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论中华文化的第三次融合

[复制链接] 4
回复
9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4-30 09:5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中华文化的第三次融合

 

朱邦复1999,12,24

一、绪论

 

    当十七世纪西方哲学家大呼「理性」之际,中国人犹自陶醉在宋明的天人合一学说中,并以正统思想自居,固步自封。然而,西方乘着文艺复兴运动的余威,在宗教式微、封建破产及工业革命下,自然科学如脱缰之马,一跃升为世界潮流的明星。

    自然科学崇尚理论、重视实证,在不断探索中,人们发现了一些自然规律。这些规律经过一再验证,终于建立了思维的客观标准。就在此时,西方社会解体了,自由风气弥漫,人人急切寻求新的定位,于是以科学取代信仰,掀开了物质文明的新页。

    在客观世界中,人只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适者生存是不二法门。生命体必须以己身为中心不断奋斗,否则便面临灭亡。至于激发人们奋斗的精神思想,其实是片灰色、模糊的地带,既不能据以实验,也没有理论可循,一概被列为唯心谬论。

    生存的基调是环境的适应,人生的得失则靠竞争,成功者坐享荣华富贵,失败者濒临绝灭。世界趋向两极分化,不左则右,非黑即白。到最后,客观的利益价值只是物质与资本的累积,人呢?显然只剩下存在的躯体与消失的灵魂了。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二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组织的报告指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全球最高与最穷的五个国家,其国民平均生活水准相差74倍。而全球最富有的三个人,其财富超过最穷困的35个国家与其六亿人口收入总和,前二百名富翁竟与全世界41%人口总所得相等。

    二十世纪末,当中国收复了最后一块殖民地,人们方由宿醉中醒寤。面对这种以西方文化为主轴的现实,举凡人生意义、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等,都与流传了数千年的思想、文化有着巨大的分别。

    人果真只是一种客观的实体?那么客观的观察者又是什么?当人跳离了小我的窠臼,到达宏观的大我境界时,那种认知中的主观与客观到底有多少分别?

    然而,时代的变迁是不容忽视的,站在东西方的十字路口,我们有责任认真探讨,人究竟应该怎样面对客观环境的演进?又怎样厘清自己主观的认知?有没有其它的方向,让我们在当今盛行的西方文化与传统式微的中华文化中,寻求一个最终的平衡点?

 

二、本文讨论的立场与目标

 

    人依凭感官、肢体与大脑因应环境的变化,展现出一种独特而恒定的性质,在此且称为「人性」。基于考古学的明证,数十万年来人的生理结构未曾改变。因此,本文大胆的假设,不论环境变化如何,在有限的时空中,人性是恒定不变的。

    随着地球物理及生态环境的变化,恒常的人性在生存的岁月中,刻划出各种可资记载及应用的痕迹,由此形成了文化。人可以透过文化,上溯远古认知之源,广究人类所遭遇的各种冲击,进一步了解人性的本质。

    人类生存在无垠的宇宙中,除了拥有延续生命力的身体,还有继承生活经验的感觉机构。前者是客观的,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后者全属主观,是社会科学驰骋的疆域。两者不能偏废,共为组成「人」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长远以来,人类成功的生存方式就是精神满足于物质需求的状况。借着大量的文字记载,流传成为后人依循的模式,是称文化。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或许只是一个片段,但将所有片段联结起来,则是人类整体真实的面貌。

    文化不仅是人类生活经验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也是迎向未来、解决问题、建立信念的思想基础。人要知道未来,首先得知道过去,在不断绵延的轨道上,根据不变的人性,寻找出一条必然的道路来。

    文化是思想的泉源,是自我调适的指针,也是待人处世的蓝图。人们透过文化的内涵,不仅可以鉴往,也可以知来。然而,当我们以「文化」为一个探讨的课题时,各人立场丕变,一律成了自我主观观念的捍卫战士。

    为此,下文先明确定义讨论的范围,以免各说各话,难以沟通。

 

    1,讨论的立场:

    在大环境中遵从宇宙进化的规律;其次,要符合社会变迁;小环境则不外自我的成长。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同意人有客观的物质生命,同样也具有主观的精神生命。

