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懒 发表于 2010-1-20 09:24:54

[转帖]《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前言心得

<p><font color="#0000ff"><font size="2"><strong>阿懒注:</strong>此文写得非常好,可惜没有找到原帖出处。特别推荐。</font></font></p>
<p><font size="2" face="Verdana"><a href="http://club.catr.cn/thread-12785-1-1.html">http://club.catr.cn/thread-12785-1-1.html</a></font><font size="2">&nbsp;</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0000ff" size="2"><strong>第一部分:</strong></font></font></p>
<p><font size="2"><font face="楷体_GB2312">首先,我建议各位不要对本书等闲视之,大略读过便束之高阁。当然,你不妨从头到尾浏览一遍,以了解全书梗概。不过我希望你在改进自我的成长过程中,本书能时时与你为伴。本书在编排方式上分成几个循序渐进的章节,便于读者随时参阅并付诸行动。即使你对书中的原则观念得心应手,还是可以不时翻阅,或许会有更多的体会与收获。</font> <br/></font></p>
<div id="postmessage_7841" class="t_msgfont">
<p><font size="2">  我本来想为这一系列文章写一个开篇语,大意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字字珠玑,建议大家详细阅读,仔细思考。后来想起这一段正是我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便取消了写开篇语的想法。</font></p>
<p><font size="2">  我是2004年的夏天第一次看这本书,之后数次重复阅读,或通读,或有目的的阅读,每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font></p>
<p><font size="2">  倒不是读书仓促,或粗心大意而遗漏了什麽,是因为一个人每天都在成长。书中的某一段内容,在以前的阅读中可能不会引起注意或同感,随着我们在不断地经历生活,体验生活,这段内容可能会变得使我们产生共鸣。</font></p>
<p><font size="2">  很多书籍,我都有这样的经验。因此有几本书,我总是放在手边,以便随时翻阅。</font></p>
<p><font size="2">  2001年,我阅读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三国》。在《诸葛亮》一篇中,有这麽一段:</font></p>
<p><font size="2">  <font face="楷体_GB2312">几十年前,笔者曾在巴黎请教过袁士斌(冠新)先生:“什麽样的人,才可以办大事?”袁先生说:“脑筋清楚,就可以办成大事。”我又问:“怎麽样的脑筋,才算得上是清楚?”袁先生说:“清楚,就是有条理:懂得提纲挈领,把事情分出个大小先后。”</font></font></p>
<p><font size="2">  当时我看到这段,给我印象很深,因为我极为纳闷:人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为什麽把事情分个大小先后被黎先生如此推崇?虽然我不解,但这段话一直都留在我的脑子里。后来我看了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对时间管理有了初步的印象,继而拿破仑・希尔的一本书让我开始重视时间管理,但那个时候,袁先生的那段话,我还是没理解。直到看了史蒂芬・柯维的书,我才恍然大悟,赶紧找出《细说三国》这本书,把这段话又重读了一遍。</font></p>
<p><font size="2">  在得出这一结论后(书随着生活而理解不同),我想了很多。其实不仅对书的理解随生活在变化,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如此。我想起了很多以前发生的事,别人对我说过的话,我在突然之间都有了新的理解。</font></p>
<p><font size="2">  但需要注意的是,表述社会价值观的书籍,同样可以让人对生活产生新的理解。但社会价值观是易变的,如果我们接受了它的理解,就会成为它的奴隶,而使自己的价值观、思想、生活疲于奔命。一旦社会价值观变化,我们建立在上面的安全感就会丧失。</font></p>
<p><font size="2">  智慧类书籍所讲述的并不是社会价值观,而是深植于人类内心的集体无意识(史蒂芬・柯维所谓的“原则”)。很多书籍流行一阵子就会被淘汰,智慧类书籍几千年都会流传下来,区别就在于,前者所表述的是肤浅、易变的那个时期的社会价值观,而后者表述的是亘古不变的人类智慧。只要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能够符合这种智慧,生活和内心就会平静,因为我们的安全感建立在一个永久不变的基础之上。</font></p>
<p><font size="2">  当然,这很难做到。这就要我们内心的权衡,一场对手是自我的战争――是满足一时的情绪之需,还是满足更永久的内心平和。</font></p></div>
<p><font size="2">&nbsp;</font></p>
<p><font size="2"><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0000ff"><strong>第二部分:</strong></font></font>&nbsp;</font></p>
<div id="postmessage_7842"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font face="楷体_GB2312">其次,我建议你改以老师的角色来阅读,除了吸收,还能复述。在阅读过程中,应有心理准备,预计在48小时以内,与人分享或讨论读书心得。</font> <br/></font>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我相信心态不同,阅读的成效就会两样。比方你知道……</font></p>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我保证,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增强记忆、加深体会、扩大视野,而且会有更强烈的动机去运用本书中所讲述的原则。同时,开诚布公地与人分享读书心得,可以改变形象,赢得友谊,甚至为你带来一群实践七个习惯的同伴。</font></p>
