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下面就是问答时间,但是用中文或者英文都可以提问。
提问:
冯国经:我们有很多人是做零售业务的,差不多有六千人,很难说,我们的量大概是85亿美元,每个订单规模差不多十万美元。所以我们每年同受经受的订单量有几千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借助于电脑,借助于信息技术。
提问:冯先生下午好,刚才您谈到在42个国家和地区有供应商,这么大一个供应商群是怎么保证这些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我们知道有一些供应商可以提供很好的样品,但是不能给你一个持续的很好的质量控制。在发展一些新的供应商里面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办法或者好的建议?另外一个方面,你会在你跨国采购过程中维持一个固定的供应商群还是不断在规划供应商?
冯国经: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我们全球40多个国家有7000多家供应商。所以我们的供应商太多,我刚刚说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是一个重要的理由。我们网络里供应商不是单指供应某个人,我们应该是鼓励你同别的人做生意,因为我们最终期望有30%。…… 很多人不喜欢把他所掌握的知识放到电脑里。
提问:我觉得你们最成功的,中国要成为全球所有大公司的大市场开始销售。……从管理的哲学看世界的视角、资源,如果两者成功的话,有什么共性?
冯国经:这是很好的问题,我们的看法整个一条供应链的前部还是后部。所以现在如果你用亚洲的看法。为什么我们收购(英之杰),完全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全部是发展我们的模式是出口,我们的供应链是返过来,从外面进入亚洲,所以我们亚洲的开始就是用(英之杰),所以这就是我们收购的理由。现在我们在国内也是分销、物流做的很多。
提问:
冯国经:这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我刚刚也说过了,首先由于一个全球的IT网络,但是这个网络还不够,我们随着办事处开的越来越开,我们差不多有75个办事处了,以后还会越来越多,都对香港来汇报就对变成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开始建地区枢纽,现在已经建了七个地区枢纽,上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枢纽,曼谷也是非常重要的枢纽之一。伊斯坦布尔有一个很大的云布控制中东,还有一个控制整个中美洲地区的枢纽。我们现在通过香港和七个枢纽地区进行沟通,所有的办事处对地区枢纽汇报。我们整个IT系统都是全球性的全球网络,我们觉得信息技术未来进一步的发展使得我们不需要我们建立全球的电脑网络。因为沟通的成本在不断下降,我们的贸易办事处要考虑的就是你在不同运作地区枢纽的成本和通讯沟通的成本。总体来讲,我觉得这样做还是合算的,因为总体通讯成本还是在降低。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做法,香港是非常大的一个通讯系统的中枢,而我们各个国家办事处和公司都是我们终端用户,当然我们要付钱给通讯运营商,这样的话比起在每个国家各搞一个通讯中心来讲还是比较合算的,这就是我们正在执行的系统。
提问:您提到现在竞争不是两个公司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两个供应链的竞争。……
冯国经:我刚才讲,现在世界上的竞争不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我说供应链其实可以看作团队,我们不需要完全控制每个团队当中的成员,我们怎么样与团队当中其他各方合作?其实很简单,我们所做的就是刚才讲过了指挥这个网络。我们并不想紧紧掌控所有供应商,我们把他们看作是我们的伙伴,我们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和我们看到其他企业所谓的外包业务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说有很多公司说,原来这个业务是内部做的,现在包给你只不过是因为里成本更低一点,所以要完全按照我们的做法来做。我们采取的理念完全不一样,我们认为每个公司就像一个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自己的强势和弱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协调大家的优势,使大家形成一个和谐的乐队。你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做,只要你做到这点就是可以的。 在这么多年过程当中,我们与很多的人,很多的企业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不是排他性的关系,如果你要和对方形成排他性的关系,对方对你的期望值就很高了,他说把我所有的生产能力都交给你了,一定要照管好我。如果有这种排他性的关系,长远来看会变成非常有独立性,有冲突,有矛盾。我们是你的伙伴,但是不是唯一的伙伴,我们鼓励开发其他的伙伴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关系我觉得可能更好,而且形成的这种关系也是各式各样的。因特网泡沫高峰期曾经有人说,利丰集团很快就会破产了,因为有这么多网上交易平台,马上就会取而代之,但是今天我们仍然屹立不倒。有一点非常简单明显的道理,你想买非常简单的东西,从你认识一个上家去买,因为如果网上购买的话,怎么保证你准时交付,怎么保证质量是好的。人与人当面的信任感是不可替代的。比如我们和我们顾客的关系,远远比在网上打一个电话的关系牢固的多。
提问:
冯国经:你这个问题很好,其实这也是我们早年曾经苦苦挣扎过的一个难题。其实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众多标准如何进行统一化。比如说如果我的电脑系统和你公司电脑系统要沟通,可能以前是很困难的,但是现在软件是如此发达,我们现在不同的技术标准、技术平台之间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沟通。就像微软的一个产品(base talk),设计出来就是要帮助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人相互沟通。我们软件已经有了,技术已经有了,所以不用担心不同技术标准不能互通,基本上这个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得到解决了。这对我们来说曾经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比如说我们的技术员工,曾经花了很多的时间要保证公司上下各个地方电脑系统都能够整合,现在不是问题了,整个系统非常高效。比如刚才已经讲了,我们已经安装和运用了微软(base talk)的软件,使我们系统越来越好。这些软件发展的工具使我们能够在扁平世界当中更加好的竞争,使我们沟通更加方便。
提问:
冯国经:我们在两个层面上加以解决。比如说我们有大约6000名员工当中有2000名属于市场视察员,这些视察员可以说每天都出入于各家供应厂,如果他们有问题,我们很早就能发现,甚至我们还会在问题发生之前就会察觉。比如你是一家缝衣厂要从布厂买布,我们跟卖布的公司很熟,我们也知道什么时候下订单,是不是能够准时拿到货很早就能知道。刚才我讲了,我们始终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松散连接的网络,如果网络的某一个环节被阻断的话,我们可以从网络的另外一条路很迅速的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在这里我再回到刚开始讲到的案例,一万件衬衫,以这个为例。如果今天给我这个订单,我可能会按照我刚才讲的方法执行这个订单。如果你再过一个月,给我一张相同的订单,可能操纵方法会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可能条件发生了变化,供应商的环境,劳动力价格,比如说外贸配额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即使是相同的产品,相同的订单,也可能会在我们网络当中寻找不同的路径最终到达终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我们这个网络当中,每个产品都走自己的一条路,即使是相同的产品,下个月再找我,可能会走完全不同的路,这就是网络适应性。这是非常新的概念,以前讲供应链,大家都是一根筋,一条路走到底,如果这个地方效率更高,能够降低多少个百分点的成本,我跟很多朋友,特别是来自美国的朋友讲,“9.11”的时候公司业务是不是彻底受到影响?没关系,我们只不过是从网络当中另外路径走到终点。比如原来是从加勒比走的,现在我们就改走远东等等。总而言之,外部突发变化,我们可以非常迅速加以反应并且加以规避,这就是我们网络的好处,网络具有灵活性。 刚才讲到的是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出现交货延迟,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解决。
提问:
冯国经:回答你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我们没有库存,这其实也是我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在我们利丰公司,我们不喜欢应收帐款,不喜欢库存,也非常讨论流动资金这个字,我们只有拿到订单才让供应商进行生产,所以是背靠背的。为什么会有很多公司有库存?整条供应链,我们想尽可能使整条供应链当中的库存降低到最少,这对所有这条链上相关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如果你有库存的话,你只可能暂时把你的风险转嫁给你的供应商或者转嫁给你的买家,因为毕竟要有人为这个库存承担风险。如果你能够把库存从供应链当中挤出去,就能快速的周转。我们公司的模式是及时供应、及时生产,所以我们公司是没有库存的。 讲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只有当一个顾客从货架上把一个商品买走了,你才开始生产。比如说如果你去买西发水,想象一下在美国市场上有一个消费者从超市货架上拿走一瓶西发水,货架马上发出讯息,赶快生产出来一瓶。同时还要减少再运库存,在运输过程当中,这是我觉得非常麻烦的,我们要减少交运时间,从而减少在运输途中的库存量。我们在利丰集团实行的是清资产化的策略,我们没有应收帐款,尽可能不留库存。甚至讲到固定资产投入,我们也做的很少,我们在本地区大概有75家仓库,这是我们物流网络当中一部分。但是75家是我们自己造的,一旦造完以后,我们再找到一个金融合作伙伴方,我们跟他们签个资产租赁的合约,大家来购买这个资产,而我们向他们再租回来,我们尽可能避免自己拥有这些仓库,这样就做了很重要的几件事情。比如通过这样做可以降低你的风险,同时可以极大提高你权益资本的回报率。我们的权益回报率大概在45%-50%,所以我们公司股利可以说是非常高,大概达到80%,这就是因为我们是个所谓资产清量化的策略。这两者好象不可兼得,但是我们公司有这么高的回报率,所以可以同时实现。
提问:
冯国经:你肯定是搞企业运营研究的,其实我们并不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所有的系统都是以顾客的任务为中心的,顾客让我们批量,我们不是一个连续的流程,每一个订单来就是一个业务块,我们按照每一个业务块完成的。这需要我们制造企业有新的经营管理的方式,按照顾客订单进行管理,而不是流水生产。 我们会计算一下,比如工厂交货期是多少,有多少次没有达到交货期。同时研究一下制造流水线,生产线调整灵活性有多高。因为现在我们的订单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单位订单订货量会越来越小,这是我所讲的扁平化世界和迅速市场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因为如果你要变得反应速度越来越快的话,就必须保证订单是小量,但是订单数量很多。所以说我们所要强调的不是说你在流水线当中把成本降到最低,而是如何使生产速度更快。生产线的调整可能只需要一两个钟头就要换成另外一件产品,不用像以前那样用一两天。所有我讲的现象,背后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因为你所面对的是一个高度细分化的消费品的市场,有更多的小众市场。所以如果你要去打进这些小众市场,就必须是小批量,但是是高周转速度,有大量的订单,捕获速度要快。所以这就是我们运作的一个方式。我希望大家对预测要重新看待,因为我认为预测是只会输不会赢的学科,因为如果你光预测,肯定有误差,但是现在响应速度更快,所以不用再去做更精确的预测,我们只要等到差不多有需求过来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如何准确采购和生产,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要预测很难,如果有了快速响应能够就不再需要预测了。
