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践

[复制链接] 13
回复
501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3-6 11:2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早就在栖息网上看到有关个人知识管理的贴子,特别是法拉利禅师的“我的个人知识管理PKM”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47,84821,0,0,0,,0,0 更是非常的经典和可操作性。
自己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学习与尝试,现在总结如下:一方面能够归纳提炼自己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希望借助栖息网的平台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联系管理(Contact Management)
主要用outlook2007做人脉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将海量联系人分解成尽可能细致的分组,非常容易查找。 自己与联系人之间的互动(包括在什么场合认识?之间的互动有哪些?往来邮件等)可以通过Outlook联系人的「活动」栏目查询。 (《杨伟龙:用Outlook打造「黄金人脉」》http://www.kmcenter.org/ArticleShow.asp?ArticleID=712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
每认识一个新朋友、客户,都会尽量交换名片。回到办公室或家里,立刻将当天的名片的内容输入outlook内实现电子化保存,同时备注认识该联系人的时间、地点、缘由(比如:哪个朋友介绍的、哪位重要的客户等)。另外,利用outlook2007与PDA手机的同步备份数据功能,实时更新,而且不怕丢失,非常方便与安全。

二、内容管理(Content Management)
自从有了电脑,特别是学会上网以后(2000年开始),就染上了下载综合症,从网络上下载了上千G的东西,有软件、电子书、图片、电影、美剧等。真的在实践“上网就是下载”这句话(这曾是《计算机应用文摘》的一期特别专题),现在我的电脑基本上不关机,都是挂着电驴,同时对比较新的资料采用BT下载,每天要登录verycd好几次看有没有更新的东西。现在台式机里的硬盘共有四块(80G、160G、200G、250G),总共已经690G,但几乎没有剩下多少硬盘空间。而且还刻录了几百片的DVD光盘(已经用到第二台刻录机了)
海量的数据,收集整理成了很大的问题。很早就想将硬盘里的资料彻底地整理一番,但每次打开文件夹,看到这么多的资料却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个周末终于开始动手了,首先用思维导图画了分类图,确定分类后,再开始移动整理文件。这时有一个查找重复文件的小工具(Doublekiller)很有帮助,帮助清理了许多垃圾的重复文件。现在基本上已经将文件按分类存放后,但这只是开始,下一步将仔细地整理文件,去芜存菁,将真正精彩、有用的资料留下来并汇总整理,利于查找。
关于硬盘搜索工具使用的是百度硬盘搜索,搜索效率还算令人满意。
刻录的光盘用《疱丁光盘管家》进行管理,已经形成良好习惯,一刻录完成,就将光盘资料通过该软件输入电脑进行保存、整理。
三、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
1、理念依据:结合GTD与科维博士的《与时间有约》的理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融合。坚持按GTD的原则每天做收集的动作,将所有的任务都记入电脑,希望能达到心静如水的境界。但分类就要依据科维的办法,即以角色而不是地点等进行分类,具体地说即是根据该任务属于哪种角色所为进行分类整理。
2、工具:笔记本电脑的Outlook2007、PDA手机的互相配合。
3、但在毅力与坚持方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四、资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1、主要依赖网络来收集资讯,有自己分类整理好的收藏夹,并利用Maxthon浏览器的起始页作为自己每天必看的网站整理。
2、资讯收集运用onenote2007,office办公软件的组成部分,非常方便、实用的程序。以前曾用过《良友》,但现在已经完全被onenote征服了。用它作网络资讯的收集、会议记录,还有许多功能值得充分发掘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 0:14:49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7-3-9 13:30:1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支持,期待继续!
板凳
发表于 2007-3-24 19:09:42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是我太笨了还是怎么的,我不是很明白楼主的意思!

4
 楼主| 发表于 2007-3-24 23:48:25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Avril在2007-3-24 19:09:42的发言:

不知道是我太笨了还是怎么的,我不是很明白楼主的意思!

什么地方让你不好理解呢?可以探讨一下。
5
发表于 2007-5-29 21:28:5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杨伟龙:用Outlook打造「黄金人脉」这篇哪里能看到?你给的地址,只有部分啊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3:05:54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afeiyu在2007-5-29 21:28:51的发言:
楼主,杨伟龙:用Outlook打造「黄金人脉」这篇哪里能看到?你给的地址,只有部分啊

我直接将文章粘贴给你分享吧。

杨伟龙:用Outlook打造「黄金人脉」

2003-12-14 13:15:56    曾茹萍/KMCenter

 

个台湾职场菁英告诉你如何用KM冲高业绩累积人脉、搞定演示文稿......