    因此,我们的立场兼顾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物质环境。

 

    2,讨论的目的:

     面对急遽变化的今日和未来,为求物质精神并重,有必要从文化形成的模式中,寻求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09:58:23 | 只看该作者

三、中华文化的历史观

    中华文化是典型的内陆式农业文明,中国位居东亚大陆中央、一块具有北温带气候的黄土高原上。这里离海洋甚远,与其它的古文明相去不下五千公里。直到公元初年,中华文化还一直保持着近似封闭的发展方式。

    温带的特色是四季分明,风调雨顺,最适于农业发展。人们观天察地,发现宇宙中规律井然,万事万物因果不爽。居于斯土的人民,无不顺应自然,勤奋地生养作息。在长时期的稳定环境中,这种遵循自然法则的认知体系,史称「黄老思想」。

    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如同草根在沃野中,其生机无限。当环境有变化时,人性的生机自然流露,蔚为风潮。人们顺应自然、歌颂自然,黄老思想认同「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汇聚成为一种文化表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民生乐利,人口暴增。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技术还相当原始的情况下,中原一带已有数千万人口。人一多,资源的分配就受到利益既得者的箝制,人与人之间的磨擦已经不是自然法则所能转圜的了。

    老子有鉴于此,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自然、本然;「德」则等而次之,是效法本然;「仁」已缩小范围,仅指人与人的本然;「义」要求人归于人的本然;「礼」更是不得已,企求以礼仪及手段来限制人性。

    孔子避言自然,他以人为根本,大力提倡「仁」,以忠恕建立人际关系。孟子又挺身而出,他极端推崇「义」,以牺牲小我来完成大我。

    孔、孟二人的见解完全是因应环境演化的结果。盖从春秋到战国,周天子王纲不振,诸侯为了各自权利,分别拥兵自重,互相攻伐。这一来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道」、「德」观念完全破产,黄老思想沦入虚无。

    当时有识之士纷纷创言,开启了中华文化诸子百家争鸣时代。其中最具远见的就是孔子,他以「人与人际」相处关系,阐释了待人接物之道。在今天,这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孔子有生之年,他的思想与行为却未获得时贤共鸣。

    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汉伐秦而取得天下,人心思定,必须有一共同尊奉的标准。于是董仲舒建议将孔子思想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奠定两千年来知识分子治国的传统。

    这是一次文化的大融合,由东周末年到汉代初期,有了新的动力,才有百花齐放的丰收。人们总结过去的经验,针对时代的需要,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由「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开始,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而有了「人与人际」 的复杂变量。经过儒者的努力,奠定了中华文化千秋大业的根柢。

    汉代的文治武功可谓空前,知识分子一方面尊孔崇儒,另一方面以黄老思想作为生活指引,取得了充分的平衡,也形成了自足自满的心态。

    及至佛教传入中土,佛家重视「人与人心」的关系,知识分子突然发现,人心也是一种无法否认的客观真实。为什么中华既有的文化思想缺少了这么重要的一页?人心虽然抽象无比,却随时随地盘据在人体中。人的一念一愿、一举一动,无一能脱离「我心」的支配。说穿了,人只是个自私的生命体,永生绕着「自我」打转。

    继而佛家又引进「唯识」的见解,认为感觉世界是虚幻的。比如说,谁都知道「过去」已属过去,完全不存在;而「现在」只是虚拟的一剎,一想到「它」立刻就成为过去;至于「未来」,谁也不知道「它」在哪里!

    那么,人生呢?人生不就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吗?既然统统不存在,那我们的生命历程又是什么?又在哪里?