提问:
冯国经: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因为整个行业这块的确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大概只有15个公司,北京那边控制15个公司,基本上只有国有企业有进出口权,以前我们没有进出口权,我们得要借许可证,还要付给他15%的手续费。后来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后来扩大到几百家,现在有几千家,04年开始利丰集团尽管是境外的,但是因为香港是一个特别行政区,所以我们还算是境外的企业。以前我们是没有直接做进出口权的,因为04年,因为内地与香港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框架协议,利丰获得了直接进出口的权利。我们现在跟所有的中国进出口公司是完全一样的。 还有一点,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有香港附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大部分的合资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做来料加工,这些公司都有出口权,即使你公司没有,下面工厂有。但现在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因为我们这样的公司也有进出口权,而我们就进入到中国的一些比如说像武汉、成都这些内陆,到那些以前从来没有出口过产品的工厂那边。因为我们现在有出口权了,我们把这些内陆公司带到国际舞台上,过去几年当中我们也在中国内陆开发了好几千个供应商,而且已经脱离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走向内陆,这也是符合中国的政策。也是因为我们获得了进出口权,才让我们进入到更大的广泛的腹地。 回答您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有进出口权的公司,能够和很多内陆中小企业进行合作,他们可以说很多时候产品非常好,非常有竞争力,但是他们不了解全球市场。事实上,如果你只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转,那些人可能也不需要很多进出口权,他们可能很多直接就进出口,很多也是合资企业。比如说来自于香港、台湾,包括很多中国本土的合资企业,对国外市场很了解。其实我不知道,在内陆地区有几千几百家的公司,以前根本不知道有出口的机会,所以其实现在国家的政策也是这方面的导向,就是要开发中国内陆地区,能够让他们有全球的竞争力。刚才我谈到了这些供应链管理话题,其实我觉得现在我刚才说的供应链是被切割成更细的一块块,切割了以后,就能够允许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到市场当中去。
主持人: 今天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有一个非常好的讨论,我个人有很多提问,我非常同意冯博士讲到的。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说,利丰是一个百年老店,即使是一百年的老店也可以有基业常青。基业常青的概念被曲解了,我们看到很多家族企业是可以基业常青的,香港是这样的,澳洲有大量的基业常青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传统企业没有竞争力。传统企业怎么有竞争里?按照我们时下流行的说法叫与时俱进,能够利用今天的市场信息技术、机会或者政策。 一个传统公司如何利用好的技术,我觉得利丰是一个好的例子。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原来非常大,非常有竞争里,但是很多都摔了下去,为什么一些相对较小的公司就上去了呢?他们有什么?其实传统观点来看,大的公司是失去的是客户资源,小的公司自己出来独立门户,自己开公司,把一些资源拿过去,因为劳动力便宜所以就有机会。我们现在看了一些新的外贸企业在那儿生存,不仅利用了多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而且利用了现代的IT技术,所以这些企业非常有竞争。我们今天不能简单的说什么是新兴的行业什么是传统的行业,传统行业可以用现代技术变得现代化,现代行业如果没有传统行业的基础、客户、市场仍然做不好。
冯国经: 我觉得最富有潜力的做法,不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我看全新的行业是非常难的,风险是高的,怎么样找一个新的办法造就一个行业,我觉得这是最有潜力的办法。
主持人: 像我们这样一个基业常青的公司,一百年过来不断的成长,当然我们今天没有机会来解剖,我们以后有机会再来讨论。有一点任何公司不能离开原来是从那里来的问题,不仅是中国的文化,而且有你企业的文化。刚才讲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互联网起来了我就没有需求就不去做,任何公司都有一个从哪里来,今天在哪里,以及到哪里去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清楚的话,就不会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我们不是看今天有没有赚钱,要看你怎么过来的,有什么优势,有些东西是不能放弃的,然后成为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然后开始走向未来,但是走向未来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开放。有了这样一个开放思维,所谓的Flat World,我其实是不同意这个Flat World的,你要清楚知道从哪里来的,今天在哪里,以及走向哪里的问题,不管你以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但是你曾经做过,这个是我们要看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