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郎咸平:外资是如何通过蒙牛威胁伊利的?

[复制链接] 37
回复
682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5-26 08:3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蒙牛与伊利两个企业的竞争,终于使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本民族利益的重要性。“外资系的全部现金投资只有6120多万美元,折合4.78亿港元,上市后半年内外资系出手了2.6亿股,回笼了近14亿港元现金,这使外资系的投资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不仅如此,外资操控的蒙牛还要兼并伊利,实现更大的获利。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落入谁手?已成为今天经济理论的最大问题。本网特意刊出两篇报纸文章,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外资是如何通过蒙牛威胁伊利的?


东方日报 郎咸平


2005-04-20


内地三家最大生产商中,蒙牛和伊利双方的掌舵人却是恩怨纠缠,难分难解。蒙牛创办人为牛根生。创办蒙牛之前,牛根生任职伊利长达15 年(1983-1997 ),期间曾出任伊利董事会之执行董事及生产经营副总裁,为伊利第二把手。

两强相争

据悉,1998 年因被郑俊怀排挤,送去北京学习,远离伊利管理核心,牛根生因此毅然离开伊利。离开伊利之后,牛根生于1999 年8 月18 日卷土重来,创办蒙牛乳业,担任董事长及总裁,与伊利交锋。

创办初期,蒙牛市场占有率远不及伊利,在蒙牛创办后第三年(即2001 年),伊利的全年乳制品零售总额为27.02 亿元(人民币?下同),而蒙牛只有7.24 亿元,为伊利当时的两成七。但是,2002 年却是一个转折点。

2002 年10 月蒙牛获得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外资入股,筹得资金2,600 万美元,一年后外资又以可换股债券形式,再次注资3,500 万美元。获得巨额资金后,蒙牛发展神速,2002年及2003 年营业额分别录得131% 及144% 升幅。2002年其市场占有率已达伊利的四成二,2003 年更达六成半,估计至2004年伊利的营业额为86.88 亿元,蒙牛则跳升至69.46 亿元,直逼伊利营业额的八成,威胁伊利乳业市场龙头地位,而且蒙牛的资本投资额更在2003 年首次超越伊利,意味蒙牛扩张持续。蒙牛其后在2004 年6 月在香港市场成功上市。


外资催谷


蒙牛的急速发展与增长,其实与外资有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外资在2002 年首轮投资中曾订下投资条件,要求蒙牛一年内达到一个双方设定的增长目标,否则牛根生便有可能要拱手相让蒙牛控制权予外资,可幸蒙牛管理层在2003 年已达到目标,税后盈利有2.3 亿元,暂时保住了蒙牛的控制权。

但外资在2004 年蒙牛上市前又与牛根生协议新的增长目标,据外界流传,增长目标为2004 年至2006 年的盈利复合年增长率50% ,即是说蒙牛在2006 年的税后盈利要不少于7.8 亿元,以此计算年销售额要有138 亿元!

如果蒙牛不能达到协议的增长目标,蒙牛管理层便须让予外资可观的蒙牛股份甚至最终控制权。要获取如此快速的盈利增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单靠内部增长难以达成,最快速的方法还是对外收购。


力求壮大


蒙牛有足够财力进行收购吗? 根据蒙牛2004 年招股书中列举2002 年年结的财务数据,蒙牛有现金15.5 亿元,长期负债为0.9 亿元,净资产值有3.7 亿元,长期负债率为0.24% 。现金虽然不算十分充裕,但负债率低,可以透过增加借贷进行收购。那么,蒙牛有甚么合适的收购目标呢? 环顾中国乳业市场,其余三间最大的生产商为光明乳业、三元集团及伊利。

1. 光明乳业光明乳业的2002 年年底市值为40 亿元,营业额为50 亿元,年增长率为43% ,税后盈利有2.3 亿元,年增长率为39% ,增长率甚为理想。然而,光明乳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头两大股东为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及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各占31% 股份,要成功收购,需要两大股东中至少一个肯全数相让股份。要达到这个目的很叉易。

2. 三元集团三元集团的2002 年营业额为11 亿元,年增长率为11% ,税后盈利有0.6 亿元,年增长率十分偏低,只有3% ,而股权更为集中,第一大股东北京控股已占股份72% ,根本不用考虑。

3. 伊利伊利的2002 年营业额为40 亿元,年增长率为48% ,税后盈利有1.4亿元,年增长率19% ,颇为合理。而更重要的是伊利的股权十分分散,最大股东呼和浩特市财政局亦只持有14.33% 的股份,其余股东持股量都在5% 以下。伊利2002 年底的市值大约有30 亿元。以收购20% 股权计,只需6 亿元资金便可控制伊利,收购难度是三家乳品企业中最小的。