    释迦牟尼佛主张人应该致力「无我心、无我相」的修行。佛又认为,人心是恒变的幻相,要以「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态度去体验人生。

    新的观念又注入了文化的思潮,汉亡后,再经过隋唐空前的盛世与五代十国的动乱激荡,理论与事实比较下,这种想法终于得到知识分子的印证。宋代的读书人将这些思想融合为一,「自然」象之以「天」,「人与人、人与心」合称为「人」。当「天人合一」之际,在儒家为理学,在佛教则为禅宗。

    这是中华文化再一次的大融合,此后一千年间,知识分子的思想停滞在「天人合一」的自我境界里,平安而知足。换句话说,自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停滞不前,一个个端坐在象牙塔中,渐渐脱离了现实。

 

四、当今文化现况

 

    西方中古时期,在基督文明的统治下,整个社会有如一泓止水。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意大利一些知识分子唤醒学者对古希腊文化的追思,进而触发了文艺复兴运动。这是一种心灵的解放,激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及对环境探索的热情。

    此后短短数百年间,西方社会起了大变革,教会控制力衰微,人民自主心高涨,商人阶级兴起,欧洲城堡式封建制度迅速瓦解。紧接着工业革命风起云涌,资本主义推波助澜,物质文明席卷全世界。

    今天,集成电路技术君临万邦,信息时代不期而至。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刚刚还光芒万丈的各种生产、能源、通讯及交通等科技,此刻只能与夕阳争辉。人们好不容易了解了的昨天,一觉醒来,身旁又充斥着各类新生的观念及事物。

    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当今全世界一天之中的变化,已超过中古时期任一年的变化总和。拜教育普及、传播媒体发达之赐,知识无限爆炸。更在享乐主义的驱使下,人类的生产力成级数倍增,地球资源高速消耗,已经到了人类必须省思的关头。

    繁荣的外表掩不住后工业文明的下世光景,在过度践踏的地球上,核武威胁、南北分裂、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社会失序、暴力乱伦等问题百出。

    难道这就是人类戮力追求的方向?不错,宇宙进化有其必然的规律,是否人类和白垩纪的恐龙一样,终将走进化石群中?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09:59:02 | 只看该作者

五、文化的第三次大融合

 

    文化的特性就是不断地融合,环境冲击愈大,融合的速度就愈快。中华文化前二次的大融合,都历经近千年的岁月,最终停顿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自鸦片战争以来,不过短短两百年,中国人抵不过西洋的船坚炮利,所剩下的只是屈辱与悲愤。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中国知识分子太重视令名,强调清高。中国文化素来干干净净的,讲求「安贫乐道」,绝不「玩物丧志」。问题是过去物质不发达,贫富之间差别有限,纸醉金迷的诱惑远远比不上今日的声色犬马。

    历史上曾有过不少社会失序、文化冲突的乱世,然而,人总有回旋的余地。大不了隐居深山,有土地便可维生。今天情况改变了,自由经济化的结果,物质文明宛若水银泄地,人类饮鸩止渴,连赖以生存的雨林都砍伐殆尽,还有什么香格里拉可资逃避?

    由于中国知识分子轻视物质享受,社会价值观也一直以「士农工商」为排行顺序。久而久之,人们对「物欲」只有压抑而不知疏导,少数人超脱了,而文化体系的免疫系统也瘫痪了,一旦有细菌入侵,就难免病征百出。

    至少中国人还知道这是一种病,不像有些文化以之为荣。知道生病了,还可以及时治疗,如果当作无上光荣,等到病入膏盲时,就只有毁灭一途了。

    要想阻拦物质文明的侵袭是不可能的,而沉溺在物欲的泛滥中,更不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态度。正视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难辞的重责大任。

    中华文化既曾融合了「天、人」,在知识发达的今日,众人群策群力,有没有可能再将「物」纳入人生的体系中?

    文化本来就是因应环境变化而生,现代人不能摆脱社会的影响力,生存又必须依赖物质的供应。这些已经成为事实,所差的只是一种理论体系,让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发挥的方向,让一般民众的行止有所依归。

    传统中华文化绝对不是包袱,只要现代知识分子能充分了解社会现况,以及人性永恒不变的因子。由过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再注入「人与物质」关系的新血液,站在科学立场,再作第三次文化大融合。如此不仅是中国人之幸,也是仿徨在现代十字路口者之幸,更是全人类的大幸。

 

 

4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0:07:11 | 只看该作者

本文摘录于澳门朱邦复先生的文选,论点精辟。愿与各位家人分享。

5
发表于 2007-5-1 14:11:4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不过,有综述,没结论,将最终的思考和方案留给大家去解决。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