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我们为什么爬山 ????????
<b>我们为什么要登山?——杰里·尤西姆</b>
<P align=center><FONT size=3><b>我们为什么要登山 </b>
<P><b></b></P></FONT>
<P align=center><FONT size=3>——杰里·尤西姆
<p></FONT>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FONT></FONT>
<p>
<P><FONT size=3>您提出的第一个、也是我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攀登珠穆朗玛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t. Everest)</FONT>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我的最直接的回答是“没有任何用处”。它不可能给您带来任何直接的收益......因此,如果您不能理解人类征服高山的内在冲动,不能理解这一挑战实际上就是人生不断升华的过程,那么您也就无法理解登山的魅力。
<p></FONT>
<p>
<P><FONT size=3>——英国登山家乔治·雷·马洛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eorge Leigh Mallory)
<p></FONT></FONT>
<p>
<P><FONT size=3>向前、向上。
<p></FONT>
<p>
<P><FONT size=3>——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ndrew Carnegie)
<p></FONT></FONT> <P><FONT size=3>吉姆·柯林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Jim Collins) </FONT>在对吉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Gillette) </FONT>和沃尔格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algreens)</FONT>公司的股票图着迷前,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他多次攀登科罗拉多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ldorado</FONT>大峡谷,与引力和恐惧进行过殊死较量。他曾经登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0</FONT>英尺高的垂直悬崖(登山爱好者称之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2</FONT>),由于保险带的突然松开,他离死神仅有一步之遥。当时,他还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年级的中学生。
</FONT><p><P><FONT size=3>“真是异常凶险!”数年后当柯林斯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然心有余悸。“这是十足的冒险。”凭着一系列的探险活动,柯林斯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0</FONT>年终于成为《登山》杂志的封面人物,但是他更加愿意谈论波音公司和它生产的飞机。“他们总是考虑三重预备系统”,他说,“如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系统失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系统可以支持;如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系统失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系统可以支持。”他们总是多准备一根保险带。 <p></FONT><p><P><FONT size=3>这一次柯林斯又回到了他熟悉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ldorado</FONT>大峡谷。当我们穿越令人生畏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2</FONT>之墙时,他情不自禁地停了下来,凝视着墙上其他登上者用白色粉笔圈出的裂缝。尽管在长达数小时的攀岩中,他的装备十分酷似蜘蛛侠,但是如今的他还是以学者和思想家更加出名。想想他撰写的那些全球畅销书——《基业常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Built to Last</I>)</FONT>和《从优秀到卓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From Good to Great</I>)</FONT>——还有那些大公司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EO</FONT>,他们一个个趋之若骛,洗耳恭听他的高见。我受公司《财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Fortune</I>)</FONT>杂志的委派,采访柯林斯。我向公司建议在攀岩中进行采访,但是不久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原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ldorado</FONT>大峡谷对他而言简直是家常便饭,或者说每天的功课。当他富有弹性的身体终于停下来休息时,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 <p></FONT><p><P><FONT size=3>“我的大部分思想来自我在这块岩石上的思考,”柯林斯说,“我喜欢看着太阳从白雪覆盖的乡村慢慢落下。”尽管这些思想都是针对卓越的企业,同时也是区分卓越企业和平庸企业的关键,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出登山感悟的影子。最典型的是他对真正的企业家和机会主义者的区分,后者曾经在网络公司的热潮中大发横财。“这就好像是无氧攀登珠穆朗玛峰,”他说,“这是真正的登山。也有人一遇到危险就要求夏尔巴人(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常为登山队作向导及搬运物资)带着他们下山,这算不上真正意义的登山。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爬上山顶,必须自己体会面临生死的考验。”这也许就是登山的乐趣与刺激,他说。