牛吞之心


况且,牛根生是被郑俊怀放逐出伊利的,心结难解,早有牛吞伊利之心。牛根生曾公开说:「蒙牛与伊利迟早会走到一起。」足以显示牛根生并不隐瞒收购伊利的意图。

1999 年8 月18 日,牛根生创立蒙牛乳业,对伊利的中国乳业市场地位构成严重威胁。自从蒙牛创立之后,伊利的股价由约20 元大幅下滑后,股价一直停滞不前,大部分时间徘徊在8 元至14 元之间。伊利的股价自1996 年3 月13 日上市后一直跑赢大市,但是当蒙牛创立后,伊利股价则跑输大市指数。由此可反映市场投资者忧虑蒙牛对伊利的威胁。

由2002 年起,蒙牛受外资注入资金,先后获投资共6,100 万美元。无可置疑,如果蒙牛收购伊利成功,郑俊怀及其伊利管理层,极有可能将会被逐离伊利,「下岗」另谋生计。(伊利MBO 之二)


[本文在我指导下,由孔焯豪、陈仪恩、张慕贞、梁绍铭、彭景新、孙美绿和甄光俭完成。郎咸平]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08:33:46 | 只看该作者

蒙牛挟外资威胁伊利生存 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 张立栋


2004年12月30日


http://finance.sina.com.cn


  业内专家分析海外投行鞭打"蒙牛", 恶化乳业残杀格局
  王吉舟,颐合财经副总裁,香港某基金首席顾问。长期跟踪资本市场上的蒙牛和伊利。本报记者日前就伊利事件对其进行专访,他向记者揭示了外资系如何在中国市场"巧取豪 夺"惊心动魄的资本故事。
  记者:从"独董风波"到6个月后的高管被拘,你怎么评价伊利事件的始末?
  王:作为旁观者,我当时最大的疑问就是,满身桂冠的知名企业家郑俊怀为什么如此急于MBO呢?居然铤而走险,不惜犯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另一家企业的资本运作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2004年6月10日,中国乳业四强之一 "蒙牛乳业(行情 论坛)"(2319.H K)在香港挂牌上市,并创造出一个奇迹:公开发售3.5亿股,公众超额认购达206倍,股票发行价高达3.925港元,全面摊薄市盈率19倍,IPO融资近14亿港元。
  蒙牛手里一下子有了14亿的现金,牛根生开始放言:"伊利与蒙牛迟早要走到一起。"
  把这两家企业的前途与历史联系在一起,我们立即能明白郑俊怀急于M BO的原因:
  伊利起家于呼市回民奶厂,起家时的注册资本只有40万元,性质是国有企业。20年来,在郑俊怀率领的团队拼搏下,回民奶厂变成了上市公司。1998 年,伊利股份(资讯 行情论坛)的第二把手副总裁牛根生与主管财务的杨贵琴反目,并进而得罪董事长郑俊怀,被郑俊怀送去北京学习。这实际上标志着牛惨遭流放,牛毅然离开伊利后,于 1999年开创了蒙牛乳业。5年来,蒙牛异军突起,距离伊利越来越近,尤其是2002年蒙牛引进外资后,发展进一步提速,毫不夸张地说,挟外资之势的蒙牛是能威胁到伊利生存的惟一真正的敌手。


郑俊怀,这个纵横乳业二十年的知名企业家内心感到了恐惧,一败涂地的恐惧。为什么?因为他心里最清楚,伊利虽然稳坐在行业第一的交椅上,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资本结构 收购伊利最多只需要用6亿元人民币的现金。