系列之一:你可以用Outlook打造「黄金人脉」

作者:曾茹萍

资料来源:台湾《e天下》杂志2003年3月号

6个台湾上班族的真实成功案例,印证了个人KM的超强效用:ING安泰人寿业务襄理萧毅杰,用PDA管理客户,创造千万业绩,Sooner知识管理研究中心讲师杨伟龙,用Outlook打造「黄金人脉」;让客户赞不绝口的精采演示文稿;龙卷风科技副总经理林朝贤1小时搞定;台湾微软产品副理王嘉玲、秀传医疗副营运长萧乃彰、与IBM软件事业处业务专员张译文,还有什么成功经验值得学习?他们的杀手级KM小工具各是什么?

你或许也有同样的经验:

早上打开电子邮件信箱,上百封的e-mail,不知该从哪一封先看?

在一堆堆的名片当中,花上大半天,还找不到上个月刚认识、一起吃过饭的新客户?

老板跟你要上个月行销活动的企划书,你花了几个钟头,在计算机档案和电子邮件中大海捞针?

信息泛滥,身为上班族的你,是否觉得快爆炸了?

《e天下》为你找来6位善用科技工具做知识管理的专业人士,工作领域包括讲师、寿险业务员、科技业务员、产品经理、医生等,来分享他们如何藉由个人知识管理,创造「黄金人脉」、达成超高业绩目标,以及累积知识的价值。

·个人知识管理(一)杨伟龙:用Outlook打造「黄金人脉」

「藉由科技工具,我希望营造让人被尊重的感觉,」杨伟龙点出他经营「黄金人脉」的诀窍。

杨伟龙白天在外商软件公司担任网络工程师,晚上则摇身一变,成为Sooner知识管理研究中心讲师。他专门教授如何做知识管理,在短短2年之内,就累积1,000多位学生。

为建立和学生的关系,杨伟龙都会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包括谁介绍他来的?在什么场合认识?之间的互动有哪些?往返的书信有哪些?)都一一记录在Outlook连络人的「活动」栏目。以后,只要建立关键词索引,就可以藉彼此的互动细节了解每一位学生。「就像老师如果能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一定会很高兴一样,」杨伟龙比喻。

除了记录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外,为建立长久的关系,杨伟龙每次上完课,都会写信给每位学生,询问学习以及实际应用的情形,并在信末附上自己所写的文章。

「写文章是和学生建立关系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是知识的分享,」杨伟龙估算,1,000多位学生中,大约有200~300多位学生都会固定和他书信往返。

此外,他因为时常利用书信和文章与学生做交流,藉而扩大人际网络。「有些学生觉得我的课程或文章不错,就会介绍别的人来上我的课,」 杨伟龙举出个人知识管理的实际成效。

大学就开始当计算机讲师,27岁的杨伟龙对于计算机本来就很有兴趣,平常也很喜欢上网或是看书,来研究科技工具的小撇步。由于善用信息工具整理过去搜集的信息再转换成知识,杨伟龙在工作之余,还出过如何使用PDA、如何考取Linux认证等实用参考书籍。

除了在专业领域,杨伟龙也将整理信息的技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旅行的他,去年去四川九寨沟(电影「英雄」的拍片现场)自由行;出发前,花了一整晚下载相关的旅游信息到PDA上,带着数字相机和录音笔,就上路了。一路上,杨伟龙用数字相机和录音笔记录旅游的过程,一趟8天的旅程约照了1,000多张的相片,还用录音笔录下沿途女孩唱山歌的歌曲。

「或许,等整理好的旅游信息够了,我又可以出个旅游书,」杨伟龙半开玩笑地说。

从讲师到作家,杨伟龙正善用科技工具,布建未来成为顾问和自由作家的路。

7
发表于 2007-5-31 19:10:28 | 只看该作者

家园讨论知识管理的帖子并不多,欢迎楼主发更多的帖子上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16:10:34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寒风踏雪在2007-5-31 19:10:28的发言:

家园讨论知识管理的帖子并不多,欢迎楼主发更多的帖子上来。

最近都在研究GTD的时间管理理念,希望有机会与大家分享。

9
发表于 2009-6-2 20:15:08 | 只看该作者
 不过[em01]
10
发表于 2010-1-9 11:29:09 | 只看该作者

向楼主致敬和学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