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业界传出消息,美国政府计划延长同ICANN签署的排他性合同,这对于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让人失望的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以域名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控制权仍将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而先前美国政府做出的将于2006年放弃对ICANN行使否决权的承诺,看来只是美国商务部放出的烟雾弹罢了。也许在一开始,美国就没有打算交出这把互联网大门的钥匙。fficeffice" />
ICANN是一家兼有公私性质的机构,其全称为“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自98年设立伊始,ICANN就全面处于美国商务部的掌控之下。其每年为美国政府创造的价值,仅域名出售一项,就多达1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这家公司掌握着互联网关键寻址系统管理的实权,可以对所有使用国际顶级域名的网站进行监控。这是一种让人生畏的权力。拥有这种权力的机构将可以对互联网进行垄断。所有使用国际顶级域名的国家都将处在这个机构所属国家的监控范围之内。而美国正是这个国家。
一个涉及到互联网标准和世界各国实际利益的互联网机构,为什么就成了美国的掌中之物了呢?看过世界互联网发展的短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这样做的确有它的道理。从商业规则的角度,我们可以做出解释:ICANN是由美国商务部投资的民间机构,美国商务部对其行使否决权似乎也无可厚非。从互联网的发展情况来讲,这个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互联网信息最丰富,信息质量最高,互联网软硬件技术最发达的国家都是美国。而且互联网原本也是脱胎于美国军方网络的产物。整个互联网都是美国人发明的。由美国来确立这个虚拟世界的标准也在情理之中。而且,除了美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足够的技术和实力去管理如此庞大的互联网。要知道,全世界的13台DNS根服务器有10台都在美国。而且那另外的3台非美国本土服务器仍然由ICANN管理。
与其说美国操纵ICANN是其追逐国家利益的产物,倒不如说是其国家力量的结果。
尽管世界各国都明白以自己的实力无法把互联网的操纵权直接夺回,但美国凭借ICANN对互联网的实时监控却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各国头上,让致力于发展互联网的世界各国如芒在背,寝食难安。在美国面前,各国的互联网没有秘密可言。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之中,美国就利用ICANN对伊拉克的互联网进行操纵,使其陷入瘫痪。可以想见,如果美国独霸互联网的时代不终结,任何一个被美国看作是敌对势力的“流氓国家”或是“恐怖国家”都将成为下一个伊拉克。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就连一向以美国盟友自居的一些欧洲国家也纷纷呼吁美国放弃对ICANN的全权控制。
与虎谋皮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为了终结美国对互联网的垄断,联合国被各国推到前台,扮演起与美国争夺互联网控制权的主角。2004年,联合国就互联网域名管理权和与ICANN展开磋商。当时,参与讨论的各方,除美国以外,都希望ICANN能够把域名管理权移交给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但这一构想遭到了美国的断然拒绝。ICANN仍然延续着美国在互联网世界的霸权。
由联合国主宰域名管理的梦想破灭后,各国纷纷开始寻找其他的解决途径。一个正在普遍实施的解决方案是:在“.com”等国际通用顶级域名之外,开设自己的国家顶级域名。中国就开设了“.CN”等域名。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ICANN对本国机要信息实施监控的局面,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通用国际域名仍然是许多大企业、甚至是政府的首选。在中国,尽管有象CNNIC这样的权威机构为推广国家域名而奔走,但实际使用中国域名的网站只占据了总数的42.3%。更关键的是,象“CN”这样的国家顶级域名也是由ICANN分配的。拥有了顶级域名的各国政府,仍然处在ICANN确立的框架下。这颇有些似孙悟空的筋斗云,虽然翻出了许多花样,却没有离开如来佛的手心。
最终摆在各国面前的道路只有四条:第一,默默接受现实,承认美国的互联网霸权;第二,设立一个能够替代ICANN的新组织;第三,另起炉灶,确立一个完全脱离ICANN框架的互联网新规则;第四,努力促成ICANN的真正国际化,向ICANN派驻各国代表。
这里的第一条道路无需解释。第二条道路经实践证明是走不通的。第三条路可以走吗?看似没问题,但是在ICANN主宰互联网标准的情况下,自绝于这个标准几乎等于自绝于国际互联网,其结果是使本国的互联网变成专门面向国内的庞大局域网,从而失去了建立网络的意义。同时,多元化的域名标准也将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混乱。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因此,在目前的情形下,唯一可行,且有可能被美国接受的,就只有第四条路——将ICANN变成一个由各国政府代表组成的机构,确保其工作能带给世界各国更多的公平机遇。目前,ICANN的董事会已经囊括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员。这虽然并不意味着美国将ICANN的权力分配给其他国家,却是世界各国共同参与ICANN标准制定的良好开端。互联网之钥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