  记者:如果蒙牛收购了伊利,作为旁观者来说,无论谁胜谁负,都对中国乳业发展是有益无害的,那么您为什么要说这里面有别的问题呢?
  王:问题就在这里,我们知道,蒙牛乳业根本不是牛根生的,牛根生只是个傀儡,他背后有个强大的外国资本控制力量,名字叫做摩根斯坦利。
  原来,忙来忙去,都是给人家做了嫁衣裳,根本不关中国人什么事,挟摩根斯坦利资本力量的蒙牛,似乎更像摩根斯坦利的附体,吞咬其他的乳业企业后,这些乳业企业也都会变成摩根斯坦利的傀儡。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王:我来解释一下摩根斯坦利通过资本运作控制蒙牛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这类外资金融控股机构贪婪的逐利本性。
  虽然从纯技术的角度上我们不能断言谁是谁非,但不得不承认摩根斯坦利的资本控制能力远远在中国企业之上,是丛林里的强者。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确实能感到危机与压抑,中国企业的产权改革之路竟然危机四伏到经不起失败的程度 失败后的中资甚至将丢失行业控制权。
  记者:有人会说管他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只要能把中国的乳业市场搞的兴旺发达,谁控制企业资源有什么关系?
  王:真的如此的话,我们的谈话就不用继续了 毕竟,控制自己的产业资源,是一个大国、一个大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做到的,"买办经济"能得到繁荣,却不会得到尊严。
  伊利高管出事,与蒙牛巨额融资成功之间,究竟有无必然因果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分析蒙牛的资本运作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轨迹,这个轨迹清晰地指向一个结局:"蒙牛"收购"伊利"。
  蒙牛乳业从1999年1月成立后,用了3年的时间,先后进行了增资、股改等四次资本运作,实现了初步的原始积累,但是距离成为一家足以垄断乳业行业的巨头,它还差一个关键的因素 资本的支持。
  经历了国内上市努力的失败后,2002年9月起,摩根斯坦利、鼎辉、英联三家外商投资机构与蒙牛走到了一起,开始给"蒙牛"动起了资本运作的大手术。
  2002年6月,"蒙牛"与摩根斯坦利等三家外资机构签署了投资意向:外资投入2.16亿元,只占32%的股份。外资投入前,"蒙牛股份"有4000 多万股,增资后外资占不到1/3,就是2000多万股,折合起来,"蒙牛股份"的外资进入成本为10.1元/股。难怪无论是牛根生还是主管部门都感觉心理平衡。
  这个故事使摩根斯坦利看起来像个急着掏钱的傻瓜。你不得不钦佩摩根斯坦利编故事的能力,这个故事这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以至于牛根生在当时接受采访时主动宣传这个版本:"本来 摩根 投资 蒙牛 的价格是8.8元/股,英联的加入使价格上涨到了10.1元/股。"
  记者:"蒙牛股份"的外资成本不就是这些吗?
  王:确实可以这么算,但问题的关键是,未来上市的主体根本就不是"蒙牛股份",而是注册地点在开曼群岛的一家新公司China Dairy Holdings(本文称为开曼公司),"蒙牛股份"只是其境内的一个孙公司,是个车间。一旦开曼公司对"蒙牛股份"的境外控股结构建立起来,拿着对 China Dairy Holdings的投资计算"蒙牛股份"的股价就变得毫无意义。
  2002年6月,摩根斯坦利等三家跨国公司,在境外注册了几家壳公司,其中,最重要的有两家:China Dairy Holdings(中国乳业控股)和MSDairy Holdings(摩根乳业控股),第一家是未来上市的真正主体,第二家是第一家的直系股东。
  9月,蒙牛的管理层和呼和浩特市当地原股东,在境外注册了另外两家壳公司,Jin niu Milk Industry Ltd.(金牛公司)和Yin niu Milk Industry Ltd.(银牛公司)。
  10月,"金牛"与"银牛"以1美元/股的价格,购得开曼公司A类股票5102股。
  紧随其后,摩根斯坦利等三家外资金融机构总投资2597.3712万美元,购得了开曼公司B类股票48980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笔所谓的"外商投资?当时根本没有打入内蒙古蒙牛股份的账上,而是打到了摩根斯坦利自己控制的开曼公司。
  记者:开曼公司为什么要设置A类股和B类股,A类股与B类股的数量比例又为什么是5102∶48980呢?
  王:这体现着资本的凶狠:根据开曼公司法,公司的股份可以分成A类和B类,A类一股有十票投票权,B类一股有一票投票权,"金牛"和"银牛"拿了 5102股A类股,外资投资机构拿48980股B股,双方投票权之比恰好为51%:49%,但是,股份数量比例却是9.4%:90.6%。如果"蒙牛"的管理层在一年之内没有实现维持高速增长的诺言,那么作为惩罚,开曼公司及其子公司毛里求斯公司账面上剩余的大笔投资现金将要由投资方完全控制,并且投资方将因此占有"蒙牛股份"60.4%(开曼公司内部的90.6%股权,乘以开曼公司对"蒙牛股份"66.7%股权)的绝对控股权,可以随时更换"蒙牛股份" 的管理层!一年后,如果管理层完成了任务,投资方才答应A类股可以1拆10的比例无偿转换为B类股,因此,只有一年后"蒙牛”的管理层完成业绩增长任务, 2.16亿元投资换32%的股权这种交易才成立,否则,就是以2.16亿元投资完全控制"蒙牛"(7786万元的税后盈利能力),牛根生会彻底沦为打工者或者再次失业出局。
  因此,这些看似眼花缭乱的数字,体现着资本逐利的秘密:这种苛刻的条件下,"蒙牛"无疑只有搏命狂奔。而如果当年的外经贸主管官员洞悉这一秘密,恐怕 2002年"蒙牛"的中外合资批文根本拿不下来,因为这个协议显然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果"金牛"和"银牛"的股东们具有这个知识,恐怕也不会答应,他们 1999-2001年真金白银的几千万元投资,如果失败就会被外资摊薄,从而彻底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
  幸运的是,到了2003年8月,牛根生就已经提前完成任务了。"蒙牛股份"的财务数据显示:税后利润从7786万元增至2.3亿元,增长了194%。鉴于完成了任务,一年后的9月19日,外资允许"金牛"、"银牛"分别将所持有的开曼群岛公司1634股(500股开曼群岛公司最初成立时"金牛"所持股份,加上1134股管理层于首次增资前认购的股份)、3468股(同上的500股,加上2968股)A类股票转换成16340股、34680股B类股票,管理层股东在开曼群岛公司中所占有的股权比例与其投票权终于一致,均为51%。
  可以说,2002年6月达成的投资协议,直到一年后的2003年9月19日才真正完成,所幸的是这一跳有惊无险。
  可以看出,2003年9月外资视蒙牛经营状况,决定A-B股互相转换时机,可以说是蒙牛中方管理层和外资以企业控制权为赌柱的第一次豪赌。结果,中方管理层赢了,蒙牛的资本控制权暂时留在了中方手里。但是,随着一个月后2003年10月双方巨额可转债协议的签署,未来蒙牛的资本控制权最终旁落到外资手里。