“市场信息可以被扭曲,但是地球引力从来不会说谎。” <p></FONT><p><P><FONT size=3>引力、藐视、运气、风险、机遇、死亡。对于柯林斯而言,大山不仅仅是其伟大思想的衬托,更是贯穿其中的美丽山脉。 <p></FONT><p><P><FONT size=3>高山与商业,初一看似乎风马不相关。高山属于少数人的领地,而商业是许多人赖以生存的职业。高山经历数万年才形成,而市场瞬息万变。更重要的是,高山超凡脱俗,拥有自己的词汇,而商业属于尘世。 <p></FONT><p><P><FONT size=3>然而,高山不仅拥有激励的力量,而且更具有启示的作用。爱德温·伯恩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dwin Bernbaum) <p></FONT></FONT><p><P><FONT size=3>在《世界圣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Sacred Mountains of the World</I>)</FONT>一书中将高山视作人类不断突破自身极限、不断超越自己的象征。高山还可以被看作是高空实验室,在这些不通人情的地方,犯错的空间如同高空的氧气一样稀薄。而你的大脑也因为供血的不足而变得迟钝起来。此时,即使是最小的疏忽——如手套或铁锁的脱落——也会演变为致命的错误和灾难,使最完美的战略毁于一旦。当你登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00</FONT>英尺的悬崖时,你的生命也许完全寄托在冰镐之上。 <p></FONT><p><P><FONT size=3>需要提醒的是,当某人登上顶峰时这也是组织的胜利——这就是为什么登山不仅仅是一个管理比喻,它本身就是管理。 <p></FONT><p><P><FONT size=3>《登山拓展》代表我们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处女航。我们不奢望找到一种全新的公司生活方式。我们既没有标榜自己已经找到了经营管理中的“香格里拉”,也没有武断地断言“夏尔巴”就是未来工厂的模式。恰恰相反,我们希望向登山者提供他们最渴望体验的东西:一条从未攀登过的山路。因为没有现成的路可供我们选择,所以我们尝试了不同的路线,让世界上最优秀的登山者和商业思想家自己选择登顶的道路,有些时候,他们出现在两个营地。 <p></FONT> <P><FONT size=3>在以下各个章节中他们将带领我们一同走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2</FONT>峰的雪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ldorado</FONT>大峡谷的“不可能完成的”创世纪之路,以及珠穆朗玛峰的死亡之地。他们每一个都将用不同的轮廓和色彩描绘自己登山的体会。在第一章中,柯林斯将解释他对“失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ailure)</FONT>和“跌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allure)</FONT>之间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他将日历提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年仅仅是为了征服一块花岗岩石。在第二章中,保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艾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aul Asel)</FONT>将描述他在麦金利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ount McKinley)</FONT>顶峰的诱惑与致命的雪崩之间的“漫游”以及这段经历对他在硅谷和俄罗斯创业的启示。在随后的一个章节中,沃顿商学院教授迈克尔·尤西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ichael Useem)</FONT>将自己对组织的终身研究与他对登山的钟爱联系在一起,从中他得出了一些快速、正确决策的指导原则。对我而言,他总是像一位可敬的父亲,实际上他确实就是我的父亲。既是企业家又是攀岩爱好者的罗依·罗宾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yal Robbins)</FONT>向我们讲述了他第一次单独挑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l Capitan</FONT>岩壁的经历以及他对毅力这一精神力量的顿悟。
</FONT><p><P><FONT size=3>克里斯·华纳也是一位企业家,他将讲述攀登印度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hivling</FONT>山峰的经历,以及这一经历对他创办登山企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arth Treks</FONT>的影响。罗德里格·乔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drigo Jordan)</FONT>叙述的是他攀登珠穆朗玛峰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2</FONT>峰遇到的惊险以及卓越团队的必要成分。第一个征服登珠穆朗玛峰的美国女性斯泰希·艾黎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acy Allison)</FONT>将探讨领导不力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圣山》的作者爱德温·伯恩博将带领我们领略富士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ount Fuji)</FONT>和西乃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ount Sinai)</FONT>的迤逦风光。最后,既是企业家又是探险家的艾尔·里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l Reed)</FONT>将讲述人的意志如何将登山的激情转化为终身的职业。 <p></FONT><p><P><FONT size=3>以上这些故事的共同目标——毕竟每一次探险都需要一个目标——是将高山的经验与教训带回地面,这些经验与教训不仅适用于海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英里的高度,而且也适用于海平面。但是,它们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这是我们向登山者提出的一个永恒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们如此不畏艰险、一心想征服高山?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登山者,都在向上攀登。</FONT></P> <P><FONT size=3><B>我们为什么要登山?</B><B>