<p><font size="2">  在我引用上段文字的时候,为了省事,我试图从网上的连载中复制下来,但令我遗憾的是,网上的连载是从正文开始的,并没有这个前言。对于看不到这个前言的朋友们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损失。</font></p>
<p><font size="2">  我曾经为一个文化论坛做版主。有一位新任版主,为了提升自己的积分,在自己的论坛一次性发了300多篇古今中外的读书法。这些读书法我都看了一遍,没有一个方法能引起我的共鸣。</font></p>
<p><font size="2">  其实在第一次看这篇前言的时候,史蒂芬・柯维推荐的这个读书法,也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我是在后来反复的阅读中,才突然领悟到其中的妙处。</font></p>
<p><font size="2">  这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方法,其原理是自我暗示对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影响。</font></p>
<p><font size="2">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我已反复阅读很多次,但在我决定为着本书写心得之前,我虽然能领会书中的大意,但并不能记住书中的名言警句;在做出这个决定以后,我并没有刻意的去背诵一些细节,但我还是都记住了。</font></p>
<p><font size="2">  我们中间有很多HRM、中层和高管。上边的一份文件下来后,我们和其他员工一样看一遍。但如果上边要求我们为员工培训这份文件时,相信同样的一遍和平时的一遍相比,所取得的记忆、理解、应用效果是大不一样的。</font></p>
<p><font size="2">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情况。对于这个话题,我不想写的太多了,因为太多了,有可能会把大家引向歧途。我之所以把这段文字单独提出来,是想加深大家对这个阅读法的印象,使自己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能够想起运用它,直至成为习惯。</font></p>
<p><font size="2">  另外,“开诚布公地与人分享读书心得,可以改变形象,赢得友谊,甚至为你带来一群实践七个习惯的同伴”一句,看起来很虚,很场面,其实是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希望大家多体会这句话,我会在以后就此单独写一篇心得的。</font></p></div>
<p><font size="2">&nbsp;</font></p>
<p><font size="2"><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0000ff"><strong>第三部分:</strong></font></font>&nbsp;</font></p>
<div id="postmessage_7843"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font face="楷体_GB2312">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font> <br/></font>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美国作家佛格森(Marilyn Ferguson)</font></p>
<p><font size="2">  我们的一生就像是一次内在的旅程,外界给我们的刺激,都会以内心感受体现在我们的身上。同样的外界刺激,在每个人身上产生的内心感受大相径庭;在每个人身上产生同样内心感受的,却未必是同样的外界刺激。</font></p>
<p><font size="2">  因此,我们的改变应该是由内而发的。我们不应把自己境遇的改变寄托于自身之外,我们影响圈之外的,我们无法掌握,多变的生活,会让我们疲于奔命,心力交瘁。一旦我们明白,改变只能是从自己开始,而且我们有这个能力的时候,那一刻就是我们改变的开始,并且会感到无限的自由和安宁。还记得下面这个例子吗:</font></p>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你们绝对想象不到我的心路历程!我是一个护士,我负责看护过一个可能是世上最挑剔、最难侍候的病人。他从来没有一句感激的话,反而处处找碴,处处作对,使我每天都过得很痛苦,然后又不由自主地把痛苦发泄在家人身上。其他护士也有同感,我们简直就希望他早点死。</font></p>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而你居然站在台上大谈积极主动,说什么未得我同意,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难道我的痛苦都是自找的?!这观念委实令人难以接受。</font></p>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可是我仍然不断地玩味这番话,一直探索到内心最深处。我自问:我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回应吗?</font></p>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终于我发现自己的确有这个能耐,在硬生生吞下这苦涩的良药,并承认痛苦是自己选择的之后,我体认到人可以选择不要痛苦。</font></p>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那一刻我站了起来,只觉得自己像个重生的犯人,想向全世界宣言:“我自由了!我摆脱了牢笼!不再受制于别人给我的待遇。”</font></p>
