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基本原则 企业究竟哪里做错了?在技术顾问看来,这一问题并无确切答案。迪恩发现,许多企业的质量控制问题最早出现在2000年。当时它们迫于供货商的压力,不得不进行重大的技术改造,却没有考虑这些改造会有怎样的长期影响。 “企业没有向供货商提出异议,因为这些技术改造必须尽快实现。”迪恩解释说,“当企业发现自身的系统复杂难懂,而支持系统之间也很难互通时,为时已晚。这些问题从未得以解决,而时至今日,它们系统的各部分也未能互相衔接。 迪恩建议企业回到戴明(Edward Deming)所倡导的基本质量管理原则中来。戴明被誉为上世纪40年代质量进化运动的鼻祖。在其名为《转危为安》(Out of the Crisis)的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14要点,这些要点归纳出了建立高效的工作环境及促进生产力的原则。其中的第三点说到,“在整个生产过程都要将质量融入到产品中。” 迪恩说,“戴明传授了一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回到基本原则上来。这意味着,要找到符合质量控制要求的最佳措施,企业需要遵循一套系统性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如何根据严格的原则来定义问题、发现问题。” 戴明也提出了一些项目管理中的必要措施—比如制定参数,决定如何定义问题,制定实现目标的时间表。 迪恩补充说,“许多企业都有IT系统,但他们却没花时间仔细思考,如何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来更快地做出决定。信息被杂乱无章地收集起来,接着放到空白表格程序里,经常还被重写。当最终对信息进行评估时,往往会有多种解释。你可能会认为,大型企业应有精良、协调的系统,能以单渠道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将信息输入系统,以便于企业理解信息,并根据信息采取行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更糟糕的是,有些企业还处于“蛮荒时期”。它们没有任何的质量控制系统,仍依赖于需要无数纸张的预期报告技术。 迪恩说,“很多时候,关键的信息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或在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被杂乱无章地输入系统,直到第二天才进行处理。这样既损失了时间,也使问题变得更严重。” 科技克服故障 拥有精良的质量控制系统的企业,必然具有协调的报告程序,且遵循质量标准。迪恩说:“我们建议‘三班倒’的生产企业测量自身的总体设备效率。总体设备效率是通过在机械、质量及停工期等方面审视设备的运作情况,以测评其真正的效率。这是通过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全天候的密切评估来实现的,以此确认设备是否以常态运作。” 许多生产商通过利用可以提供实时信息以及评估的精良科技,从而克服了质量控制报告中存在的种种故障,以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分析光谱仪公司(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即是提供其中的一种科技。 通过该公司研发出来的测试方式,可以利用光线及光能来判断诸多固体及液体物质的化学成份。该软件可以拍摄光谱照片,由此生产管理员就能够在一个特定时间的特定的点上找到一个识别标志,或称为指纹。通过拍摄多个指纹图片,并随时间推移进行跟踪比对,企业便可准确地获悉其原料的状况。 该公司的业务开发总监兰兹(Michael Lands)说,“在生产过程中,每隔十分之一秒就运行一下这个流程,由此管理员就能收集到可用于监测运作状况的数据。” 分析光谱仪公司的技术在众多领域均有应用,包括化学、化妆品、食品饮料、农业及医药企业等。虽然该科技在众多行业得以应用,但在应用于不同的材料时需要进行调整。兰兹说:“每个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如果现有的技术不完全合适,我们就开发一个合适的出来。目的就是找到能帮客户解决问题的技术。” 关键就是要使目的贯穿于整个生产流程中。这并非易事,特别是要考虑到,产品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而这意味着需要有更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来监测、调试及推进生产流程,以保证能全天候地生产合格产品。 为达到稳定的质量控制结果,TBM咨询集团的迪恩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在投资研发科技以前,先确定生产流程,以及执行流程的方式。 2、要运用实时管理系统,使操作者随时测评出设备是否达到预期。必须明确规定实时管理的频率。针对不同产品,可定为每小时、每分钟或每秒钟进行一次。良好的质量控制技术可以全天候监测设备,分析结果,若有必要则采取措施。 3、要明确你的质量控制技术是否能助你度过接下来的五到十年。许多企业都受缚于过时的技术。在投资研发昂贵的技术以前,要确保这些技术符合企业长远的目标,不会在明年就被淘汰。 (摘自《世界经理人》杂志) |