</B></FONT><p><P><FONT size=3>“因为它就在那里”,英国登山家乔治·雷·马洛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eorge Leigh Mallory)</FONT>这一最直接也是最机敏的回答几乎成为所有时代最标准的回答。说它标准,是因为他本人就长眠在世界的最高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4</FONT>年,当他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北峰后再也没有下山。马洛瑞的回答虽然风趣,但是我们更欣赏的是他的观点。他说,登山的动力来自内心。内心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如同喜马拉雅山一样巨大。毫无疑问,登山首先包含着一些自私的因素:我们想征服顶峰、俘获战利品、成为登山之王——而全然不顾其中的危险和自己的亲人、朋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年代,纳粹德国向全世界宣布了其征服克什米尔南迦帕尔巴特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anga Parbat)</FONT>的野心,企图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 <p></FONT><p><P><FONT size=3>然而,将登山降格为“自私的爱好”——就像一家日本报纸在田部井淳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Junko Tabei)</FONT>成为第一个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女性时那样——似乎有些过于简单化,因为在登顶过程中有一种比自身更崇高的志向与抱负:与大自然的内心交流,在大自然面前感到人类的卑微,甚至是法国登山家莫里斯·赫尔佐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aurice Herzog)</FONT>在接近安娜普鲁纳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nnapurna</FONT>,位于尼泊尔中北部,海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90</FONT>米,是人类征服的第一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00</FONT>米以上的山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时所体验到的那种超自然的联系。他在《安娜普鲁纳峰》一书中写道,“我感到似乎一头扎进完全陌生的、异乎寻常的世界。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干枯、没有任何生命。同时这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人迹罕见。我们挑战的是人类极限,但是我们无所畏惧。有一种东西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呼唤我不断向上攀登。” <p></FONT><p><P><FONT size=3>巧合的是,“不断向上”也是企业成长阶段最主要的动机。一个世纪以前,人们就开始争相阅读贺拉肖·艾尔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oratio Alger)</FONT>推出的励志类图书,如《力争上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Struggling Upward</I>)</FONT>、和《稳扎稳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Strive and Succeed</I>)</FONT>。在他看来,积极向上不仅是高尚的,而且也是可及的目标。在他时代,称得上最积极进取的人也许就是安德鲁·卡耐基。他说,使人类升华的使不断进取这一行为本身,而不是这一行为带来的数千万美元的利润。因此,他捐资成立了许多图书馆,“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在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85</FONT>名年轻的观众演讲中,他鼓动说,“你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轻轻说,‘我的位置在顶峰。’你们的双脚都踩在同一梯子上,爬得多高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p></FONT><p><P><FONT size=3>今天,我们对积极向上的感觉与以前大不相同了。社会的发展使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不再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商业行进的步伐尚未跟上《时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Time</I>)</FONT>杂志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6</FONT>年的预言——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美国人用于谋生的时间将大大缩短,而大量的时间将用于文化和精神娱乐。而事实恰恰相反,我们中的许多人工作时间更长了,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我们牺牲了宝贵的家庭生活、娱乐甚至健康。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动力驱使我们不断攀登事业的梯子?自我牺牲使一种值得称道的行为吗?或者是自我放纵的现代形式?乔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马洛瑞也曾经说过,“我们不是为了吃和赚钱才活着,我们赚钱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 <p></FONT><p><P><FONT size=3>就像登山不能被简单地归纳为“自私的爱好”,我们也不能把工作等同于名利的追逐。有些人将自己的工作——甚至是那些低微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使命,而不是职业。