<p><font size="2">  正如这位护士小姐所说:“在硬生生吞下这良药,并承认痛苦是自己选择的之后……”引发这种改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它意味着要把成长和生活的全部责任,没有任何借口地揽在自己身上。但是,一旦你引发了这个改变,你就会发现这种自由和满足感是前所未有,而且无可限量的。</font></p>
<p><font size="2">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们也不能通过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来引发他的人改变。毫无疑问,我们都是看了史蒂芬・柯维的著作,才有了要改变的欲望,但这种改变是史蒂芬・柯维通过他的影响圈让我们发现了自己良知和使命。这种改变没有通过外力,仍然是自我的引发。</font></p>
<p><font size="2">  倾听良知的声音,并身体力行,这就是改变的开始,同时影响圈也会扩大,继而引发他人的改变。</font></p></div>
<div class="t_msg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0000ff" size="2"><strong>第四部分:</strong></font></font></font></div>
<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font face="楷体_GB2312">倘若你已经决定打开“改变之门”,接纳本书所阐扬的观念,那么我保证,你会得到以下收获。首先你的成长过程虽是渐进的,效果却是革命性的。</font> <br/></font></div>
<p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  当我第一次看到“首先你得成长过程虽是渐进的……”这句话时,一丝失落感闪过心头,因为在内心里,我急需改变。我需要一本书,一个理论,一个机会,一下子改变我的现状。同样,在第一次看到“农场法则”时,也产生了这种感觉。现在想来,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后,没有太接受其中观点的缘故之一。</font></p>
<p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  我的亲身经历验证了本文开始所引用的那段话。我是在接触史蒂芬・柯维一年多以后,才意识到我的改变。我努力的回忆,我是什么时候、怎样产生这种改变的,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但对比一年以前,我确实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font></p>
<p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管理者希望通过培训,迅速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个人也希望通过学习,彻底改变自己的现状。学习新的技巧,可以很快地应用在生活、工作上,但要产生“革命性”的改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font></p>
<p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  这就是“励志学(成功学)”堕落的原因。励志学是一种精神的麻药,在读它或听他的时候,感到精神振奋、灵魂被洗涤,但事过之后,又一切如往昔。它所讲述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并没有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而技巧层面的东西,也没有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之所以火,是因为它迎合了现代社会中急于求成的普遍心态,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后,它就会象那些曾经的管理理论一样,被遗忘。很多国外管理理论,我们还没有学会,针砭它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font></p>
<p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  这种革命性的改变,并不是外力的改变,它是自身的改变。我们通过业务培训课,提高了业绩;通过人际关系课,改善了和上司的关系,因此我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层经理职务。经过短时间的升职兴奋后,我们依然烦恼缠身、压抑。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我们又开始往高管冲刺,实现自己的理想后,却发现我们的生活还是灰色的……这就是职场游戏,很多人都在不停的S/L,但不管你如何改变游戏方法,只要你还在玩这个游戏,那么你得到的结果就只有短暂兴奋之后的失落感。</font></p>
<p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  很多朋友向我感叹过职场或商界的无奈。我向他们谈到良知的时候,他们的反应都是很恐慌,继而拒绝;谈到心声的时候,他们又感觉很脱离现实,很无聊。倾听自己的良知,意味着要承担起自己生活中所有的责任;挖掘自己的心声,意味着放弃顺从这个社会价值观所带来的安全感。</font></p>
<p class="t_msgfont"><font size="2">  但是,如果我们不倾听自己的良知,不挖掘自己的良知,就无法引发这种渐进而革命性的改变。</font></p>
<p class="t_msg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0000ff" size="2"><strong>第五部分:</strong></font></font></font></p>
<div id="postmessage_7848" class="t_msgfont">
<p><font size="2">  <font face="楷体_GB2312">良知的声音及其微弱,很容易被淹没,可是却又清晰得令人无法遁逃。</font></font></p>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30页</font></p>
