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的研究与开发中心好像是象牙塔,现在我们必须直面市场,跟时常直接挂钩。为得到项目经费,我们必须接触市场近一些,再近一些。如果我们的顾客,公司内的和公司外的都有,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那么,我们也会感受到。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命运跟他们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一感冒,我们就打喷嚏。如果我们的研究结果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没有把他们的成本降下来,他们就不会再把项目和资金交给我们。研究与开发中心对公司有什么价值,这是最好的试金石。 另一个衡量研究与开发中心运作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它能产出多少项发明。1995年,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给GE一共批准了962项专利,GE在全球所有公司专利中居第7位。研究与开发中心的贡献很大,占公司全部专利的1/3。 市场的变化,迫使我们对研究及研究者在公司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公司及其实业部会给我们下达任务,然后我们去做。光走这条路还不行,我们的研究人员必须开辟新路,自己产生某种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构思,然后自己去找“婆家”。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人员,不仅应该只是一个创新者,还应该是一名企业家。我们的研究人员应该在把新产品、新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我们处于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快速出击市场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必须敢为人先,全力抢先。我们在生产和销售现有产品时,必须为下一代、下二代产品做好准备。就是说,我们应该做到:生产一代,以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开发一代,以满足潜在市场的需求;研制一代,以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这样,我们的产品就会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在市场上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组织创新小组时的情形。我们对他们说:“过去,你们可以有三年的时间去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洗衣机或者新型的CT。现在这个世界变化快,我们没有那么多功夫了。你们只有18个月的期限完成任务。”我们给他们规定了最后的期限,时间紧,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换了你会怎么做?他们会避重就轻,追求稳妥,搞点小改小革就算完事;高大改大革是自找麻烦,交不了差。人都是这样,上有政策,小有对策。后来,我们发现,等到18个月后他们拿出所谓的解决方案出来时,此方案已经被市场淘汰了。没有办法,我们又组建一个创新小组,给他们安排同样的任务,同样的期限,他们也是向上一个小组一样,如法炮制。这种方式的效率是多么的低下,就不用细说了。 现在,我们的产品开发中采取多代产品齐头并进的策略。实施这种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把第一代产品的风险那降到最低,同时也为未来做好了准备。几乎从一开始,我们便为产品的更新换代制定了目标。我们的研究实验室是一个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观察到全球技术进步的图景。而且,现在我们的研究实验室是通用电气各项事业的合作伙伴。应该说,我们的实验室站在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上,应该在公司产品更新换代的进程中发挥先导作用。 多代产品齐头并进的开发策略是如何执行的呢?创新小组预先把第二代比如两年后的产品和第三代比如三年后的产品定下来。我们是如何进行的呢?我们要考虑技术进步、产品、公司业绩、资金和质量等多种因素。通常,我们还要预测四年后的今天公司和实验室将在怎样的一个新平台上运行。我们的关键职责是,要资助那些能降低换代产品风险的研发项目。 要为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制定一个成功的计划,首先必须对我们顾客未来的需要有一个清晰而透彻的了解。比如,GE由运输系统事业部,我们要为她开发若干年后可以投放到市场的火车头。这里我们就必须考虑动力的限制。如果我们只是想到开发出马力更大的引擎,这是可以做到的。但那绝对开发不出令人满意的火车头来。试想某一个天,我们开发出了马力足够大的引擎,把它装备到火车头上,结果会怎么样呢?火车回飞跑起来,同时,车轮也会飞出铁轨,整个机车就会散架。我们的研究人员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同时开发控制软件,当出现车轮将要飞出去的情况时,该软件会发出预警,然后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控制技术包含许多要素。有些要素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应用,另一些要素既复杂又有很大的风险,我们目前还不能把握,将来肯定行。实施多代产品齐头并进的开发策略的关键是,要把控制要素逐渐整合到产品中去。这样,等到可以把新的控制要素引入产品中时,我们就可以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上。 我们精通控制技术,当然达到这一步,绝非一日之功。我们为公司的许多事业部开发过多代产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把这些经验应用到飞机发动机、马达、带暖气等产品的开发上,避免了许多弯路。 在制定多代产品开发计划时,我们把成本和质量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加以考虑,并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根据对市场进行的调查和预测,我们为换代产品制定了各种技术规格,包括质量要求;我们还严格控制开发和制造成本,力求把价格控制在顾客愿意支付的水平以下。 在基于成本的开发项目中,我们创造出技术加经营的开发方法,这是一个传家宝。举例来说吧。前不久我们组织了一个创新小组,开发一种工业产品。我们从一个事业部抽调来一个人担任项目经理。我们的研究人员与制造部门的人跟买主直接接触,面对面地一起工作。我们的实验室不禁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做出了贡献,而且对产品的质量认证、销售人员的培训、使用手册的编撰都出了一份力。该产品开发及其成功,经济效益也非常好。当我总结经验时,我在想,产品开发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许多环节,过去我们的研究人员忽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还得到一个经验,那就是,如果我们把供应商也吸收到产品的开发活动中,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项目的实际风险和成本。我主张把产品的规格制定和成本目标交给供应商去做,努力寻找低成本的解决方案,符合他们的利益,当然也就会符合我们的利益,他们自然有动力积极去做。在GE,我们赋予供应商在企业的技术业务中越来越大的活动空间。 在此之前,我们相信,依靠纵向整合的组织结构,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谁也没有对此提出过怀疑。如果我们需要新技术,我们就自己动手去创造,无须外人介入。但是,如今是一个强调速度的世界,不认识到这个缺陷是不行的。今天,为了赢得竞争优势,我们开发新技术,但是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是行家里手。如果我们的供应商已经拥有了我们所需要的技术,那我们就犯不着浪费时间和资源去搞重复开发。 以来供应商获取某些技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跟踪最新的技术发展。如果我们对他们的技术不能完全理解,我们又怎么能从合作伙伴那里得到最大的好处,又如何保证最终产品会达到已经确立的技术规格呢?反过来讲,如果我们能站在最新技术的顶峰上,那么我们将会对供应商的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要把每个人的知识都充分挖掘出来,要充分利用大家的集体智慧。我和我手下的人将为此不懈地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