  2003年10月,三家外资战略投资者斥资3523.3827万美元,购买3.67亿股蒙牛上市公司可转债。约定未来转股价0.74港元/股(2004年12月后可转30%,2005年6月后可全部转股)。
  二次增资品种选择为可转债,可谓一石三鸟,也反映了外资系和"蒙牛"博弈过程中的游刃有余:第一,暂时不摊薄"蒙牛系"实际控制"蒙牛股份"67%股权的现实,让牛根生对上对下都有面子;第二,不摊薄每股盈利,维持上市前财务数据的可看性;第三,换股价格远低于IPO股价,这保证了巨额利润。
  拿到这笔几乎免费的晚餐后,作为对牛根生的招安,2004年3月23日,牛根生以各1美元的象征性代价,从三家外资投资者手中获得了上市公司"蒙牛乳业 "4600万股股份,价值1.8055亿港元,这也是牛根生在整个上市过程中直接获得的惟一一笔财富,还是有禁售期限制的。为此,牛根生承诺,至少5年内不跳槽到别的竞争对手公司去或者新开设同类乳业公司,除非外资系减持上市公司股份到25%以下。这样一来,牛根生即使在"蒙牛"被外资系流放,他也不能再出去创业了。牛根生并承诺,10年内,外资系随时随地可以净资产价格或者2亿元人民币的"蒙牛股份"总作价中较高的一个价格,增资持有"蒙牛股份"的股权。这样,即使牛根生将来有二心,操纵金、银牛,对抗外资系,外资系也可以轻松地增持"蒙牛股份"的股权,从而摊薄金、银牛对"蒙牛股份"的控制力,架空牛根生。
  2005年6月时,"蒙牛"的真正股权结构中,只要把外资系各股东的股份数量乘以当时的股价,就可以轻松地计算出外资系各股东可以得到的巨额回报,而请记住,金、银牛和牛根生的股票是有禁售期限制的,而届时外资系的全部股份都没有禁售期。更加可怕的是,所谓的公众投资者,大都是摩根斯坦利亲自推荐的机构,他们和摩根斯坦利一致行动的可能性极大。那么,代表外资系的股权将高达60.5%,谁掌握有"蒙牛"的真正控制权,自然不言而喻。
  记者:那么,这和收购伊利有什么关系呢?
  王:蒙牛上市后披露,外资系又和蒙牛中方管理层签署了另一次更苛刻的豪赌协议。协议大意是,如果蒙牛的效益达不到外资系期望的增长率,那么,外资系就没收蒙牛管理层 金牛公司 7830万股给外资系(这笔股份今天价值4.8亿港元,而金牛一共只有1.58亿股),惩罚蒙牛管理团队,什么样的期望增长率呢?未来3年的年盈利复合增长达到50%,也就是说蒙牛在2006年的税后利润要达到5.5亿元以上,如果税后利润率保持4.5%,2006年销售额需要在120亿元以上。
  可是实际上,前前后后外资系的全部现金投资只有6120多万美元,折合4.78亿港元,而且上市后半年内外资系已经出手了2.6亿股,回笼了近14亿港元现金,这使外资系的投资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可以看见,所谓的对赌协议,外资系根本就没有任何风险,他们更像是坐在驾驶席的车夫,轻松地赶着一辆牛车,而车辕上套着的,正是为了三年后几千万股奖励而搏命狂奔的蒙牛管理层。
  但是,我们自然会想到:年销售额只有40亿的蒙牛,靠什么实现三年后销售额达到120亿以上的飞跃呢?收购其他强大的竞争对手,直接整合别人的销售额,看来才是惟一的制胜之道。
  目前,真正控制伊利股份的,只有金信信托一家,而金信信托去年以2.8亿元人民币的代价,从呼和浩特市政府手中买下伊利的全部国有股份,或许,这正是郑俊怀借金信信托之手实现MBO的招数,然而,郑俊怀这一招虽然使外界势力的敌意收购成为不可能,却涉嫌挪用公款,导致他锒铛入狱。
  而郑俊怀的入狱,使涉嫌配合其挪用公款进行M BO交易的金信信托,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无奈,他们采取了"躲为上"的对策。
  实际上目前的伊利股份,已经没有人能够控制股东大会,排除金信信托系的博时基金与郑俊怀系的启元投资和华世商贸。那么,真正的第一大股东,变成了只持有几百万流通股的信托基金。
  我们很容易计算出,全面收购伊利需要的筹码:单方面召集股东大会,达到即使金信信托站出来反对,也反对无效的程度,就要持有超过金信信托的股份 15%的流通A股,价值6亿多元人民币。
  因此,我们明白,收购伊利的买卖十分划算:最多仅用6个多亿人民币就可以吞下伊利这块年销售额接近100亿元,年纯利近3亿元的肥肉。而且,换来的流通股票,还是可以随时抵押或者变现的A股。这种好事,对谁最有利?最有实力并且最有这个冲动的,除了蒙牛,还有别人么?
  12月20日,摩根斯坦利几乎是在蒙牛乳业第一批可转债(30%)刚刚生效的同时,就立即转换成股份,并立即以6.06港元/股的高价,抛出1.1亿股蒙牛股份,套现了6.7亿多港元的现金,显然我们十分惊讶,摩根斯坦利获得这笔现金的数量与时间怎么会和上面计算的收购伊利的数字和郑俊怀锒铛入狱的时间这么巧合。希望,也只是巧合。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摩根斯坦利上周套现的这1.1亿股,价格高达6.06港元,市盈率超过30倍,在香港这是个高的离谱的价格。况且,摩根斯坦利配售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关系的机构投资者,如果没有后续的重大利好题材,机构投资者没有理由以30倍的市盈率从摩根斯坦利手中接盘,因为显然,价格已经高的没有后续上升空间了。因此,我们要问:这个吸引众多机构投资者以30倍的高价接盘的力量,能是什么?
  通过分析蒙牛资本运作过程中外资系与牛根生的损益,我们看到,在"蒙牛"上市的每一步中,牛根生和他的管理团队始终处于被动搏命的局面,外资从上市公司股票中得到的超额利润和他们奖励牛根生等管理层的"权益计划"相比,无疑是九牛一毛。毫无疑问,"蒙牛系"与外资系的这种关系是丝毫不能以"强强联合" 这个词形容的,"被剥削"倒是更贴切一些。
  而面对未来的中国乳业形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担心,毕竟,销售额从40亿元到120亿元,意味着必须达到中国乳品行业从没有人到过的高度,而这势必引起与其他乳业巨头之间的奶源战、价格战……"蒙牛"近期与"三元"、"伊利"之间爆发的价格战,也正反映出这种深层矛盾和恶性竞争已经开始影响"蒙牛"的业绩增长。
  而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郑俊怀,也同样在这场游戏中处于被动搏命的地位。如果他继续保持一个国有企业家的高风亮节,不去考虑利用公款MBO,那么,蒙牛收购伊利的成本微乎其微,只需要受让呼和浩特市地方政府持有的2800万股国家股,蒙牛就可以轻松取得控制权。而郑俊怀要自保,就必须MBO,他一直是个兢兢业业的国企干部,根本没有可能有几个亿的身家,他拿什么 MBO?就只能拿公司的公款。或者是坐以待毙,或者是孤注一掷,郑俊怀选择了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国内资本市场仍是一片荒原、金融工具奇缺的大形势下,中国的企业家们,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以企业的所有权为代价,助力跨国资本完成在中国的垄断布局的牛根生,还是以公司公款进行 MBO的郑俊怀之间的博弈,没有胜者。而这才是中国企业家今天最大的悲哀。
  (注:本文数据均来自公开信息)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08:53:52 | 只看该作者