巴塔哥尼亚公司</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atagonia)</FONT><FONT size=3>的创始人叶冯·丘依纳德</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Yvon Chouinard)</FONT><FONT size=3>发明了一种环保的户外服饰和器械,帮助登山爱好者在优胜梅地国家公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Yosemite)</FONT>的攀岩活动。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4</FONT>年的创业宣言中,他和自己的合作伙伴声称,“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你是否成功登上了顶峰,而是看你的攀岩风格”。另一些则认为,“登顶的感觉来自熟练掌握后的内心体验”。这和罗德里格·乔丹在登顶攀登珠穆朗玛峰后的描述是一致的,“在知道自己做得非常出色后,一种恬静的幸福围绕在我们的心田。” <p></FONT><p><P><FONT size=3>因此,无论是攀登山峰还是事业之梯,我们都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于某一种单纯的动机。更多时候,同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彼此相互矛盾的不同动机。贝克·威瑟斯</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eck Weathers)</FONT><FONT size=3>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FONT>年攀登珠穆朗玛峰历险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个不幸遇难的登山者之一。他一方面将登山的体验描述为一种“从内心发出的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却在个人传记《逃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Left for Dead</I>)</FONT>中将这项运动称之为“毫无意义的痴迷”,使他对妻子的忠告置若罔闻,听任内心冷酷的激情不断损害生活的核心。因此,当有人提出“登山者为什么要登山”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最好也问问自己相同的问题。是不是仅仅为了向上攀登这一旅程?为了荣耀?为了一路的风景?为了我们的家庭?或者就是因为花旗集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itigroup)</FONT>在那里? <p></FONT><p><P><FONT size=3>在这里对银行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每年,世界上许多商学院的学生都会拜读时任摩根士丹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organ Stanley)</FONT>董事总经理博文·麦考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owen McCoy)</FONT>在《哈佛商业评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Harvard Business Review</I>)</FONT>上发表的经典文章“圣人格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he Parable of the Sadhu”)</FONT>。与该文配套的还有一小段电影,片头为麦考依正对着窗外的美景想得出神。 <p></FONT><p><P><FONT size=3>当曼哈顿的摩天大厦(它们本身就是企业追求不断向上的标志)随着喜马拉雅山的景色而渐渐远去时,他的故事展开了。这是一次难得的假期,麦考依和他的朋友斯蒂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ephen)</FONT>正在尼泊尔攀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000</FONT>英尺的山峰。然而就在登顶的那一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们遇到了一位几乎失去知觉的半赤露的印度圣人。他在那里干什么?朝圣归来?但是他为什么不走一条相对平坦的近路?麦考依赶忙上前给他把脉,而斯蒂文和其他四位瑞士登山者则忙着给他穿衣保暖。但是,再耽搁时间也意味着麦考依将无法实现登顶的梦想,因为即将升起的太阳会很快融化通往顶峰的山路。想到这里,再加上对高山症的恐惧,麦考依告诉斯蒂文他决定继续向上攀登。 <p></FONT><p><P><FONT size=3>麦考依一直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状态,但是当斯蒂文在很远处终于赶上他时原先的那种兴奋感逐渐被深深的内疚所取代。“难道你真的对他的死没有任何责任吗?”蒂文责问他说。“你的意思是说那个印度圣人已经死了?”“不,他还没死,但是他肯定会死的。” <p></FONT><p><P><FONT size=3>印度圣人的最终命运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最后一次看到他的时候是当地的夏尔巴人将他带到一块阳光充足的岩石边,一群日本登山者给他送上了水和食物。但是麦考依的故事在学生中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些人赞同麦考依最初为自己的辩护:“看,我们都关心过他,我们都停了下来,给了他一定的帮助和安慰。我们每个人都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但也有人赞同斯蒂文的观点:“没有人愿意对他负最终的责任”,将他带下山去。这是“个人道德和公司道德相互分裂的典型例子。” <p></FONT><p><P><FONT size=3>麦考依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于是他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登山小组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目的和计划”,大家各凭自己的直觉应对突如其来的事情。这一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除非组织拥有普遍接受的、共同的价值观,否则在出现危机时它只能是一盘散沙。” <p></FONT><p><P><FONT size=3>麦考依实际上找到了“公司”的原意。在等同大企业前,公司最初的定义就是“联合、合并”。尽管麦考依认为自己已经将公司世界完全抛在脑后,但是他实际上只是进入了另一个不同的公司世界——一个人们相互依赖,共同生活而不仅仅是共同谋生的世界。 <p></FONT><p><P><FONT size=3>麦考依这么晚才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把个人的目标凌驾于集体目标之上。我们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EO</FONT>们的关注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就好像他们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3</FONT>年人类首次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埃德蒙·希拉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dmund Hillary)</FONT>和丹增·诺尔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enzing Norgay)</FONT>。但是人们也许忽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事实:带领完成那次历史性登山历险的人物既不是希拉里也不是诺尔盖,而是一个叫约翰·汉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John Hunt)</FONT>的英国人。这位默默无闻的英雄曾经是一名军人,正是他导演了经典的“围困式”登山方式——一大队登山者有条不紊地向更高的营地来回传递供给,使少数体格最强壮的登山者能最终登上峰顶。当希拉里和诺尔盖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时,他们同时也站在了许多人的肩膀上。 <p></FONT><p><P><FONT size=3>麦考依的分析和吉姆·柯林斯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强调共同责任和利益的组织才能长期繁荣发展。如今已经站在公司世界之巅的沃尔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al-Mart)</FONT>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460</FONT>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就好像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9035</FONT>英尺高的山峰高不可攀。但是我们为什么不知道其首席执行官的名字呢?因为李·斯科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ee Scott)</FONT>明白,将沃尔玛推上顶峰的系统不是他发明创造的;恰恰相反,系统选择了他,将他推上权力之巅。 <p></FONT><p><P><FONT size=3>如果麦考依的故事中有什么原则可以汲取的话,那么我们要说原则本身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在发生危机前建立原则,在发生危机时遵循原则。许多人也许知道强生公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Johnson & Johnson) </FONT>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柏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James Burke)</FONT>和他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2</FONT>年氰化物中毒危机中毅然将泰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ylenol)</FONT>拉下货架的故事。但是这一决定组织命运的时刻事实上三年前就已到来。当时,柏克率领全体员工积极寻找强生的核心原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龙公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nron)</FONT>,其混乱散漫的文化使公司使公司董事会作出了最愚蠢的决定,完全置商业道德而不顾。 <p></FONT><p><P><FONT size=3>置原则而不顾的最大诱惑经常来自顶峰——不管是股价还是真正的山峰。艾琳·布卢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rlene Blum)</FONT>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8</FONT>年人类第一支攀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00</FONT>米山峰的女子登山队队长。但是,她在到达安娜普纳峰前从未制订过明确的决策原则。安娜普纳峰的最大挑战是雪崩。在《安娜普纳峰:女人占有一席之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Annapurna: A Woman’s Place</I>)</FONT>这一自传中,布卢姆记录了她对继续攀登的担忧——“我感到有个声音在不断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在出现任何悲剧前放弃努力。”她将自己的担心告诉了其他人,但是有一个成员立即打断了她。“我不想谈论这个问题。我现在想的就是如何征服面前的山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3</FONT>年《哈佛商业评论》刊登的一篇题为“为什么坏项目无法中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hy Bad Projects Are So Hard to Kill”)</FONT>的文章讨论了类似的问题。一些危险的项目在放弃时往往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并被冠上“失败主义”的帽子。一位经理告诉该文的作者,“我们根本不敢想是否应该放弃项目,这简直太难了。” <p></FONT><p><P><FONT size=3>布卢姆遇到了一个经典的领导困境:登顶需要一种积极向上或向前的乐观主义。美国户外领导学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FONT>的手册上有过类似的描述:“领导者总是考虑‘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他们是啦啦队长,他们是灯塔。知道他们前进的方向比知道他们如何到达那里更为重要。他们异常坚强,面对阻力、挫折、失望和消极者毫不动摇。”