了先从管理意识上创新和突破,人力资源部在管理制度中有意识地贯彻了对干部管理能力、管理结果的评价,例如考核中的“员工考核申诉”、“干部360度能力评估”,竞聘办法中的“公示、竞聘申诉”、调薪办法中的“调薪申诉”等,另外,还开通了总经理邮箱、HR热线等,希望开辟员工意见、建议及时反馈促进管理优化的通道。但是,二年来,通过这些渠道反映上来的意见廖廖可数,而且反映意见的人基本上都是提出辞职报告要离开公司的员工。公司领导对此表示不满,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状况?怎么才能使员工对公司管理的反馈,及时地上传到公司领导层呢?

中国古代有“纸上谈兵”的典故,对管理的启发,则是要避免“理论”上行得通,但脱离实际、无法运用于实践的做法和行为。德鲁克一再告诫世人: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做管理的尤其要避免“纸上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对管理“求之若渴”,一方面是开放后的视野对于外来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于知名企业成功的尊崇,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成长、发展、参与更大范围竞争的迫切需求。反映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中,正如读者来信所言,在考核、人才选拔等管理活动中,增加了“申诉”环节作为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向西方管理学习和借鉴的一个小例子。但是,管理的形式是引入了,管理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无的放矢”。

达到信息的“上通下达”,期望基层员工的心声及时地为高层所了解,这是管理的目的。在思考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时,必须因地制宜地分析管理的环境:企业氛围如何?――是相对开放的、民主的,还是相对传统、保守的?工作文化如何?――是活跃的、充满绩效精神的,还是稳固的、有活儿大家干?人员意识如何?――是相对充分地向内传递了市场压力,人员客户意识、责任意识较好?还是缺乏市场压力、由上面推动着下面走?行为习惯如何?――是以价值(效果)为标准衡量和评价措施、活动和行为?还是以是否符合人情世故的惯例为标准?……

“桔生淮北则为枳”,同样的管理方法(种子),必须在与之相适宜的土壤和环境中才能开花结果。类似于申诉机制等,在职业化程度高、尊重个体独立意识、重业绩而非人情文化的西方企业是适应的,而在中国,其管理环境却大相径庭――文化背景、市场化程度、企业管理基础、人际风格等与西方企业差异很大。因而,利用“申诉机制”获得员工对管理、对管理者的负面评价意见,只能当员工要离开企业时才敢于正式反馈了――而当他仍想作为组织中的一员时,不得不考虑是否因“告了上级的状”而遭受打击报负、是否会因与上级发生直接的冲突而遭受周围同事的非议、是否会因挑战“权威”的行为而给自己带来可能的“弊大于利”的结果――这在重人情、重和谐的中国企业中是非常正常的员工心理。

回到上述提及的问题,即如何打开员工关于公司管理、管理者的评价意见与合理化建议通道,其实有不少可行的举措和办法。例如:人力资源部(或聘请外部机构)定期地组织管理调查问卷;对于干部进行阶段性考核或人事任用时进行无记名评估;组织专项的内部管理问题合理化建议征集;将员工提出管理改进的意见及建议纳入能力态度评估内容,并与员工转正、晋升等关联起来;公司领导逐层组织的各类研讨会、员工座谈等……办法挺多,但有无效果、效果如何,关键在操作的过程所传递、逐步建立起来的文化氛围。人力资源部要善于利用重要活动、典型事件、关键人物等,产生几次有重大影响效果的机会,打开思想观念、传统习惯制约人们积极行为的缺口,在公司高层领导的大力推动下逐步建立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沟通文化,相信企业内的信息交流速度和效果都将大有起色。

沙发
发表于 2007-6-3 17:42:39 | 只看该作者

你说的也是我们公司现在面临的问题,太好了,真是谢谢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