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改进,作为员工考核中的重要内容,在不少企业中得以实施和推广。毫无疑问,绩效管理的过程价值,一是体现在最终的目标上,二是体现于管理者辅导下属提升工作素质上。问题是,“改”什么、如何“改”才能“进”?
首先关注一下“改进误区”。在评估表的“改进”栏,常常能见到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改进”内容:
² 期望下属“改”性格。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虽然中国人都知道,但管理者却往往忘了这条古训,如“要热情、开朗一些,主动沟通,为团队建设贡献积极力量”、“激情有余,稳重不足,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² 期望下属“改”短处。短处,相对于自身长处(优势)而言。有时,管理者在对比他人的基础上提出某人的改进点,如“要包容,协调好同事之间的工作关系”、“要有前瞻性,提前对工作进展进行预测和准备”……
² “改进”的是模糊的“期望”。如果管理者的“期望”指向明确的业绩成果,对员工的努力方向倒有帮助,但不少管理者提出的“期望”指向含糊,如“接人待物更为妥当,赢得大家的信赖”,“调整好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为什么上述内容不是好的“改进点”呢?回顾“改进”之管理指向,着眼点并非在于“改”而后“进”,而在于“进”而后“改”。有人或许认为这是文字游戏,但是,的的确确是这两个字顺序――管理者头脑中的逻辑顺序――错乱,造成不少管理者不能有效地帮助下属提高和成长。
² “进”的真正要义是“好上加好”或“更进一步”――保持绩优的稳定性、在现有绩效基础上更优: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是寻找更优的关键、帮助下属判断如何发挥好个人优势,而不在于回顾以往绩效不佳的原因――这已成事实并且无可挽回。
² 思考的逻辑如果以寻找“不佳”出发,下属将面对一大堆管理者“发现”的问题而精神不振:态度问题、能力问题、知识技能问题,甚至是每个人身上都天然存在的缺陷。这种管理的效果毫无疑问是负面的。问题导致了问题,而不能收获解决。
如果思“进”而后行,怎么做更有效?
² 思路――为下属明天的成就而思考。我的下属需要在哪些重要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他需要承担起哪些职责/任务?他面临的环境对其本人提出了哪些要求?为了有所成就,他需要进行哪些准备?他自身而言突出的优势在哪里?他自身而言的弱势(短处)如何回避而不致成为障碍?与基本的标准相比他需要哪些帮助?我能够在哪些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他需要在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与我配合?
² 方法――帮助下属找到如何成功的方法或途径。提出的改进内容,必须是立足于如何成功地实践。因而,改进内容将不再是毫无意义的性格问题――这应当是管理者在选拔人、任用人时所要考虑的;改进内容将不再是令下属自卑而又毫无办法的“劣势”――“与其教会一只火鸡爬树,倒不如找一只松鼠更快些”;改进内容将不再是管理者心中美好的期望――这是下属努力方向而不是具体、明确、易开展的目标。以下四个方面,管理者作为重点改进领域为下属提出改进建议:
- 工作思路方面的改进:立足于下周期绩效目标及关键任务,工作思路方面需要如何调整?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与准备方面需要如何调整?
- 工作方法方面的优化: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以往工作方法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和转换?应避免以往哪些导致失误经验性做法?
- 工作技能方面的提高:为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和才干,应加强哪方面工作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必须达到何种程度?
- 工作氛围方面的改善:在贯彻团队工作文化、建立团队成员良好协作关系等方面需要哪些方法的调整和方式转换?
² 技巧――管理者如何自我评估给下属提出的改进内容呢?可以试着用下面几个简单的问题问问自己:
- 改进点对下期的绩效目标而言非常重要吗?
- 改进点对下属的个人成长而言价值大吗?
- 改进点是具体的、明确的、下属能够相地容易地着手改进吗?
- 提出的这些改进点在与下属沟通时,能够激励他进行自我发展吗?
- 这些改进内容会不会导致下属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而适得其反?
- ……
“改进”这个词,肯定不会如“认可”那样使管理者和员工都感觉愉快。但是,如果致力于获得成就、发展自我与他人,将为管理者和员工创造了很好的沟通机会――为了团队的目标而讨论策略与计划,为了共赢而发现个人优势与机会,从而获取共同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