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ocq1208在2007-1-23 1:24:25的发言:是啊,中国传统和社会环境如此,所以就有了社会生存之道,说假话也可归结到文化基础的范畴,著名的李厚吾的《厚黑学》,不就是讲生存术的吗? 如果中国真正建立了基于信用体系的社会基础(飞猫兄力挺的),也许王老师上面所列的四个场景就较少出现了。但也许这是理想,欧美日等企业也有欺骗和潜规则,比如安然丑闻,比如前段的丰田(丰田正是回报社会企业理念的提出者)偷税。 从哲学角度来讲,讲假话是不可能消除的,没有“假”哪来的“真”呢?我们在职场中做事,只能是尽量不为“私利”而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了,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加粗的那句话,特别有理。正好符合辩证法的精髓思想。易经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崛起的大国不能没有哲学、哲学家
每一种战略的背后都有一种哲学的支撑,在思维方式、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道德境界和人生理想等方面,哲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戴高乐说,在亚历山大的行动里,我们能够发现亚里士多德。同样,在拿破仑的行动里可以发现卢梭和狄德罗。
文/刘效仁
中国知识分子喜欢说反话,应该算是一种冷幽默。“这个世界没有哲学家可以,没有牙医不行,从实用主义的观点说,孔夫子不如牙医。”哲学界重量级老教授陈先达如是说。“不要把哲学抛向市场!别让我们去赚钱!”陈老的急切吁请,不知会不会在参与和谐校园建设讨论会的全国130所高校的校长书记们中收振聋发聩之效。(据《中青报》)
人所共知,由于哲学不是市场的热俏产品,正受到方方面面的挤压。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报考者日见减少;就业率的无情铁拳,让哲学直不起腰身,以致于陷入被封杀的危地;面对有的高校经济学院一年一个多亿的收入,某个热门学院一年900万元的运转经费,优秀的教授几十万元年薪,尽管有的校方很慷慨,“你们办班创收学校不提成”,哲学除了望尘莫及,就是束手无策,教授们也只能甘守清贫,以致于进退失据,陷于两难。
但是,国家和民族需要哲学,一个崛起的大国不能没有哲学、哲学家,不能没有哲学的引领和烛照。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大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写道:“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以理性为基础,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为对象,将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现象与本质、理论与实践、量变与质变、此岸与彼岸之间的辩证统一作为研究对象,用毛泽东的话说,“哲学就是认识论”。认识论、方法论是哲学的最主要的内容。
运用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继承基础上创造新的方法,通过实践检验不断使真理和认知升华。学会分析矛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尤其是力戒浮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关系,形成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务,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发展观,以及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构建民主法治的政治架构、公众心理和价值体系,这是一个大国走向崛起必须具备的思维科学和理论基础。
事实上,每一种战略的背后都有一种哲学的支撑,在思维方式、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道德境界和人生理想等方面,哲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戴高乐说,在亚历山大的行动里,我们能够发现亚里士多德。同样,在拿破仑的行动里可以发现卢梭和狄德罗。从一个普通木匠成为国家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则说:“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是故,在国外,哲学成了普识教程。法国高中三年,哲学是必修课。学生参加高考时,不论选哪个方向,都要考哲学。尽管专业方向不同,作文卷也不同,每年一高考,仍会有几十道哲学作文题。然而在我国,这些年,很多人文社会学科成了冷门,哲学是冷门中的冷门。在过度的急功近利的年代中,整个社会增长最快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种种的欲望。无边际地扩张着,甚至成为设计各种社会机制的物质主义的基础。不唯富豪阶层、中产阶级追求的目标,亦是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取向。
一个美国某中介机构分析中国未来发展的报告说,中国虽然连续4年两位数增长,但未来发展潜力的桎梏将是人才。认为中国现在缺乏视野、能力、观念都超强的领军人物的人才储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本著作中曾指出: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为此,我们不能不检视自己的知识价值体系,不能不反思以市场为唯一取向的高校专业设置之弊端,不能不省察一窝蜂般跟着市场走而文史哲以及考古、训诂等冷僻学科的生存危机,不能不警惕“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之高度对于形成思想市场出学术成果出大师的长远伤害,不能不防止我们的教育会因此成为跛足的教育,不能不采取特殊措施保护文史哲等基础性学科,为社会、为国家、为未来储备优秀人才。北大对高收入院系征收“重税”——提成50%,用来发展文史哲!无疑是一种远见卓识。
15190人参与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4%的中国民众希望祖国早日崛起,54.7%的人认为现在到了考虑大国崛起的时候了。当此时也,我们不能不反问,我们是否具有了大国崛起的宏阔视野和人文情怀?我们是否做到了风物长宜放眼量?
来源: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