外资、民族企业?近期,某友正与外资进行合作谈判,一个是中国业界龙头老大,一个是全球老大。一个字,晕。

当然,双方都不是白给人利益的强主。

中华智慧古书《素书六章》有云:“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意指同一类现象,即同行是冤家,大家互相算计,互相嫉妒、互相斗争的意思。南怀瑾先生在《历史的经验》中曾经对此有所解释:“杨贵妃以色而妒江采苹,赵高争宠而忌李斯。故曰同美则相妒也”。“智术相敌,势必为谋,如曹操之谋刘备,李斯之谋韩非。故曰同智则相谋”。“董卓伏诛;李、郭交恶;太平军据南京,韦、杨相谋。此皆势相轧,而不能容。故曰同贵则相害也”。

4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11:08:19 | 只看该作者

蒙牛2006年销售额达162.46亿元

蒙牛2006年销售额达162.46亿元

 
 发布日期:2007-04-14

 

  蒙牛乳业集团(香港股票编号:2319)发布2006年度财务报告。报告显示,蒙牛2006年销售额比2005年的108亿元人民币上涨了50.1%,增加至162.46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指出,从去年开始到今年,不少乳品企业都不约而同加快了研发高端产品的速度,逐渐走上“低价产品占份额,高价产品谋利润”的发展模式。

  蒙牛年报显示,去年股东应占净利润达7.27亿元,同比增长59.21%,每股基本盈利及每股摊薄盈利均为人民币0.532元。日收奶量也突破了9000吨大关。去年蒙牛推出的特仑苏牛奶、LAB益生菌酸奶、冠益乳、蒙牛真果粒等一系列走高端路线的产品,都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业内人士指出,前年开始,国内乳品企业都纷纷加大了研发力度,尤其看中高端产品,主要是为了摆脱乳品行业低利润的困境。除了蒙牛之外,伊利、光明等国内乳业巨头都各自推出了高端产品,从而也开启了乳品行业发展的新模式。“可以预见,逐鹿高端市场很可能将是今年乳业的一大趋势。”