<p><font size="2">  当我第一次看到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el)这段话的时候,感到了难以形容的震撼。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反复思考并体验这句话,直到最终决定把它作为我的人生指导。</font></p>
<p><font size="2">  每个人的负面心理,如疲劳、烦躁、郁闷、愤怒、嫉妒、绝望等,都源于自我谴责。因为我们并没有按照自己的良知去指导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所谓良知,就是我们知道自己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这个行为能否让自己心安理得。因此,良知是一个人的判断系统。</font></p>
<p><font size="2">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社会,周围的一切让我们的心思和情绪没有一刻的安宁。我们时刻对来自社会的刺激产生着反应,这些反应掩盖了我们良知的声音。我们匆忙中本能地按照社会价值观的意图做出选择,而几乎没有时间去考虑良知告诉了我们些什么。这就是斯塔尔夫人所说的:“良知的声音及其微弱,很容易被淹没。”</font></p>
<p><font size="2">  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很高的社会声望,是当前不可辩驳的社会价值观,几乎所有人的奋斗目标在这里。我不会反对这两个目标,你的良知也不会反对。但我们要在良知的指引下,达到这两个目标,否则,我们就会被自我谴责,而痛苦不堪。在此我举几个身边的例子,它们很有代表性,也很常见,你可能经常在其它文章中见到这样的例子:</font></p>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我的一位亲戚,是一位政府官员。临近退休,他变得越来越恐慌,经常向家人唉声叹气的诉说自己的担忧,搞得一家人整天情绪低落。他的儿子对我说:“不说别的,你要他一个星期不去洗澡(浴场),他就受不了。他退了以后,谁请他去?他自己掏钱去?”</font></p>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我的一位朋友,是沃尔玛和Target超市的供货商,年轻有为,刚到而立之年。然而他经常不回家,晚上大多在酒店、浴场或情人家里度过;即使偶尔回家看看孩子,也自己独居一室。在商圈和朋友圈里,他是一个能干、有艺术感,并且有生活情趣的人。然而,有数次他喝醉后,都哭着向我倾诉自己的婚姻不幸。</font></p>
<p><font size="2" face="楷体_GB2312">  ●几年前,我在文化圈里认识了一个人,他以德行而颇有口碑。然而他利用朋友们对他的信任,套取他们的钱财,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他还勾引一位朋友的妻子,从她那里套走了三百多万。当他在那个城市待不下去的时候,他还从自己最亲近的朋友那里套了几千块钱,然后从大家的视野里消失了。两个月前,听人说他又在另外一个城市套住了一位老板一百多万。他一直想把自己的事业做起来,尽早结束这种套钱的生涯,但他始终做不起来,因为他不敢信任任何人。</font></p>
<p><font size="2">  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痛苦的来源,但只要不遵循自己的良知,无论你去如何迎合这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会遭受自我谴责的打击。这就是斯塔尔夫人所说的:“……可是却又清晰的令人无法遁逃。”你可以通过营养品、按摩、KTV、旅游,或者心理咨询来减轻这些痛苦,但这些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font></p>
<p><font size="2">  其实倾听良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你在独处的时候,仍然对自己的判断有怀疑,那么我提供给大家一些方法。</font></p>
<p><font size="2">  ●风靡全球的富爸爸系列图书的作者罗伯特・清崎和成功学的鼻祖拿破仑・希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你是否敬仰一位伟人,你在抉择的时候,想一想,如果是他遇到这件事,他应该怎样选择?</font></p>
<p><font size="2">  ●你是否参加过职业道德考试?相信大多数人都参加过,你在答题时候的选择和你在生活中的选择一样吗?哪一个是良知的声音?</font></p>
<p><font size="2">  ●如果你是政府公务员,请你想一想,法律、政策允许我这样做吗?</font></p>
<p><font size="2">  ●如果你有信仰,请你想一想,如果我去问佛陀(上帝或真主),他会让我怎样做?</font></p>
<p><font size="2">  一个多月以前,我到一个天主教堂去,一位姓田的神甫接待了我。他在给我讲天主教概况的时候说,神在每一个人的身边,他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如果我们听从了神的旨意,就会得到保佑。接着他说了一句同样让我震撼的话:“神是什麽?神就是我们的良心。一个人的良心可以麻木,但不会泯灭。”</font></p>
<p><font size="2">  我愿意在本文的结尾再重复一次这句话,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font></p>
<p><font size="2">  神是什麽?神就是我们的良心。一个人的良心可以麻木,但不会泯灭。</font></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0 9:59:26编辑过]

游牧游侠 发表于 2010-1-29 17:47:50

<p>《7个习惯》和《晨间日记》结合起来使用,感觉效果更明显,家人们可以试试。</p>

luoliu 发表于 2010-12-14 17:51:48

楼主转的文章,其实可以总结为三个字“致良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前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