然而统计数字却显示,在出现真正的危险时那些消极者的想法比乐观主义者更加现实,借用英特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ntel)</FONT>公司的主席安迪·葛洛夫先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ndy Grove)</FONT>的口号就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FONT>。 <p></FONT><p><P><FONT size=3>最终,布卢姆的两位队员不幸从万丈高峰坠落。布卢姆竭力劝阻她们放弃尚未有人攀登过的第二高峰,但是没有成功。最令人惋惜的是,她们是在小组实现目标后不幸遇难的。一天前,两位队员成功登顶安娜普纳峰。 <p></FONT><p><P><FONT size=3>这里就引发了最后一点:顶峰不是终点。无论是登山还是经营,统计数字表明,人们在“登顶”后其决策越来越糟,因而风险也越来越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思科系统公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isco Systems)</FONT>。该公司在创造连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个季度增长的记录后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1</FONT>年首次出现下滑,损失高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00</FONT>亿美元。问题不在于其炫耀的预测系统,而在于管理者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假设:他们从未考虑过公司出现增长停滞或倒退的可能。因此,当风雨来临、竞争对手开始出现危机、供应商发出降低供应的警告时,公司仍然显得十分乐观。“我对整个行业和公司的前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乐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John Chambers)</FONT>刚刚宣布自己的雄心就遭到了几乎是灭顶的灾难。 <p></FONT><p><P><FONT size=3>钱伯斯当时正在想什么?也许与珠穆朗玛峰的向导罗布·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b Hall)</FONT>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日下午想的完全一样。当然,两者面临的风险不同——一个是生死问题,另一个是盈亏问题——但是相同的是,豪也连续成功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一度宣称自己可以将任何客户送到山顶之上。(我们不要忘记,登山事实上也是一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他同样拥有据说可以预防灾难的完美系统,也拥有令人羡慕的运气:年复一年,他的助手回忆说,登顶的日子总是阳光灿烂。 <p></FONT><p><P><FONT size=3>山顶恶劣的天气与经济中的“创造性破坏”相比自然更难控制。但是不断的成功会制造一种错觉,使我们误以为自己才是大自然的主宰。当风暴最终来临时,豪和他的客户为这种错觉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将自己永远留在珠穆朗玛峰,与马洛瑞结伴终身。 <p></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9</FONT>年,当马洛瑞已经冻僵的尸体终于在珠穆朗玛峰被找到时,人们还怀有些许激动,希望能找到他随身携带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4</FONT>年生产的柯达袖珍相机。也许相机中的胶卷可以帮助我们揭开登山历史上的一个大秘密:当马洛瑞遇到不测时他是在向上攀登还是下山途中? <p></FONT><p><P><FONT size=3>照相机至今没有找到。但是,这一熟悉的品牌名字却使我们想到了另一个谜:为什么像伊斯曼柯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astman Kodak)</FONT>这样的公司在历经数十年的辉煌,并成功到达商业顶峰后开始走下坡路呢?为此,吉姆·柯林斯冥思苦想了许多年。但是,当我们成功征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ldorado</FONT>大峡谷后坐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oulder</FONT>咖啡店一起聊天时,柯林斯谈论的却是另一个截然相反的现象:二流的企业(或许还有像我一样的二流登山者)如何克服垂直极限。成功跨越“从优秀到卓越”这一鸿沟的企业是那些将成功定义为不断攀登而不是登顶某一个山峰的企业。突然,柯林斯看着窗外,指着远处的山脊轮廓说,“看,从优秀到卓越”。 <p></FONT><p><P><FONT size=3>说什么? <p></FONT><p>是的,我终于看见了。山脊在变成嶙峋峭壁前有很长一段几乎与水平线平行,就好像一家二流公司的股价走势图。从优秀到卓越。柯林斯嘴角露出微笑。他的山峰总是知道答案。 <P>这是我看过一个非常好的贴子!觉得受益非浅!!! 真的 当时看了之后就深有感触。现在重看也是受益良多!</P><P>希望在这里能够和各位家人一同探讨,人生、登山、企业的经营之间的关系。
</P> <P>大家说什么都行没有什么对错 就是见仁见智的东西</P><P>一个企业家的成功只有依靠他的团队才可以达到他的顶峰.</P><P>而一个企业家心态的成熟,也左右了企业的最后命运.登山只是挑战生命极限的方式之一.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式感悟生命的真谛.</P> <P>登高山是挑战极限!</P><P>登小山是休闲放松!</P><P>心境不同,效果也不一样!</P><P>人都有一种征服与挑战的欲望,只是这种欲望趋势这个人的方向不同而已</P> <P>做企业,有的老板是在挑战极限!所以,他总在努力寻找新的高峰,创造挑战极限的机会!有的老板则故步自封!</P><P>但是,挑战极限跟自身条件也不可分割!就象我们不能指望一个残疾人徒步登上珠峰一样,很多老板的理念和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P><P>这也许就是大企业家和小企业家的差异!</P> <P>态度决定一切,心态也能决定一切。</P> <P>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就是这个山的高度</P><P>心里都有梦带领大家达到这个梦就算成功</P><P>梦的大小决定了你的成就!</P><P>那梦到底 有多大呢?山究竟有多高呢?我们是不是还具备继续攀登的勇气和资本呢</P><P>征服的欲望能否战胜高处的不胜寒呢 ?</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