5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11:10:28 | 只看该作者

蒙牛总裁牛根生的2006年度总裁报告书


  二OO六年是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发展重要的一年。过去七年,蒙牛不断努力、力臻完美,成功获得了国内外业界及消费者的一致认同。本人谨此欣然宣布,透过积极的市场细分策略及凭籍领先的产品开发能力,于回顾期内,我们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并配合精准独特的市场推广及宣传策略,蒙牛各类产品均深受消费者的爱戴,而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也取得了佳绩。
  于年内,蒙牛继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连续四年稳占中国液体奶市场份额第一位,而冰淇淋产品亦蝉联全国销量冠军,证明了我们对产品质量持之以恒的保证和市场推广策略的奏效。蒙牛已成功建立了主品牌及各副品牌的知名度,并获得了我们忠实顾客的青睐。
  蒙牛除为积极壮大业务而努力外,同时亦以强壮国家、为人民提供美味、营养的产品为己任。蒙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努力获得了认同。本集团自行研发的高端牛奶产品系列——特仑苏荣获国际乳品业联合会颁发的“二OO六年国际乳品业联合会产品创新营销奖”。蒙牛是国际乳品业联合会成立104年以来首家中国乳制品生产商获得此项殊荣。唯蒙牛继续挑战自我、精益求精,透过进一步研发改良,成功在特仑苏中加入造骨牛奶蛋白(简称[OMP]),帮助消费者吸收钙并留住钙,以达到修补及强化骨骼的效能。特仑苏OMP增强骨密度的功能获得中国公众营养与开发中心科学实证,足见我们持续研发的成果。
  本年度内,本集团于建立合营及联盟方面亦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们与全球知名主题公园香港迪士尼乐园结成企业联盟,并成为乐园及其旗下两家酒店的指定牛奶饮品赞助商及供应商;我们与欧洲最著名的乳制品生产商之一——阿拉福芘公司成立了合营企业,以生产及经销高档奶粉及其它固体乳制品,我们于年底宣布与全球最大的酸奶生产商(以销售量计)——达能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开发及经销酸奶制品。以上各个合作伙伴皆是业界的佼佼者,透过双方优势互补,本集团能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并为消费者研制既具国际质量水平,又富民族特色的乳制品。蒙牛将与各伙伴携手并进,以促进中国乳制品行业茁壮成长,并为强壮国民作出贡献。
  在市场推广策略方面,我们积极推出各项创新且具影响力的活动。于回顾年内,除在电视台黄金时段内就不同产品特点,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群体打造积具创意的主题栏目外,我们更跳出传统的大众媒体,成功与香港迪士尼乐园携手合作,推出“喝未来星赢香港迪士尼乐园奇奶之旅”活动,让儿童及其家人体验全球著名主题乐园所带来的欢乐和奇奶之旅。
  我们于回顾年度内的财务表现理想,见证了我们于业务增长及提升营运能力上所做出的努力。本人欣然向各位股东呈报蒙牛截至二OO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全年业绩。
  凭藉我们优秀的产品组合、创新的市场推广策略及不断完善的营运生产体系,本集团的收入增加50.1%至人民币162.46亿元,本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上升至人民币7.2735亿元。每股基本盈利及每股摊薄盈利同为人民币0.532元。董事会建议派付截至二OO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期末股息每股人民币0.1094元。
  本集团旗下各产品种类均表现理想。透过积极开拓市场并进行产品细分,使作为本集团主要收入来源的液体奶产品的销售节节上升,于年度内增长53.1%,占本集团收入87.81%。冰淇淋收入与去年相比上升40.3%,占本集团收入11.2%。其他乳制品方面,其收入因本集团于下半年作业务策略及产品结构调整而下跌21.9%,占本集团收入1%。我们相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者对高端配方奶粉需求的增加,加上蒙牛与阿拉福芘双方在市场及生产研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其他乳制品业务前景光明。
  除了在业务方面屡创佳绩外,我们亦竭力提升管理能力,就生产及运营制度进行了仔细检讨,成功提高了营运效率。现时本集团已建立了一个更精确细致、统一化的生产及营运体系,为迎接乳制品市场的各种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二OO六年一月起,杨文俊先生继任成为本集团主营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新总裁。董事会的真知灼见、杨先生的丰富行业经验以及蒙牛团队的无私奉献与真挚热诚,令本集团在年内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各项优势。
  展望未来,我们承诺带领本集团再创业务高峰,为尽快跻身世界乳业20强而奋斗。为巩固我们于市场上的领导地位,我们将对产品研发脑质量控制方面投施更多的资源。本集团具备最先进技术的新产品研发中心将于二OO七年启用,这将进一步整合集团的研发及质控资源,结合优质奶源与独特产品配方,开发更多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味道及营养的多变需求并引领消费潮流。二OO七年,我们将推出一系列度身打造的市场推广策略,以提高集团于不同细分市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销量,藉此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以提升盈利水平。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掘与顶尖企业结盟的机会。同时亦会加强与现有伙伴的合作,寻求更多层面的合作,更全面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业务增长。
  蒙牛的发展与成就有赖国家的支持和社会和帮助,为回馈社会,蒙牛于二OO六年六月推出送奶行动计划,为中国贫困地区的500所学校提供一年无偿的牛奶赞助,让贫困地区的学童每天都能喝到蒙牛牛奶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包牛奶对城市中的孩子可能是唾手可得的饮品,但对于住在僻远地区的学童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当看到学童喝上蒙牛牛奶时脸上所绽放的灿烂笑容时,蒙牛的送奶人员无不深受感动。我们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却表达了我们对国家、对国家未来栋梁的一份心意和爱护。我衷心希望透过蒙牛微薄的力量能为社会带来一阵涟漪,并引起社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而激发大家共同回馈社会,联手促进民族的强大与发展。蒙牛将继续履行其作为良好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并将于未来尽心尽力为中国乳制品行业作出贡献。
  本人乐见蒙牛理想的业绩,倘若缺少了各方自本集团成立以来对蒙牛的厚爱及支持,我们的成绩必定失色不少。除对所有股东、消费者及业务伙伴的支持致以衷心感谢外,本人亦对各董事会成员、管理团队及员工的干劲及努力深表谢意。本人深信,蒙牛的全体同仁将再拉再励,为股东带来更理想的回报。


