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iling25 发表于 2010-2-8 15:33:21

[转帖]人才流失成本结构的“6+1”

<font face="Verdana" size="3">  适当的人员流动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因为,有时候企业要主动去淘汰在能力、态度、企业文化适应度上存在重大问题的员工,而且,外部新人的加盟会使企业文化更加多元化、也能为企业起到“鲶鱼效应”的作用。然而,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比如资深的知识型员工和中高层管理者,他们的离职,常常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br/>  国外几家著名机构调查了人才离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结果显示:把离职员工全年的薪酬作为基数,《财富》杂志:1.5-2.5倍;WilliamG.Bliss:2-2.5倍;美国管理学会:1.3-1.5倍;William Bliss of Blissand Associates:至少1.5倍;The Saratoga Institute:1-2倍。看到上述惊人的数据,笔者在诧异之余,专门就人才流失成本的结构作了思考、分析和总结,发现其大约可以分为“6+1”。<br/>  <font color="#0000ff">“6”之1——人才离职前一段时间的绩效损失</font><br/>  离职的前一段时间,绝大部分人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背景下,其绩效表现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有极少数特别讲诚信、特别具备职业道德的专业人士,才会真正做到“站岗到最后一天”。<br/>  <font color="#0000ff">“6”之2——离职面谈成本</font><br/>  现在许多成功的公司,都会有针对离职员工的面谈(主持面谈的人,可以是该离职员工的上司、同事、非正式组织的领袖或HR人员),目的是了解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从而检讨企业自身的人才策略、为以后的留住人才做好准备。<br/>  离职面谈前期的结构化、非结构化问题的设计;中期的面谈过程;后期的结果整理和分析,都要花时间。这些工作时间,也是公司成本的一部分。<br/>  <font color="#0000ff">“6”之3——岗位空缺成本</font><br/>  老员工离职、新员工上任之间,会有或长或短的岗位空置期。其结果,要么该岗位的工作没有人做,要么同事(们)帮忙做、而这又会影响他(们)自身工作的效率或效果。这两种结果,都会带来岗位的空缺成本。<br/>  <font color="#0000ff">“6”之4——招聘成本</font><br/>  通过参加招聘会、发布网络广告、与猎头合作等方式,来筛选潜在员工;以及针对众多潜在员工做的笔试和N轮面试,等等,这都会花费公司的成本。<br/>  <font color="#0000ff">“6”之5——新员工的培训成本</font><br/>  初来乍到,新员工对公司不熟悉,必然要给他们做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同时,基于新员工的实际情况,可能还需要对他们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分层次的培训。<br/>  <font color="#0000ff">“6”之6——新员工上任后的绩效损失</font><br/>  由于对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同事)的不熟悉,新员工上任后,肯定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建立内外部关系。然后,新员工才能较好的与同事合作、为客户服务。<br/>  一般来讲,不论新员工的态度、能力、经验、素质如何,他很难立刻有很好的绩效表现。<br/>  <font color="#0000ff">“1”——其它成本</font><br/>  首先,“离职门”会对公司其他员工的士气有影响——比如,其他员工会想:是否公司各方面有很不公平的地方?是否公司的发展前景不妙?个别情况下其他员工甚至会有兔死狐悲、人人自危的感觉。<br/>  其次,“离职门”给其他员工做出了坏榜样、影响了其他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br/>  再次,“离职门”可能会带走企业的部分商业机密,或者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形象,等等。<br/>  <font color="#0000ff">“1”通常被忽视,可是,相比于前面的“6”,或许它才是更重要的。<br/></font>  希望对人才流失成本结构的解读,能够对各企业的HR和高层有一定参考价值!</font>

紫色爱恋~~ 发表于 2010-2-10 13:21:52

<p>其实大部分做HR的都知道这些,但真正去做人才保留的工作的,员工离职前的保留的可能就少了。。。</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人才流失成本结构的“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