                                  牛根生
                                  总裁

                                  香港·二OO七年四月十二日

原文出处:蒙牛集团2006年年报

http://www.mengniuir.com/fanti/inve-f.as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6 11:12:29编辑过]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11:26:15 | 只看该作者

网友回贴:


读摩根斯坦利等收购蒙牛有感


  读了上帖,心里有些感受,很想在这里说一下。
  外资通过收购控股或参股我国某个产业业绩和成长性都极好、市场空间和潜力极大的企业,然后以其单方股份作为出资在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维京群岛等注册成立不包括我方股份的公司,然后在境外资本市场独立上市的做法,自1992年以来已屡见不鲜。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13年前亲身经历的一件往事。
  那是1991年,国际资本运营的知名人士,香港主板上市的中策公司董事长黄鸿年先生以合资名义进入大陆。其目的是收购控股太原橡胶厂、大连橡胶厂、杭州橡胶厂。当时,我作为中方工作组成员,参与了这一合资项目的全过程。
  黄鸿年第一个收购的是太原橡胶厂。黄带着香港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一干人马,其开具的合作条件极为优厚。当时,全中国几乎无人知道企业购并是怎么回事(记得中国的第一部关于资本运作的著作《资本运营论》是1995年才出版的)。黄开出的具体合作条件是:1,由中方的国资局负责评估太原橡胶厂的全部经营性资产。2,黄出资控股后除担任该公司董事长外,不向企业派遣一人,甚至连财务人员也不派一个,全部由原中方管理团队负责企业的管理与经营。3,中策公司将在增资扩股后的合资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一周之内将其应投入的资金一次性全部打入合资企业帐户。而当时我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外方资金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半年之内打入即为有效。当时我方百思不得其解,感觉外方是不是有点傻?国资局在评估资产时,将该企业的存自行车棚、破桌子烂板凳等等一股脑儿评了进去,多评了200多万人民币,为的是占外方一点小便宜。本以为将这些东西算作经营性资产将经过艰巨的谈判,没有想到的是,黄居然未经谈判即全部认可。果然一周之内黄将其应投入太原橡胶厂的2700多万美金一次到位,拥有太橡55%的股权。
  黄用同样的操作手法很快又将大连橡胶厂、杭州橡胶厂一并收购控股,总共投资7000多万美金。很快,黄以香港中策公司所拥有的3家橡胶厂的控股权作为出资,在百慕大群岛注册成立“中华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并与1992年初在美国主板上市发行,其发行溢价为每股17美金,黄用半年左右时间净赚5、6个亿美金。消息传来,包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熔基同志在内的中国经济界大为吃惊。
  主要是两条:
  1、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人能够不通过中国政府的许可,绕过中国的所有法律限制和政策规定,就随便将中国的产业领头羊企业卖给美国人。
  2、整个中国经济界开始懂得了资本运作是怎么回事。1993年,经济日报用大约一个多月时间组织过一场关于“黄鸿年现象”(又称中策现象)的大讨论。本以为中国的经济界和企业界已经对这种情况引起应有的警惕,但是我们这个国家以后又多次出现这种现象。其中原因,既有外国资本对我国某些产业领头羊企业的控制欲望,但更重要的问题恐怕还是在我们自身。
  就我知道的情况,摩根斯坦利近几年来除收购控股蒙牛外,还收购了李宁服装等。并不是我们的地方经济部门官员和企业家不懂得外资要做什么,而是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门关得太紧,基本上是一个为经营不善的国企圈钱脱困的市场,而不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正是后者才应该是资本市场的本质属性。蒙牛在国内 A股市场上市因何失败?应该说按照上市条件象蒙牛这样业绩与成长性均极佳的企业,完全符合上市条件。但是,在过去,上市实行额度制的情况下,分到各省市各部委的上市额度,大多分给了经营不善、过不了日子的大型国有企业,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象蒙牛这样的好企业日子过得很滋润,尽管也需要扩张做大做强,但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基本得不到上市额度。蒙牛不通过外资增资扩股,进而在境外上市,又该怎么办?最起码,蒙牛通过外商投资,获得了发展壮大的资金,企业家和管理团队的价值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牛根生三年得到了1.8亿港币的股权,而他创造的年利润还不到一个亿。比较一下,红塔集团的楮时健,楮用20 年时间将一个中型企业做成了年利税近200亿元人民币的红塔集团。而由于体制问题,他没有得到什么,反而因贪污受贿1000多万元被判处死缓。我们不难看出,哪个企业的企业家价值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7 8:29:25编辑过]
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11:32:27 | 只看该作者
网友对“读摩根斯坦利等收购蒙牛有感”一文的回复:

  看完全文,很有警示。
  再向书剑双修 zz请教一下。
  现在很多风险投资基金大部分都是采用投资分股的做法,然后在英属的维京群岛注册一家新的公司,完成在美上市。获取高额的回报。
  我作为一个资本运作的局外人想向您请教一下。
  1、国外的风险投资怎么向国内的企业注资(非得一定要先在国外成立公司,基金打入国外公司的帐户不可),其退出机制又是什么?
  2、国内的企业为了获得巨额融资,在美上市的巨大馅饼的诱惑下,在做商业计划书时,不惜出卖自己的股份作为谈判筹码。向管理层施加不可完成任务等等。

  所以我想请教一下的是:
  1、如何有效的,安全的获取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
  2、风险投资基金在企业未来几年达不到其要求,到帐基金的退出流程是什么?
  3、现在的国外资本一般是怎样进入国内企业的?
  很多事情一知半解,向您请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7 8:30:16编辑过]
8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11:36:07 | 只看该作者

网友书剑双修回复:

  请教实不敢当.试答一二,请多指正
  一、网络热以后,如今获取国外风险投资较难,这是因为:A.风险投资一般看中真正的新技术,而真正革命性原创性的新技术绝大多数在发达国家.B.他们一般只选择管理团队,营销模式,市场空间,上市前瞻性均好的企业,而不是只投资技术.简言之叫作只投'除了钱什么都不缺'的企业.我们的高科技企业往往达不到这些要求.C.前几年的网络热,死掉了一批海外进来的风险基金,引起了他们的警惕.这三条可能是中关村上空飘游着近200亿海内外投资基金,但落地者廖廖的主要原因.
  二、风险投资基金达不到要求时,其退出渠道在中国只能是协议转让.他们一般不走这条路,因转让市场极不成熟.往往采取资本排挤创业者的办法.新浪王志东即是一例.
  三、国外资本进入国内的方式,因其性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实业资金特别是制造业,以五百强及台港资金为主,看中的是廉价劳动力,市场,土地等.以购并为目的的海外资本特别是欧美资本,往往用'汉奸引路,鬼子进村"(无贬义)的办法.摩根斯坦利进入蒙牛与李宁服装,就是鼎辉投资(几位曾在华尔街工作数年的"海归"作为合伙人在国内注册的小型投资机构)作前期尽职调查后推荐摩根斯坦利进入的.鼎辉投资亦获益极丰.


书剑双修又发贴:


有感于郑峻怀被正式逮捕


  刚才看电视新闻,播报内蒙伊利集团原董事长郑峻怀因挪用数千万公款罪被正式逮捕,感到在中国特别是国企做一名企业家真是难乎其难!郑挪用公款做MBO(管理层收购)当然有罪,不逮捕法律尊严何在?但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思考造成这种惨况的原因。

  郑及他领导的管理团队通过20年的艰苦不懈的努力,将一个注册资本仅仅40万元人民币的国企小厂,发展壮大成年销售额近百亿元,年利润近3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而他自己及所属管理团队居然连2000多万元的管理层收购款都拿不出来,这是为什么?郑峻怀为不使自己亲手做大的民族乳业老大伊利集团象蒙牛一样被国外资本控制,以至于不得不挪用公款,落得个锒铛入狱的结果,这不能不说是民族产业的悲哀。

  问题出在国企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上。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质属性,长此以往,恐怕一个一个做得好的国企企业家绝大多数都不得不投靠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那么多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难道都交在蠢人手里?那岂不是越做越烂吗?看来,郑峻怀确实不如牛根生,他应该向他原先的属下学习,早走牛根生之路,那他一定会比牛根生发展和生活得更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7 8:31:23编辑过]
9
发表于 2007-5-27 13:38:59 | 只看该作者

就爱看会飞的猫发出来的帖子,全面的了解了中国民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与外资的博弈惨况,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抑或是,本该就这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对于企业来说,高速成长避免了被国内其他竞争对手吃掉,但却让外国人捡了便宜,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是我们在这里太敏感了吗?

肯定不是。吃一堑长一智,那我们要被玩到什么时候

10
发表于 2007-5-27 13:52:21 |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